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一戰無法完成的神話--施麗芬計劃

一戰無法完成的神話--施麗芬計劃

一戰前歐洲格局

俾斯麥所締造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改變了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老牌歐洲強國無不對其恨之人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同時,德國地處歐洲中心,列強環繞,戰略上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在德意志統一不久,德國參謀本部便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應對未來全面的歐洲大戰。在普法戰爭後不久,當時的總參謀長老毛奇就已經預見到了將來德國有可能會處於兩線作戰之苦。他的計劃是在未來的兩線作戰時,對法國先取守勢,快速擊敗遲緩的俄國後,再反攻法國。瓦爾德澤接任參謀總長後仍遵循老毛奇的觀點。可是到了施利芬伯爵接任總參謀長時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施利芬徹底摒棄了老毛奇的思想,把作戰的順序整個改變了,他制定了一個"先西后東"的戰略,也就是被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施利芬計劃"。

一戰無法完成的神話--施麗芬計劃

施利芬

施利芬認為俄國疆域的廣袤將阻礙他們取得確定性的勝利,但由於法國依賴一條沿著法德邊境修建的堅固防禦線與德國對峙,這使在西線取得迅速成功也同樣成為問題。所以他建議入侵比利時,這樣可以掃清法國防禦工事的周圍地區。通過比利時的德軍就可以從側翼包抄法國防線和巴黎,從而摧毀法軍。法國被消滅之後,德國就可從容對付俄國了。

德軍總參部是一架高效的戰爭機器,它的參謀人員的水平都很高,身為德國總參謀長的施利芬伯爵,跟所有的德國軍官一樣,深受克勞塞維茨"法蘭西王朝的心窩在巴黎和布魯塞爾之間"這一訓示的薰陶,但這句名言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它指引的那條路由於比利時的中立,是條涉足不得的禁途,何況比利時的中立,又是德國同另外四個歐洲大國所永遠保證的。法國以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長達約200公里的堡壘,堡壘的東南從瑞士的天然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以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爾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凡爾登以北30多公里,是盧森堡、比利時和阿登崎嶇的山路和森林。要想進攻法國,施利芬認為不要指向這些大型要塞,因為攻克這些要塞需要大量的攻城裝備、時間和精力,以致有可能無法達成包圍,況且攻城只能從一面進行,因此,進攻者倒不如從其間隙中推進,為達此目的,必須破壞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的中立。

1891年,施利芬一上任就提出了第一號《對法戰爭備忘錄》。施利芬認為德國要掌握戰爭主動權就必須先迅速打敗法國,因為戰爭旦爆發法國會立刻侵人德國,而對付俄國可以利用其動員速度慢的缺點與之周旋,等到打敗法國之後再全力和俄國交戰。施利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一個奇怪的角色,他在任期間沒有經歷過大的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時他已經去世了,但他卻對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包括在20世紀上半葉德國所有的軍事行動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作為一個戰略軍事家的施利芬曾制定了一個著名的計劃,被稱為"施利芬計劃",其核心在於德軍通過比利時中部做大遷回運動,兵鋒指向巴黎西側,德軍兵力的右端從里爾附近突人法國迫使法軍主力向東南撒退而德軍則從其側青進攻,以同時完成了兩個戰略重心一佔領法國首都巴黎井消滅法軍有生力量。至於比利時的中立,施利芬認為那只是"一個不足道的障礙"。

對德國威脅最大的莫過於東面的俄羅斯、西面的法國與海上的老牌強國英國,對於德國陸軍而言,歐洲戰爭意味著同時與法國和俄國兩面作戰,因此德軍參謀本部研究的課題便是如何同時打贏兩場戰爭。"施利芬計劃"假設德軍面臨兩線作戰,即東線和西線,因為俄國不可能很快擊敗,所以他計劃首先要在西線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過比利時和荷蘭,以側翼的移動擊潰法國。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戰爭動員緩慢,只需在東線安排10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施利芬認為,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但其陸軍雄風不減,是德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敵人。反觀俄羅斯,雖有600萬常規部隊,但裝備落後,施利芬判斷,俄羅斯落後的軍事動員體制至少需要6~8周才能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而在這段時間內,德國完全有能力迅速打敗法國。這份計劃的日程表在時間上精確到每一天,在地點上精確到了每一條鐵路和公路,即150萬人的德軍必須在動員令後12天內奪取列日,19天之內征服布魯塞爾,22天之內越過法國邊界,39天內攻佔巴黎,也就是說,要在開戰6周之內就將法國踢出戰爭--這是施利芬所估計的俄國完成全國動員所需的精確時間。

一戰無法完成的神話--施麗芬計劃

小毛奇

"施利芬計劃"實施的時間表就像火車時刻表那樣準確、刻板,他對整個西線戰事所定下的時間正好是預計中的俄國進行戰爭動員所需的時間,但在實際開戰中,俄國人未等戰爭動員完畢,就提前把軍隊投入了戰爭之中,這個變化在"施利芬計劃"中卻沒有被提及,而這又恰恰是"施利芬計劃"是否能成功的關鍵之處。這位偉大的戰略家在大戰爆發的前一年臨終時一再跟他的繼承人毛奇將軍強調:"戰爭一定會來,一定要加強右翼。"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這個計劃在被修改之後付諸實施。根據當時的戰爭局面,毛奇不得不削弱右翼力量以應付始料未及的戰況,以致部隊開到巴黎的東面而沒有完成包圍,幾個星期後,當德國人企圖用正面突擊攻佔巴黎時則在馬恩河戰役中被擊退了。施利芬的計劃在實戰中功虧一簣,終於沒能得以成功。

實際上,"施利芬計劃"是一個純粹的意念中的戰爭,在一開始就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因為計劃的成功施行依賴於敵對各方都要按照其為自己設計的"舞蹈動作"而行動,也就是法國要把其全部力量用以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侵,德軍還得順利通過比利時領土,俄國還不能提前進攻,一條出錯就可能導致滿盤皆輸。對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指揮官們而言,施利芬備受推崇,他制定的第次世界大戰的計劃也被奉為"施利芬神話"。但如此偉大的計劃為什麼會以失敗而告終呢,是不是計劃本是在在脊某些缺陷和不足呢?很多歷史學家都把責任歸咎於執行者小毛奇的無能和自作主張,但戰爭中沒有一成不變的計劃,後人必須要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去制定計劃,"二戰"時的曼施坦因也是因改動了施利芬的計劃而獲得了成功。在"戰"中,被管為"德國戰神"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就主張先東後西,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更容易先被解決的恰恰是東線的俄軍,而且"施利芬計劃"的"施利芬計劃"的關鍵之處即俄軍進攻的時間也出現了問題,由此看來,也許小毛奇所面對原本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神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