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轟8下馬之後為什麼沒有再次研發遠程轟炸機?

夕寒如煙


全世界能獨立研發飛機的國家10個都不到,能獨立研發轟炸機的國家,那就更加屈指可數了,也就美俄中3家,英法都已放棄轟炸機的研發,可見研發轟炸機的難度有多高。

所謂的轟-8,是上世紀70年代初,空軍提出的一型遠程轟炸機項目,據網上公開可搜尋到的資料,轟-8空重65噸,起飛重量155噸,最大載彈量18噸,最大飛行速度1.4馬赫,無空中加油時航程可達到11000公里。

倘若從黑龍江的基地起飛,可在關島以北的海域上空發射巡航導彈,攻擊北美的任何目標,已足以對兩個超級大國各重要政治、經濟和軍事基地實施戰略核反擊。

不得不說,即便以當下的眼光來看,中國空軍70年代初關於轟-8項目,所表現出來的飛行技術參數,以及強大作戰能力等,都令國內軍迷感到振奮,現在的轟-6K都達到轟-8的性能指標。

倘若此型轟炸機能夠順利服役的話,只可惜轟-8項目的主導人原空軍司令員,因為受政治影響的原因,導致轟-8項目被新的軍委領導團體終止,批示“緩辦遠轟,集中力量先搞708”。

所謂的708,就是運-10遠程首長用公務機的項目代號,最終,運-10只建了兩架原型機,由於各種原因沒有量產,被空軍寄予厚望的轟-8項目只是停留在了紙面上。

轟-8項目,本身就是在轟-6基礎上研發的,可最大程度地利用轟-6已有的技術成果,技術難度應該低於運-10遠程首長用公務機,中國人有集全國所有科研院所和工廠集中攻關的優良傳統,因此非常有可能就搞出性能指標遠在轟-6K之上的遠程轟炸機,但歷史不能假設,遺憾永留空軍和軍工心頭。


至於轟-8下馬以後,沒有再次研發遠程轟炸機,除了軍工技術特別是航空發動機以外,最關鍵還是和中國空軍的戰略思維有關。

中國空軍長期以來執行依託本土的防空作戰,不強調對別國發起主動攻擊,所以就非常好理解,空軍裝備的大都數是制空型戰鬥機,基本上不具備對地打擊能力,有限的火箭彈打地面目標,有多少精度可言。

即便對地打擊,也只發展了航程非常有限的強-5,事實上就是一型前線攻擊機,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也是一款立足於本土防禦作戰的軍品。


因此,長期以來,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就一直以蘇聯圖-16中程轟炸機為基礎,搞出了多種改進型號,包括轟-6K儘管採用了許多新材料和新工藝,但外形依然還是圖-16轟炸機。

新型轟-20遠程轟炸機,是在中國空軍戰略轉型以後才開始研發的,作為由本土防空向攻防兼備的空軍轉型,必須有一型戰略轟炸機,才稱得上是大國空軍,希望轟-20儘快服役,彌補中國空軍長期以來的空中遠距離打擊這塊最大的短板。


國平軍史


技術水平不夠,再加上為經濟建設讓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尤其是文革前期,是我國戰機研發的一段“放衛星”時期,上馬了相當多的各類項目,相當大的原因在於當時是林副總主管空軍。但是很遺憾,當時我們完全是眼高手低,大部分項目所需要的技術水平、製造水平都遠超我們當時研發和工業水平。所以大部分項目在林副出事後擱置或重新審查,最終在改革開放後,讓步於經濟建設需要而下馬。轟-8模型

1968年轟-6轟炸機首飛成功後,空軍就提出了遠程戰略轟炸機的設想,用核彈、空地導彈轟炸敵後方政治、經濟、軍事要地,並具有攻擊裝甲集群和海上艦隊的能力。當時首先執行的對轟-6進行改進,換裝四臺隨英國三叉戟客機引進而獲得的斯貝MK512-W渦扇發動機(不是後來飛豹上用的斯貝MK202),通過改善油耗來提升航程。轟-6I,他是轟-8的研製基礎,1970年研製,1975年首飛。

而下一步則是計劃在轟-6I的基礎上,放大機體,使用4發渦扇-6發動機,從而實現最大起飛重量160噸,可以攜帶7噸彈藥飛行11000公里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但是很遺憾,空軍正式確定轟-8研發項目時已經是1971年2月,確定由漢中生產基地負責研製和生產時已經是1972年8月,一個月後,林副總出事了……轟-8飛機研製隨即中止,屬於剛開始準備幹,就停止了。

轟-8及6發佈局備用方案

隨後空軍進行調整,由於當時還有個大型飛機項目,那就是後面的運-10客機,以當年我們的技術水平和財力難以承擔兩個大型飛機研製工作。最終決定,先搞運-10,緩辦轟-8,在運-10上積累技術和經驗後,再去搞轟-8,這一拖拖到改革開放,就隨著軍隊建設讓位於經濟建設,軍工項目集體下馬狂潮中下馬了。到1982年,空軍一共下馬了31個項目,再到後面,連轟-8讓位的運-10也沒有保住。當年因各種原因最終被放棄的噴氣式軍用戰機方案

從某種客觀角度來講,取消這一系列項目有一定合理性。當初我們在六七十年代確立的項目,雖然研發困難重重,但技術水平相當卻相當低。例如轟-8其11000公里航程,載彈量卻只有7噸,跟美國1961年裝備的B-52H型,15000公里航程,27.2噸載彈量完全不是一個層次。在與西方關係改善,國家安全形勢大為好轉情況下,其必要性大幅度降低。而在與西方接觸過程中,接觸西方先進技術,可以說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轟-8跟B-52技術水平相差非常大

再加上當時我國除了研發水平弱外,其實工業加工水平更弱,很多東西老技工可以依靠手工加工打磨出樣品,但是批量生產根本達不到加工水準,比如仿製英國斯貝MK202的渦扇-9“秦嶺”發動機,我們在1979年就用英國的原材料敲打出樣機,送到英國檢測還成功了,但是真正通過國產化工程技術鑑定,進行批量生產卻是要等到2003年,想找英國人幫忙,人家一口我只轉讓技術,不轉讓生產工藝。殲-7戰鬥機在1966年開始生產服役,但是到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只“敲打”了不到兩百架,是在80年代引進西方技術提高自身工業水平後才真正成熟。

而到後面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潛在對象又變成世界第一空軍強國,被人家幾千架三代機堵門。戰鬥機能保衛領空就算不錯了,除非B-2幽靈這種隱身戰略轟炸機,其他轟炸機沒有戰鬥機護航跟送肉差不多,同樣也沒有研發需求。現在戰略轟炸機只有隱身轟炸機才真正具有對強國的戰略威懾力,其他只是廉價的炸彈/導彈運輸者

不過這段時間,還是有段非常可惜的,那就是烏克蘭那批戰略轟炸機,蘇聯解體後,二毛子分到19架圖-160“海盜旗”在內的大量戰略轟炸機。我們確實也感興趣跑過去談,但是美俄的聯合阻止反對而放棄,烏克蘭這批戰略轟炸機部分交給俄羅斯抵扣天然氣款,其餘最終慘遭拆解,非常可惜。


五嶽掩赤城


轟8就是中國轟六換裝四發新型發動機之後的新轟代號:XHC H8,它是在轟六I的基礎上進行深化的;轟六I原本是安裝斯貝發動機的四發戰轟版本;由於斯貝的維修費用過高、供貨渠道受到限制被放棄;


當時,轟8技術人員接觸了波音—707的渦扇發動機,決定引進波音公司的JT—3D渦扇發動機對轟六I進行大改,這就是中國空軍的‘’12號任務‘’:兔子十分重視它的研製,毛主席、林彪元帥都作親筆批示;軍方和廠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還有六發版的轟8計劃;





20世紀80年代初,運十客機的研製任務同時下達,我國在人員、技術、資金方面不能同時支撐兩個大型飛機的研製工程,經過軍方高層的慎重考慮,決定放棄轟8的研製,全力以赴研製運十:許多轟8的發動機研製型號、電子系統轉入技術儲備,轟8配套的空—地2導彈為隨之下馬!運十也在試飛拉薩成功以後被放棄;中國大飛機工程直到21世紀才重新啟動進入慢車道。


熊style




冷戰期間美蘇都裝備有各型重型戰略轟炸機,特別是越南戰爭期間美軍使用B-52重型戰略轟炸機對越南實施地毯式轟炸的震撼場面以及戰略核威懾的需求,我國空軍意識到必須裝備一款像B-52那樣具有威懾性的重型戰略轟炸機,於是在1970年空軍提出研發一款以戰略使用為主,也可用於戰役或戰術用途的遠程轟炸機的要求。遠程轟炸機將可以載核彈、空地導彈或常規武器,轟炸敵後方政治、經濟、軍事要地,或者轟炸敵坦克群、炮兵群、海上艦隊和大型艦艇等。以高亞聲速,在中高空飛行,可在夜間和複雜氣象條件下使用,可在專門的電子干擾機掩護下突破敵人防線,有必要的機動能力和自衛武器。研製任務交由603所(西安飛機設計所)負責。下圖為轟-8模型



1971年正式啟動轟-8研製任務,任務代號為“12號任務”。西飛提出在轟-6的基礎上設計改進放大成為轟-8遠程戰略轟炸機的方案,認為這麼做技術難度和風險不大,成本也不高,以當時我國航空工業的實力,可以解決發動機、機載電子設備、工藝、機載武器等問題,轟-8轟炸機應該是可以研製成功的。然而,在同一時期我國也在研製運-10大型客機,以當時中國的工業水準、技術條件和人力、財力條件無法同時支持兩個大型飛機項目的研發。為了保證國產大飛機的發展,中央決定暫停轟-8轟炸機的研製,集中力量研發當時國內更加需要的運-10大型客機,轟-8項目就此擱置直到下馬。下圖為運-10,運-10採用西方國家適航證標準設計的一款大型客運飛機



轟-8轟炸機,是中國在沒有充分技術論證和堅實工業科技基礎的情況下,倉促下達計劃開始研製的。而基於轟-6的技術,放大研製轟-8本身起點就比較低,最大載彈量只有18噸,在正常載彈量7噸的情況下航程僅為10000公里。由於歷史侷限和科技制約,轟-8轟炸機項目最終下馬。但轟-8的試製實踐為中國的大飛機產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下圖為在機翼上多加了發動機的轟-6改



那麼為何轟-8下馬以後我國為什麼沒有再上相關項目的研發計劃呢?拋開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歷史因素不說,以當時我國窘迫的經濟狀況來看,確實難以撥款支持新轟炸機項目的研發,就連被列為國家重點項目的運-10也因資金問題而下馬(運-10擱置至1982年,當項目組向國家申請2000萬的資金以繼續研發時財政部硬是拿不出這筆並不算特別巨大的資金)。最終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背景下,許多國防高科技項目紛紛下馬,研製新轟炸機的計劃因此無限期擱置。空軍戰略轟炸任務只好由老邁的轟-6暫時擔負,這一“暫時”就暫時到了30年後的轟-6k。下圖為我軍唯一一款轟炸機轟-6K



由於長時間沒有研發新轟炸機,我國現在雖然資金充裕,但是研發大型轟炸機的人才早已流失,如今要把丟掉的手藝重新撿起來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好在像運-20這樣的大飛機和殲-20這樣的尖端戰鬥機都已經成功研發,相信在不久以後新型轟炸機也會閃亮登場的。下圖為我軍下一代轟炸機,從輪廓上推測應該是像B-2隱身轟炸機那樣的飛翼佈局


兵器知識譜


這是國防理念所致,防禦思維保守造成的,大國一直本著防禦性的空防原則,以戰鬥機,殲轟機,以及中程轟6K為空防體系,這樣的防禦能力也僅達到第一、第二島鏈的空中作戰範圍.....

而事實上這是一種被動挨打的國防局面,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在國際爭端中站踞主動位置……比如美國的轟炸機可以從本土飛臨大國,進行戰略威懾,而大國卻沒有轟炸機可以回敬美國,只能表示剋制和無奈,這是很明顯的差距,也是很大的軟肋,由於我們還造不出遠程轟炸機……

轟-8之後,國家面臨轉型,進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且那時中美、中歐進入一個令人似乎可以喜歡的蜜月期,國際社會也進入一個抽象的和平年代,好像全世界都可以只要經濟不要武器了.......接著蘇聯解體,俄羅斯、烏克蘭都要銷燬大量的大殺傷性武器,而大國那個時候緊跟國際形勢也就把國防利器的研製擱置一邊了,並且要裁軍一百萬呢,更別說什麼遠程轟炸機了……

目前航程近萬公里的轟炸機也僅為美俄兩國擁有,B-52、B-2、槍騎兵、白天鵝、圖-95、逆火……這些傢伙飛臨別國,那些國家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內心是悲催的、憤怒並顫抖著......


傑地妙玩


中國轟6的航程一直讓人不甚滿意。中國的科研人員也一直致力於加大它的航程,經過幾代的改進轟6已經算是摸到遠程轟炸機的邊了。但是這一機型的潛力也算是到了頭,於是當時就打算研製一款新型的遠程轟炸機轟8,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擱置了。時至幾十年後,中國終於放出消息,打算研製一款遠程轟炸機轟20。聽到這個消息,軍迷表示轟6可以退休了。

轟6是在1968年12月完成的首飛,自從它被設計出來,它的航程一直是它的一個弱點。和最初形成只有6000km,對於一下轟炸機而言,這確實不夠遠。於是,中國專家就提出了轟61的改進方案:通過換用發動機等各種改動,將其航程提升到8000km。但是轟6本身機型較小,提升到這一水平,已經將其潛能發揮到了極致。要想再提升航程,就必須在設計一款新型的遠程轟炸機。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轟8的設計方案被提出了。實際上,轟8就是放大版的轟6,它們兩個的氣動佈局基本一致。但是,轟8的航程達到了11000km,最大起飛重量163噸,載彈量達到18噸。如果他能夠被設計出來不用並服役,這樣的性能已經足夠應對當時的需求了。而且從它的設計方案來看,所需要的技術,當時完全可以努力達到。

但是,後來這個設計方案卻被擱置了。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是當時中國空軍的戰鬥理念就是依託本土進行防空作戰,而不強調去攻擊其他國家的能力。二是由於當時的政治原因,空軍的高層有了很大的變動。三是中國的發動機技術一向不好,即使轟8被設計出來,其發動機很大可能性還是要用其他國家的。

據2016年9月中國的官方消息公佈,中國將要研製一款新的遠程轟炸機轟20。而後來各種消息和猜測也是紛紛出現:據軍事專家們猜測,這款戰機類似於美國b2轟炸機,其航程將達到12000km,載彈量在20噸左右。據已經公佈的外形來看,它攜帶的彈藥全部內置並且應該具備類似B2的隱身能力。不僅如此,它還同時具備常規武器和核武器攜帶並精確分別投送能力。

從現代戰爭的需求來看,它還必須擁有一定的程度的情報收集和電子作戰能力。在談到是否能夠研製出超音速突防的隱形戰機時,中國的專家說,同時兼顧這兩方面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兩項能力所對應的氣動佈局很不一樣。從現實的角度來講,很可能是選其一。據估計,轟20將在2025年開始服役。


水鏡曉先生


以70、80年代中國的實力,沒法研發出像圖-160和B-1B那樣的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到90年代又徹底被F117和B2顛覆了思維,從此又基本放棄了超音速轟炸機的研製,轉向隱身轟炸機的研究。

我國70年代提出了轟8的研製,目的是要能夠滿足遠程核武器投射需求。當時中國面臨蘇聯的核訛詐,迫切需要具備對等的反擊能力。但當時尚無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核潛艇,唯一靠譜的核打擊力量就是空基核力量,靠轟炸機投擲核航彈。轟-8研製難度其實不高,氣動佈局用原來方案,配備4臺或6臺渦噴發動機,將轟6的機身進行放大得來。這樣可以把航程提升到11000公里(最大航程時載彈量僅7噸),最大載彈量也可以增加到15噸。轟8技術水平停留在美蘇50年代水平,僅相當於一架弱化很多的B52或圖-95,屬於戰後研製的第一代噴氣式遠程轟炸機的水平。


即便研發成功,轟8的這種轟炸機在美蘇面前也沒有任何突防能力。加之70年代中國物力財力極為有限,資金需要向研製國土防空機型上傾斜,轟-8不得不下馬。後來80年代美蘇紛紛列裝了自己的超音速戰略轟炸機,轟八這種方案更加落伍,而F-117和B-2的出現,隱身轟炸機成為技術主流,海灣戰爭中F117發揮出的巨大作戰效能讓我們連超音速突防的轟炸機看不上了(即便此時還不具備研發能力),即使費大勁研發出來也是落後。而且隨著我國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核潛艇的服役,核武器投射已經不再是問題,不具備突防能力的遠程轟炸機的地位變得無比尷尬。

圖-160的NK-321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137.3千牛,加力推力226.5千牛,對中國軍工人來說確實是天上飛的天鵝

所以從現實角度考慮,603所只在轟六基礎上發展短平快的項目,滿足第二島鏈範圍(3500km)內的反艦和轟炸任務,很好的滿足了軍方需求。同時開始了隱形轟炸機的預研。目前軍方已經證實了轟20的存在,距離面世應該不需要太久了。


宣仔


新型遠轟一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存在,公開信息很少,所以我們還是重點回顧轟-8是怎麼來的。

1967年,轟-6甲(圖-16改裝)空投氫彈成功。1968年,仿自圖-16的國產轟-6才完成研製首飛成功,在我國三位一體構架中承擔起空基遠程戰略打擊任務。由於存在航程短、載彈量小、速度慢、突防性能差的特點,一服役就面臨著落後的尷尬境地,因此,西飛開始著手下一代遠程轟炸機研製,也就是轟-8。

考慮到當時的研製水平,西飛選擇了一條相對容易方式,1970年提出在轟-6基礎上換裝英國“斯貝”Mk.512-5W渦扇發動機,以換裝新型發動機的方式達到增加航程、載彈量、空性性能的目地。於是,第一版換裝4臺“斯貝”發動機的型號開始研製,命名為轟-6I。

1978年1月,轟-6I首飛成功,保持轟-6外形基本不變,在機翼根部及左右機翼中段各增加一臺“斯貝”渦扇發動機。最大航程從轟-6的5760公里提升到8060公里,作戰半徑從3600公里提升到約5000公里,完全達到遠程轟炸機的標準。

轟-6I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目的是轟-8轟炸機,同期提出的轟-8有兩個備選方案,包括:四發主方案、六發備選方案。其實都是轟-6的放大版,這是當年研製軍機的通用手法,減少風險。

轟-8四發方案,四臺發動機全部吊掛在兩側機翼下。

轟-8六發方案,兩邊機翼各吊掛3臺發動機(渦扇-6),以美國JT-3D渦扇發動機作為備用方案(引進的波音707客機發動機)。

轟-6I、轟-8I、轟-8II三種機型對比圖,最大的變化就是發動機在增加,尺寸在放大,這是基於當時現實的科研基本最最穩妥的作法。

轟-8原定於1979年定型並投入量產,但這一時期我們“運十”項目正在進行中,各種資源都要優先保障。同時,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研製經費被大幅縮減,而且“斯貝”發動機也遲遲未能國產化,種種原因導致了轟-8最後無疾而終。

轟-8之後的遠轟一直停留在改進轟-6,大家都可以看到轟-6改型不斷,堪比空中五對輪。反觀真正的新時代遠轟,一直沒有正面亮相的轟-20只停留在大眾的猜測中,只是根據官方的隻言片語證實它確實存在。遠程戰略轟炸機畢竟不是小型飛機可比,大家看到空軍20系列逐步入役、國產航母也都即將入役,做為國之重器的轟-20難度可想而知。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轟-20,目前我們只有這個,但至少它是存在的。


河東三叔


對於遠程轟炸機的研發,我們從未停止腳步。

作為轟-6的升級版本,轟-8在各項性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轟-8是我們國家制造大飛機的一次重要嘗試,雖然部分計劃未能付諸實踐,但為我們研製大型飛機做了重要鋪墊。

轟-8下馬,我們有實力,卻缺乏經費,計劃趕不上變化,由於計劃調整而產生分歧,最終項目終止。但是我們國家對遠程轟炸機的研製並未就此止步。

“轟-20”逐漸浮出水面。

早在上年CCTV就曾報道過關於中國新型戰略轟炸機的研製情況,同時這也是中國最權威媒體報道,提及到了: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轟-20研發取得了重大進展。真可謂振奮國人內心。


當今世界上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屈指可數,擁有隱身戰略轟炸機的目前就只有美國。一旦轟-20成功服役,我們也將成為頂級戰略轟炸機俱樂部成員之一。


轟-20是我們國家三位一體核打擊的重要力量,根據外界披露的消息稱轟-20是一款具備隱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遠程戰略轟炸機,最大的巡航距離達到了驚人的一萬兩千公里,載彈量為20噸,這就連當今美國服役的最為先進的B-2都達不到這一性能。當然,在該款新型戰略轟炸機未面世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在此向那些為國防力量做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致敬!祖國為你們驕傲。


Global防尉


轟8下馬之後,中國隨即進入改革開放的年代,面對的國際政治形勢和軍事壓力都相對減輕,特別是前蘇聯的解體,中國轟炸機需求的願望已沒有那麼緊逼。最重要的是當時的軍費相當緊張,解放軍還要自己找錢來維持軍事開支,而軍工企業則自己找米下鍋,國家根本沒有研究經費給研究院,那麼如何推出新的研究題目。再說與當時國家的軍事工業基礎,和民用工業基礎是根本研究不出來新一代轟炸機的。而外援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和現在一樣,只有俄羅斯肯對我們出口武器,但和現在比關係不是很好,特別是對轟炸機技術更是嚴格控制,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轟炸機對自己的威脅最大,這就事為什麼這麼多年俄羅斯都沒有向中國出售轟炸機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