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讀老舍的文學經典《四世同堂》感亂世的哀歌

利用空閒的時間,磕磕絆絆的看完了《四世同堂》這本老舍的著作。老舍作為一個純正的京派文學家,將北京這座城市的精神和氣質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他生自北京,長自北京,不僅瞭解這裡的一草一木,更加了解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那種中國傳統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內斂安靜是北京人一直所具有的。其實看完這部小說,我不敢說它怎樣激勵到了我的愛國心,我只是從中感覺到了濃重的悲哀。

讀老舍的文學經典《四世同堂》感亂世的哀歌

四世同堂,既是一個完整的家,又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老舍的筆是微妙的,他總是從小處著手,以一個微小的個體,向我們展現了整個社會的全貌,《駱駝祥子》如此,《四世同堂》亦是如此。書中的每一個人都有特定的意義,生長在同一片屋簷下的人,在面對日軍入侵時卻有著不同的人生選擇,祁家三兄弟的不同道路也體現了整個社會的思想。

老大瑞宣經受過新式的教育,充滿文人氣質,但傳統的思想也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痕跡。當面對日本人的入侵,他的內心是憤恨的,他不能容忍自己成為亡國奴。但他也是無奈的,作為家庭的老大必須承擔起家人生活的責任,家庭束縛著他那顆火熱的心,使他不能去抗擊敵人。

老舍先生在書中這樣寫到“為了收入,為了使老人們安心,為了對學校的責任他不能藏在家裡他必須硬著頭皮去受刑——教那些青年們的眼像鐵釘似的,釘在他的臉上與心中”。內心的矛盾、自責時刻在折磨著他,他稱自己為“會思想的廢物”。愛國是一種股熱情激發出來的崇高的行動,家把他的生命禁錮在了北平。索性在最後他想通了,在敵人的統治下從事抗日的報刊編輯,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思想的成熟,更是一種解脫。

瑞豐與瑞全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兩個人,生長在同一片屋簷下,瑞豐在敵人面前選擇了卑躬屈膝,他覺得亡國和自己毫無關聯,他巴結漢奸,時刻想著升官發財,他出賣了自己的靈魂。屈辱的,懦弱的中華文化在他的身上完全的體現了出來。然而,老三瑞全卻是一個與之完全相反的人,一個熱血的進步青年,他有信仰,信仰使他可以不顧家庭去和敵人鬥爭。

讀老舍的文學經典《四世同堂》感亂世的哀歌

三兄弟的道路正反應了當時人們的不同抉擇,當民族危亡之時我們有拼命抵抗的人,有無奈妥協的人,但不容忽視的是,那些軟弱、卑躬屈膝的人依然存在。在那個時代,國家危亡面前,所有人都要受到影響,沒有人可以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即使像小崔這樣一個普通的洋車伕,也被日軍以莫須有的罪名砍頭。以往死板的“國家”在人們心中變得有血有肉,他們慢慢懂得要反抗,要與敵人鬥爭,但現實是殘酷的,人們無數個歲月流傳所養成的平和無爭的習慣也是不易改變的,他們只會憤怒,而卻不敢將自己的憤怒施加於敵人。這就是中國文化所具有的劣根。

老舍所要表達的絕不僅僅是日軍怎樣的殘暴,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反思,中國文化具有內斂懦弱的一面,這使我們在面對敵人入侵時更容易遭到蹂躪。家庭制度、教育方法、生活習慣這些不合理之處確實存在於我們的文化之中,對這些民族的髒瘡惡疾我們要怎麼辦?是保留還是去除?答案顯而易見,我想這也正是老舍想要告訴我們的一方面吧。

由這本書而聯想到了老舍冤屈的一生,想來真是有很多感慨。老舍在這本書中傾注了無數的心血,書中的很多人物都有著他的影子,錢老先生身上的正直,瑞全的血性,祁天佑的溫和。但本質上老舍是一個地道的北京人,平和與不爭是他與生俱來的一面,從這一面看來,祁天佑是與之極為相近的,但悲哀的是,像他們這樣的好人卻偏偏沒有好命。書中祁天佑被迫遊街示眾,他的人格遭到了踐踏,他的尊嚴被黑暗的社會所擊碎,這是他無法承受的,於是他選擇跳河自盡,用河水來洗刷自己的恥辱。

讀老舍的文學經典《四世同堂》感亂世的哀歌

老舍也何嘗不是如此啊,經歷過抗日那段艱難歷史,他沒有被打倒,但卻在黑暗過去,黎明來臨之時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受盡屈辱與毒打,溫和的,老實的老舍遭到了無數人的唾棄,他選擇了與天佑一樣的途徑來了結了自己的一生。

我想老舍在跳下太平湖之前一定是想到了天佑的,他也以這種形式選擇了結束,當同樣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時,他也沒有抗住這種壓力。臨死之前他是解脫還是後悔,我們無從得知,老舍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優秀作品,一個個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人性的醜惡與黑暗,但現實比虛構更為殘酷的,他的死亡,是一段悲歌,更是對那個時代的諷刺。

無數個春夏秋冬悄然過去,我們已經逐漸開始忘卻,忘了那段悲痛,忘了那些黑暗。那個在蕭瑟的太平湖邊坐了一夜,最終毅然跳下的老人在偶爾還會被人們追憶,我們通過他的作品 瞭解那時的北平,那宏偉的天安門,繁榮的天橋,還有那城外的西山。小羊圈還是那麼的平靜,風吹過大槐樹的樹葉,慢慢地遠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