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何不立如意的孩子当皇帝?

麦许琨


提问中所说的如意应该就是隋炀帝所留下的如意公主,之后被封为杨妃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至于如意的儿子,那应该就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了!

从历史记载可知,李世民一直认为李恪英武果敢最为像自己,那么又究竟是什么原因没有将太子之位传于李恪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方面生母出身的考量;另一方面李世民不愿兄弟相残的事发生在自己儿子们身上;还有就是长孙无忌等重臣的主张。

生母出身的考量

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氏族式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对于重大事件的抉择都有着非常严格而明确的制度与条框!其中皇帝立诸更是如此!

按照当时的立诸惯例,嫡长子继位才为正统!然而,当嫡长子李承乾被废之后,那么新的立诸人选自然也应该从嫡子之中产生!

所谓嫡子,也就是正妻——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很明显,新的立诸人选大概率是在李泰和李治中二选一!而对于非正妻所生的李恪来说,直接就被排除在外了!

再加上,李恪生母如意公主作为前朝遗留公主的身份太为敏感!其子李恪想要正常继位更是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李世民的内心深处,终究还是最爱自己的原配长孙皇后的。

我们现代的很多人都很容易受到各种电视剧集的影响,认为李世民深爱的对像为如意公主,然而在正史中却并非如此——李世民真正最爱的终究只有长孙皇后,这点从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就不再立后也看得出来!

如此这般,有着氏族制度的约束,再加上如意公主的身份特殊,同时李世民又深爱着长孙皇后,自然而然的太子人选基本与非嫡子无缘了!

兄弟相残的忌讳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自己是如何上位的!他发动的玄武门政变虽然成功,且最终拥有了这大唐江山,但是其做法也终究给世人留下了弑兄篡位的名声!

特别是老年的李世民,对于血亲相残、兄弟相杀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情,他不愿也受不了同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重演!

再加上前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之举、魏王李泰为继皇位而表现出来的残忍性情.........让得李世民一度痛心到了崩溃的边缘!

李世民一直在找寻一种方式——一种能够让自己的皇权平稳过渡,又不会导致血脉相残的方式!他在怕;他怕自己的儿子们会像自己一样走上那条夺权之路;他更怕在自己死后新继位的儿子会对其他有威胁的兄弟展开杀戮!!

如此这般,唯一符合他心中所想的也就只有性格懦弱的李治了!——以李治的性格,继位之后断然不会对其他兄弟大下杀手!

因此,无论是性格还是做事风格都与自己最像的三子李恪,自然也就成为了李世民不愿立诸的对像!

朝中重臣的主张

当然,李世民很清楚,李治的继位虽说不会造成自己的子孙相残,但是其懦弱的性格也断然很难守得住李氏天下!

正是因为如此,直至最后,李世民都没有下定决心!他更是在确立李治为太子的同时对长孙无忌说:“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当然,李世民的这个犹豫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长孙无忌坚持主张立李治为太子!并说道:“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能随便改变?”

如此,种种因素汇集,再加上李世民本身对于易诸之事犹豫不决,最终立李恪为太子之事只得作罢!


暗夜思考


唐太宗为何不立如意的孩子当皇帝?

  看题目想了半天,不确定唐太宗哪个妃嫔叫如意,又或者是他最中意的孩子,后来才明白,是指电视剧《隋唐英雄》中的如意公主,原型是杨妃的那个,虽然没看剧,但大致也猜得到,剧中的如意必然是唐太宗千宠百爱的妃子,长孙皇后肯定就是那个最不受待见的原配正宫。就剧而言,不立如意的孩子当皇帝,也不难理解。如意是前朝的公主,她的儿子上了位,怎么待李家天下?就算他本人对李家没有歹意,但是难保前朝的遗老遗少们不起心思,那会儿就不是唐太宗能左右得了的了。

  ——其实咱们电视归电视,历史人物不能完全靠电视去了解。事实上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感情非常好,长孙皇后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无人能及,无人可以替代,长孙活着时的宠爱,远超他人,长孙死后,她的孩子得到的,远非其他皇子皇女能比,所以,编出来的剧,不要轻信。

  至于如意公主,即后来的杨妃,过得很平庸。史书对她的记载只是:“恪母,隋炀帝女也。”就这么几个字,没什么特别的。

  杨妃(此时应该是公主)在哪出生,排行第几,史书无载,杨妃的生母是谁,上至皇后,下至一般侍妾的说法都有。隋炀帝在世时,是不是公主的身份,是不是许配了他人,有什么封号,都统统模糊。其实这就很奇怪了,隋炀帝的子女并不多,如果真的是宠爱的女儿,无论如何都会给个封号金册什么的,让她享受到最好的待遇。隋炀帝在长安的时间,很短,如果她受宠,也应该和南阳公主一样,陪在父亲身边,而如果不受宠,则正好被李渊家族接收,她才会成为秦王的姬妾之一。

  在隋朝,杨妃的地位应该不高,要不然怎么会什么相关的记录都没有。在唐朝,杨妃的地位其实也不高。怎么说呢?

  杨妃的父亲和李渊是表兄弟,按理来说李渊建立的唐朝,是隋恭帝禅让过来的,他对杨妃这位表侄女,多少也应该给点体面。以杨家的地位,做个妻不算过份,就算做不了妻,非得做妾,那也应该给太子做妾吧?要知道那会儿,他还不知道李世民要杀兄弟逼他退位呢。可是,昔日的公主,成了一个王爷的妾室,落差还是很大的。

  杨广死于公元618年3月,李渊公元618年5月登基,公元619年出生,这个时间,杨妃的重孝还没满,不但三年没有,一年都没有……这个贵女,李世民就是这么看待的,成王败寇呢,想想,她真是可怜。这样糟糕的感觉,怎么可能会想到立她的儿子为帝?那得把长孙皇后摆在哪里?

  爱一个人,就要爱她的全部,包括她生的孩子,同样,不喜欢一个女人,自然也不会喜欢她的孩子,爱屋及乌永远有它的道理。

  所以,李恪和李愔得到的待遇,也远远不如其他的兄弟。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大发福利,给皇子们封地。李泰相州,李治并州,李慎秦州,李佑齐州,李贞扬州,李恽襄州,李恪安州,李愔益州。李恪和李愔的封地,没看到什么特别的优势,反而是差了不少(扬一益二,可不是初唐时的说法)。

  影响剧中,李恪似乎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是事实上唐太宗所有儿子里,李恪受到的喜欢,无处显示。李恪贞观七年去封地,临行前,李世民一番深情表态:“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是,同样是儿子,和他同年的李泰就不用去封地,唐太宗还想让他入居武德殿,李治由李世民亲自抚养,贞观十六年让他上朝,从长孙死后直到封为太子后一直是留在父亲身边,因为群臣议论太多,贞观二十年李世民才不得不把他放回东宫。——的确是家国事殊的。

  ……

  同样是写信,父子交流,李世民怕李恪变坏,写信(诫):“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父子情深,令人动容。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面对李泰,他“赐泰物万段”,给的东西有逾于皇太子,至于李承乾,干脆让他不受出用库物的限制,随便用。——的确恐益骄奢,可为什么给他兄弟那么多权限,原来还是因为同人不同命啊。

  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咱们就不多列举了。有这些应该已经够了,为什么不立杨妃的儿子吧?因为不爱杨妃,不爱屋及乌,不能有任何王朝不稳的威胁,自然要谆谆告诫,时时监督,至于长孙生的那些孩子,让他们自由成长,快乐幸福吧。帝王之路,哪是那么容易走的?

抛砖引玉吧,不当之处请海涵斧正,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如意公主的原形为隋炀帝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李世民,成了杨妃。杨妃后来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吴王李恪、一个是蜀王李愔。 其子李恪在唐书中被史臣赞为“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李恪被知人善任的唐太宗赞为英果“类己”。那么李世民那么看中李恪为什么李世民不立他为太子?

李恪和李愔出身贵胄,父亲唐太宗,母亲隋朝的公主,其外曾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其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其父是一代圣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故李恪与其胞弟李愔乃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帝族,在中华历史中可谓难得一见。

继承了两朝帝王血脉的李恪, 为什么李世民不立他为太子?

其一,李恪出身高贵,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因而李恪在当时的朝野内外有着崇高的威望。但这样高贵的血统令唐朝的大臣不安,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万一在李恪那里变质了怎么办,人们担心残暴的隋朝会卷土重来。

其二,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嫡子,古代尊卑有别,李恪终归是庶母所生。而且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当时手握大权,在李世民身边非常有影响。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当年的夺嫡的功臣,而且也为大唐朝的江山立下赫赫战功。李恪的母亲虽然出身高贵,但毕竟是前朝皇帝的女儿,不受宠。

其三,李世民曾说李恪最像自己。李世民是怎么登上帝位的,他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李治性情软弱,即使登上帝位,也会保护自己的兄弟。李世民在废黜李承乾而打算立魏王李泰时,废太子李承乾曾说,若李泰登帝位,则他和李治等兄弟俱死。这对李世民有巨大的震撼作用。而且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李世民不想让自己儿子兄弟相残,因此就立软弱的李治。

其四,政治传统的继承。可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治软弱,他登帝位,肯定会继承李世民政治上的做法,延续贞观盛世,因为他所倚重的都是李世民这个朝堂的人。但是李恪对自己贞观的做法的继承是否延续,李世民肯定还是怀疑的。这样不利于自己今后江山的长治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