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隋唐都要在容易發生饑荒的長安一帶建都?以至於後來發生了皇帝逃荒的天下奇聞?

超級無敵小草


決定一個國家的都城地點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確定的。這些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勢等自然因素,還有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

而長安從自然因素來說地處偏西,位於內地和邊疆的交界處,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易守難攻,一旦東方出現變亂,便可以坐鎮長安,進可攻,退可守。隋唐的時候,北方有匈奴、突厥這樣強大的遊牧民族威脅,長安靠近邊疆,是鏈接內地和西域的紐帶,是反擊草原民族的重要基地。

從人文因素來說:長安號稱十三朝古都,在隋唐之前,就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末年)、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這11個國家建都於此,在隋唐之前,長安就已經是一個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長安都是最適合做都城的城市。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選擇是正確的:隋唐建都長安後,長安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是最大的都城,整座長安城規模宏偉,佈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唐朝也成為我國古代影響力最大的朝代之一,在各方面都達到了頂峰時期,我們稱之為盛唐。


子魚閒聊


提問者雖居心不良,還是要講下史實!

隋唐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至今影響深遠!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於當初定都長安的明智選擇!跟當初西漢劉邦選擇國都一樣,大家可以根據歷史史實來評判!

定都在長安的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周秦漢隋唐都是如此,四塞四關之地,易守難攻!至於為何隋唐滅亡了?正是由於兩代王朝拋棄長安而錯誤的選擇了洛陽才導致滅亡!

隋煬帝楊廣自從離開其父親楊堅培育的關攏要地在洛陽建立東都後驕奢淫逸,雖然只在洛陽待了三年,卻盡失民心,大隋隨之亡國!

再看看盛唐是如何滅亡的!大唐之所以締造盛世也是因為國都長安的正確性。李唐王朝以長安為中心開創萬國來朝的空前繁榮!

唐朝為何亡了?主要源於三次劫難。一是武周篡唐,謀殺大唐賢臣,大逆不道!二是安史之亂,安祿山舉兵叛唐,禍害大唐八年之久!最後一次就是三姓家奴朱溫擾亂!將大唐最終搞亡!三次劫難的共同點就是:都洛陽!

所以說隋唐盛於長安,亡於洛陽是對的!

其實不光隋唐,周 漢兩朝也是如此,興於長安,亡於洛陽!

近代洛陽經受大饑荒水災,因是四戰之地無險可阻又輕易被日寇改名fu陽,很多人舉家逃難到陝西(參考1942)…對此多災多難之地深表同情!

現在自從鄭州作為省會崛起後洛陽又失去曾經輝煌,淪為三線城市,可悲!


佐佑君


主要是關中地區歷來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山地太多,但優勢也得益於此,比如西漢剛開始建都洛陽,劉邦也願意建都洛陽,但婁敬認為劉邦剛立國根基不穩,建都位於關中地區的西安有自然天塹,即使天下大亂關中地區也能保全,這便是西漢遷都長安以及唐朝剛立國時建都長安的根本原因。實際上在整個唐朝時期,除了“六味地皇丸”唐中宗李顯外,每一位唐朝皇帝都在洛陽就食,唐朝皇帝自嘲是“逐糧天子”。再加上關中漕運不便,長安鬧饑荒是常有的事,且長安城中水皆鹹鹵,和洛陽豐富的水源也是沒法比的,整個隋唐時代大運河都以洛陽為中心,隋唐四大糧倉三個在洛陽。如果說長安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那麼洛陽是唐朝的經濟中心與文化中心,絕不是現在陝西人吹地西安獨吞唐朝那樣。實際上在唐人眼裡東京洛陽地位甚至更高。唐朝宰相張九齡說:“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唐詩人韋應物(長安人)這樣評價洛陽:“雄都定鼎地,勢居萬國尊”。再看看現在陝西人為了旅遊業瘋狂自吹自擂並且貶低洛陽,真是可笑。


犬戎和馬蓉是哪裡的


河南歷來是個災荒頻發,民不聊生的貧瘠之地。萬幸的是毗鄰富庶興旺的風水寶地關中龍脈長安。河南省是全國的農業大省,鄉村星羅棋佈,農業人口占壓倒性的絕對優勢。所以,面土耕作、靠天吃飯的河南省,從古至今,飽受各種災荒(黃水、蝗蟲、乾旱)的傷害,生活苦不堪言,要不是這片土地養不活人,又何必千里迢迢攜家帶口背井離鄉奔赴長安呢!慶幸的是,關中人淳樸、忠厚、善良、耿直的性格及天子之地展現出來的包容熱情的接納了臨省的豫家兄弟,幫助他們在關中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勞作生存,生兒育女遠離貧窮。任何一個在陝西生活過的人,都清楚有多少河南人在關中平原生活,今天又有多少河南人的後裔在這裡世代相襲,查閱歷史看看祖上都是怎麼來的,而關中人如果這都不算寬厚宅仁又算什麼?

時至文明社會的今日,看到這些黑陝西的文章時,感覺到令人氣憤!關中人的善良和憐憫沒有換來任何的感恩,卻反被豫家兄弟當成譏諷、中傷和攀比的對象!這裡指的就是那些到處寫文章發帖子,藉著貶低臨省恩人而肆意意淫吹噓“大河南”的部分河南人,無知者無畏,夜郎自大的蠢貨,讓人可憐、可憎、可悲、可發一笑!


自由呼吸77836915


為什麼周秦漢隋唐開國定都全是拋棄洛陽首選西安?為什麼沒有一個大一統朝代選擇在洛陽建都?為什麼說盛世長安,亂世洛陽?為什歷史上洛陽經常扮演西安備胎陪都的角色?為什麼洛陽被河南拋棄了一千多年,先後被開封和鄭州取代?為什麼四大古都洛陽只能排第三?為什麼洛陽只是一個沒落的四線地級市?為什麼洛陽像個嫉賢妒能得怨婦,總是對西安嫉妒羨慕恨?為什麼說洛陽的祖先來自陝西?請提問者一一回答。









烈火柔魂ZL


長安乞食於洛陽確有其事。

每逢饑荒與戰亂,便會乞食於東都。

洛陽居運河之便利,本身物產豐茂,漕運便利又令其如虎添翼。另洛陽有含嘉倉,興洛倉等足夠享用幾十年的巨大糧倉。

長安漕運艱難,有三門峽之天塹,除了自給自足,別無它法。

乞食或遷都於洛陽最主要原因是(畫重點):地下水汙染嚴重,不適宜生存!排洩物的處理就是挖個滲井倒進去,汙染了地下水。

漢代長安城地下水開始受到汙染,隋唐時長安城汙染則更加嚴重,到明末清初,西安城市的地下水因汙染而供給己十分困難。現代的西安城,隨著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工業的大力發展,城市的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流,使圍繞西安城的八水和地下水汙染更加嚴重,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西安城市地下水汙染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汙染物不斷富積的結果。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漢代,漢長安城區因人口規模的增長以及手工業、商業的高度發展,就已經出現了對地下水的汙染現象。《隋書·瘓季才傳))中記載隋開皇二年(582年)“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堪宜人”。因此,隋另建新都,說明在漢代時長安城地下水就出現了汙染,發展到隋初,汙染已比較嚴重。隋唐長安城建立後,城區地下水汙染不斷加重。據《宋高僧傳》記載,唐中宗(705一710年)末年,“迥宅坊中井皆鹹苦,唯此井甘美”。李肇《國史補》記載“善和坊舊御井,以供六宮”。五代以後,長安城內居民生活大多使用井水。到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永興軍城(今西安)“井泉大半鹹苦,居民不堪食”,經陳堯諮建議,改用龍首渠水,引入城內,長安城才飲用上了甘甜之水,緩解了居民用水困難的問題。但是,龍首渠水並不能全部保證城內居民生活用水,西安城內仍有飲用井水的記載。

西安碑林現存一碑,記錄了宋善感禪院新井,其中有“長安是漢唐之故都,當西安之衝要,衣冠豪右錯居其間,連瓷接桶,僅數萬家,官府佛寺道觀又將逾百,計其井不含乎萬也,然而鹹鹵之地,井泉惟鹹,凡厥膳羞享皆失其味,求其甘者略無一二焉”的記載。明代記載“宋渠湮塞,城內穿井飲水鹹”。明王恕記:“城中水苦鹹不可用,故昔人鑿龍首、通濟一渠。”《明史·李文忠傳》記載,洪武十二年(1379年),李文忠西征回師過西安,見城內汲水鹹苦,乃上奏朱元璋,“西安城中水鹹鹵不可飲,請鑿地引龍首渠入城以便汲,從之”。《明太祖實錄》記載“開西安府甜水渠。初,西安城中皆鹹鹵,水不可飲……,乃令西安官役工鑿渠以石,引龍首渠水入城中,縈繞民舍,民始得甘飲”。《明史·河渠志》載,天順七年(1463年),巡撫陝西右副都御史項忠,復請修疏龍首渠,同時開挖了通濟渠,“西安水泉滷不可飲,為開龍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明史》卷一七八《餘子俊傳》雲:“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移撫陝西。子俊知西安時,以居民患水泉鹹苦,鑿渠引城西橘河入灌,民利之。”總之,明代諸如“西安民苦城中水鹹,飲多病”的現象多有記載。到清雍正年間,地下水汙染越來越嚴重,居民各自打井,苦澀不堪飲用,全城可飲用的井寥寥可數,西門甜水井市人人皆知,地名流傳至今,但一井之水量,不可能使全城官民擺脫食用苦鹹井水的困境,城內大多數居民仍然飲用受到汙染的井水。


用戶9782946703355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皇帝會去逃荒?稍微動動腦子,都知道這是偽命題!有些人說關中缺糧,那麼周秦漢隋唐建都長安時,難道帝王身邊的謀士他們就不考慮首都的糧食安全問題,難道古人都是傻子!這也太低估古人的智慧了?關中沃野千里,八百里秦川,自古富庶之地,難道不如小小的洛陽盆地?退一萬步,即使缺糧,也有隋唐大運河到洛陽,通過渭河把糧食源源不斷運送到長安廣運潭。這才有了唐朝皇帝在長安東郊廣運潭檢閱幾百只商貿船隊的盛況。唐朝定都長安時為何營建陪都洛陽,主要是為京師長安做的一個物質中轉站,把南方的物資通過隋唐大運河運送到洛陽,再轉運到長安!這也早就了洛陽一時繁華!


超凡電腦科技007


真是無知呀,自隋以來運河開通直達洛陽,洛陽成為天下糧倉,為什麼不修到長安一是長安地勢太高潼關還隔著山,再就是隋修運河勞民傷財而亡,關中自炎黃起開發了幾千年人口過於飽和到唐朝人口達到鼎盛,關中所產糧食不夠用了,有了前車之鑑為了國家安定皇帝才不遠千里來到洛陽,洛陽當了幾年天下糧倉膨脹了吧,而且逐糧天子這個詞也是唐朝最爛的皇帝高宗創立的,關中自古以來就是炎黃故里天子老家,高宗也是故土難離才說:豈有逐糧天子乎。後來在他彌留之際也說:若天地神靈延吾一兩月之壽,得還長安,死亦何恨!”在唐朝包括唐以前洛陽一直屬於京師長安管轄,可以說是首都的一塊飛地皇家別院天下糧倉所在地,可憐的洛陽人不懂歷史,妄想生搬硬套些許史實,掐頭去尾矇騙世人真是無恥至極,若你們的後輩兒孫也接受了你們編造的假歷史做出一些無父無國之事就像現在的港獨臺獨,那你們就罪惡深重天地不容了,屆時你們有何面目自稱華夏正統中原主流



中國水龍頭公司總經理


不是長安一帶容易發生饑荒,而是因為大部分饑荒是人為造成的。隋唐在長安建都有其必然性:

第一,在長安建都是因為土地肥沃。長安位於關中平原,北面就是“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區,南面的漢中也是產糧大郡,所以正常年景絕對不用擔心饑荒。同時隋唐時期已經在此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道,就算遇到天災戰亂也能隨時調動周邊儲備救援。

第二,在長安建都是為了便於進攻和防禦。隋末唐初河套以北就是突厥的地盤,西邊不遠就是吐蕃,西北是重要的絲綢之路,南面和西南相對比較平定。扼守長安有點“天子守國門”的意思,用大量皇帝親兵震懾外敵,發動對外進攻也能夠迅速在此彙集全國兵力,內部政爭時可以以鞏固國都的名義收繳兵權,一舉多得。

第三,長安饑荒與人口增長有關。一個國家的首都因為權利和財富集中,必然是人口最多的城市,建國之初人口較少還體現不出來,隨著國家越來越富強,貧富差距增大,矛盾會越來越突出。隋唐時期長安人口已經達到185萬,這在沒有先進農業和運輸業的時代,糧食壓力會非常大。

第四,長安饑荒與戰亂有關。每一次對外戰爭都會消耗大量糧草,必然對民間用量造成擠佔。再者,封建帝王時代每一次帝王更迭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政局動盪,大大小小的內亂中,爭鬥雙方互相襲擊糧庫,都會造成糧食被過度消耗。

第五,局部饑荒與世家大族的囤積與土地壟斷有關。老百姓饑荒不代表世家大族饑荒,他們往往在自己的地盤囤積大量糧草預防危機。同時土地兼併也造成失地農民吃不上飯,成為流民、饑民。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山寨、土匪、強盜團體,也會囤積一定糧草,消耗市面上的糧食,導致越老實的人越捱餓,最後大家都要造反。

綜上所述,饑荒不一定就是糧食產量問題,說到底還是國家政治局勢和三農政策問題。當皇帝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逃荒不一定是逃饑荒,更是逃兵荒、錢荒、權荒。


翻滾吧前浪


古代的很多災情,其實都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關中平原發生饑荒,很大程度行為人口膨脹+過度開發,還有一些戰亂。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將近四百餘年的大分裂時期,還能等關中地區人口膨脹到極限,又遇到隋末動亂。一些列操作下來,其實隋朝到唐朝初期,關中地區的糧食+上外頭的補給,是能夠滿足需求的。

隋唐都是關隴貴族集團,傳統地盤就在關中,而洛陽是另一個派系的貴族集團的地盤。畢竟隋唐並沒能消滅這種地頭蛇,把自己的政治核心放到別人的地盤上,也很不安全。躲在關中控制天下多方便,以前的秦國和西漢不就是利用關中易守難攻的特性?

只是唐朝時發生了不少大事。首先是關中人口快速、過度膨脹加上過度開發,糧食供給下降。

其次外部供給上。北方黃土高原生態層退,河套萎縮成黃河三套,和關中的間隔變成沙漠。南方自古就是蜀道難,幫不上大忙。關東洛陽而來的漕運,好是好,但是河南當時也受災了,江南糧食補給,河南方面也消耗掉不少。

還有戰爭破壞,畢竟長安先後淪陷六次,所在的關中地區也不可能倖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