03.06 像衡水中學等各省的超級中學,是不是已經在批量生產未來的諾貝爾獲獎者?

紅v鷹


這個不取決於這些高級中學們,而且取決於“未來諾貝爾”這個獎的設置要求。

比如說這個獎(未來諾貝爾獎)直接跟高考成績掛鉤的話,且獲獎人數設置的足夠多,那麼很顯然,這些超級中學的得獎人數將真的是“批量”級的!當然了,如果“名額”有限,那麼這就不好說了。超級中學最牛的地方在於他們通過“掐尖”的方式彙集了大批全市或者全省成績優秀的學生,但是無論他們如何的“掐”,也總會有一批優秀的學生不會選擇他們。所以其他學校也會有頂尖的存在。

什麼?

我理解錯了?

題主問的不是“未來諾貝爾獎”,而是問那個自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命名的那個諾貝爾獎?

別鬧了!

全世界哪個國家敢說自己能夠“批量”培養諾貝爾獲獎者?又有幾個國家能夠做的到?

那麼多孩子踢球是為了拿大力神杯嗎?

那麼多孩子游泳是為了成為菲爾普斯、孫楊們嗎?

那麼多孩子打球是為了金牌嗎?

那麼多孩子畫畫是為了成為大畫家嗎?

那麼多孩子學音樂、學樂器是為了成為音樂家嗎?

那麼多孩子讀書、習作是為了成為作家嗎?

那麼多人努力工作都是為了成為首富嗎?

……

題主,你讀書的目標是為了“諾貝爾”我佩服你是條漢子!

什麼?

你是說:不是你去得諾貝爾,而且要國內的教育去培養別人獲得諾貝爾?

我看好你哦!

我們會努力培養自己孩子,爭取替你“圓夢”,但是,拜託你也幫我“圓夢”一個事兒唄———請題主努力進入福布斯富豪榜!

我們一起努力好嗎?

如果培養“諾貝爾”是有方法的,那麼請問題主,為何我們還沒見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沒把這些方法推廣實施?為何沒有開始你所謂的“批量”培養?

“質疑”不是壞事兒,合理的質疑是可以推進改革、促進完善的,可是不講理的質疑、嘲諷只會暴露自己的無知和愚蠢,不是嗎?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什麼是超級中學?超級中學的標配是在校人數多、壟斷全省甚至波及外省的尖子生、升學率奇高尤以升入清北人數居多、幾乎壟斷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額。以衡水中學為例2016年有139人被清華北大錄取,2017年有176人被錄取,2018年有200人被錄取。也就是說超級中學升入清華北大等名校的人數多,那麼問題來了,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生就等於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嗎?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將二者劃等號吧!

中國大陸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有屠呦呦和莫言,還有其他華裔科學家如高錕、錢永健、高行健、崔琦、朱棣文、李遠哲、丁肇中、楊振寧、李政道等。這些人當中,屠呦呦和北大有,莫言和北師大、楊振寧和清華,李政道和浙大,丁肇中和國立成功大學及復旦,李遠哲和臺灣大學有淵源,也就是說名校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機率的確是高的。因此,只能說超級中學產出名校大學生的機率高,這些人獲得諾獎的機率高,但不等於說超級中學已經在批量生產諾貝爾獎獲得者。

諾貝爾獎的獲得和多重因素有關,比如當下的教育體制、科研管理系統及評價、老師家長對孩子的期許、研究者的工作知識結構和工作環境,科研條件等等,目前我國的諾貝爾獎獲得還不盡如人意,相信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增強,我們國家一定會有更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出現。


道道快談


我並不認為這些超級中學正在批量產出諾貝爾獎,確切的說,沒有那個學校能夠批量生產諾獎獲得者。

從諾貝爾獎的獲獎情況而言,高中培養與獲獎與否並不成正比。眾所周知,諾獎更加青睞於基礎學科的探索和研究,對於開創性的研究更為青睞。而高中的培養只能說是打下了未來研究的基礎,這只是開創性研究的第一步,卻不是最關鍵的一步。正在能否獲得諾獎的關鍵在與創新性研究,而且是學科性的創新性研究,對於這類研究往往與獲獎者的個人培養經歷、學術視野、研究環境、研究持續性息息相關。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諾獎的獲得者往往處於老年,這意味著其研究領域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一旦開啟,就不可能是一陣風,而更像是長流水。因此正處於發展中國家的我們,並不具備批量產出諾獎獲得者的宏觀條件。

其次,諾獎往往更在乎作者是否能夠具有良好的英語寫作水平,是否更符合歐美的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對於非英語國家的我們而言,在這一點上很不佔優勢。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門類中,我國都有著較強的獨特性,有很多學術思想也不被歐美認可。這是我國的發展方式決定的,而並非科學家的研究水平或者教育制度。

最後,我想說明一點,超級中學是對應我國高考制度而生的,高考是順應我國國情而生的,諾獎作為一個國際獎項,其著眼點不可能按照我國的標準,因此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目前的發展水平,還不足以在各個領域引領人類未來發展方向。對於教育而言,仍處在探索過程中的我們,要做的最正確的事情就是能夠培養出對國家有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之後才是對各個領域內的基礎性研究和開創性研究的研究人才。諾獎的特點決定了其必然是一個“倉廩足而知禮節”的獎勵,而我們現在正在為倉廩足而努力。

其實對於獲得諾獎與否,我們大可不必太過在意。我們要鼓勵基礎學科的開創性研究,鼓勵基礎學科的創新性研究,但我們不能再如今追趕超越的階段停留在開創性研究,而應該研究與實用兼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斷超越。


師大草根


像衡水中學那樣的超級中學,它們成功的重要標準就是看每年考出了多少個北大清華。考出多少個北大清華,和培養出多少名諾貝爾獎得主需要完全不同的培養方式,衡水中學也沒有能力去培養諾貝爾獎得主。

高中生活往往只有三年,如果以考上多少個重點、名牌、北大清華作為衡量高中的標準,這就註定了這只是一個眼前目標。可惜的是幾乎所有的高中都是以多少人考上大學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比較一下,有哪個大學或研究機構是以諾貝爾獎得主為培養目標的?倒是有不少知諾貝爾獎得主明確的表示自己並沒有以獲得諾貝爾作為奮鬥目標。

想獲諾貝爾獎絕對不能急功近利,諾貝爾獎對基礎方面的研究比較青睞,而基礎科學恰恰是短期內難以創造經濟效益的。這和衡水中學這樣的超級中學的以考上重點、北大清華作為目標恰好是截然相反的。

北大清華在一個省的招生數量是有限的,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更多學生考上北大清華,衡水中學必須在全省範圍內“掐尖”,把儘可能多的優質生源集中到自己的學校。這也是其他超級中學必須做的,沒有優質的生源不可能成為超級中學。為了掐尖可能還會做出違規、違法的舉動,衡水中學早就因各種違規被處理過多次。

諾貝爾獎的宗旨和規則是不變的,而北大清華等高校的招生方式卻會時不時的改變。於是那些超級中學必須圍著高校的招生規則打轉。奧林匹克競賽能夠加分時,那就搞好奧林匹克競賽;高校有了自主招生權的時候,那就要弄清楚自主招生偏好什麼,什麼項目可以加分。一旦某個項目不能加分了,那就必須讓學生不去搞那個項目。為了高考,學生吃飯、睡覺、上廁所的時間都被嚴格限制。為了不耽誤時間,有的學生晚上經常不脫衣服就睡覺。學生的個性被磨滅,三年後走出校園的近乎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產品。我想,如果奧本海默、費曼這種科學天才的高中生涯是在衡水中學完成的,衡水中學一定會把他們的天資磨鈍。

衡水中學只是把學生送到了大學,與獲得諾貝爾獎不僅僅是差在了距離,也差在了方向。


刁博


“東籬高教”專注高等教育,十年高校工作經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GCDF職業規劃師。熱忱為您解答高考、考研及職業規劃的相關問題與困惑。歡迎關注!

感謝悟空小秘書/頭條教育聯盟的邀請。衡水模式和衡水高中確實是中國高考中引人側目的神級存在,每年的高考北清科以及重點率都讓去其它學校望塵莫及。但是,說這些超級高中在批量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恐怕言過其實。

且不說衡水高中,就以中國每年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來看,諾貝爾獎也是寥寥無幾,兩者不可同日而語。我國獲得諾貝爾獎少,並不必然代表我國的科研實力弱,這是兩碼事。不過也說明我們的科技還有待發展,與世界頂級科技還有差距。衡水高中等一些超級中學確實是培養了大批考上清華北大的高材生,但是要知道,國內高校在世界排名最高的北大也只能勉強進入前50,這還是近幾年最好的成績。以此來說衡水等高中批量培養諾貝爾獎恐怕不合時宜。諾貝爾獎,可能還要看院士、長江、青千、萬人計劃這撥人。


南楚布衣


目前我們在教育培養人才的道路上已經改革很多年,很多問題我們一直在探索,而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是非常少。中學只是一個高中學校,或許說他們被社會評為高考的機器,雖然改變很多的讀書選擇,但是真的對我們的素質教育和人才的創新能力能推動嗎?


我們曾經在傳統教育的模式下,這麼多年曾都在填鴨式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做題能力強,無論是在考試,還是各類奧數比賽中我們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到了大學和研究型人才方面都沒有取得突破。我們這些年一直在課改,把課程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不僅是隻注重成績,更重綜合素質。但是在目前我們家庭教育觀念和傳統教育影響下,雖然課程培養人才的目標改變了,但是目前過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還是在繼續影響教學,所以我們很難單靠一些方面和幾個人去改變我們的教育培養人才。


所以教育成功不僅單靠考試成績,更要看培養的人才,諾貝爾就是一個各界對於社會和世界研究和文化有推動的人。所以不僅是在目標上去落實,更是一個長期改革和家庭教育實踐提高的過程。而衡水目前只能培養出一個考試技巧高超的人。


思維數學小課堂


1、每次看到這樣的問題,我從最善良的立場出發想:1、新文學運動肇始,應者寥寥,《新青年》發佈劉半農執筆的《答王敬軒》,把舊文學的底褲扒了個精光。2、作者是善良的,本意是好的。

但我也知道,提問的人或許沒有這樣的好腦子、好文化修為,想不到這些,是真的以為所謂的“超級中學”居然可以“批量生產”諾貝爾獎獲得者(不是諾貝爾獲獎者,雖然口語這麼說似乎問題也不大)——你當諾貝爾獎是樓下小超市裡的棒棒糖?

2、所謂超級中學,主要是以學生人數論。現在我走過的地方,幾乎沒有一所不可以被定義為“超級中學”,學生人數沒有在3000人以上的,校長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高中校長,但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高中校在校生人數1500人是上限了,再多,很多教育上的問題和挑戰就會產生,除非你當校長和老師都是教育學教科書裡走出來的那些思想和實踐都非常了不起的牛人。現在很多超級中學,動輒五六千人,甚至七八千人,官方宣稱過萬人的也不在少數,實在是世界現代教育史上一大奇觀。

3、像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這樣的“超級中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的應試教育怪物,有一部分因素是自身努力在應試教育競爭中勝出,產生了對周邊地區生源的虹吸效應,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地方政府推波助瀾。為了出政績,出名聲,衡水市地方政府通過政策把衡水中學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應試教育重鎮,至於衡水市其他學校、絕大多數孩子,似乎就不在考慮之內。而真正優質的現代教育,是看一個地方的政府對整個地區所有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均衡投入了多少底盤、財政資金,修了多少學校,吸引了多少優秀人才當老師和校長。而這種自身努力和當地政府助力形成的超級中學怪物基本上你別指望按照教育規律辦學,也就不奇怪衡水中學吹噓的是軍事化管理、學生們食堂排隊都在看書(看的無非是考試方面的,你以為他在看《理想國》《紅樓夢》《哲學原理》?)、到處都是打雞血的“勵志”標語、學生和家長隔著校門鐵欄杆交談,吹噓的是今年又拿下清華北大在河北省的半壁江山。

4、如果我們考察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成長史。但凡是從現代學校走出來的,沒一個是這樣被培養長大的。一個人要在科研上真出偉大的成就,那必須得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寬闊遼遠的視野,和靈活自由的思維,還要有健壯的體格、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這些,都不可能是目前中國這種超級中學的辦學模式和理念能給的,它們能給的就是將這些潛在的東西滅掉,雖然就算搞應試教育,其實這些東西更關鍵——相對而言,能考清華北大的,除了天賦和勤奮,他們在知識基礎、視野、思維、體格方面也更出色,但由於應試教育的嚴重戕害,這些本該更出色的因素也只能是矬子裡的高個兒了。

5、至於很多網友留言說什麼讀書就是為了考學,為了謀一份好工作,一份好生活。這一點也不奇怪。首先,正因為我國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辦學水平還真的就是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大家認識水平低,基於狹隘、卑微、膽怯的個人私利立場,一點也不奇怪。但是從全民長遠利益來說,撇開諾貝爾獎拿得到拿不到的爭論,我們必須看到,類似於衡水中學這樣的超級中學本質上是一種懶政。因為不管具體某所高中怎麼搞,反正每一年清華北大也罷,人大北師大復旦也罷,能招的人數上限在哪裡——我只需要招收優秀的學生!換一種教育培養方式,頂級大學也只能招收這麼多新生!從全國一盤棋來說,用最嚴厲的政策引導和促使各地方加大教育投入,嚴厲打擊應試教育模式,從這樣的“新教育”羽翼下選擇最優秀的學生,或許二十年後,我們真的可以“批量”拿諾貝爾獎,假如諾貝爾獎章有批量一說,希望這樣的問題再也不要有人提出來,說不定提問的也是大學畢業生!!!

那些以為目前應試教育對最廣大普通家庭孩子有利的認識可以休矣!你真以為衡水中學這樣的學校對農家孩子有利。說得難聽一點,絕大多數孩子,不管怎麼變換教育模式,都不可能進入頂級大學,但目前這種應試教育模式,在衡水中學這樣的人肉磨盤裡,你就做別人家孩子考頂級大學的墊腳石,都是最下面的,因為每一年高考參考人數與頂級大學招生人數相比,必然形成巨大的金字塔形,再過一百年也只有極少數孩子可以進入,絕大多數孩子只能進入二流、三流大學乃至不入流的社區學院。但每一個人的生活是自己的,只有我們經過十二年中小學教育,讀很多書,走很多路,鍛鍊好身體,學會欣賞知識、星星、他人臉上的一顆痣,學會從愛知識的立場學知識,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就算是最普通的人,那也是最幸福的人。


摩羯玉戰士


出這個問題給人的感覺,好像諾貝爾獎是生產流水線上下來的某款產品,可以在某一個模子裡套出來一般。

小小地普及一下諾貝爾獎。就在上個月,我剛給我的學生上過一課名為《首屆諾貝爾獎頒獎》(見最新的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首屆頒獎儀式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等五個獎項。

至於諾貝爾經濟學獎,是於1968年才增設。

我們知道,全世界在這六大領域裡的領軍人物可以說是無法計量,但是,每年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卻每個領域只有一人,中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著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陪跑了那麼多年都沒有獲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用中國人的老話來說,果真是“山外青山人外人”啊,一山更比一山高。

所以,但凡以地諾貝爾獎項有著最基本瞭解的人,都不會說出批量生產出未來的諾貝爾獎獲獎者。你以為諾貝爾獎就是你家兒子學校裡領到的三好學生獎狀,是批量出來的?不管學校好不好,一個班總有那麼幾位。這麼說,簡直是對諾貝爾先生和那些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人的玷辱。也會讓看到你問題的人笑掉大牙,這是對諾貝獎項多麼不瞭解才說出這樣的話,問出這樣的問題來?

好了,不說了。我答了這個問題,也感覺自己變得弱智了。


蘇小妮


因為有衡水中學這樣的學校存在,中國絕不可能在現在教育體制下誕生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因為教育絕不是讀死書,死讀書。科技的創新與進步絕不是靠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能獲得的!


藍色的白


中國的基礎教育就毀在衡水中學這類培養做題機器的模式上,居然還大有人為這類教學模式大唱讚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