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前兩天,有一位媽媽來諮詢我,自己家孩子還在上小學,看到別的同學有手機,自己也想要一個,她問我,"可以不可以給孩子買"。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多父母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可以不可以給孩子買手機。賣了吧,怕孩子控制不了自己,沒完沒了地玩兒,耽誤學習,不給買吧,其他孩子都有,看著孩子羨慕的小眼神兒,又覺得對孩子是不是太苛刻。

這真是一個不好處理的問題。

不過,關於手機的問題,最近,一位外國媽媽的做法,得到了許多網友的稱讚。小學剛畢業的兒子向她要一個手機,這位媽媽給他寫了一份"手機使用合同"。我們可以來看一下。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媽媽與兒子簽署的“手機使用合同”截圖

其實,能不能用手機,對於父母來說,並不是什麼不好選擇的事情。父母最擔心的其實是孩子自控力的問題,就是擔心孩子會控制不住自己。

而對自控力的擔心,其實也不僅僅表現在手機這一件事情上,比如孩子看電視、看小說、玩遊戲等等等等,這些事情並不是不能做,而是在於孩子會做多長時間,這是一個度的問題,如果孩子能擁有自控力,把握好自己的節奏,很多事情父母就不會想限制孩子了。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父母不是不讓孩子玩兒,是怕孩子玩起來沒有節制

其實,關於自控力的話題,我們一點兒都不陌生。小時候,就會聽到"頭懸樑、錐刺股"、"十年寒窗"、"滴水穿石"這樣的描述,它們講的就是自控力。

具體來看一下,究竟什麼才是自控力?

很多父母都覺得,現在的孩子自控力越來越差,寫一會兒作業就想看電視,玩兒起手機和電腦卻沒完沒了,怎麼說也不好使。而這就是孩子缺乏自控力的表現。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自控力就是為了能夠達到長期目標而抵禦眼誘惑的能力。我們在生活中常說的自律、意志力,其實就是自控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他讓十個孩子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桌子上擺放著孩子愛吃的棉花糖。之後,告訴孩子,一會兒研究人員會離開房間,孩子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或是等研究人員回來之後再吃,如果能等到研究人員回來之後,那麼他還會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研究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孩子不到3分鐘就選擇放棄,吃掉了棉花糖,其餘的孩子等了大概十五分鐘,直到研究人員回來之後,他們才吃掉棉花糖。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為了得到更多的獎勵,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選擇等待

不過,實驗到這裡並沒有結束,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研究,直到他們35歲。結果顯示,當年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他們成年後的體重指數也比較高,而且也更容易出現問題行為。

有一位新西蘭學者也曾經對1000名剛出生的孩子進行更跟蹤研究。32年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自制力差的孩子,他們長大後的經濟情況也相對較差,工資也更低,甚至進監獄的可能性都比自控力強的孩子要大。

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有必要的,兒童時期形成的良好的自控力,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成績、學校適應以及事業成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自控力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甚至已經超過了智力。

關於自控力的幾個誤區

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但是關於自控力的理解,很多父母還是存在一定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培養自控力之間存在衝突

我們現在都在強調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很多父母把握不好無條件的愛的尺度,覺得無條件的愛就是縱容,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既然如此,那就沒有辦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了,因為自控力會壓抑孩子的天性,導致孩子生活得不快樂。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給予孩子愛與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並不衝突,甚至可以說,培養自控力也是愛孩子的一種方式

其實不然,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愛與自控力之間是有一個平衡點的,我們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更多的是指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但是這不代表我們要縱容孩子的行為。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意見的表達,要像魚兒在水裡暢遊般自由;而對紀律的要求,卻要像岩石般堅定。"

第二個誤區,自控力是一種一成不變的能力,在一件事情上表現出自控力,在所有事情上就都會有自控力。

曾經有心理學家說過,"自控力對一個個體來說是一種有限的,會被損耗的資源。"

所以,當我們在用自控力抵抗誘惑的時候,自控力不適一成不變的,而是會被消耗,如果我們接二連三地面對需要抵抗誘惑的事情,那我們的自控力就會下降。

比如,我們既想要減肥又想要好好學習,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面對許多的誘惑,比如不能吃零食,不能吃麥當勞肯德基,同時為了學習,我們還要拒絕電視劇、淘寶等等等等。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面對眾多的誘惑,每一次抵抗,都會消耗掉我們一部分自控力

面臨這麼多的誘惑,我們每拒絕一次,就會消耗掉一分自控力,如果面臨的誘惑太多,我們總有在某一刻,變得無力抵抗,然後瘋狂地看劇、暴飲暴食,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學霸上學期間一直很努力,但是到了假期,就無心看書,任由遊戲、逛街這些事情支配著自己的生活。

所以,自控力就像彈簧,有一定的限度,一旦過度使用,超過限度,那麼自控力就無法保持長期在線狀態了。

第三個誤區,樂觀開朗的人自控力往往比較差。

通常,我們都覺得沉默的人自控力會比較強,而樂觀開朗的孩子自控力比較弱,所以,我們總是能聽見有父母說自己家孩子,"一天就知道瞎蹦躂,不穩當,根本管不住自己"。

其實不是,自控力與情緒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如果沉默的孩子不僅僅是性格內向,他的情緒還總是低落的話,那麼他的自控力就會比較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快樂的人,他們對為未來的期望會比較小。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樂觀開朗的孩子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更強的自控能力

所以,他們很容易就會出現許多風險性行為,比如自暴自棄、抽菸喝酒、逃學、打架等等,而這些行為也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負罪感和失控感,為了抵抗這些不好的感受,孩子可能還會發展更加不好的行為,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自控力並不是先天決定的。畢竟每個人的本能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當一個人的行為受到限制的時候,難免都會不舒服。對於孩子來說更是這樣,孩子在小的時候,一般都是比較自由,因為父母更關注的是孩子生理上的需求,餓不餓、冷不冷,我們一般不會注重孩子的自控力的培養。

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也需要進入社會、融入集體,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不去規範孩子的行為,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就有可能因為違反規則而遭到懲罰,從而經歷更大的挫折與痛苦。

所以,對於父母來講,幫助孩子培養自控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一件事情。那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我們要做到以下四點

首先,父母要幫助孩子將外控轉為內控。

什麼是外控,什麼是內控呢?外控是指來自於外面的控制,比如父母的要求、學校規範、道德準則等等。而內控就是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控制。外控轉為內控的意思就是,我們要求孩子所達到的效果,遠遠不如孩子對自己的要求來得有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培養孩子自控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外控轉為內控。以孩子玩手機為例,父母一直嘮嘮叨叨,玩手機會傷害眼睛,影響學習成績,但是似乎沒有什麼用,孩子不僅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會覺得我就算是不玩手機,也是為了父母,而不是為了自己。

但是,如果孩子一想到玩手機之後,自己會眼睛疼,又或者因為玩手機學習成績下滑,會被老師批評、同學嘲笑,那他自然就會因為孩子出現這些不好的結果,從而規範自己的行為。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父母的要求遠遠比不上孩子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儘量讓孩子多去嘗試,父母不要一手包辦,而且對於一些不好的結果,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比如,孩子不起床,導致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以往父母就是不停地叫孩子起來,告訴他,遲到會被批評。

下一次,我們不妨就在前一天晚上告訴孩子,鬧鐘一響你就要起床,要不就會被批評。第二天早上,也不去催促孩子,當然這樣他就會被批評,但是他也會同時明白,自己這麼做不對,下一次他自己就會主動起床了。

其次,父母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孩子會因此出現退縮或是叛逆

我們總是喜歡對孩子進行評價,尤其是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比如,"你真笨"、"你看看人家誰誰誰,你再看看你自己,廢物一個"。這些話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他會覺得自己真的不行,從而在父母對他有要求的時候,出現消極反抗的情況。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對孩子提要求,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明白什麼能做,什麼時間可以做,什麼不該做,但是,這些規則都要建立在愛的框架之內。

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而不是簡單地訓斥批評,發洩自己的情緒,不告訴孩子原因就強迫他去做事情,這樣非常容易激發起孩子的憤怒和叛逆,那麼想要培養自控力就更難了。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被貼上標籤的孩子,往往一輩子都撕不掉這些負面標籤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第三,我們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培養自控力的目的不就是形成習慣嗎?怎麼變成我們先要幫助養成習慣呢?我麼可以想一下,為什麼許多人在高考之前能一直努力學習,但是到了大學之後,就開始墮落了呢?難道是他的自控力消失了?當然不是。

是因為在高中,所有人的目標都是考上好大學,在那種氛圍下,我們形成了許多習慣,比如一進教室就看書,午休結束就做題,每個時間段該做什麼,我們都一清二楚。

這就像餓了就要吃飯一樣,我們到時間自動就會去做這些事情。而進了大學之後,時間和空間都變得自由,很多人就變得沒有那麼自律了。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無論是看書、學習還是生活,養成好習慣,都將十分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由此看來,好的習慣完全可以促進我們的自控力,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就要幫助孩子去培養習慣,到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每天應該完成什麼事情,慢慢地孩子養成了習慣,我們自然也就不用太擔心孩子自控力的問題了。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學會放手。

為了讓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能展現出自控力,父母往往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告訴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別的都不需要管了"。但是,我們說,一個人的認知、行為和習慣都是統一的,也就是說,他具備的品質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會有顯現。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棉花糖實驗,結果顯示,那些能夠等待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之後的學習、事業發展上都會表現得更加優秀。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我們就要學會放手。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導師和陪伴者,但是卻不能代替孩子去成長。我們要儘可能地讓孩子自己去面對生活中的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他就會發展出許多能力,尤其是自控力。

因為他會明白什麼事情要什麼時間做,怎麼做會更好,做不好會產生怎樣的後果,這些經驗都會讓孩子在控制自己方面做得越來越好。

孩子玩手機還得籤合同?想要培養自控力,得靠孩子,不能靠父母逼

學會放手,孩子才能真的成長起來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需要許許多多的能力,想要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其實最需要的就是依靠孩子自己的力量。畢竟我們無法保證時時刻刻都陪在孩子身邊,守護孩子一輩子。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可以輔助孩子,但是絕對不能代替,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逐步增強自己的能力,最終掌控自己的人生。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