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介子推到底是怎樣的人?晉文公為何要大火燒死介子推?

傾、我所有


在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有兩個節日是紀念歷史人物的:一個是端午節,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個是寒食節,為緬懷晉國大夫介子推。今天講講介子推的故事。

一、重耳流亡: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後,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從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時已經43歲,按理說,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沒有指望能東山再起,再當國君了。

所以,追隨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幾個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湯: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過,一路上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還要躲避追殺,一行人狼狽不堪。

有一次,一個叫頭須的隨從,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糧食。重耳飢餓難耐,眼看就要暈死過去。

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塊肉,與採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湯給重耳吃。重耳大為感動,承諾有朝一日輝煌騰達時,一定好好報答重耳。

三、寧落一群,不落一人

19年後,重耳歷盡千辛萬險,終於當上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曾追隨他四處流亡的功臣們大加封賞。連偷糧食的頭須都有份兒。卻獨獨忘掉了有肉湯之恩的介子推。

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鄰居解張憤憤不公,賦詩一首掛在城門上。詩中說: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為之丞輔。
龍反其鄉,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晉文公看了詩,很是懊悔慚愧。召見介子推,想要賞賜金銀珠寶。可是,介子推羞於如此接受獎賞。帶著老母,不辭而別,登上綿山,隱居起來。

四、介子推之死:

晉文公親自率眾人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山深樹密、重巒疊嶂,無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留下一面作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死不從,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二人出山。

後來,有人在一顆乾枯的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體。介子推後背堵著柳樹樹洞,樹洞中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書提示一首: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五、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悲痛萬分,為了表達思念和歉意,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同時下令,在介子推遇難這一天,舉國上下,寒食禁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古人非常重視寒食節,人們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新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謂之"改火"。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人們不能開火做飯,吃一些蒸餅、飯糰、鴨蛋等事先準備好的冷食。

六、“足下”的由來:

晉文公還將一段燒焦的柳樹帶回宮中。命人做了一雙木屐,每次穿它,都黯然神傷,嘆道:“悲哉,足下!”傳說,這就是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一詞的由來。

七、戴柳、插柳風俗的由來:

後來,晉文公帶領群臣,白衣素服,徒步登上介山,祭奠介子推。只見那棵老枯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望著綠枝千條、隨風飄搖的柳樹枝,像看見介子推一樣,感慨萬分。晉文公摘下柳枝,編了個圈戴在頭上。文武大臣紛紛效仿。這就是清明節戴柳、插柳習俗的由來。

關於清明節戴柳、插柳習俗的由來,還另有說法:傳說,清明時節是百鬼出沒索討之時,柳枝有驅鬼辟邪之效。觀世音就是用柳枝沾水,來普度眾生。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所以,人們踏青時,折下柳枝,可編成花環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屋簷門楣上。

二千多年過去了,時移世易。現在,人們已經無法欣賞介子推愚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寒食節千年如一地流傳下來。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狄國,隨行賢士多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盡了犬馬之勞。

割股充飢

重耳一行路過衛國時,想請衛文公資助些吃的,衛文公看他是個55歲的老頭兒,落魄不堪,不但沒有半點接濟,反而將重耳侮辱了一頓。重耳一行人只好繼續趕路,粒米未進,飢腸轆轆,實在走不動了,只能停下休息,四處找野菜充飢。忽然介子推捧著一碗肉湯走了過來,給重耳吃,重耳一口氣吃光了,連說好吃好吃,隨即問他,這是哪裡弄來的肉?介子推吱吱嗚嗚不說,旁人看到介子推褲子上滲出了血跡,掀起衣服一看才知道,這肉湯原來是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的,重耳難過的直掉眼淚。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介子推功成身退,在第一次隨班朝賀之後,託病回家,奉養老母。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介子推在外19年,沒有積蓄,只能織屨維生。因為他沒在朝堂露面,六十多歲的晉文公老糊塗,竟然把這位割股充飢的心腹重臣忘了。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


將軍魏武子說:介子推是個孝子,他不出來,我們放把火,他一定揹著母親出來了。晉文公求人心切,下令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

後來軍士搜山,有人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


回望五千年


當姬重耳得知介子推用肉給自己煮湯救命後,羞愧莫及,於是親自帶人去尋找,他們來到綿山,因為樹林茂密,怎麼也找不到介子推,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用火燒山,只留一面逼出介子推,但是大火燒了整座綿山,仍然沒發現介子推,等到火熄滅後,大家發現介子推揹著母親死在一顆老柳樹下,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其實晉文公並不是專門要燒死介子推的,是應為想見介子推一面,好報答他的救命之恩,在實在找不到介子推的情況下加上別人燒山的建議才三面燒山,想逼出介子推,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就被活活燒死了,晉文公也是有好心辦成壞事,也是低估了介子推的氣節。


歷史的面紗


因為晉文公欲行復國之賞,大會群臣分為一,二,三等,無采地賜地,有采地益封,但介子推也是從亡之人,只隨班朝賀一次後,託病居家,甘守清貧以侍奉其老母,晉候大會群臣論功行賞,不見子推,偶爾忘懷,竟置不問了,鄰人張,見子推無賞,心懷不平,又見國門懸有詔令(倘有遺下功勞未敍許其自言)特地叩子推之門,報此消息,子推笑而不答,老母問之謂子推曰(汝効勞十九年,且曾割股救君,勞苦不小今日何不自言,亦可冀數鍾之粟米,共朝夕之饔,豈不勝於識屨乎)子推(孩兒既無求於君何以見為)老母曰(汝能為廉士,吾豈不能為廉士之母,吾母孑當隱於深山毋溷於市井中也)子推大喜(孩兒素愛錦上,高山深谷,今當歸此

鄰人張知之作書懸於朝門,(有龍矯矯,悲夫其所,數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飢乏食,一蛇割肉股,龍迫於淵,安共壤土數蛇入穴,皆有寧宇,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文公覧畢,大驚,文公曰若非汝縣書,寡人幾忘子推之功,故訪求子推,只見峰巒曡曡,草樹萋萋,流水潺潺,行雲片片,林鳥群噪,山谷應聲,竟不得子推蹝跡,後來問老農說有一漢子負-老嫗息於此處,文公命停車於山下使人遍訪不得,謂解張曰子推何恨寡人之深耶,吾聞子推甚孝,若舉火焚林,必當負母而出,所以山前山後,周圍放火,火烈風猛,延燒數里三日方息,子推終不肯出,母子相抱,死於枯柳之下

軍士尋得駭骨,文公見之,為之流涕命葬於綿山之下,立祠祀之


秋閣一憑欄



晉國公子流亡十九年,最終回到晉國繼承國君之位,併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又一位霸主。 重耳在外流亡時,曾錢糧斷絕。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給重耳吃。晉文公封賞功臣時。唯獨漏掉了介子推。最後介子推帶母親隱居。被晉文公放火燒山而死。

後世皆稱頌介子推的高風亮節,鄙人的觀點卻恰恰相反:割自己肉者,是最奸惡歹毒之人。前有閹割自己,以服侍齊桓公的豎刁。後由割自己肉,讓晉文公吃的介子推。

齊桓公好色。豎刁為了服侍齊桓公及其嬪妃。閹割自己,以做內侍。 管仲勸諫道:人情莫過愛其身,不愛其身,豈能愛君乎?一個連自己身體都不愛惜的人,怎麼能忠君忠國。

孔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此之謂也。

齊桓公疏遠了豎刁。但管仲死後,齊桓公又重用豎刁。後來豎刁發動叛亂,囚禁齊桓公。齊桓公被活活餓死。 介子推堪稱豎刁第二。

但晉文公比齊桓公英明。不但不封賞介子推。還欲殺之。 介子推聽聞風聲後,和母親一起逃走。晉文公斬草除根,追至其隱藏的介山。放火燒山,將其燒死。

孔子曰:殺一人而天下正,此之謂也。


楊朱學派


簡單來說,晉文公是為了尋找介子推,想用放火燒山的方式逼迫介子推下山,沒想到事與願違。若是詳細的談,並且從歷史記錄上來追本溯源,這個禮拜我查了不少資料,專門寫了一篇關於介子推的文章,作為參考,希望能幫到您。

寒食節,緬懷春秋先賢介子推

清明官方放假,不少人趁假期祭墳掃墓,然而,也有很多人是出行踏青旅遊,而祭祖掃墓大多在清明節以前就完畢。究其原因,一則是避開出行高峰,再則是普通百姓還是依照傳統習俗祭掃,早在寒食節左右就已經祭掃完畢。

提起寒食節,如今青年瞭解的人並不多,其實,在上世紀以前,寒食節為傳統祭祖掃墓的最為正統的節日,只不過是在民國時期改用公曆計年,為了便利,因而把清明節作為祭掃節日,從此清明節吸收了寒食節,成為官方祭掃的正規日期,然而民間卻依然看重寒食節。

寒食節,距今已有2655年的歷史,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賢士介子推而設立的。這裡要提醒的是,介子推的“推”字念cui(催)而不是tui,在以前的字典上還有標註,並且粵語中還有保留,如今改來改去,反而變成tui了,其實古人名的叫法是不能更改的,不能不說磚家太多。

介子推,春秋晉文公時期著名賢臣隱士,跟隨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歷盡磨難,一直不離不棄,曾經因為飢餓“割骨奉君”,晉文公繼位後賞賜跟從大臣,然而並沒有介子推,介子推沒有他人一樣主動請賞,並且不屑與屑小為伍,不願食君祿,攜母入綿山隱居,晉文公發覺後入山尋找,為了讓介子推出來,便三面舉火燒山,沒想到介子推拒之不出,與母同時焚身綿山。晉文公悔恨不已,便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吃寒食,結合墓祭,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關於介子推的記載,現存資料最早見於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記載了介子推的事蹟,文章簡潔易懂,我們全文摘錄如下: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地名)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這段對話記述介子推不貪天之功,忠心耿耿,功成而退,不屑與宵小為伍,隱居介山,蔑視富貴,正氣凜然,躍然紙上。然而並沒有後來的“割股奉君”和晉文公“放火燒山”以及“抱木燔死”等記載。《左傳》作者左丘明和孔子為同時代人,距離介子推去世一百多年,並且《左傳》史料客觀嚴謹,此記載當準確無誤。

在後來戰國時期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九章·惜往日》中詠歎:“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語焉不詳,關於“立枯”的解釋多有爭論,有的認為是“抱樹燒死”,有的認為是“割股血枯”,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晉文公封介山而禁止舉火。

韓非子在《用人第二十七》中有:“昔者介子推無爵祿而義隨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結其德,書圖著其名。”。這大概是最早提及“割股奉君”的記載。

到了秦朝,呂不韋和他的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中有:“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懸書公門,而伏于山下。”,增加了介子推賦詩,其他未見記載。

到了漢代,司馬遷的著作《史記》在《晉世家》中,將《左傳》和《呂氏春秋》中關於介子推的記載綜合在一起,全文照搬,然而並未選用韓非子的“割肉奉君”,也未記載“抱木燔死”。略早一點的文帝時期儒學博士韓嬰的《韓詩外傳》有“ 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後能行。”,延續韓非子的“割肉奉君”記載。

關於“抱木燔死”,除了屈原的《九章》語焉不詳外,見諸於《莊子》,在《雜篇·盜蹠》中“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將“割股奉君”和“抱木燔死”明確記錄。然而此篇被認為是偽作,並非莊子所作,因而真實性值得懷疑。

以上史料,都可以肯定的是介子推的高貴品質和崇高氣節,令人敬仰緬懷,至於“割股奉君”和“抱木燔死”,依然存疑,可是寒食禁火卻應該是從戰國時期就有的,這點在屈原的楚辭中可以看出,如果介子推被燒死事件不真,那麼至少晉文公明令禁止在介山舉火這件事是真實的,至於日期時限,當時並未記載。現存資料最早為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雖病不敢觸犯,為介之推故也。”。到了東漢,蔡邕的《琴操·龍蛇歌》記載:“文公令燔山求之,火熒自出。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既然五日不能舉火,寒食則是必然,因此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真實性毋庸置疑。


東漢末年,曹操攻取幷州後,發佈《明罰令》:“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子胥沈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推獨為寒食,豈不悖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使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這道法令,記載了漢代山西寒食節的具體日期,那就是冬至後一百又五日,看來當時寒食並非推行到南方。


到了魏晉時期,隨著東晉“衣冠南渡”,大批北方移民進入南方,再加上東晉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習俗掌故特別垂青,於是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在南北朝時期擴展到了全國各地,寒食節便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南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可見寒食祭掃已經擴散到江淮,成為全國節日。

由於寒食節為冬至後百五日,和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相差一兩天,並且清明時節正是踏青郊遊的好天氣,因此到了唐代,寒食節官員休假祭掃就和清明連在一起,《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貞元六年“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

宋代延續唐朝慣例,只不過寒食節成為七天,更長!宋人筆記《文昌雜錄》:“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天聖節、夏至、先天節、中元節、下元節、降聖節、臘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節、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節,立夏、端午、天貺節、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陽、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務焉。”,可以看出,宋代寒食節為最隆重的,七天!清明則一天。

明朝官員最苦,很少放假,據萬曆《明會典》卷80“節假”條載,明代有元旦、冬至和元宵三大法定節日。元旦五天,冬至節放假三天。元宵節十天。清代延續明朝,從此寒食節和清明便不再出現在官方休假上。到了民國,採用公曆紀年,1914年北京政府擬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國民均得休息一日。自此中國有了春節,也有了公眾假期。1935年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於是,清明節便替代寒食節成為慣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並未規定,直到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蘇軾《寒食帖》

追本溯源,慎終追遠,寒食節雖然被清明節吸收,然而在民間並未消失,廣大百姓依然按照傳統習俗在寒食節左右祭掃祖先墳塋,同時在寒食節緬懷先賢介子推,紀念他品行高潔、志向高遠,忠心耿耿,心懷家國,始終如一,功成身退,拒絕阿諛奉承,不屑同流合汙,不覬覦高官俸祿的高貴品質。

介子推,寒食節為您而設,祭掃墳塋因您而傳,不忘祖先,源遠流長,不忘初衷,抱璞含章,緬懷先賢,品德為上,介子推,光輝永在,萬古流芳!

2019/4/5榆木齋


榆木齋


介子推被焚是大家熟悉的典故。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大臣。曾在晉文公流亡時,為飢餓中的文公割股獻食。但文公歸國後封賞群臣,卻偏偏忘了這個為自己割肉的介子推。介子推心灰意冷,辭官歸隱山林。

文公幡然醒悟,於是到山林中求介子推出來受封。但介子推已然被晉文公傷害,不願接受文公的彌補。文公以燒山逼迫其出山,介子推仍然不出,最終燒死在山中。

怎麼評價介子推這個人呢?

1、  忠君。割股奉君,十九年跟隨奔波,不離不棄。

2、  清高。看淡榮華富貴,鄙視那些邀功請賞之輩。

3、  情商低。一個人與眾不同,很難在朝中與大臣們共處,於是憤然玩消失隱退,還不告訴主公。這個簡直是小孩子慪氣。

4、  愚昧。火焚綿山前已經心灰意冷,堅持一條道走到黑,釀成焚山慘劇。

何不出來和主公說清楚自己的想法。搭上自己和老母性命,還陷君於不義。

雖然網上可能有些腹黑的想法,但是火焚綿山對文公和介子推都沒有任何好處。所以說可能是出這個主意的人心懷叵測,也可能是好心辦壞事。

至於晉文公重耳,他成為春秋五霸之後,後來也沒幹出啥花頭來。只能說他是一個只可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人。

成功之後,介子推對他來說,就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所以介子推對他很失望,也是理所當然的。應該是早就看穿了這個人吧。

不過給我們留下了清明寒食節。也算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牛魔王的回憶


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陷害太子申生逼其自殺後,仍然沒有放過其他公子,太子的弟弟重耳、夷吾為避禍害流亡到其他國家,流亡期間重耳受盡屈辱,對他忠心耿耿的臣子們一直追隨在他的身邊,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位。但不是所有的隨從都能夠跟隨公子重耳吃苦受罪,有一年他們到了衛國時,一個隨從竟然偷走了重耳的錢財,這讓本來生活就艱辛的重耳更加困窘,並且衛國國君也沒有招待公子重耳一行人,於是他們只好繼續趕路。

走到五鹿這個,他們看見兩個農民在田邊吃飯,飢餓的重耳屈尊紆貴,放棄往日的尊嚴,想去要點吃的,但是農民不但不給還譏諷重耳,給他土塊讓他吃。重耳和他的手下火冒三丈,面對屈辱想要和農民理論,但是一個叫狐偃的大臣說:“土代表土地,這是百姓給我們帶來了土地啊,這是個好兆頭啊。”雖然因為狐偃的機智,重耳的心情平復了,但是飢腸轆轆的重耳還是因為久不食肉,極度缺乏營養暈倒了。正在大家不知所措之時,介子推說:“你們好好照顧公子,我去山上挖點野菜,抓只兔子熬點肉湯吧。”說完就進山了。

可是介子推在山裡尋覓了一些野菜,卻怎麼都找不到野兔,任何動物都沒有。公子重耳已經太虛弱了,只是這些野菜怎麼能充飢呢?萬般無奈之下介子推想到了自己,看著自己骨瘦嶙峋的身體,只有大腿上還有一點肉,於是毫不猶豫的拿起刀從腿上割下了一塊肉。鮮血如柱,他只能簡單包起傷口,忍著疼痛將採摘來的野菜和自己的肉煮成肉湯給重耳喝。喝到湯的重耳逐漸清醒了,大家都問介子推這肉是從哪裡弄來的,介子推卻一直不說,大家給他喝他也不喝,這時重耳看到了介子推腿上不住的滴血,撩開他的褲子才看到,介子推腿上有一塊很深的傷口,重耳立刻明白了,自己喝的肉湯就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煮的啊,從此以後重耳非常感激介子推的救命之恩。

十九年後,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做國君,此時已經62歲了,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以後,對那些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甚至是那些曾經偷過晉文公東西的隨從都來邀賞,而唯獨不見介子推的身影,晉文公這時才想起了對自己有過救命之恩的介子推,他已經辭官回家了。晉文公想要叫介子推來受賞封官,但是卻始終不見人來,晉文公一看別人都請不來,他認為是介子推要面子需要國君親自去請,就帶上隨從一起去請介子推。

但是到了介子推的家卻發現大門緊閉,沒有一人,問了鄰里才知道,介子推因為不願意見晉文公已經揹著自己的母親躲避到綿山去了。晉文公並沒有放棄,他派軍隊到綿山搜尋,但是因為山太深,軍隊也無功而返。正在晉文公苦於尋覓不到介子推的時候,他旁邊的一個大臣卻出了個餿主意,這個人說:“大王,你何不放火燒山,介子推是個孝子,他肯定會揹著母親下山,我們留下一面山不放火,作為通道,介子推肯定會從這面下來,到時候我們不就正好截住他們。”這真是個糟透了的主意,既愚蠢又惡毒,但是晉文公在毫無頭緒的時候竟然採納了,於是他派部隊將綿山三面放火開始燒山。

火種遇到樹葉立刻就燒了起來,烈火熊熊直燒到介子推和母親的茅屋外,看到大火的介子推已經想到了這是晉文公為了逼他下山才放的火,為了母親的安全介子推背上母親向山下跑去,但是走到半山腰他卻停下了,母親問他:“你怎麼不走了”,他說:“我上山隱居,就是為了不要國君的賞賜,但是現在我下山了,國君肯定會加倍賞賜我,那樣的話,我和其他邀功請賞的人有什麼區別,所以我不能下山啊。”母親看著滿天的濃煙,嘆息道:“你寧可死都不願意被人輕視啊,我又怎麼能拖你的後腿呢。” 說完就一頭撞向樹上。介子推大喊:“母親,母親。”只見母親已經氣絕身亡。看著山下晉軍的旗幟,介子推悲傷的吶喊:“重耳,國君,我介子推不能再為國效力了。”說完就揹著母親回到了他們的居住的茅屋旁,只見茅屋已經燒盡了,只剩下旁邊一棵大柳樹。坐在柳樹前,介子推看著滿天飛舞的火花,擁抱著母親的屍體,流著淚看向山下。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直到火熄滅了,晉文公都沒有等來介子推下山,晉文公上山一看,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坐在大柳樹下已經燒焦了,侍衛在介子推身後的樹洞中發現了一片衣襟,上面用鮮血寫道: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介子推和母親安葬在燒焦的柳樹下,為紀念介子推將綿山改名為介山,規定每年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只能吃寒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他用自己的死讓晉文公自省其身,讓那些貪圖名利的小人無地自容,這種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將氣節看得出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是我們這些現代人學習不來的。對於介子推的行為不懂的人會說這是愚蠢至極,懂了的人會說這種風骨令我們肅然起敬。





草夕寸品文史


晉文公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被千古傳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足下”一詞,因此成為對別人的尊稱。“寒食節”也成為古代一個重要的節日。

不過,今天當我重新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卻有些彆扭。怎麼看,怎麼感覺這兩個人,從頭到尾充滿作秀和表演。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晉文公劇照)

一、介子推割的真是自己大腿上的肉嗎?

晉文公重耳在出逃期間,有一次非常飢餓。向老百姓要吃的。老百姓卻給他土塊。雖然跟隨的大臣說,這是象徵著你即將得到領土。但是,這樣的安慰話,不解餓啊。這時候,介子推出去了。出去後,摘了一些野菜,又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和野菜一起,熬成肉湯給重耳吃。重耳吃了這麼美味的肉湯,知道這肉是從介子推大腿上割下來的以後,非常感動。

這件事,我覺得很值得懷疑。大家都知道,古代的醫療技術是非常差的。就算是醫生,常常都對大面積的傷口破損,束手無策。根本的原因是古代沒有消炎藥。當出現巨大傷口的時候,為了防止化膿,有時甚至需要把烙鐵燒紅,強行烙傷口,以此消炎。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的是一塊肉,而且還要夠重耳吃,那樣創傷得有多大啊?介子推又不是醫生,他怎麼可能把這麼大的傷口治好?

所以介子推用來熬湯的那塊肉,很可能並不是從他的身體上割下來的。說不定是從其它動物身上割下來,或者是家禽家畜身上割下來,然後介子推想要感動重耳,故意在自己腿上劃了一刀。

(介子推劇照)

還沒有完。重耳回國以後,大封功臣。那些跟隨他四處流浪的人,重耳都給予了極高的待遇。但是重耳卻把介子推給忘了,當然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介子推不求功名。不過我覺得這話不對。不管介子推求不求功名,重耳應該想到啊。重耳沒想到,肯定就是把介子推給忘了。又有可能沒忘,他是懷疑介子推那塊肉的來源,因此故意不封賞。

而且,果真介子推不求功名,為什麼他還要寫一首發牢騷的詩呢?這首詩是這樣的:“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據說是因為介子推的鄰居解張看到這首詩後,為介子推打抱不平。晚上的時候,悄悄把介子推寫的這首詩,用箭射到城門上,讓重耳知道。

不求功名,想要隱居,那就得遠遠地躲起來。還要寫詩發牢騷,那肯定就是心裡面有不平。這樣一看,就感覺介子推實在是在作秀了。

(流亡路上的晉文公)

二、重耳是真心想把介子推逼出山嗎?

介子推不求功名,帶著母親一起躲到深山。重耳派人請他,他又不出來。於是,重耳決定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燒出來。結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一起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對於晉文公重耳做的這件事情,我也是嚴重懷疑他的真心實意。重耳真要尋介子推,他那麼多軍隊,還有尋不到的嗎?在古代,大火燒山是以一種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火一旦在森林中燃起來,基本上是不可能撲滅的。而且火勢的發展速度很快,山上的人根本就跑不贏,何況介子推還帶著一個老母親。這種情況,重耳應該是很清楚的。他很清楚,但他最終選擇採用這種辦法。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重耳這樣做,是真心想把介子推燒出來,還是想燒死介子推。

有人會問,重耳為什麼要燒死介子推呢?道理很簡單。介子推用他的行動表明了,重耳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介子推不原諒這樣的人。這一點,讓重耳心裡非常不爽。但就算是不爽,他也不能表現出來。他要是表現出來,那他就真成了忘恩負義的人了。所以他才找到這個既可以害死介子推,同時還能讓他博得愛才重情的好名聲的辦法。

但願我說的都不對。人性應該是溫暖的。但是這兩個人所做的這件事,很多細節實在經不起推敲,不得不讓人懷疑。


張生全精彩歷史


介子推是個很忠厚的人,是個心高氣傲的人,也是貢獻了我們寒食節(清明節)這個重要節日的人,他的對晉文公的忠心永遠值得我們緬懷!

晉文公為什麼要燒死介子推呢,是介子推不願意自己扯下面子去向晉文公求封賞,但是有人告訴了晉文公,晉文公就派人去找介子推,介子推帶著老母親上山了!晉文公就帶著人去到山下找介子推,結果搜山沒找到,就有個人出了個餿主意,說放火燒山,把介子推和他母親逼下山來!結果沒有把心高氣傲的介子推逼下山,結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燒死了!

那麼晉文公為什麼會忘記封賞介子推呢?

介子推在跟隨晉文公流浪的歲月裡不是核心人員,存在感不強,真正的核心人員是晉文公的舅舅狐偃和晉文公的老師趙衰,還有文武全才的先臻,武力超強的魏犨和晉文公的另一個舅舅狐毛,還有外交官賈佗!而介子推主要是負責能力不是很強,主要是服侍晉文公和他的團隊的!所以就存在感沒有那麼強!

流浪中有個故事就是介子割自己的大腿上的肉救活眾人的故事,有一次快餓死了,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了湯,救了重耳和重耳的其他的兄弟!

由於除了這次之外長期以來介子推的存在感就沒有那麼強了,就造成了晉文公忘記了封賞介子推!

在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之後:

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就把這座說山的名字改做介山,這一天就叫寒食節,不得燒火,以此紀念介子推!讓人們永遠記住介子推的忠心,和介子推的故事!

後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重合了又叫清明節,就不叫寒食節了!但是寒食節在古代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節日!其實現在清明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