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擺出迷魂陣,令曹丕無功而返,為何張遼卻死於非命?

洪俊毅


在《三國演義》中,張遼之死是在第八十六回中。他是死於曹丕政治眼光的短視和軍事上的愚蠢。



回目: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劉備徵吳失敗,損兵折將,身死白帝城。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諸葛亮受先帝臨終託孤之重,挽救這個危急存亡的局面。

當時蜀漢幾近於全面崩潰,先主新喪,國內不穩,四敵壓境。諸葛亮運用超群的政治智慧,外御強敵,內安國政,妙手回春,“安居平五路”,硬生生地扭轉了局面。


趁著蜀漢面臨巨大的危機,魏國登基稱帝不久的曹丕決定趁他病,要他命,就去書聯絡孫權,要魏吳兩國聯手夾擊蜀漢。

但考慮到唇亡齒寒,孫權拒絕了曹丕的建議。而諸葛亮也派使者鄧芝和秦宓出使吳國,雙方進行和談,重新恢復以往的聯盟態勢。

鄧芝和秦宓成功地完成了任務,吳蜀兩國又重新建立了聯盟,共同對付曹魏。

曹丕聽到消息,非常憤怒,決定征伐東吳,教教孫權這廝怎樣做人。

天子因一怒而發兵,是國之大忌。征伐東吳,從戰略上來講,就是巨大的失誤:現在魏蜀吳三方,實力最弱,形勢最惡劣的是蜀國,而東吳挾火燒連營七百里的大勝之勢,正是旺盛之時,兵強馬壯,士氣高漲。曹丕放棄了進攻蜀漢,反而來啃東吳這塊硬骨頭,這就是短視。

實際上,曹丕徵吳,無非有三個原因:

1.通過大規模的用兵,在魏軍內部進行調整,逐步將兵權收歸於忠於他的家族系將領,比如曹真、曹休等人。

2.曹丕御駕親征,國都就必須有人主持留守,這樣,魏國朝堂上的勢力也能夠有所調整,如司馬懿、陳群這些曹丕一系的大臣就逐步掌控了朝堂大權。

3.通過建立軍功,提高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於是,在魏黃初五年的秋八月,曹丕御駕親征,會聚了魏國將士,以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大將先行開路,猛將許褚與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率部殿後,劉曄和蔣濟為參謀官。聚集了水陸軍馬共三十餘萬,浩浩蕩蕩開往東吳。

孫權任命老將徐盛為主帥,率軍迎戰。吳軍中小將孫韶是皇親,隨軍出征,他提出,應該渡江迎敵,但被徐盛嚴厲拒絕了。

曹丕率大軍抵達,沿江眺望對岸,發現吳軍並未修築起有效江防,毫無備戰態勢,就得意洋洋地認為東吳被魏軍龐大的陣勢所震懾而膽怯,不敢應戰。

但到了第二天,江面上的晨霧散去,發現江對岸數百里一夜間就建起了連綿不斷的城防,人馬眾多,嚴陣以待。曹丕大驚失色,又覺得東吳並不好惹。



原來,這是老將徐盛擺下的一個迷魂陣。把蘆葦捆紮成為一個個人形的樣子,披上青衣,還執著旗幟,連那些城防工事都是假的,用木板塔起來,再畫上城磚,遠遠望去,如同真的一樣。魏兵見到城上有許多人馬,全裝貫束,衣甲鮮明,頓時喪失了進攻的勇氣。

徐盛以正面的假象迷惑住了曹軍,使曹軍不敢輕易發起攻擊。而東吳則悄悄渡江,以奇兵包抄曹軍的側翼。

江面上忽然起了大風,白浪滔天,曹丕乘坐的龍舟晃晃悠悠,重心不穩,快翻了。曹丕從小也沒坐過幾回船,頭暈目眩,差點一頭杵進江去。



這太不安全了,於是,前軍主將曹真就命令文聘撐著小舟去救駕。文聘原居荊州,很熟悉水性,他跳上龍舟,揹著曹丕跳到了小舟上,進入了水路的岔道,想靠岸,而後面大型船隻也一艘艘地尾隨進入。

但沒想到,徐盛早已派吳軍悄悄潛入這些水岔,往蘆葦從中灑滿了魚油和易燃品。


東吳趁機發動了火攻,魏軍大船一艘接一艘地被引燃了,火借風勢,裂焰騰空,魏軍陷入一片混亂,東吳大軍則趁勢發起了全面進攻。

曹軍中的很多老將,比如張遼、張郃、許禇、徐晃都是經歷過當年的赤壁之戰的,看到這個情形,立即勾起了往事的回憶,他們趕緊向曹丕靠攏,保護著他突出重圍。

在突圍過程中,張遼就保衛在曹丕的身邊,路上遇到東吳老將丁奉率兵堵截,張遼慌忙應戰,而丁奉施放冷箭,射中了張遼的腰部,墜於馬下。


旁邊的徐晃見勢不妙,掄斧截住丁奉廝殺,魏軍趁機救走了受傷的張遼。

魏軍被打得大敗潰逃,殘部逃回許昌後,受傷的張遼醫治無效,箭瘡迸裂而亡。當年獨當一面,威震逍遙津,殺得東吳小兒不敢夜啼的前將軍雁門張文遠將星凋落。

張遼是三國時代少有的能夠具備獨當一面能力的帥才,從軍數十年,屢立戰功。而曹丕為了軍隊的人事調整,貿然出兵,又不能讓張遼、張郃、徐晃這些身經百戰的老將統率大軍,曹丕這個軍事低能兒又幹涉軍務,胡亂指揮,導致大軍兵敗,名將殞命。

在實際歷史上,張遼是病故於黃初三年。羅貫中先生寫作《三國演義》,讓他多活了兩年,捱了一箭。

正始四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時人對張遼的評價:
惜哉,文遠將軍!


饞嘴肥貓鏟史官


222年,張遼駐軍雍丘,在此得病,期間曹丕“遣中黃門問病”。孫權也知張遼省病,而叮囑諸將:張遼雖然有病在身,但仍然是勇不可擋,務必謹慎小心。隨後,張遼抱病率部屬出戰,擊破吳將呂範。不久病情加重,“遂薨於江都”(中國傳統文化中,病逝屬善終)。

一代名將隕落!

丁奉射張遼是演義,不是歷史!

不過,這位小哥丁奉,與三國早期像張遼這樣的名將比,肯定沒有他的座次,但他的確是一位非同一般的傳奇人物。

“江東十二虎臣”之一的丁奉,原本是默默無聞的小兵,赤壁之戰時嶄露頭角,也只是周瑜賬前一個傳令的小跟班。後來跟隨甘霖、潘璋南征北戰。可他有出色的軍事天賦,也有驚人的勇氣戰績(例如家喻戶曉的“雪中奮短兵”)。絕對算是真正在戰爭中一步一個腳印成長起來的風雲人物,從而也成為東吳日益讓人刮目相看的四朝元老。

有史書記載,丁奉出生於186年,於271年因病逝世,終年八十五歲。

從小將丁奉,到老將丁奉,是長壽將軍的代表,也是名副其實的三國魏蜀吳興衰的親歷見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