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今年的”两会“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文化界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发展壮大旅游业。除此之外,还提到一些文化与旅游业相关的内容,例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去年“两会”文化和旅游部门宣布合并,一年来,从机构的合并到人员的整合,从事业的同轨到产业的融合,从观念思维的碰撞到体制机制的转变,文化和旅游正从“相加”到“相融”,正在产生“化学反应”。

2018年我国境内旅游的人数是55亿人次,一年人均出游4次,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文化怎样丰富体验,成为旅游的灵魂?旅游又怎样通过产业带动,成为文化发展的载体?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有备而来,献计献策,建言如何做好旅游的大产业和大民生,如何提高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文化产业新视界”特收集相关“好声音”和“最强音”,以飨读者:

1、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 我国已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

2、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春节期间国内40%以上的游客走进了博物馆

3、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委员: 将“入境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4、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委员: 加大长城沿线旅游开发力度

5、山东省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段青英委员: 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6、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代表: 大力推进文化IP和旅游场景的融合发展

7、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王勇委员: 延长春节假期,释放文化消费

8、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丁秀花委员: 希望加大“旅游扶贫”力度

9、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代表: 禁止珠峰核心区旅游是对自然的尊重

10、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总裁万捷委员: 新技术助力博物馆“活”起来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1、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我国已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可以更加有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以下为现场实录——

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我们主要做了这样一些工作:

第一,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的精品。现在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到了“好不好,精不精”的发展阶段,为适应这种文化和旅游供给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也从数量追求,转到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把质量作为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推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化产品;多推出能够修身、养性,能够使人民享游、爱游的优质旅游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我们也把更多的优质的文化资源转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以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线,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使群众能够享文化、乐旅途。比如说,博物馆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现在也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现在“博物馆里过大年”已经成为一个新年俗,今年春节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文化热、旅游火。

第二,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我们要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旅游环境。去年我国境内旅游的人数是55亿人次,一年人均出游4次,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旅游既是大产业,又是大民生,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大力改善旅游场所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场所的接待和服务水平,使我们的旅游环境更加个性化,更加舒适化,更加便利化。我们要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场所,要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的惠民项目。我们要深入进行“旅游厕所革命”,要加大旅游厕所的建设力度,去年我们一共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达3万个。“旅游厕所革命”已经实施了四年,我们准备再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旅游厕所少和旅游厕所脏的问题。

第三,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安全旅游、文明旅游。安全是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线,我们要牢牢守住这条红线,要不断完善包括监督检查、预警提示、应急处置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要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还要加强市场的管理,加大对酒店、餐饮、导游、购物的市场监管,要坚决打击欺诈、宰客、不合理低价游、强制消费等等不良的市场行为。同时,我们还要对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进行动态管理,健全退出机制。我们要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引导游客的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旅游的环境,要使文明旅游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

第四,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去年我们出境游近1.5亿人次,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国。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采取措施,保证我们出境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出境游客的文明旅游,要使中国的游客成为中国形象的体现者、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中国文明的代言人。

2、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春节期间国内40%以上的游客走进了博物馆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今年春节期间的博物馆达到了“人气爆棚”的地步,根据国家旅游研究院的统计,今年春节7天,4.15亿旅游人次中有40%以上走进了博物馆,“这也说明大家对博物馆的厚爱”。

人民群众对于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的供给和服务远不能达到社会需求,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路要走。今年紧扣博物馆职能定位,围绕难点下大力气解决,争取和有关部门共同出台推进博物馆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满足参观者需求。

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机构。尤其是对于遗址类和古建筑类博物馆而言,保护是第一位的。同时,博物馆也是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不是庙会、集会和娱乐场所。要坚持“高雅不深奥,亲和不媚俗”的定位。“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要坚持这个底线”。

3、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将“入境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2018年,中国入境游已有回暖的趋势,2018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1.41亿人次,同比增长1.2%,规模总量创下历史新高。由需求变化而带来的强大推力,促使入境游的结构性改革正在展开,散客化、深度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中国入境旅游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地变革。但同时,在机遇面前也有不少挑战。此时提出“发展入境游”的提案恰逢其时。在关于发展入境游,平衡服务贸易逆差的提案中王煜委员提出四方面建议:

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发展外国人入境旅游的国家战略,制定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把发展外国人入境游纳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工作范畴,纳入拉动内需的工作日程,为我国经济提供新动力。

进一步塑造国家旅游形象,建立国家旅游营销机制,更多从客源国当地民众的需求与视角出发,以他们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秀好山川美景。

提升旅游智慧化建设与行业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快智慧机场等建设,加大行业监管信息化建设投入。

进一步围绕“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着力解决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痛点问题,鼓励企业积极投入景点开发建设、研发个性产品,提升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

4、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加大长城沿线旅游开发力度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多集中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甘肃等15个省区市的贫困山区、大漠深处。长城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将长城及其遗址保护好,并进行适当修复,更好地发挥长城的独特作用,一定会给长城沿线贫困地区带来巨大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需要加大长城保护宣传力度,推动长城保护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厂”,唤起全社会保护长城的意识,并发挥长城在旅游和文化方面的作用。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布局下,采取“重点修复”与“全线保护”相结合,在坚持“修旧如旧”的前提下抢险加固,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妥善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最大限度保存长城的真实历史样貌。

在加大长城保护力度的同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长城沿线各地要借鉴八达岭长城景区经验,结合当地情况,打好长城这张牌,唱好文旅融合这台戏,助力长城沿线贫困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如内蒙古清水河县境内的丫角山明长城,较之北京八达岭等长城外观形貌毫不逊色,已经成为当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目标。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打造长城文化旅游品牌,以长城为纽带,整合沿线景区景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积极挖掘地区生态游、特色餐饮服务等资源优势,最终将这些优势转化为持久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脱贫攻坚。

5、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段青英: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目前,我国大部分村(居、社区)集体资源贫瘠、村干部观念落后,“空壳村”比重很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极不平衡。为此,提案建议,搞活、壮大、做强乡村集体经济势在必行。一是做好五个结合,将乡村集体经济搞活。二是构建四项机制,将乡村集体经济壮大。三是开发“六型”产业,将乡村集体经济做强。要坚持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充分挖掘村域内水、林、风景等资源,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以各类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灵活选择独资、合资、合作经营、转让、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借力景区、景点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集体土地入资、现金入股联营等形式,发展农家乐、度假村、农特产品加工交易、车库泊位、观光车营运等经营。

6、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大力推进文化IP和旅游场景的融合发展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在经济发展传统动能衰竭,寻找新动能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来助推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大课题。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应把景区的产业链延长,把传统的“门票经济”改为“体验经济”“服务经济”,把真正的文化体验、文化消费渗透到文旅融合发展的全过程中。

现在文化旅游发展技术人才转移的吸附作用越来越强,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时代,文化消费的体验尤其重要,特别是80后、90后、00后,这个庞大的新型文化消费群体,他们通过互联网、通过IP,实现文化旅游体验消费,这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它的成长空间很大,已经在倒逼传统的文化消费做出改变,因此,要大力推进文化IP和旅游场景的融合发展。

7、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王勇:建议延长春节假期,释放文化消费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春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最深厚、最持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我国现行的春节放假制度,与小康社会人们渴望有更多时间举家团聚、欢度春节的美好愿望不相适应。社会各界对延长春节假期的要求十分强烈。为此,建议将春节假期由7天延长到16天,即从除夕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让全国人民完整的过好新年佳节。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历新年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中华数千年文明演进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年”已经成为华夏民族“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的精神图腾。过年的习俗兴于汉代,魏晋时一家人除夕守岁,唐代人们登门拜年,宋代春节放爆竹逐渐流行,明清时期接灶神、贴门神、十五赏灯都已盛行,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年”是从初一到十五,过完十五年才结束。延长春节假期,有效延长亲人团聚的时间,极大提升国人举家团圆的幸福感、获得感。

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据商务部监测,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春节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同比增长8.5%。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国家电影局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达58.4亿元,观影人次达1.3亿。如果将春节假期延长一倍,将会极大的促进消费,提升第三产业占比。

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增强民族自豪感。目前,我国的公共假期天数为11天,排在62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33位,属于中间偏下水平。工作年限满10年的中国公民带薪假期和公共假期数量之和仅有21天,排在第59位,远低于排名榜首的俄罗斯的40天,欧洲大多数国家该数据为35天,韩国、日本则分别为27天和26天。就单个节假日而言,中国春节的重要程度等同于西方的圣诞节,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法定圣诞节放假时间基本上在10天以上。

8、全国政协委员、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丁秀花:希望加大旅游扶贫力度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当地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文旅融合发展潜力大。要加强对“三区三州”的统筹指导帮扶,加强政策指导、规划帮扶,争取更多渠道的项目帮扶,特别是对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给予政策支持;继续加大“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介,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几场旅游扶贫对接推介活动对贫困地区带动强,成效明显,希望2019年加大力度。

去年9月初,丁秀花参加了住滇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特色小镇”进行考察。“广西有一个乡镇主要发展螺蛳粉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打造成了全国知名品牌,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们也有很多优质特色资源,如怒江的火腿、草果等,只有坚持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才能让这些优质产品走出大山。”

结合这次调研中看到的广西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丁秀花把目光投向了怒江30个重点建设的特色旅游扶贫村。这些村寨她在调研中都到过,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题发展。丁秀花说:“学习借鉴广西的经验,这30个村的发展不能同质化,一定要因地制宜。每个村的旅游厕所怎么建、生态停车场怎么建,都要科学规划,让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打造国家级野水漂流基地、建设民用机场、将怒江列为国家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丁秀花希望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能受到更多关注,家乡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9、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禁止珠峰核心区旅游是对自然的尊重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商业登山,一个人上山,十几个人为他服务,并不能体现冒险精神。”阿来代表表示,商业登山导致珠峰垃圾触目惊心,依法禁止珠峰核心区旅游,是中国对自然的尊重。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西藏日喀则市定日、聂拉木、吉隆和定结四县,位于中国境内及中尼边界上的五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均在区内。此前中国生态环境部表示,禁止珠峰核心区旅游符合《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将组织高山环保队对珠峰大本营5200米以上区域垃圾进行专项清理。

今年阿来代表带来的建议与长江、黄河上游水源地保护相关,这是他连续第六年关注生态环保话题。阿来说,自己最痛心的是人类向往自然界奇观,又不尊重自然的行为,“如果问题没解决,我还会继续提。”

10、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总裁万捷:新技术助力博物馆“活”起来

【两会声音】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等10位代表委员: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时代”


文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的标识,是国家象征、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物质载体,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国家软实力的根基,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基础。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在2016年共同编制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但在具体落实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持续关注和改进。

部分文博机构管理者对新技术关注不足,对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认识不够,依然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固定场馆建设和文物实物修复和保护中,在数字化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数字采集是数字化新技术的起点,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各级文物管理单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放在首要地位完成。建议采集工作要抱有“抢救性“心态,对文物和艺术品的数字采集工作,要抱有“抢救性“心态,以抵御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或人为灾害,以及岁月的侵袭。建议高标准制定国家数字采集标准,采集质量秉承“就高不就低“原则,避免因应用技术进步带来的多次采集浪费。建议打造国家级的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大平台,加速推进国家级的文物和艺术品数据库大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手段,为艺术文博机构及艺术家提供数据托管、IP数字版权交易和鉴证备案等服务。

(来源中国旅游报、新旅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