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世界上最大的船隻排水量高達93萬噸,為何有的航母卻不到12萬噸?

這城市那麼空氵


排水量最大的民船

目前全世界排水量最大的船是由韓國大宇造船製造的一艘起重鋪管船(海底油管鋪設)“Pieter Schelte”號,其實說它是一艘船有些名不副實,因為它是由兩艘油輪並排拼湊而成的雙體船,正因為這樣,它的長度雖然只有382米,但是寬度卻達到了124米,兩側船體間距也有接近60米,這艘船滿載排水量超過90萬噸,起重能力超過48000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民船。

排水量最大的航母

而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航母當屬美國2017年服役的福特級核動力航母,這艘航母滿載排水量超過11.2萬噸,長337米,寬41米,可以容納75架各型艦載機起降,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過的戰鬥力最強的航空母艦!不過福特級的排水量與“Pieter Schelte”號鋪管船相比,只有前者的九分之一,實在是小的可憐,那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樣尷尬的局面呢?


航母是軍艦,要求足夠的機動性,不可能造的太大

目前福特級使用兩具A1B反應堆,能夠為螺旋槳提供104兆瓦(28000馬力)的推進功率,但即使這樣也只能勉強跑到30節。反觀“Pieter Schelte”號,雖然配備了多達八臺大功率的柴油發動機,推進功率也達到接近福特級的95兆瓦,而且還使用了高速穿浪的雙體結構,但是最高速度卻只能維持在15節左右,與福特級相差甚遠,如果航母要做到這麼大,即使配備人類最強的動力系統也很難跑到30節的最佳航速。體積太大、機動性太差很容易在戰爭中被敵方偵查,而在面對各類反艦導彈的飽和打擊時生存能力也會急速下降。


人類的技術不足以支撐航母造的太大

從“Pieter Schelte”號上我們能夠看出來,人類目前加大船舶排水量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寬船體,而不是加長船體,因為人類目前的材料科學所能支撐的船隻最大長度就是500米左右,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幾乎所有超大型的油輪都是胖乎乎的,他們排水量大不是因為長,而是因為寬。

而恰恰相反的是,航母不能造的太寬,因為軍艦為了航速一般採用長寬比較大的設計,這樣可以減少航行時水的阻力,可以獲得更高的速度。而從長度看,目前主流航母三百多米的長度剛好是金屬材料強度和疲勞度最佳的一個點位,如果再拉長,航母在戰時的抗打擊能力也要下降不少,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航母最大排水量不超過12萬噸的原因。



軍武吐槽君



不是不想做大,是做不大。兩個問題。1.結構強度問題數十萬噸只是排水量,他的自重比起航母差遠了,一艘輕載的貨輪和滿載的貨輪排水量可能會差數倍。航母自重和滿載排水量差距一般不到20%(核動力,常規動力在30%左右)軍船和民船是兩碼事,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可以硬抗12級颱風,在5、6級海況的情況下正常作業,這是民船做不到的。而由於作戰,裝甲等其他原因,11萬噸級航母可以說是現在材料水平能達到的上限了。再大的話,很可能會支撐不住自身的重量。能造幾十萬噸貨輪的國家還不少,但是能造10萬噸級航母的就一個。2.動力問題10萬噸級航母就需要30萬馬力的動力才能保證30節以上的航速,更大的自然就不用說了。貨輪最快也就20節左右,頂天到24節。
需要的動力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一般的貨輪巡航航速在15~18節。以“尼米茲”級航母的動力來算的話,30萬馬力能驅動上百萬噸級的貨輪,現在數十萬噸的超級貨輪,油輪馬力也就10萬馬力左右。10萬馬力在軍事上一般是用於驅逐艦的。3.研製艦載機比研製航母簡單多了這世界上能研製第三代戰鬥機的國家/地區超過10個。能造十萬噸級航母的就一個,能造6萬噸級以上的就四個啊,其中一個完蛋了(蘇聯),另一個還用的是中國的設備(英國)其他大大小小的問題多了去了,航母不是簡單的機場。

龍旗秋點兵


比航母大的船多了去了,比如各種油輪,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噸排水量起步,相比起目前10萬噸級排水量就已經頂天了的航母,兩者在單單是體量上的差距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但是,這些巨型油輪的速度一般也就在15節左右,比如排水量超過82.5萬噸的“諾克·耐維斯號”油輪,巡航速度13節,最大速度16節,而航母呢?分分鐘給你飆到30節以上好吧,而尼米茲上兩個A4W核反應能提供的最大功率已經超過了260000馬力,也就是說,10萬噸級的尼米茲要飆到30節以上的速度,就需要超過260000馬力的功率,如果再把排水量翻一番呢?20萬噸的航母試試,你看看得裝多少大功率核反應堆?

▲“諾克·耐維斯號”油輪

肯定不是簡單的功率翻一倍,也許是指數級翻倍也說不定,比如原來需要26萬馬力,現在可能就需要4倍的功率,也就是超過100萬馬力,而核動力系統的維護和保養是很花錢的,所以就必須要考慮性價比究竟值不值得的問題,舉個例子,假如維護一艘20萬噸級航母的花費是維護一艘10萬噸級航母所需花費的4倍,那麼這艘20萬噸級航母起碼在戰鬥力上就要是一艘10萬噸級航母的4倍,如果達不到,那還不如直接造兩艘10萬噸級航母來得實在!所以,這是從性價比方面去考慮為什麼航母不是越大越好的其中一個原因!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技術難度的問題,也就是就能能不能造出排水量更大的航母,

航母是軍事裝備,而油輪僅僅是民用船舶,兩者在設計上對性能的要求就不是一樣的,直白來說,就是對船體結構強度的要求不一樣,舉個例子,還是上面提到的“諾克·耐維斯號”油輪,滿載排水量超過82.5萬噸,但是其自重(也就是淨排水量)只有26萬噸,這兩個數據之間相差了3倍不止,而航母呢,其滿載排水量和自重之間相差通常不會超過20%,也就是說,一艘滿載排水量10萬噸級的航母,其本身的結構重量就應該在8萬噸以上了,為什麼?因為航母是戰爭機器,具有抗一定等級的颱風、在惡劣海況下工作等強適應性能力,你油輪可以麼?挨幾發導彈試試?

所以,在排水量相同的情況下,一艘航母對材料強度的要求遠遠大於普通船舶的要求,一艘滿載排水量50萬噸的油輪,自重可能只有不到20萬噸,而造一艘滿載排水量同樣是50萬噸的航母,那麼航母自身的重量就超過了40萬噸,什麼強度的材料才能打造一艘自重達到了40萬噸,而滿載排水量只有50萬噸的航母?起碼目前是沒有的,最後一點,

從作戰效率上去看,航母並不是越大越好,你甲板面積越大、艦載機越多,甲板上需要的各種設備和地勤人員也就越多,然後設備之間的調度和人員之間的安排就會越複雜,結果就是導致單位面積內的後勤保障效率下降,從而影響航母的作戰效率,其實這個美國海軍是有考慮過的,起碼以目前的技術條件來看,10萬噸級的航母就是一個最優解了!


哨兵ZH


兔哥回答,船舶的重量通常都是計算排水量,這是由於船太大了,沒這麼大的稱,而排水量的滿載,空載就是指船裝滿貨的重量和空載時船本身的重量。目前世界上最大排水量的船是“Pieter Schelte”號,船長382米,寬124米,是一艘起重鋪管工程船,是全球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雙體船,這艘船的長度並不大,比美國的“福特”級航母長了50來米,但排水量可是8個多福特級航母,達到了93萬多噸,這是由於它是雙體結構。



而單體結構最大的船是“諾克·耐維斯號”是一艘新加坡籍、屬於超大型原油運輸船,兩伊戰爭其間(1988年5月)被伊拉克戰機用法國飛魚導彈炸燬,後來賣給三哥(印度)給拆了,該船長458.54米,排水量82.5萬多噸,載油量56.5萬噸,能載約5個“福特級”航母。(下圖最上面就是諾克-耐維斯號,最下面是航母)

航母的船體結構和貨輪完全不同,因此排水量的計算機也不同航母是艦載機的起降平臺,需要有眾多的艙室佈置,航母的排水量變化並不大,而且吃水的變化也小。航母是用來作戰的,有幾千人生活在上面,需要有大的空間,因此雖然排水量低於同級別排水量的貨船,而長度寬度卻遠遠超過普通貨船很多,10萬噸級的貨船的長度多在200~250米左右,如果貨船的長度超過300米,排水量(滿載)最起碼也得15~20萬噸左右。從排水量上看,如“福特”級標準排水量10萬噸左右,滿載時不到12萬噸,中間只差了1 萬噸多點,但吃水的變化不大12米。也就是說航母載重量並不大。再看看“諾克-耐維斯號”油輪,滿載時82萬多噸,載油量56萬多噸,吃水深從12~24.6米,這個變化對於航母來說是個災難,整個飛行甲板都會沉入海中。排水量1 0萬噸級的貨船的載貨量通常在6萬噸左右,剩下的是它自身的重量,能載10萬噸貨的貨船最起碼自身的重量也得7萬噸左右,因此,航母的排水不小了。


製造難度方面如果讓航母達到90萬噸級的排水量,那麼航母要造多大呢?我們用一個不太科學的方面分析一下,我們用8個福特級,後面用6個前面兩個,每三個航母並一組,共三組連起來,這樣的寬度去掉甲板外飄也有一百六七十米了,寬度好說,差就差點,無所謂,長度呢,三個福特級的長度肯定是有1000米了。其實這樣的排水量未必能達到90多萬噸。即便是這樣,以目前的技術,造船用的船塢,吊車的寬度,船用動力,鋼材的結構強度,等等因素都是無法實現的。同時這麼重航母的吃水可絕對不會是24米這些簡單,肯定要深很多,想想看,12萬噸航母的吃水就到了12米,90萬噸的航母高度肯定要高得多,12米的吃水航母還不倒了啊,必須要有足夠的吃水才能穩定,航母吃水可不是越淺越好的,貨船卸完貨都必須用水壓載,否則走不了的。因此,海水就像航母的根,只有達到一定吃水深度才能安全航行。因此最起碼也要超過24米吧。這個吃水渤海是進不來了,平均水深只有18米,最深處也就不到100米。當然,可以不這麼造,造個吃水淺的,這是完全可以的,但技術,設備等等依然無法解決。



大航母雖然載機多,效率高,但也有個限度航母並非是停在海面上,它要移動,而且是快速的移動,航母是用來打仗的,有一堆武器都瞪著眼盯著它呢,因此航母就需要有靈活的機動能力,能做到快速全球到達,同時航母是需要動力的,這麼大的航母最起碼也得安裝一個核電站,這得多錢呀,重要的是這個寬度,吃水,世界上如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過不去了,繞道走吧。因此,有很多的限制,有很多的海域也無法通行,所以航母的大也得有個限度。



總之說一千道一萬,一句話,沒法造!

以上是兔哥個人的看法,與平臺無關。歡迎關注兔哥(圖片來源網絡,一併謝過!)


兔哥42928


題主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隻排水量高達93萬噸,為何有的航母卻不到12萬噸?

航母超不過10萬噸主要還是在成本上難以負擔。

像美國福特級航母,滿載排水量是10萬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這艘航空母艦造價就達128億美金。它搭載的戰機有七八十架,如果每架戰機平均價值1億美元的話,這又是七八十億美元。而航空母艦的運營費也是天文數字,每年得掏個10來個億。再加上給航母配套的潛艇驅逐艦,補給艦等加到一起,又得十幾個億。

所以,一艘福特級航空母艦的編隊,總價值就得在200多億美元,相當於一箇中等強國一年的軍費了。在加上每年10億的運營費,真是花錢如流水一般。

(福特級航母)

美國這樣的霸主,至少得有10艘航空母艦的,所以僅航母編隊總價值就得2000多億美元,維持他們的每年的運營費,又有100多億美元。

這還是在沒有爆發戰爭的情況下,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如果爆發戰爭,航母的消耗就是成倍的增長。

10萬噸級的航空母艦就已經這麼費錢了,如果建設90萬噸級的航空母艦,花的錢想想就過癮。

首先,90萬噸級航空母艦造價怎麼著也得是10萬噸級的5-6倍吧,搭載的戰機的數量也得翻5-6倍吧。

那麼,這樣的一支航母艦隊,總價值很可能會達到1500億美元,10支航母艦隊總價值就是1.5萬億美元。

每年運營費估計也得有個五六百億美元,僅運營費就已經達到了美國一年軍費的1/10了。再加上1.5萬億美元的航母艦隊的建造費用,即使是美國這樣的國家也得被拖垮!

當然,90萬噸級的航空母艦戰鬥力肯定會超過10萬噸級的航空母艦。因為它可以搭載更多的戰機,10萬噸級的航母如果搭載70架戰機,90萬噸的航母怎麼著也得搭載300架吧。

那麼,如果10萬噸級的航母和90萬噸級的航母相遇,10萬噸級的航母根本就不是對手。

可惜,目前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維持一個如此高的成本去養這樣的航母編隊,能養得起80萬噸級的航母艦隊,不如去養幾支10萬噸級的航母艦隊,畢竟航母也需要輪換的。

正常情況下,至少要三艘航空母艦才能保證該國隨時有航母處於備戰狀態。


也許未來生產航母的技術會出現變革,導致生產90萬噸級航空母艦的成本和10萬噸級沒什麼區別,運營費也差不多,那個時候,軍事大國就有可能生產一些90萬噸級的航空母艦在世界各地溜達了。


歷史風暴


世界上可有超過百萬噸的民用貨輪,不見得就有超過百萬噸的航母。當航母發展走過百年,人們開始發現航母建設,自有規律可尋,要講究適航性,通過性和部署性,以及作戰效費比問題。真有這麼大的航母,一旦遭到損毀,或被擊沉,以如今美國國力,亦不能承受損失之重。百萬噸的航母,不僅作戰效費比不高,而且存在著諸多缺點,通過性差,部署性不強,後勤保障也會造成極大的麻煩。在航母中早期建設中,如做為航母製造強國的美國,也曾產生打造空天航母打算,有了空天航母,自可節減全球駐軍的大量費用,好是好,但在技術上無法實現,所以航母建造,不是脫離技術現實的空中樓閣,也並非越大越好。

航母強國。十萬噸,這是經過百年航母建設之路後,精心砸摸出來的。美軍戰後經過四級航母發展,得出的結論,這一噸位正合適。它不大不小,正為航母后發展國家所借鑑參照。造得起,用得起,也消耗得起,要在十萬噸的美國航母,已經在技術上非常成熟,可以大量建造,表現出最強的戰力。造航母不是隨心所欲,從結構到關鍵技術,乃致國力,是全面考慮,也是綜合平衡下的產物。太小,戰力上往往力有未逮;過大,各方面不允許。故而,十萬噸,形成定製,非常科學合理。

浮島式航母。地緣學說者,每以建立在某地的軍事存在,並將之喻為不沉的航空母艦,以突顯地理優勢。把此一想法盪漾開去,有人曾有考慮,使用當代造船技術,在特殊的海域打造一種浮島式航母,可以造得無限大,以供起降所有空軍機型,想法當然是好了,也自有不俗的戰力。它還有一大優點,那便是可以靈活部署使用。然則一旦遭到毀滅性打擊,所承受的代價過於高昂,對任何國家的國力打擊,也是災難性的,任誰也受之不起。當然,使用浮筒來打造,費用可以降低,但部署其上的飛機,也會成為被打擊的目標,實難擺脫被打擊的命運。其前提必須是建立了絕對的軍事優勢,勢如壓頂,只是像這樣的國家,能有多少呢?


魂舞大漠


首先中國,法國等國家是想把航母造大,航母每加長100米,調控危險下降30%。但中國,法國的最大問題是沒錢和技術解決大功率發動機問題。

至於美國,造20萬噸航母是沒有問題的。但為什麼不造?因為兩大運河: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這兩個運河是連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兩大樞紐。如果航母不走這兒繞行至少要多15天。對於現代戰爭來說,15天足矣解決一個戰役綽綽有餘。所以美國必須通過這兩個運河。

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的最大可以使用10萬噸航母,極限是12萬噸。超過這個噸位就無法通過。所以美國也就不造大航母了。


鬥天鬥地鬥自己


航母造得十一萬噸的出造一百萬噸的也有可能,但是速度可以能現在快嗎?而且目標比現在大十倍還有一些的問題在等著,有必要嗎?


源源砣1


民船和軍用航母在用途上不在這巨大的差別,民船結構要求簡單,材料和工藝也比較粗糙,而軍用的航母則是高標準,高性能的要求,材料和工藝最複雜。民船根據需要可以造的超過了90萬噸,軍用航母目前美國最大的航母才剛過11萬多,兩者之間有這巨大的體量差距,但是軍用航母到11萬噸已經全球最大最厲害了,因為軍用航母造的大並不適用,也不沒必要,也得考慮航母隱身和機動性的問題。


目前最大的民船是韓國製造的海工重型雙體船,屬於專業的海上工程船,可以安裝,拆卸海上石油鑽井平臺,鋪設海底管道等,除此之外的大型民船主要集中在貨運船,油氣船,大型郵輪等領域,可以滿足各種海上施工和貿易的需求,大部分民船結構簡單,本著多賺錢少投入的方向發展的。而航母則是高科技了的集成品了,不但材料和工藝要要求比民船高,其上的設備和我武器更是十分的先進,可以說一個海上移動的大型軍事基地,是保家衛國的重器。在航母作戰時更需要考慮其自身的性能,基本10萬左右已可以稱霸海上了,如果安裝民船那樣,造個幾十萬噸,不但需要巨量資金,也會成為海上的靶子,失去了機動靈活性,也就沒有實際的作戰價值了。


所以說民船和軍用航母是兩個不同方向使用,實際的用途決定了航母不可能像民船那樣造成巨無霸,只要滿足需求同樣可以戰無不勝,而不是越大越好。


藍海夢想666


這個問題你得結合著用途來看,航母是可以造很大,但是沒意義。別管是哪類的東西,你都得結合著用途去看,它是幹什麼用的,這點很關鍵,別管是軍用還是民用的東西,都講究一個合適。

韓國大宇造船的開拓精神號的最大排水量能達到93萬噸,據說理論上的最大排水量能達到100萬噸,而美國的福特級航母的排水量也才十萬噸出頭。兩者的體積差別可以說是天差地別,開拓精神號的全場能夠達到477米,而福特級只有337,吃水上,福特級只有12米,而開拓精神號有27米。

體積大了,帶來的影響是機動性差,開拓精神號的速度只有14節,而福特級可以達到30節,速度上是天差地別。如果一個航母編隊,有一個十幾節速度的航母,這個航母的意義可能就會下降不止一半。他的支援能力都會受到削弱,而且,對於資源的耗費更大,你弄一個20萬噸排水量的核動力航母,你需要多大功率的核反應堆呢?

最主要的是體積增大了,體積增大的影響除了速度,還有它所能夠航行的線路會受到極大削弱。貨船不一樣,貨船隻需要在它所指定的航線裡面航行就行了,他的噸位可以按照航線上的水域量身定做。但是航母不行,航母要滿足的航線要更多。增大排水量,寬度它就更大了,遇到個海峽,它容易過不去,遇到個淺海,他過不去,有個運河也不行,複雜海域也不敢闖,那你還打啥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