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真正的阿慶嫂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人?

雲緋


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中地下黨員阿慶嫂是家喻戶曉的傳奇式人物。那麼,歷史上阿慶嫂是否確有其人呢?


其實,阿慶嫂這個藝術形象是根據沙家浜地區許多在抗日戰爭中為革命赴湯蹈火出生入死的女地下黨員塑造出來的。

經過相關了解,有書君發現,其中有兩個人跟阿慶嫂的相似度最高。

一、更為勇敢的女英雄朱凡。

朱凡原名陸慧卿,祖籍浙江寧波,1919年秋天出生於上海。雖然出生在貧苦人家,但她從小就聰明伶俐十分懂事,而且膽大心細,遇事不慌。務夲女中校長曾對陸慧卿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各項成績都優秀,今後一定有作為,是棵好苗子。”


陸慧卿在高中讀書時,就如飢如渴地閱讀革命書籍,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為了支援在前方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陸慧卿不僅動員全家人把早餐錢省下來,還帶領同學們走上街頭向社會各界募捐。

她對國民黨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感到困惑而憤怒。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陸惠卿踏上社會,投入到抗日洪流之中。不久,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雪影社”。

她決心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抗日事業作出一份貢獻。為此,她特地把自己富有女性韻味的姓名“陸慧卿”改為“朱凡”,她曾經解釋說:“朱,紅色,代表紅軍,代表共產黨,代表革命,我要做紅色隊伍裡的平凡一兵。”

1939年,朱凡曾在沙家浜地區擔任區委書記,負責掩護新四軍傷病員。遇上緊急情況,幫助傷員及時轉移到野外或蘆葦蕩中。所做工作基本就是京劇中阿慶嫂的工作。

“她沉著機靈有膽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腔!”京劇裡的唱詞說的正是智勇雙全的朱凡。

1939年,朱凡正式擔任蘇州縣橫涇區區委書記兼區政府秘書。那正是跟劇中阿慶嫂基本吻合的政治身份。

她經常告誡區委同志:“千條萬條,抗日是第一條;千難萬難,發動群眾一切都不難。”朱凡是這樣說,也就是這樣做的。

令人扼腕的是,劇中的阿慶嫂最後看到了抗日鬥爭的勝利,但現實中的“阿慶嫂”朱凡卻在鬥爭中壯烈犧牲。

在1941年的一次日本侵略軍對沙家浜地區進行的“清鄉”中,朱凡為了掩護群眾撤退,被日本人抓住。面對威逼利誘,她寧死不屈。後來被日本人在昆承湖殘酷的殺害了。朱凡壯烈犧牲時,年僅23歲。

如果說趙一蔓是八路軍的抗日女英雄,那麼,朱凡就是新四軍中的抗日女英雄。”

在沙家浜人民的心中,朱凡烈士永遠是那麼年輕、美麗,她是常熟人民的驕傲,也是沙家浜人民的驕傲!

二、更加機智的地下交通員——陳二妹

我們都知道,京劇裡的阿慶嫂,公開身份是開茶館的老闆娘。在河南信陽的“沙家浜部隊”的資料館裡的“阿慶嫂”,便是開茶館的,她的名字叫陳二妹。

和劇中的人物背景一樣,陳二妹的丈夫陳關林,也是新四軍的地下交通員,夫妻倆經營的涵芬閣茶館是當時常熟重要的交通站之一。


茶館前臨街道,後接蘆葦蕩,新四軍傷病員和民運幹部常在這裡落腳。而老闆娘關林嫂即陳二妹,也是機智的跟日偽巧妙周旋,和劇中阿慶嫂如出一轍。

劇中有阿慶嫂曾把胡司令藏進水缸救過一命的片段。其實這是“移花接木”的表現手法。現實版的陳二妹的確曾經這樣救過一個人,不過那人不是草包司令胡傳魁,而是一個被日偽軍追趕的游擊隊員。

民間傳說,陳二妹還曾救過“譚老闆”的命。譚老闆即是譚震林的掩護身份。譚震林當時主持領導蘇南地區的黨政軍全面工作,他時常化裝成老闆作為掩護身份進行地下工作。

有一次,關林嫂化裝成回孃家的小媳婦去送情報。路遇譚震林被兩個特務盯梢。陳二妹上前假裝生氣的說:“你說你這個人,還大老闆哩,不就10斤茶葉錢嗎?不相信我,跟我去我孃家拿去!”

轉過身來,她又從竹籃裡摸出兩盒香菸,幾個雞蛋,塞到兩個特務懷裡,說:“小苟子,小三子,怪冷的,快回去吧!”原來倆特務都是茶館的常客,跟關林嫂很熟。倆人因為跟關林嫂的交情,又看了看譚震林的確是一副大老闆派頭,只得作罷了。

之後,為保險起見,關林嫂又把譚震林的手槍藏進一艘自己人用的裝滿泥沙的船裡,這才躲過了一劫。好好的上演了一出“現實版智鬥”。

八十年代初,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譚震林故地重遊,見到陳二妹,非常親切激動:“常熟有千千萬萬個阿慶嫂,關林嫂就是阿慶嫂啊!”一句話,為關林嫂明確了阿慶嫂的身份。

但是陳二妹並不是共產黨員,直到丈夫陳關林被捕被殺,她才知道丈夫是地下黨員。雖然是烈士家屬,陳二妹後來一直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從來沒有向政府提過任何要求。不管生活多麼艱難,她一直以一顆淡泊的心,平靜地度過著餘生。

綜上所述,歷史上真正的阿慶嫂並非是特指某一個人,而是幾個甚至多個抗日英雄的化身。

但是,儘管找不到一個與劇中人物完全吻合的原型,劇中所描述的在血雨腥風中與日偽進行艱苦卓絕鬥爭的新四軍和沙家浜地區的地下工作者們,仍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懷念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無論大家看的是樣板戲還是許晴版電視劇《沙家浜》,本人想對這段阿慶嫂的唱腔都不會陌生吧?可以說八個樣板戲都堪稱國粹。而阿慶嫂的原型有很多,據本人的瞭解,有一下幾位。

阿慶嫂的事蹟主要取材於陳二妹。陳二妹是我黨蘇常太抗日根據地聯絡員陳關林的妻子,陳關林自然就是戲中的阿慶了,他因在為我黨工作過程中身份暴露而被日軍殘忍殺害,他的妻子陳二妹繼續秘密為我黨工作,掩護了無數我黨幹部脫險,最為著名的就是掩護譚震林同志脫險的事蹟了。所以80年代譚震林同志訪問常熟,指著陳二妹口口聲聲說“這就是阿慶嫂”。

陳二妹本身並非共產黨員,而阿慶嫂的黨員身份,則取材於朱凡的事蹟。朱凡,江蘇常熟人,曾任中共沙家浜區委書記,他與投日漢奸胡肇漢鬥智鬥勇的故事即為沙家浜中阿慶嫂智鬥胡傳魁的來源。

官方宣傳的阿慶嫂,還有一位沙家浜本地奇女子範慧琴,範慧琴為沙家浜本地人,中共黨員,她率領當地婦女支援及護送新四軍將士的事蹟在常熟地區廣為流傳。阿慶嫂開的春來茶館,原型是沙家浜地區我黨的地下聯絡站——東來茶館。此茶館掌櫃為地下黨員胡廣興,曾經掩護過劉飛、夏光(均為《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等新四軍幹部脫險。

可以看到,阿慶嫂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原型,她是千千萬萬我黨優秀地下工作者的合體。


林屋公子


由舞臺劇《蘆蕩火種》改編後搬上銀幕的京劇《沙家浜》一經上映便家喻戶曉,影片反映在抗日戰爭期間、江南陽澄湖一帶,我新四軍和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對敵武裝鬥爭。沙家浜群眾保護新四軍18名傷病員安全轉移之後,指導員郭建光帶領痊癒歸隊的新四軍戰士配合主力回到沙家浜活捉鬼子頭目黑田和刁德一、胡傳魁。
該片女主人公阿慶嫂對敵鬥爭機智果敢,其中著名唱段《智鬥》至今流傳,人人都會哼上幾句。片中的春來茶館老闆娘,黨的地下聯絡員阿慶嫂“沉著機智有膽量”。這個在刁德一眼裡“不尋常’的女人在歷史上也有原型。
曾經有記者於2013年對‘十八棵青松’原型的新四軍老戰士吳志勤進行採訪瞭解,據他介紹掩護新四軍傷病員的春來茶館老闆娘阿慶嫂、沙奶奶是常熟地下黨和革命群眾的代表。是千千萬萬投身抗戰的婦女的化身。
《沙家浜》反映的真實故事發生在1939年9月,由新四軍六團和當地抗日組織改編的‘江南抗日義勇軍’轉戰錫虞地區。他們在江陰地區遭到敵人襲擊,新四軍官兵多人傷亡,主力撤後,傷病員留在常熟陽澄湖一帶養傷。阿慶嫂是糅合了三位當地的黨組織成員,她們是時任沙家浜區委書記的朱凡、地下交通站開茶館的陳關林烈士妻子陳二妹、常熟時任婦女抗日救國會會長範惠琴。

朱凡

畢業於復旦大學。1938年參加救亡運動,後來加入江南抗日義勇軍,被黨組織派到沙家浜地區任區委書記,當時,胡肇漢(胡傳魁)依仗率兵在沙家浜地區搶劫、騷擾百姓,朱凡屢次與其鬥智鬥勇。1941年,日軍在沙家浜地區進行‘清鄉’,朱凡負責反‘清鄉’活動,途中遭遇日軍。為掩護群眾,朱凡被捕後壯烈犧牲,年僅三十歲。

陳二妹

在蘇常太抗日根據地董浜鎮上的涵芬閣茶樓是我黨地下交通員陳關林開辦的。茶樓就是我地下聯絡站,負責接待抗日誌士。陳關林、陳二妹夫妻倆為新四軍接頭聯絡、傳遞情報、做了許多革命工作。1941年7月陳關林被日寇逮捕,不幸犧牲,當時只有28歲的陳二妹,帶著7歲的兒子,繼續為黨工作,為新四軍傷員到蘇州、上海購買急需的藥品、生活用品,為傷員洗衣做飯,解放後當選常熟人大代表。1997年陳二妹去世,享年83歲。

範惠琴

沙家浜人,1939年入黨,掩護慰問新四軍指戰員,發動婦女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發行《大眾報》,傳遞情報。1940年當選婦女抗日協會執行委員,由於叛徒出賣,範惠琴二次被日寇抓去,受盡酷刑,仍嚴守黨的秘密。解放戰爭期間,也積極協助武工隊工作,直到全國的解放。2003年93歲的‘絕版阿慶嫂’,平靜地離開了我們。

解放後,常熟市建立了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雖然戲劇人物不能與原型一一對照,但是當年堅持在沙家浜與日偽頑強鬥爭的新四軍及為掩護新四軍的沙家浜群眾及組織,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歡迎點贊和評論

雲緋


關於《沙家浜》的創作有一種說法是,汪曾祺(江蘇高郵人)根據評彈《江南紅》的一個片斷而寫的,那個片斷所說就是陳二妹。” 

在《董浜鎮史》文獻上,有一段記載,“陳二妹,革命烈士陳關林的妻子,曾和丈夫一同開設涵芳閣茶館,作為我黨的地下交通聯絡站。丈夫犧牲後,她帶著一兒一女堅持鬥爭,直到抗戰勝利!” 而從《沙家浜》中塑造的“阿慶嫂”的人物形象上,同現實生活中的“陳二妹”的生活軌跡確實有相似之處,茶館掩護黨的地下交通聯絡站。



還有一個依據是來自於譚震林將軍,1982年他和夫人一同來到常熟見到了分別四十多年的陳二妹,在圍觀群注視下,譚震林對大家說,“陳二妹就是真正的“‘阿慶嫂‘”。

關於阿慶嫂,你有什麼印象?歡迎在下方分享交流。 


老李有刀


歷史上的阿慶嫂是真是存在的,1982年相關的報紙上報道她的時候是有具體的人物地點。

《沙家浜》是當初的樣板戲,在當時影響很大。歷史上的阿慶嫂是有原型的,她是陳二妹。沙家浜則是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董浜鎮。她受當時組織的委派,與丈夫陳關林(後壯烈犧牲)在董浜鎮開設了一個茶館,以此來作為秘密聯絡點。其中,“郭建光”的原型是當時常熟縣的“民抗”領導人李建模。


“胡傳魁”的原型則是國民黨江蘇第二區保安第二團團長鬍肇漢。不過歷史上的胡肇漢並不是一個嘻嘻哈哈的草包司令,而是為人陰險、心狠手辣的人。他原本是一個小隊長,後來趁著時局動盪,拉起了一支隊伍,自封為司令。後來,不知道他用了什麼手段,竟然也當上了國民黨正兒八經保安團第二團團長。

回到主角阿慶嫂上來,儘管阿慶嫂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知道陳二妹的人卻是非常少的。歷史上的陳二妹確實是掩護過新四軍傷病員的,並且還搭救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譚震林。

1940年的時候,時任新四軍東路義勇軍司令兼政委的譚震林正在常熟縣陳二妹開設的茶樓裡商議冬季反掃蕩的事情。胡肇漢突然帶人闖入,要抓捕譚正林。陳二妹正是憑藉自己的機智勇敢搭救了譚震林。

據說1982年的時候,譚震林和夫人來到常熟時候,說要見陳二妹,當時無人知道到底誰是陳二妹。後來,還是譚震林再三說明,才找到了陳二妹。當時譚震林向人們介紹說“你們知道嗎?這就是真正的阿慶嫂!”

當時的相關報道如下: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是一部紅色經典,其中《智鬥》中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的三人唱段耳熟能詳、人人會唱並流傳至今,深受廣大觀眾喜愛。戲中講述了我新四軍某部在常熟一帶與敵人迂迴作戰,留下以指導員郭建光為首的18位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
我地下黨員阿慶嫂利用自己春來茶館老闆娘的身份為掩護,依靠廣大群眾抓住敵人胡傳魁、刁德一之間的矛盾,並機智勇敢地與敵人巧周旋,為新四軍傷病員提供醫藥和糧食,與日寇、漢奸鬥爭,最後將十八名傷病員安全轉移。痊癒後歸隊的新四軍指戰員配合主力,組成突擊排直搗胡傳魁老巢,活捉鬼子頭目及胡傳魁、刁德一。
京劇《沙家浜》中的阿慶嫂為著名京劇演員洪雪飛扮演,後又拍攝電視劇《沙家浜》許晴版的阿慶嫂,兩位扮演者各有特色,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沙家浜》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阿慶嫂是地下黨組織的優秀代表和投入抗戰的眾多群眾的縮影。

陳二妹

阿慶嫂的原型之一,革命烈士陳關林妻子。陳二妹和陳關林婚後開設一家涵芳閣茶館,他們負責傳遞情報,接待聯絡。作為我黨地下交通站,涵芳閣的地理位置是三面臨水,有緊急情況隨時可以上船轉移。
陳二妹、陳關林夫婦負責為新四軍送情報、藥品、糧食、物資,照顧保護傷病員,洗衣做飯。陳二妹曾經掩護游擊隊員脫離偽軍的追殺。1941年7月陳關林被捕,被日寇裝進麻袋刺殺犧牲。之後陳二妹在艱苦險惡的環境下仍堅持工作,直到抗戰勝利。
陳二妹1997年逝世,享年83歲。

朱凡

寧波人,革命烈士,幼年全家遷居上海,初中階段就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救亡運動。高中階段就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全面抗戰爆發後,朱凡就參加了中共外圍組織‘雪影社’做救亡工作。
1940年朱凡受黨的指派任沙家浜區委書記,在與日寇鬥爭中,為掩護群眾壯烈犧牲,年僅30歲。常熟市在建設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時,朱凡也作為阿慶嫂原型之一在館內展出其資料。
劇中的阿慶嫂是劇作家通過深入生活由多位原型經過藝術加工出來的,使得作品人物更加飽滿,阿慶嫂是江南抗日民眾的集中代表。
1958年這個由上海滬劇團首演的《蘆蕩火種》,在戲劇界和觀眾中引起廣泛關注及強烈反響。1966年北京京劇團改編為京劇《沙家浜》;1971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發行,將這一不朽之作搬上銀幕,影片的公映讓更多的人瞭解了過去的抗戰歷史,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關於題目中問到的這個問題,我本人在2007年曾專門赴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及常熟沙家浜鎮,做過多方採訪。

關於阿慶嫂的原型,一個流傳最廣的說法認為是陳二妹。抗戰時期,在常熟東鄉董浜鎮上有一家涵芬閣茶館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曾經接待過譚震林、夏光、任天石等很多同志,茶館的老闆娘就是陳二妹。

不過,陳二妹並不是中共黨員,於是又有一種說法認為,曾任橫涇區委書記的朱凡是阿慶嫂原型。朱凡是一位上海人,抗戰時期受黨委派到蘇常太地區做地下工作,1941年不幸被日軍抓獲。日寇毫無人性地把她一隻腳捆在汽艇上快速在蘆葦蕩中行駛,讓鋒利的蘆葦切割她的身體,殘忍地殺害了她。

事實上,當年在水鄉為抗日做出貢獻的女性是數不清的。如王月嫂、範惠琴、幹桂寶等等很多人,她們或為新四軍送過情報,或掩護過新四軍傷病員,也都被認為是阿慶嫂的原型。

而滬劇《蘆蕩火種》編劇文牧在創作札記中,曾經很明確地說過,春來茶館的原型是常熟董浜鎮上的東來茶館,東來茶館是常熟縣委設立的一個秘密交通站,老闆胡廣興是秘密交通員。而店主胡廣興是個男性。

當年筆者在採訪時發現,《沙家浜》中胡傳魁的原型更有傳奇性。

《蘆蕩火種》編劇文牧在創作札記中講到,劇中的胡傳魁和刁德一,都是沒有原型的虛構人物,只是因為胡傳魁的性格有些胡搞,所以就讓他姓了胡,而刁德一性情刁滑,就讓他姓了刁。

但《蘆蕩火種》以及後來的《沙家浜》公演後,當年在這一帶鬥爭的新四軍老戰士們,都幾乎一致把胡傳魁對號入座到一個叫胡肇漢的人身上。

不過胡肇漢可不是什麼大腹便便的“草包司令”,他長得精瘦、目如鷹隼、眼含殺機,性格陰險毒辣,倒有幾分像刁德一,而其手段的殘忍狠毒,更是劇中的反派遠遠不能及的。

胡肇漢本是湖南嶽陽人,從年輕時起就混跡於上海的國民黨警界。“八一三”事變上海失守後,胡肇漢投奔太湖國民黨程萬軍所部何錫光支隊當了副官。當時陽澄湖一帶有一支由當地士紳陳味之組織的抗日遊擊隊,胡肇漢受命到這支隊伍中,幫助陳味之組建部隊。此時胡肇漢的地位,倒有點兒像刁德一式的參謀長。胡肇漢在隊伍中結幫營私,竟然發動兵變,把陳味之殘酷殺害在陽澄湖中,自己當上了這支隊伍的“司令”。

當時蔣介石給新四軍劃地為牢,限制了活動區域。為打破限制,新四軍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的名義東進抗日,一路上戰績赫赫,威懾敵膽,一些地方游擊隊紛紛接受“江抗”收編。為了擴大抗日力量,“江抗”副總指揮葉飛親赴吳縣太平橋,向胡肇漢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胡肇漢雖有不服,但也不敢抗拒。當即,胡肇漢部隊被收編為“江抗”四路獨立第一大隊一支隊,仍由他任司令。

經過僅僅四個多月的東進作戰,“江抗”已由1000多人發展到5000多人。而此時,國民黨終於發現“江抗”就是新四軍,於是向新四軍軍部施加了強大壓力,蠻橫要求“江抗”西撤,同時調集“忠義救國軍”準備與“江抗”決戰。為了顧全大局,陳毅命令“江抗”西撤併準備向蘇北發展。而這就是《沙家浜》開場中大部隊轉移的真實歷史背景。

“江抗”西移,胡肇漢藉口“請病假”開了小差,收集他的剩餘舊部四五十人,又組織了一支隊伍。

後來,夏光、楊浩廬等人組建新“江抗”時,也希望爭取胡肇漢。夏光利用自己和胡肇漢是湖南同鄉的關係,尋找機會與胡肇漢見面,並委任他為新“江抗”的副司令。胡肇漢經過一番衡量,終於答應和新“江抗”合作,還和新“江抗”的隊伍一起進行了聯歡。

然而胡肇漢做的不過是表面文章。1940年下半年,隨著國民黨當局開始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胡肇漢再一次見風使舵了。他先接受國民黨第二區保安第一團團長的委任,後又率部充當忠義救國軍的“先遣隊”,和新四軍不斷製造磨擦。他帶隊捕殺新“江抗”湘城辦事處主任錢良臣等,“皖南事變”後,又襲擊新“江抗”成立的陽澄縣政府,將縣長陳鶴用開膛剖肚“點天燈”的方式殘酷殺害。

1941年6月,胡肇漢竄犯新四軍蘇常太根據地,在橫涇鎮(今沙家浜鎮)駐紮7天,後被我新四軍組織反擊給予狠狠打擊,胡肇漢本人僥倖逃脫。

抗戰勝利後,胡肇漢在國民黨的政府裡官運亨通。1949年春,胡肇漢逃往臺灣,隨即受國民黨軍統委派潛回上海,從事破壞活動,1950年5月被我人民政府逮捕歸案,當年12月被正法。


洪良


隨著京劇《沙家浜》的上演,阿慶嫂智鬥忠義救國軍刁德一,掩護新四軍傷員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沙家浜》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重情重義、八面玲瓏的阿慶嫂形象。

阿慶嫂是《沙家浜》虛擬的人物,隨著阿慶嫂的深入人心,大家對阿慶嫂的原型也充滿了好奇。眾人的考究之中,阿慶嫂的原型有很多,比如:陳二妹、朱凡、王月嫂、範惠琴、幹桂寶等等,因為她們都曾為抗日作出貢獻。她們或為新四軍送過情報,或掩護過傷員,或本身就是共產黨員。



其中流傳最廣,最為人認可的說法是:阿慶嫂的原型就是陳二妹。因為在抗戰期間,在常熟東鄉董浜鎮,陳二妹的確開了一家名為涵芬閣的茶館,而且這個茶館也是新四軍的地下交通站。這個交通站還曾經接待過譚震林、夏光等新四軍領導。

在1982年,譚震林重回常熟時,見到陳二妹,他竟脫口而出:“關林嫂”,可見對陳二妹的印象之深。陳二妹與丈夫陳關林都是新四軍的情報員,也為黨的革命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41年,陳關林不幸被日寇逮捕後殺害。而陳二妹在1997年去世,享年83歲。



不過,京劇《沙家浜》改編自滬劇《蘆蕩火種》,而《蘆蕩火種》的編劇文牧曾說過,茶館的原型就是常熟董浜鎮的東來茶館,而店主胡廣興,也就是沙家浜中阿慶嫂的角色,也是個男的。

其實,無論阿慶嫂的原型是否是陳二妹,都並不影響陳二妹對革命事業作出的貢獻。阿慶嫂代表了革命時代,千千萬萬個為革命作出貢獻,乃至付出生命的偉大女性。


鳶飛九天2018


每次講到阿慶嫂,都要和經典的現代京劇《沙家浜》練習聯繫在一起。有關於阿慶嫂的故事,可以先帶大家回顧一下。

沙家浜是江南的一個小村鎮,由於當時新四軍和敵人作戰,暫時留下了十幾個傷員在這裡恢復。阿慶嫂作為本地的地下黨,開始照顧了這一批以指導員郭建光為首的傷病員。

但是沒過多久恰逢此地日寇掃蕩,而當地的土財主乘機建立起了忠義救國軍。然而他們實際上是真反共,假抗日。這群所謂忠義救國軍的頭目,一個叫做胡傳魁葵一個叫做刁德一。他們作為日本人的狗腿子,從日本那裡打聽到有傷員在沙家浜附近,於是開始瘋狂的去尋找這些人的下落。

阿慶嫂作為這裡的地下黨,他還在這裡開了一家茶館,這也成為了掩護這些傷病員最好的工具。為了儘快的把這批傷員轉移出去,阿慶嫂藉助兩個頭目之間的矛盾,一直把兩人的目光牽扯到自己這邊。在躲過多次的危險後,終於順利的把這18名傷病員轉移了出去。

傷病員被轉移出去的消息還是洩露了,知道消息的胡傳葵和刁德一非常生氣,抓住了阿慶嫂和一群革命群眾,進行一番毒打。但是在不久之後新四軍主力部隊迴歸,18名傷病員也和大部隊接上了頭。於是他們重新殺回到沙家浜,抓住了這兩名匪首。

有關於阿慶嫂的原型,歷來都有著有著各種說法,但是大家認同比較多的應該是陳二妹。他出生在貧困的農村家庭,但是在農村重男輕女的影響下。還在襁褓當中的時候,就被自己的父母拋棄。後來被杜橋村的一對蘇姓夫婦收養,取名叫蘇興興。

他在成年之後出嫁給了董浜鎮涵芬閣茶肆店員陳關林,並且改了名字叫做陳二妹。當時抗日戰爭剛剛爆發,陳觀林作為本地的地下黨。在小鎮的中心開了一家茶館,接待南來北往的地下黨同志,並且在關鍵時刻發送重要信息。陳二妹作為婦女同志,他一直在幫著自己丈夫忙前忙後。

然而好人總是無法長命,陳關林在之後不久的行動中暴露被捕。被日本人裝到了麻袋裡面,然後用刺刀刺死。但是這個時候陳二妹僅僅只有28歲,還要撫養七歲的兒子。可是她沒有放棄之前的工作,仍然默默的為新四軍付出,就這樣一直堅持到抗戰爭順利結束。

但是有關於阿慶嫂的原型,歷來說法不一,陳二妹只是其中的主流說法。除了他之外,還有像範慧琴等八位英雄女模範,而他也是最後一個去世的阿慶嫂的原型。他和新四軍的聯繫有點偶然,是當時新四軍一次急行軍渡河。過了河之後衣服都溼了,就把衣服留在了沙家浜。

而以範慧琴為首的一群婦女,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衣服。後來在村裡面幾個婦女七嘴八舌的討論下,他們把這些衣服洗乾淨之後,藏在了村裡面的蘆葦蕩裡面。鬼子幾次來掃蕩,都沒有找到些什麼東西。等到新四軍在回來之後,他們把舊衣服脫下換上新衣服,又走上了新的征程。

幾次下來,這裡就成為了一箇中轉點。範慧琴成為了這裡的負責人,每次只要新四軍一過來,他都負責招待他們。給他們換上新的衣服,或者是拿出準備好的鞋子換上。但是時間久了,被日軍發現了端倪。他被日軍抓去之後嚴刑拷打,甚至是連皮肉都分開了,仍然沒有說出一個字。

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我們的領導人曾經邀請他前往上海工作,但是身體已經不允許她繼續工作下去。因為當年日本人的折磨,給他留下了很重的隱傷。一旦發作起來,甚至是連路都走不了。一直到2003年,這位老人在病痛當中去世。

抗日戰爭當中,正是靠著這一位普通的女性,才最終撐起抗日的勝利,婦女能成撐半邊天不是無稽之談。


史之策


在中國,估計大部分人都聽說過阿慶嫂的名字,如果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應該還知道些關於她的故事。這個人物是通過現代京劇《沙家浜》而廣為人知的,隨之也引發很多人的興趣——歷史上真的出現過這樣一位女性嗎?

我們今天就追根溯源瞭解一下。

要了解這個人物,首先得從讓這個人物廣為人知的《沙家浜》入手——《沙家浜》是樣板戲中最出名的一出,但它並非直接取材於真實故事,而是通過滬劇《蘆蕩火種》改編而成的。

《蘆蕩火種》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集體創作,文牧執筆,根據崔左夫撰寫的革命回憶錄《血染著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的鬥爭紀實》改編。

講的是:1939年秋,新四軍轉戰江南,其中某部因為有18名傷病員,不便繼續跟著部隊,因而該部的領導決定將他們留在陽澄湖畔的沙家浜,並把掩護傷員的任務交給地下工作者阿慶嫂(此時她明面上是春來茶館的老闆娘)。進而引發了阿慶嫂掩護和善待傷員、智鬥刁德一等一系列感動人心的故事。

一開始時,該劇的名字叫《碧水紅旗》,1960年才改名為《蘆蕩火種》。該劇通過《茶坊智鬥》、《開方授計》等劇情來表現阿慶嫂的機智勇敢和不卑不亢。之後,在北京正式公演,因其唱詞朗朗上口又鏗鏘有力,迅速地在民間流傳了開來。

據說該劇一共連演了一百多場,可謂盛況空前。

1963年,汪曾祺、楊毓珉、肖甲和薛恩厚4人受命改編《蘆蕩火種》,最初名為《地下聯絡員》,後來國家領導人審看時提出了修改意見,最終由毛主席定名為《沙家浜》。

關於阿慶嫂的原型,有以下幾種說法:

1、範惠琴

她於1911年出生於沙家浜,1939年參加革命工作,據說有次新四軍交通員連柏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不幸被下鄉掃蕩的鬼子發現,急忙躲進距離自己最近的村子中的一戶人家,這正是範惠琴的家。

由於她原先便認識連柏生,所以當鬼子問她連柏生是什麼人時,她淡定答道:“我男人。”

不巧的是她的丈夫正好回來,鬼子覺得不太對勁,趕忙擋住他問:“你是什麼人?”

他說他是這家的主人,當鬼子再次詢問範惠琴時,範惠琴一咬牙說:“我不認識他。”

她的丈夫此時也看到了連柏生,知道連柏生是新四軍,於是也沒說什麼,任由鬼子帶走了——因此,沙家浜流傳著阿慶嫂為救新四軍而犧牲了自己丈夫的傳說。

2、陳二妹

她也是在1911年出生,由於家境貧苦,才出生不久就被父母扔在了路邊,後被一蘇姓人家撿去撫養,長大後嫁給了茶肆店員陳關林。

抗戰初期,開設茶館的陳關林夫婦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感召,將茶樓作為中共地下黨的聯絡站,負責接待各方同志以及情報工作。而陳二妹更是盡心盡力協助丈夫,為我黨的地下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3、阿興嫂

據說是有人去沙家浜旅遊時聽導遊小姐介紹的,說:阿慶嫂其實是東來茶館的老闆娘,老闆叫胡廣興,所以人們就稱他老婆為“阿興嫂”。後來據宣傳沙家浜這段抗戰史的崔左夫反映,因為“興”沒有“慶”叫起來響亮,故改為“阿慶嫂”。

4、千千萬萬個抗戰婦女的化身

這是最站得住腳的說法,作家崔左夫當初曾在沙家浜呆過——在抗日戰爭時期,僅沙家浜的茶館就有三十幾家。而當年新四軍常利用茶館作為交通站,掩護通知、傳遞情報等。崔左夫見過不少當地的抗戰婦女,所以在創作《沙家浜》時,就以春來茶館為基地,彙集濃縮了抗戰婦女的英勇事蹟,塑造出阿慶嫂——這個深受人們喜愛的英雄人物形象。

不管阿慶嫂是否有歷史原型——在藝術層面上,這個人物已經非常被塑造得非常的豐滿立體,有血有肉,將會留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