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成長型思維

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成長型思維

Jan.

19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在挫折中汲取養分,並且永無止境的成長。

作者 | 良大師

來源 | 良大師(ID:liang_da_shi))

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的,是成长型思维

01

思維方式的差別

決定人生不同的結局

TED論壇有一個點擊量很高的演講:《毅力是成功的關鍵》。演講者名叫Angela Lee,她原本是個教師,某日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那些成功人士是否在兒童時代就有所不同?

如果確實如此,那些差異又是什麼?

於是,她做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去了西點軍校;去看全國拼字大賽;還去訪談最棒的銷售人員。

最終她發現,預測孩子成功的關鍵要素,不是智商、外貌、身體,而是對待挫敗的態度。

她發現成功人士,年幼時都以樂觀的態度對待挫敗,他們更在意的是,挫敗後所汲取的養分,而並非失敗本身。

這是一種特有的思維,叫做“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提出者,是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 Carol Dweck。

她還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並受到比爾蓋茨的推崇,書的英文名叫《mindset》,翻譯成中文就叫做《終身成長》。

Carol Dweck在書中列舉了大量案例,分析了教育、體育、商業、人際關係等領域成功與失敗的因素。

並提出,歸根結底,都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成功者是成長型思維,而失敗者是固定型思維。

兩者思維模式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呢?

一言以蔽之,成長型思維者,認為萬事萬物通過自己的參與都可以改變;因此,心智也在不斷迭代強化,從而造就非凡人生。

而固定型思維者,認為可控因素少的可憐,自己不過是洪流中的一片樹葉。因此,心智在年輕尚輕就停止發育,一直守至終老,才與身體一起埋藏。

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的,是成长型思维

02

固定型思維的人

習慣於給自己設限

Carol Dweck在書中說,固定型思維的人,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懼怕挑戰,總為自我設限。

就這點,對標我自己,還確實有過這回事兒。

十幾年前,我做業務時,在公司前臺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家大企業要招標。

於是,約了營業部經理前去拜訪。瞭解完情況,就有點洩氣,因為參與競爭的一共三家公司。另外兩家都挺有來頭,分別是那企業兩個副總的關係。

而我們則是被客戶在黃頁中選中,沒有什麼根基。

有大客戶銷售經驗的人應該明白,我們是何等弱勢,應該就是陪太子讀書,走個過場。

因此,我想隨便應付一下就算了。可我的經理卻不這麼想,一定要我拜訪到那企業的董事長。

我說:“人家那麼大的人物會見我們嗎?”

他卻說:“打個電話會死嗎?你都沒試,怎麼會知道人家不願意?”

於是,我膽戰心驚地撥通了董事長電話,出人意料,人家還真願意見我們。

這也給我們很大的信心,於是精心準備標書,最後竟然中標。

和那家企業熟了後,才得知,原來是董事長不滿意兩個副總的明爭暗鬥,於是把業務反而給了毫無關係的我們。

當時雖然還沒有聽說固定思維的概念,但是由此也明白一件事:不要在心裡砌上一個看不見的牆,再沒可能的事,只要不傷筋動骨,皆可嘗試一下。

“嘗試”看起來簡單,但很多人卻止步於此,原因就是“固定思維”的作祟,它讓你懼怕行動,因為那意味著存在失敗的可能性。而什麼都不做,卻能保持當下的完美感。

就像Carol Dweck在書中所說: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接受未來的完美,他們必須現在就達到完美。

03

成長型思維的人

總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不畏懼挑戰,他們總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

當年林語堂與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身份懸殊,八竿子打不著。當得知賽珍珠來中國時,林語堂便夾著手稿,深夜蹲守在賽珍珠酒店大堂。

他此時的心語應該是:

閒著也是閒著,管他呢,試試唄。

結果,在賽珍珠的幫助下,林語堂一炮走紅。

當年劉德華還是個跑龍套的,林子祥卻是一代歌王。一起拍戲時,劉德華死皮賴臉地要給林子祥唱歌,讓人家指點。

他心裡可能也是這麼想:

閒著也是閒著,管他呢,試試唄。

最終,林子祥幫劉德華髮行了第一張專輯,後者也終成了天王。

電影《飛越瘋人院》,有一個情節:

麥克說:“我要進城看棒球賽,誰想和我一起去?”

比利卻說:“麥克,別鬧,你出不去的。”

麥克指著陶瓷洗臉池:“我可以用它砸碎窗戶。”

比利說:“你舉不起來。”

麥克搓搓手,使勁去抱,沒搬起來。

再搓搓手,使勁去抱,還是沒搬起來。

他有些無奈,但大叫起來:

“去他媽的,我總算試過了,起碼我試過了!”

所以,人生不怕敗北,怕的是,連嘗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再大的挑戰,你也可以對自己說:“閒著也是閒著,管他呢,試試唄!”

04

固定型思維的人

總把失敗原因歸於外界

《終身成長》書中還說到,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總把失敗原因歸為外界的影響。

書中講了網球運動員約翰·麥肯羅的例子。

他本來是一名天賦卓越的球手,甚至不需要太大的訓練量,就可以輕鬆戰勝各路對手,在巔峰時期,連續四年排名第一。

但是,他的輝煌只是曇花一現,之後一滑到底。論其根本,就是固定型思維使然。

因為他總有無數個失敗的藉口:

不是說場地不好,就是說小報八卦諷刺了他,或者是組委會提供的食物有問題,再或者朋友戀愛了影響到了他。

最痛的一次慘敗,是1984年的法網公開賽。他在2:0的優勢下,最終痛失好局。

結果,他還是找到了“罪魁禍首”,一名攝影師摘掉了耳機,總是有噪音傳過來......

用兩個漢字形容麥肯羅,那就是“矯情”。但是,他的矯情還有天賦當資本。

而現實中,多少人的矯情都毫無支撐,貌如壯漢撒嬌。

他們沒得到晉升,就怨領導沒眼光,同事太奸詐;

他們的文章點擊量不高,就說讀者太淺薄,文化快餐化;

他們一事無成,就怨社會不公,世態灰暗。

捫心自問,難道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

就像周國平所說:

多數人的矯情是可怕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平庸,卻偏要冒充獨特,因而是不老實的平庸。

所以,對於一個普通人,固定型思維的害處也在於此,不願接受自己的平庸,把失敗的鍋甩給外界,還安慰自己要坐等風起,可這一坐就是一輩子。

05

成長型思維的人

總能含笑和挫折過招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往往含笑和挫折過招,將磕絆視為鋪墊,反而倒逼自己的優秀。

我在500強總部時,曾接觸一位機構領導。

他到任時,發現了一個潛規則。

很多年底的業務被搬到了第二年年初。

因為當年業務已完成,這種“調配”,既能保證當年收益的,又能確保來年“開門紅”。

這是很多業務單位慣用的手法,而且財務處理上也並無瑕疵。

可這位老哥,硬要把業務“還原”回去,把今年該出的單出完,絕不留到明年。

他手下一聽馬上勸說:

“領導,您這是何苦?您剛到任,今年好與不好都與您關係不大,您要給未來留點餘糧啊,可您怎麼挖了個坑呢?這樣一來,一開年就一大窟窿,獎金全得泡湯......”

那位領導回答:

“明知道是假的事,幹嘛還要做?該怎樣就怎樣,吃虧我也認!”

結果是勸說人一語成讖,開年後那機構的數據奇醜無比,獎金沒得拿,還天天被問責......

而且,那領導從沒解釋過一句,沒說這是潛規則的遺留問題,他是在正本清源。

他只是不停地檢視自己的原因,人員調整、隊伍建設、重新建制付出成倍的努力.......

最終回報兌現。接下來的幾年裡,那機構的業績節節攀升,名列前茅。那位領導的仕途也一路凱歌高奏。

這位領導曾對我說一句話,受用終身:遇到難事,不能退啊,你能退到哪兒,你只能跟它拼。

是這樣的,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就像Carol Dweck所說,他們是

在挫折中汲取養分,並且永無止境地成長。

06

成長型思維的人

只專注於自己的目標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最極致的表現是怎樣的?

那就是不被過往所束縛,只專注於自己的目標。

2000年9月,馬斯克正準備去度蜜月,卻遭遇了一場公司政變。

他馬上趕回,試圖反擊,卻發現大勢已去。所有人,都做好他要大鬧一場的準備。

誰知他一改往日睚眥必報的個性,表現出極大的剋制力,和各方談判,屈身成為公司顧問,繼續注資,直到eBay以15億美金收購。

甚至在日後,他仍然和驅逐他的幕

後主使戴維·薩克斯保持密切的生意往來,一起製作電影。

無獨有偶,1992年,當時的聯想太子孫宏斌,被柳傳志親手送進監獄,大好前程,就此日薄西山。

2年後,孫宏斌一無所有,狼狽出獄後,要求見柳傳志一面,他是要報仇嗎?當然不是,他懇求柳傳志幫襯一下,投資自己創業。

柳老爺子,也很爽快,直接給了50萬,孫宏斌也拿著這筆錢,創辦了順馳房地產,後來竟然成為地產大鱷,與王石叫板。

你看,真正能成大器之人,絕不輸在快意恩仇,他們只關注自己的目標。

這類人有種特殊本領:遺忘。

他們不會被過去的林林總總所困擾,每一個時點,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紀元,這也是成長型思維的終極體現。

喜歡,就給我一個“好看”

灼見 2019

☀作者:良大師(ID:liang_da_shi)知名培訓顧問 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 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 簡書籤約作者。灼見經授權發佈。

MORE

灼見熱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