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哲學為什麼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範式?

kurenai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學問,不能簡單的認為是科學理論。哲學家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曾說:哲學是“思想思想”,第一個“思想”是動詞,第二個“思想”是名詞。即哲學是人類進行“思想”活動的思想。哲學不是學的,哲學是悟的。

人的思維過程的初期,感性多於理性,所以,哲學的研究方法又有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兩種。中國哲學,從老莊道家到孔子儒學,以及佛禪學,算上諸子百家,主要是感性方法,適合思想的延展,少邏輯推理;西方哲學從畢達哥拉斯開始以推理邏輯的理性進行思想研究,其後西方有了大量哲學專著,從而將人類感性思想引入了理性的死衚衕。

從現代來看,西方人哲學著作成果多於東方,指導西方人的行為的卻是宗教學神,而不是那些哲學專著。東方人的儒釋道哲學則影響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所以,西方哲學成理論體系,但可能並不是人類思想的真實反應。東方哲學不成體系,卻可能是感性思維的全面再現。


彭松悟語


哲學有統一的範式,說沒有那是西方哲學看多了,又沒跳出來的人。哲學是思想的範疇,但又不是一般的思想。

一、哲學是追問。刨根問底,生活之思,人生之問。在永無止禁的追問中催生具體科學來,一但某領域形成具體學科,哲學又轉向另一個人類未成思考的領域。

二、哲學是學科體系的總綱目。如果非要把哲學的學理解為學科的話,這時哲學就如學科體系的索引,或如電腦裡文件存放的根目錄一樣,讓你從一個盤到一個文件夾到下一個文件夾逐次打開,直至找到你想要的文件資料。哲學在這個意義上相當於大腦裡的知識圖書館,讓知識系統化、系理化。

三,哲學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體系。許多人認為科學發達了哲學沒用了,其實哲學自有其領域。科學在於實證,限於人的感官及經驗所及的範圍,而經驗之外的領域仍是人類必然要思考的,如未知的過去以及未來,人之生與死亡。宇宙是有限或無限的終極問題,人死了有無靈魂,上帝與天堂是無存在,人的倫理與道德,人工智能等未來科學對未來社會、家庭、倫理道德觀的影響等。象這方面的思想不一定科學,但其形成的觀念會影響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影響人的行為,進而影響社會制度及上層建築的構建。現在的中國人總以為科學對人類的生活影響很大,如網絡、手機,其實與哲學的三觀比是小巫見大巫,有人可為信仰而死,但沒人為手機獻身。科學影響是一時的,哲學對人的影響是廣泛而長期的。

四、哲學自有其範式。科學的範式是對而象之,要發現對象的規律和奧秘,哲學是以人自已為對象,通過認識人的存在而理解世界。即科學是對象之學,哲學是人學;科學是物是怎樣的,人就是怎樣的,哲學是人是怎樣的,萬物就是怎樣的。怎麼能說哲學沒自已的範式呢?

五、西方哲學對人的認識是線性的,於是導致多次哲學轉向,有好多哲學思想體系,研究對象方法不同,對哲學定義不同,大家覺得亂,沒有統一的範式。中華文化注重生活,將人當做活生生的生命對侍,從宇宙無限論到外在無神論,到陰陽論和道,世界觀就定型了,然後百家爭鳴轉向人學,將人看成社會人,也定型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文字統一制度定型,漢先尊道後尊儒文化定型,以後沒大變過。西方文化將人作對象物對待,將人分成若干主體。先是願景主體,信仰神;2000年前蘇格拉底開始將人看成是社會主體,強調倫理道德和美;接著文藝復興將人看成認識主體,強調人的個體價值,但將人看成理性物,強調科學。到了尼采那裡又批判倫理和理性,認為人的非理性是比理性更深層次的人的本質。如果尼采對非理性主要強調本能慾望(意志),佛洛依德開始轉向心理;胡塞爾反對用心理學解釋科學,通過意向性研究強調人是意識主體,而海德爾受現象學影響,認識和邏輯不能直達人的本質,就批判舊哲學將人作存在者(認識對象)(名詞)對侍,而認為應將人作為存在著或存在於(動詞)對侍,即此在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中,也就是作為存在於世(生活與各種關係)的活生生的人對待,也即回到中國哲學的人學觀上。

中國哲學從生活的角度整體看人,建立了穩定社會,在農業社會條件下推動了社會發展。但對人的認識不求甚解。西方從不同角度將人分解開祥細考察,催生了邏輯學、認識論、意識論方法論,又催生了科學、美學、心理學、宗教和藝術等具體學科的發展。從整體看西方哲學對人的認識是漸次的、遞進式的也是線性的,這就導致對上一哲學體系是從懷疑開始,批判中重新建構新的哲學體系來,然後又被否定和批判。好處是各學科的建立對人認識得更清楚,不好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哲學思想,人的三觀不穩,人類處於衝突中,社會不穩定。

西方哲學體系宏大,重邏輯抽象思維,到了康德黑格爾後民哲多數看不懂了,更別說後來的現象學、存在主義等。所以中國人就將西方哲學分割開來,覺得是不同的哲學,沒有統一範式。其實好多中國人對中國哲學也一樣,把易經和道德經的世界觀和諸子百家的人學也是分裂的,如五四運動就重點反思儒家,打倒孔家店,而沒深入到涉及到世界觀的陰陽和老子的道。


牧歸落照


沒有統一的範式其實就是哲學真正的範式!

包羅萬象的統一範式,除了自然本身概無他物。雖然修行人可以親身體驗,然而修行最高度的驗證也只是體悟自然本身。如釋迦文佛所言,真法不可說。

先聖先哲故此降等以求,不再追求統一範式,轉而追求模擬自然,於是就有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元素(水火土氣)說,古印度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風)說,古中國道家的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說。但是各自思路還是有所區別,元素說是解析自然(結構和組成)而應用之,四大說立足四大而超越之(超越四大而非自然),陰陽五行說是模擬自然(重在轉化)而應用之。

作為哲學和修行雙重愛好者,年輕時也曾追求用一個範式解釋自然。比如,y=f(x),y、x∈N。其中,y代表人的思想(或思想素材),x代表存在物(自然物和人造物),N代表自然。解釋一下就是這樣,人的思想素材來源於存在物,而人的思想和存在物都屬於自然,無法超越自然,即始終還在自然的系統之內。這就像無論多麼複雜的算式,其結果還是在全體數的集合之內。

結果發現,不知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隻緣身在此山中。如同無論如何一隻雞蛋也無法在蛋殼裡變成鴨,除非有超越它這個自然系統的外力和特權。

在這裡要替釋迦文佛說一句話,佛陀只宣稱自己作為覺者發現了業力和修行之路這些大自然的秘密,從未說過自己超越了自然。


柒道友


作為一個農民伯伯看到了這個關於哲學的問題,我來回答一下我對中國哲學問題的看法。

中國的哲學書籍《道德經》可以稱得上算最早的哲學書了。寫作者"老子"又被尊為中國哲學鼻祖。

哲學就是一個理不清的內容,以大自然的活動為參考依據。

"道、可道、非常道"

"道,難說清、難言明。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也就是說"道"雖然有在運轉,但變幻無常,很難解釋清楚,很難說的明白。

人在世上是一個個體,沒有固定的模式來生活,這樣生活才更加精彩。但我們又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從大自然中學習知識!

"老子、孔子"都是最早的哲學家。

古代的人思考就是為什麼月亮不是每天一樣的大?太陽為什麼不是每天一樣的溫暖?為什麼有風、雨、雷、電變幻無常?


哲學就是需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又稱"大道至簡"

哲學就是告訴世人順其自然,不要去強求改變生態環境。

當然現在的社會越來越發展了,"哲學好像也複雜了"。

圖片蘭花來自我本人種植滴!


武夷山獨行俠


庫恩的《範式論》中的“範式”可以說是一個自然科學範疇內的概念,他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不在於範式的定義、要素以及這樣一種範式的演變和更替過程。而根本地是在認識論的範疇和角度去闡明“認知是如何可能的”這樣一個問題,也是對那樣一個時期西方思想領域和自然科學領域的相對主義、懷疑論甚至不可知論系列思潮的批判和反思。

在庫恩的理解中,科學並不是無遠弗屆的,他的可能基於一個“範式”的前提,同時,科學的意義和作用也受到了範式要素的影響以及限制。

比如,經典物理學,他的範式要素:擬人宏觀、時空絕對、經典數理邏輯以及據此構建起來的“經典物理學的認知對象範疇”等等等等其實已經規範起了經典物理學的可能以及這種可能的內涵和外延,也正因為如此,經典物理學才是在這樣的範式前提下有可能的,並且其理論體系才是穩固的、現實的、有意義的,一旦超越這樣一個範式之外,經典物理學就變得可疑起來了。

例子很顯然,經典物理學受到了在新的範式前提下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顛覆性衝擊。

範式以及範式論確立了認知的特定的、擬人的規範(注意“擬人”這根本的一點),同時也保證了這樣一種知識在人類意義上的可能,並最終使得相應的認知和知識具有了人類意義上的現實作用以及現實意義。

事實上,推廣開去,不獨自然科學,其實人類關於自身,關於人與自然甚至人類整個思想體系都受到不同領域不同要素規限之下的範式以及範式要素的左右及影響。

理解了範式的含義及其意義,其實,人類思維範式就昭然若揭了。

所謂人類思維範式或者說哲學範式的要素無外乎以下幾點:

存在是質能一體化的存在;存在是時空規範下的存在(你當然可以認為“時空是存在內稟的特質”);存在是基於空間延展和時間單向的綜合的意義上的規律性存在(這裡闡明的是“規律”的規範)。

以上幾點,可以說就是人類認知的前提,超越這個前提,人類的認知是不可能的,也可以說是無能為力的,而人類所有的感知、認知甚而人類的現實性存在其實都離不開這樣一種(範式的)規範和約束。

注意,上面提到的所謂哲學範式其實涵蓋“超驗的”、“宗教的”、“人類內在心理”的範疇。任何的超驗認知或者感知,都不能離開時空規範以及相應的規範的呈現(侷限)。


Gilbertmars


原創思想,人類的思想根本就不能天馬行空,愛怎麼想,就怎麼想,然而自古以來的所謂西方科學,哲學和宗教思想家們卻就是在躲進小樓成一統地胡思亂想,與宇宙的法則,大自然的規律毫不相干,如牛頓,愛因斯坦, 非要折騰個宇宙中並不存在的慣性參照系,然後一本正經地在慣性系中推導相對論,聖經創世紀中主觀臆想一個God,一本正經地創造萬物和人類,至於佛教的釋迦摩尼就更絕,乾脆兩眼一閉,宣稱境由心生,他心裡不想,宇宙就不存在!這說明迄今為止,人類根本就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思考! 實際上,人類是不能胡思亂想的,物質誕生前的原始宇宙,是世間一切因果的諸因之首,當然也是人類思想的本源的出發點,絕不可違背,一旦違背,必犯錯誤。所以本民科認為,從今以後,人類再不能胡思亂想了。


孤猴78345271


人類哲學的發展當中形成了各種流派,歸根到底是因為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切紛爭在哲學當中的不同流派,總結起來就如同物理學一樣,存在著兩種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表現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以精神為主導的唯心主義,從空間的角度向人類展示了宇宙當中一切的未知和精神自身的存在,以物質為基礎的唯物主義,從物質的角度向人類展示了物質及精神的,宇宙當中的各種表現和存在形式,他們總體的優點都是,已經比較整齊劃一了,但是由於對司空認識的不明瞭,而是宇宙當中存在的一切事物,沒有得到很好的說明,宇宙存在與時間,空間和時間空間是宇宙存在根源的本質,決定了人類一切認識的基礎就是在時間和空間當中。才能明瞭一切在認知迷糊狀態當中形成的不同認知,而使人與天地形成個字,整齊劃一的規律,動作同在未形成一個宇宙的大統一理論,在哲學基礎上成行而發出最好的使命召喚。


生活的樂趣88


不能說哲學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範式。哲學是探索世界運動,變化,發展一般規律的學問。既然哲學的本身就是研究規律的學問,必然自己也肯定會有著一定的規律可循,規律就是一個“統一的範式”。

世界哲學從古至今發展到今天儘管派別林立,爭論不休,無非就是兩大派別兩大論戰,一派是唯心主義,一派是唯物主義,兩大論戰就是思維和存在誰先誰後的論戰。一卻的哲學問題,都是圍繞著這一統一範式展開的。恩格斯曾說過: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思維和存在關係即物質和精神的關係,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哪個在先哪個在後的問題。

哲學研究的對象包羅萬象,涵蓋著各個學科也包括科學。但哲學不是科學,科學理論的驗證講的是實證性而哲學不是,哲學研究的是事物的一般規律和共性。“萬物皆有共性,凡物莫不相異”,由於天地間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東西。所以,哲學探索的只是事物的共性而不是絕對的同一性,事物的一般規律而不是絕對規律,只有通過人們在實踐中通過反覆爭論和思辨來達成共識,不可能以公式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就意味著哲學應該是一門“包容性”極強的學問,它靠的不是實證而是包容,通過百家爭鳴,百家齊放,最後也就達到求大同,存小異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是不可能存在一家獨大的,絕對的統一範式。


孩子的避風港


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思想家對宇宙人生認知的系統性總結。由於哲學家各自思考切入角度不同、受人類社會整體文明發展程度對認知的限制、人類社會各個歷史階段自然形成的思想認知差異化以及各大人類族群文明發展模式的差異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現的各種哲學理論派系必然是各不相同、難以形成統一的範式。比如主流的有西方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分,東方有道學、佛學和儒學的不同。

個人推測,隨著科學與科技的發展以及人類不同文明之間日益密切地交流與融合,地球人類未來有可能在某一時間階段形成一種暫時的共識性的哲學理論體系,用同一哲學範式來指導整個地球人類走向更高級別的文明。我猜測人類從地球文明走向星球文明的時代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道隱紅塵


有了神學,推動了人文哲學。神學最不費力且無需求證,它把人類恐懼的生死大事,簡單化,通俗化,親近它擺脫苦難死後有天堂盛宴。有違人性的種種戒律,束縛了人的天性,人究竟該如何面對世界?人該如何認識生命?人們有了不同的認識,有了不同的追求。要讓生命富有價值,要讓生命精彩絕倫,要讓生命活在當下,生命降臨不是為死後討取永生。富有進取精神的哲學家開始挑戰神學。他們前仆後繼,不畏挫折暴虐,不斷積累人類智慧,不斷啟迪人的覺悟。,他們洞悉人生,不失嚴謹的從自然法則,找到合乎天理人性的生命觀。哲學種類繁雜,但真正影響人類命運的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