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一战无法完成的神话--施丽芬计划

一战无法完成的神话--施丽芬计划

一战前欧洲格局

俾斯麦所缔造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老牌欧洲强国无不对其恨之人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同时,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列强环绕,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德意志统一不久,德国参谋本部便开始着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全面的欧洲大战。在普法战争后不久,当时的总参谋长老毛奇就已经预见到了将来德国有可能会处于两线作战之苦。他的计划是在未来的两线作战时,对法国先取守势,快速击败迟缓的俄国后,再反攻法国。瓦尔德泽接任参谋总长后仍遵循老毛奇的观点。可是到了施利芬伯爵接任总参谋长时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施利芬彻底摒弃了老毛奇的思想,把作战的顺序整个改变了,他制定了一个"先西后东"的战略,也就是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施利芬计划"。

一战无法完成的神话--施丽芬计划

施利芬

施利芬认为俄国疆域的广袤将阻碍他们取得确定性的胜利,但由于法国依赖一条沿着法德边境修建的坚固防御线与德国对峙,这使在西线取得迅速成功也同样成为问题。所以他建议入侵比利时,这样可以扫清法国防御工事的周围地区。通过比利时的德军就可以从侧翼包抄法国防线和巴黎,从而摧毁法军。法国被消灭之后,德国就可从容对付俄国了。

德军总参部是一架高效的战争机器,它的参谋人员的水平都很高,身为德国总参谋长的施利芬伯爵,跟所有的德国军官一样,深受克劳塞维茨"法兰西王朝的心窝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这一训示的熏陶,但这句名言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指引的那条路由于比利时的中立,是条涉足不得的禁途,何况比利时的中立,又是德国同另外四个欧洲大国所永远保证的。法国以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长达约200公里的堡垒,堡垒的东南从瑞士的天然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以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尔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凡尔登以北30多公里,是卢森堡、比利时和阿登崎岖的山路和森林。要想进攻法国,施利芬认为不要指向这些大型要塞,因为攻克这些要塞需要大量的攻城装备、时间和精力,以致有可能无法达成包围,况且攻城只能从一面进行,因此,进攻者倒不如从其间隙中推进,为达此目的,必须破坏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的中立。

1891年,施利芬一上任就提出了第一号《对法战争备忘录》。施利芬认为德国要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必须先迅速打败法国,因为战争旦爆发法国会立刻侵人德国,而对付俄国可以利用其动员速度慢的缺点与之周旋,等到打败法国之后再全力和俄国交战。施利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奇怪的角色,他在任期间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时他已经去世了,但他却对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包括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所有的军事行动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家的施利芬曾制定了一个著名的计划,被称为"施利芬计划",其核心在于德军通过比利时中部做大迁回运动,兵锋指向巴黎西侧,德军兵力的右端从里尔附近突人法国迫使法军主力向东南撒退而德军则从其侧青进攻,以同时完成了两个战略重心一占领法国首都巴黎井消灭法军有生力量。至于比利时的中立,施利芬认为那只是"一个不足道的障碍"。

对德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东面的俄罗斯、西面的法国与海上的老牌强国英国,对于德国陆军而言,欧洲战争意味着同时与法国和俄国两面作战,因此德军参谋本部研究的课题便是如何同时打赢两场战争。"施利芬计划"假设德军面临两线作战,即东线和西线,因为俄国不可能很快击败,所以他计划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过比利时和荷兰,以侧翼的移动击溃法国。考虑到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战争动员缓慢,只需在东线安排10个师以推迟沙皇部队的前进,直到法国被压倒为止。施利芬认为,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但其陆军雄风不减,是德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施利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至少需要6~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打败法国。这份计划的日程表在时间上精确到每一天,在地点上精确到了每一条铁路和公路,即150万人的德军必须在动员令后12天内夺取列日,19天之内征服布鲁塞尔,22天之内越过法国边界,39天内攻占巴黎,也就是说,要在开战6周之内就将法国踢出战争--这是施利芬所估计的俄国完成全国动员所需的精确时间。

一战无法完成的神话--施丽芬计划

小毛奇

"施利芬计划"实施的时间表就像火车时刻表那样准确、刻板,他对整个西线战事所定下的时间正好是预计中的俄国进行战争动员所需的时间,但在实际开战中,俄国人未等战争动员完毕,就提前把军队投入了战争之中,这个变化在"施利芬计划"中却没有被提及,而这又恰恰是"施利芬计划"是否能成功的关键之处。这位伟大的战略家在大战爆发的前一年临终时一再跟他的继承人毛奇将军强调:"战争一定会来,一定要加强右翼。"当战争真正开始的时候,这个计划在被修改之后付诸实施。根据当时的战争局面,毛奇不得不削弱右翼力量以应付始料未及的战况,以致部队开到巴黎的东面而没有完成包围,几个星期后,当德国人企图用正面突击攻占巴黎时则在马恩河战役中被击退了。施利芬的计划在实战中功亏一篑,终于没能得以成功。

实际上,"施利芬计划"是一个纯粹的意念中的战争,在一开始就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因为计划的成功施行依赖于敌对各方都要按照其为自己设计的"舞蹈动作"而行动,也就是法国要把其全部力量用以对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侵,德军还得顺利通过比利时领土,俄国还不能提前进攻,一条出错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对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指挥官们而言,施利芬备受推崇,他制定的第次世界大战的计划也被奉为"施利芬神话"。但如此伟大的计划为什么会以失败而告终呢,是不是计划本是在在脊某些缺陷和不足呢?很多历史学家都把责任归咎于执行者小毛奇的无能和自作主张,但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计划,后人必须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去制定计划,"二战"时的曼施坦因也是因改动了施利芬的计划而获得了成功。在"战"中,被管为"德国战神"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就主张先东后西,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更容易先被解决的恰恰是东线的俄军,而且"施利芬计划"的"施利芬计划"的关键之处即俄军进攻的时间也出现了问题,由此看来,也许小毛奇所面对原本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神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