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劉禪最後是怎樣度過餘生的?

許仙七世


263年,準備就緒的司馬昭見鍾會壯志可嘉言蜀可伐,於是利用姜維沓中屯田避禍、遠離漢中的時機,大發軍馬由鍾會鄧艾諸葛緒領兵分三路進犯蜀漢,鍾會主力軍大路直出圍攻漢中前沿漢城樂城,漢中隨之被攻陷,正擺脫諸葛緒的姜維大軍和聞訊前來救援的張翼、廖化、董厥等部隊,迅即退守劍閣,全力防禦鍾會,鍾會久攻不克打算回師,鄧艾行險奇襲成都,劉禪出降。隨後發生鄧艾鍾會爭功,鄧艾被田續所殺,鍾會姜維死於亂軍中等事,一同死亡的還有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僕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亂事平息後,劉禪全家被遷往洛陽。


來到洛陽,執政的司馬昭奏稟魏元帝曹奐後,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還賞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劉禪子孫被封為都尉封侯者五十多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公是五等爵位之首,源自周代,司馬昭也在同一年進封晉公,可知劉禪這個爵位不低,曹魏五等爵位的恢得由裴秀髮起,分公、侯、伯、子、男五級,其時最高的封爵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封安平郡公,邑萬戶,比劉禪的縣公高一點,封邑則相同,等到司馬炎篡魏,又罷五等之制而大封諸王。


據《漢晉春秋》載,投降後的劉禪還是受到司馬昭的猜忌,一次請他來赴宴,飲酒作樂,席上故意令舞伎跳蜀舞並奏蜀樂,邊觀察劉禪的面部表情,陪同的蜀漢舊官員看到這段舞樂,無不心痛淚下,念故國思故鄉,只有劉禪嬉笑自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看到精采處還不忘喝彩。(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司馬昭回過頭對身邊的賈充說,這個人如此無心無肺,如果諸葛亮活著還不能保證國運長久,何況是姜維!賈充立刻送上馬屁說,如果不是這樣,怎麼會被大王滅了國呢?


劉禪算通過一關,不久,司馬昭又有新招,朝會或宴會上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地?劉禪說,在這裡過得很快樂,不想念。舊臣郤正聽到,走過去跟劉禪說,你應該說先人墳墓都在蜀地,日夜思念,悲傷不已。改天恰好司馬昭又再問思蜀否,劉禪便以郤正的話回應,司馬昭聽後大笑說,怎麼很像郤正的口氣呢?劉禪傻傻的回說,正是。左右的人聽了都發笑。這一則似有君臣聯手應付司馬昭之嫌,不排除郤正故意洩露教劉禪之語,不然司馬昭何以會再問?以此加重司馬昭看不起劉禪的心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亡國之君,日子過得戰戰兢兢理所當然,無文無武、傻頭傻腦方是全身遠禍之道。過了七年,劉禪去世,晉武帝諡劉禪為思公,五胡亂華時劉淵建漢國,自詡為劉邦之後,與劉備劉禪也算本家,追封劉禪為孝懷皇帝。


南方鵬




投降後,劉禪是怎樣度過餘生的?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懷帝,劉備與甘夫人長子,在位四十一年。劉禪自幼多磨難,出生不久就有劉備長坂坡兵敗,幸虧趙雲捨生忘死相救,劉備入川之後,立劉禪為太子。彰武三年(223年),劉禪繼位為皇帝,拜諸葛亮為相父,先後多次支持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姜維掌握軍權,劉禪又先後九次支持姜維北伐,但後期因為寵信宦官黃皓,導致朝政頹廢,忠臣多被殘害,劉禪多年不理朝政,蜀國逐漸衰落。


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地區斬殺諸葛瞻父子,威聲大震,長驅直入,兵臨成都。劉禪驚慌失措,聽取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率文武百官投降鄧艾,蜀國滅亡。蜀國滅亡後,劉禪受到怎樣的待遇,又是如何度過餘生的,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移居洛陽。劉禪投降後,被司馬昭封為安樂縣安樂公,司馬昭率軍入蜀後,把劉禪極其家眷,還有蜀中重要文武大臣一起押送回洛陽。在洛陽劉禪受到嚴密的監視,劉禪因善於隱忍,司馬昭並沒有加害。而是為劉禪建立了一個安樂公國,食邑萬戶侯,定都安樂縣。司馬昭用意也十分明顯,就是希望劉禪能安樂度過早年,不要惹是生非,乖乖做自己的安樂公,劉禪也不服重託,終日歌舞昇平,只知道享樂,沒有任何進取心。


其次司馬昭試探劉禪,劉禪卻樂不思蜀。司馬昭多疑,擔心自己死後,劉禪會謀反作亂於是就宴請群臣,同時也款待劉禪。宴會上,司馬昭故意讓歌女跳蜀舞,蜀漢舊臣看後,都淚流滿面,唯獨劉禪鎮定自若,好不悲傷。司馬昭見劉禪沒有反應,便質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放下酒杯道:此間樂,不思蜀。


劉禪的部下郤正私下告訴劉禪:司馬公若是在問起是否思念蜀國,您就先注視宮殿上方,閉上眼睛,然後睜開眼認真的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無一日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會放我等回蜀地。司馬昭看二人在下面嘀咕,就又問了一遍:安樂公真的不思蜀?劉禪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回答。司馬懿聽後很詫異的問:此話可是郤正所說?劉禪大驚道:公何以得知?滿座大臣都哈哈大笑,唯獨司馬昭笑的最是開心,便對左右說:劉禪如此忠肯,我無憂矣!劉禪因善於隱忍,老實本分,也因此幸福快樂的度過了晚年!


再次劉禪之死。劉禪成為安樂公後,由於偏愛劉恂,便立他為世子。魏國滅亡後,司馬炎建立西晉,劉禪繼續做他的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病逝,諡日思公,享年六十四歲。

你是如何看待劉禪的一生?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說起劉禪,大家都認為劉禪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很多人都認為劉禪是一個安於平庸,胸無大志的繼承人。不僅敗光了劉備辛苦打下的江山,而且在投降後,居然沒有報仇復國的想法,沉迷於酒色之中。歷史上留下了與他最相關有名的故事,趙雲就阿斗的故事,以及後來蜀國滅亡之後,劉禪投降之後,由此產生了著名的典故“樂不思蜀”。

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去世,晉朝廷諡劉禪為思公。

其實,筆者認為三國演義電視劇刻意的醜化了劉禪的形象,很多名家也對劉備評價不高,經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胸無志向,安於平庸的人。其實不然,因為我們知道劉備死後,劉禪繼承王位以後,也進行了長達約三十年的統治,也不能說他一無是處。

我想劉禪投降後,更多選擇的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想法。因為他知道蜀國已經無法與魏國抗衡,蜀國被滅亡也是一種無法改變的事實。只有保留有生力量,活著才是最重要的選擇。因此整日鶯歌燕舞,迷惑司敵人,以此保全自己。


也許,有人說這是一種沒有志氣的表現,他應該寧死不屈,帶領蜀國寧誓死頑抗,保存自己的名節。但是,人的選擇不一樣,他選擇求生也並不是錯誤的。他起碼避免了蜀國更多的流血犧牲,使老百姓免於戰火的生靈塗炭。從這一點說,劉禪選擇在敵人監控之下,苟延殘喘度過餘生也許也實屬無奈,也是值得人們肯定的。


峰哥談史


公元263年8月,曹魏權臣,也是曹魏帝國的實際掌權人司馬昭,啟動伐蜀之戰。十八萬魏軍兵分三路征討蜀漢,蜀漢實力不濟,無力抵抗,節節敗退,於263年10月底宣告滅亡。蜀漢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劉禪出城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和蜀漢的文武官員被押解到曹魏都城洛陽,司馬昭對劉禪還不錯,並沒有殺他,還封他為安樂公。

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安排蜀漢宮女來跳舞助興,在場的蜀漢舊臣都感到十分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還問劉禪,是否思念蜀漢,劉禪回答“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樂不思蜀。

一些人覺得這是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如果劉禪也表現一番哀傷的表情,那麼司馬昭可能會殺了他,於是劉禪裝傻充愣,故意說樂不思蜀。

這顯然是沒把歷史學好,劉禪只是個階下囚而已,不會對司馬昭構成任何威脅。即便劉禪表現一番哀傷的表情,司馬昭也不會殺他。司馬昭這麼做,只是為了羞辱劉禪和蜀國官員而言,至於劉禪作何反應,司馬昭是不care的。

大局已定,司馬昭此時被封為晉王,是曹魏帝國的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和皇帝相差無幾。劉禪在司馬昭眼裡,如同螻蟻一般,無論劉禪是什麼表現,司馬昭斷然不可能殺劉禪。

司馬昭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炎篡魏立晉,建立了西晉王朝,仍然沒有殺劉禪,劉禪也安安心心地做他的安樂國,小日子過得十分舒坦。

劉禪被俘後,他的人生都是在洛陽渡過的,雖然是個囚徒,但是衣食無憂,性命無憂,逍遙自在。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因病去世,享年64歲,也算善終。


袁衛宇


劉禪的餘生應該是過得不錯的,不管是裝傻還是真傻,總之待遇很好。

投降時

公元263年,劉禪聽從譙周的勸說,決定投降魏將鄧艾。當時只有他的其中一個兒子北地王劉諶自殺殉國。

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隨即,鄧艾接受蜀漢的投降,劉禪自縛雙手,自帶棺材,前來請罪歸降,可以說屈辱至極,愧對劉關張和相父諸葛亮諄諄教誨。

後主興櫬自縛,詣軍壘門。

鄧艾可以說非常意外,同時也對劉禪非常客氣,史書上記載,鄧艾替劉禪解下繩縛,並燒掉棺材,禮請入營相見。還秉承魏主的聖旨,封劉禪為驃騎將軍。

東遷洛陽

等到鍾會和姜維的叛亂被平息,劉禪踏上了遷往魏國首都洛陽的行程,畢竟你一個蜀漢原先的主人,現在投降了,魏國是不會允許你繼續留在蜀地的。

到了洛陽後,魏主冊封劉禪為安樂公,這是爵位,比肩已經禪讓退位的漢獻帝山陽公,可以說差不多平級了,待遇也還行。

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

但是很快,劉禪就鬧出了笑話,記錄在裴松之注裡面。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說是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特意讓人獻上一出蜀國人的表演,結果所有跟隨劉禪東遷洛陽的蜀人們,都哭得一塌糊塗,只有劉禪獨自嘻嘻哈哈,看不出一絲絲傷感。然後司馬昭就對旁人說,說泯滅良心竟然可以到這種地步。

這裡我認為劉禪逢場作戲的可能性比較大,嘻嘻哈哈的表情舉止大概率是故意裝出來,原因是為了保命。

福澤子孫

那麼劉禪的小命保住了嗎,保住了,而且子孫中很多人都封了候,多達50多人。

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

不僅如此,劉禪自己也領了不少封賞,這些在史書上都有記載。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

這食邑萬戶非常多了,要知道鄧艾歷經千辛萬苦攻下蜀國,也就封了2萬戶,而蜀漢投降時,全國總戶數也就28萬戶。


李杜文


有人說劉禪是一個懦弱之人,就是他一手將蜀漢江山給葬送了,羅貫中先生就在他的小說《三國演義》展現得淋漓盡致,目前很多人都願意相信劉禪就是這樣的人。

不過,現在也有很多的學者,或者歷史愛好者認為,劉禪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簡單,而他投降也是當時的最好措舉。

在此,筆者就不談個人對劉禪的見解了,我們就來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度過餘生。

蜀漢投降

蜀漢一開始確實還可以抵抗魏軍,不過當時很多的大臣已經有不同的意見,姜維等力主征戰的大將都在外征戰,因而朝中主張投降的人居多,劉禪躊躇再三,才聽從了譙周的主張,選擇投降。

投降之後,他被魏國人安排住在了洛陽,還得到了封侯,是為安樂侯,而他的部下大臣們,大多也得到了一定的爵位。

總的來看,他的生活待遇也不會差,雖然沒什麼人生自由。

樂不思蜀

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劉禪居住在洛陽,司馬昭還是有些不放心,親自去問他是否思念蜀國。

劉禪當然選擇說不思念啊,這是無疑的。

只是後來他上了廁所回來,司馬昭再次問是否思念蜀國。這次他卻說:“父輩皆安葬在蜀地,沒有一天是不思念的。”

這是郤正安排他這麼說的,這種口氣,一下子被司馬昭認出,於是問:是不是郤正叫你這麼說的?

劉禪連答是的。其中劉禪是不是在同郤正演戲,我們不得而知。

最終的結局是,劉禪就這樣度過了餘生,留下的名聲不太好,而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他的陵墓還被推平了。


小吳閱歷史


魏國將領鄧艾和鍾會攻至成都之後,蜀漢後主劉禪選擇不抵抗投降,但是在一開始,曹魏政權制定的計劃中,是封劉禪為驃騎將軍,讓他仍然管轄這一地區。所以鄧艾在接受了投降之後就把劉禪留在成都自己返回。

結果在第2年,鄧艾就被關押起來,鍾會也跑到成都附近來扯杆子拉大旗作亂,最後當然還是被曹魏政權平定。在經歷這一次混亂之後,曹丕選擇將劉禪舉家遷到洛陽,並將其封為安樂公。

曹丕在封劉禪為安樂公的時候,說了一大段話,大概意思是:

這天下的安定是最重要的。

當年漢室統治十分腐敗,導致天下不明,所以曹操趁機興起,安撫百姓,逐鹿中原。而劉備趁機割據才得以偏安於西南一域,建立蜀漢小朝廷。

前面說了,天下安定最重要,所以我繼承了我爹曹操的遺志,繼續平定天下。

幸虧劉禪你識時務,懂得天下大事,投降才是正途。你看你多好,投降之後就不用再委屈自己,承受治理國家帶來的煩惱。

總之你乾的是很棒的,我要獎賞你。

所以,曹丕對於劉禪的態度還是不錯的,他也遵守了他的諾言,賜給劉禪及其後人大量的賞賜。封劉禪為安樂公,邑萬戶,同時還賞賜絹綢萬匹,婢女百人。劉禪的後代們被封為侯的一共有50多人。

直到晉朝泰始七年,劉禪才在洛陽安詳去世。

劉禪在投降之後過的到底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曹魏政權對待漢獻帝的態度來看,劉禪應該過得也不錯。

當年漢獻帝去世的時候,曹魏國主可是親自為其披麻戴孝,這待遇沒得說。


一盤拉條子


正如曹魏給劉禪的封號安樂公一樣,劉禪的晚年過得非常安樂和舒適。當劉禪說出來“此間樂,不思蜀”這段話的時候,曹魏就已經把他從危險人物名單移除了。曹魏和西晉都需要讓劉禪做一個榜樣,為以後招降東吳打下基礎。因此劉禪晚年過得非常安逸舒適,比歷代亡國之君都要舒服的多。

劉禪是一個小人,也是一個昏君,卻不是一個白痴,他只是把別人治國的頭腦,用在了其他的方面。劉禪的個人能力很強,遠比曹魏後面的幾個君主厲害得多。假如把曹芳換成劉禪,司馬懿想要專權根本不可能。從諸葛亮去世到蜀漢滅亡,蜀漢又苟延殘喘了三十多年,這一段時間裡面,蜀漢一直託管在費禕和蔣琬以及後來的姜維手中,劉禪把軍權和政治交給別人,自己趁機吃喝玩樂,當起了甩手掌櫃。不得不說劉禪是很懂得權謀的,從來沒有讓蜀漢任何人能夠一家獨大,讓自己穩居權力中心。在這一點上,劉禪比諸葛亮還要高明,諸葛亮把自己活活累死,才能保住自己的權利,劉禪鬥個蟋蟀的功夫就解決了。

反過來說,劉禪這個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昏君,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小人。大好的國家不去治理,只知道去享樂,一點沒有他父親劉備的英雄氣概。劉禪統治後期,蜀漢四相全部都已經去世,軍事依靠著姜維勉強支撐,政治經濟情況一片混亂,劉禪當了幾十年甩手掌櫃,也不肯站出來管理,最後蜀漢到了“入其朝而無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的尷尬境地。

當劉禪投降之後,面對著司馬昭的質問,劉禪竟然表示“這裡快樂極了,我一點都不思念蜀國”。劉禪說出來這句話,的確是一種聰明的表現,司馬昭再也不考慮殺劉禪的問題了。然而這句話說出來,一方面說明劉禪是一個沒有骨氣的小人,另一方面也說明劉禪的確是一個昏君,父親的基業說丟就丟,自己還感覺理所應當。劉禪的晚年雖然享受到了榮華富貴,卻無法抹滅他小人的形象,更無法改變他昏君的定位。


史海泛舟擺渡人


自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後主劉禪便被擄往洛陽。作為亡國之君,劉禪並沒有吃什麼苦頭。相反,他的待遇還非常優厚。據《三國志》記載,投降後的劉禪食邑萬戶,還被賞賜了萬匹錦絹,奴婢百餘人。蜀漢皇室還有五十多人被封侯。就這樣,劉禪悠哉悠哉地在洛陽度過了餘生,直到公元271年壽終正寢,活到了64歲。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大軍由司隸校尉、鎮西將軍鍾會、徵西將軍鄧艾、雍州刺史諸葛緒分別率領,兵分三路攻打蜀漢。鍾會奪取漢中後,與姜維僵持在劍閣。而鄧艾出其不意,率部經陰平進入涪城。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狙擊鄧艾。但諸葛瞻抵涪後,沒有采納黃權之子黃崇搶先佔據險要地勢的建議,致蜀軍兵敗退守綿竹。諸葛瞻在綿竹兵敗殉國,而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決定開城投降。他令侍中張紹(張飛次子)向鄧艾獻出御璽,又令太僕蔣顯通知姜維向鍾會投降。自此,蜀國滅亡。

蜀亡後,劉禪及一些蜀臣被擄往洛陽。由於劉禪是在有防禦能力的情況放棄抵抗,所以司馬昭並沒有為難他,給予他一定優待。劉禪被封為了安樂公,衣食無憂。

蜀國雖已滅,但司馬昭還是不放心劉禪,擔心他有復國之念。有次在宮廷宴會上,為了試探一下劉禪,司馬昭命樂手彈奏起蜀國的音樂。蜀臣異地聞聽故國之音,紛紛落淚。唯有劉禪談笑依舊,心如止水。司馬昭見狀忍不住問他難道不思念蜀地嗎?劉禪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這句話也成了劉禪的“千古名言”。

司馬昭見劉禪這副樂不思蜀的樣子,不禁感慨,劉禪確無心肝。即使諸葛亮再世,也無力輔佐他,更別說姜維了。

劉禪身邊的舊臣郤正給劉禪支招,下次晉王司馬昭再問您這樣的話,您就說親人的墓地都在蜀,很想回去給親人上墳盡孝。說不定司馬昭還真能放劉禪回蜀。

司馬昭再問劉禪是否想回國時,劉禪果然如此作答。郤正教劉禪作答,早就有人密報了司馬昭,因此司馬昭就說此話好像郤正的口氣啊!劉禪馬上一臉崇拜地望向司馬昭,就是他教我的,你怎麼會知道?

自此以後,司馬昭對劉禪徹底放心。

劉禪的不戰而降歷來被後世詬病。但有人認為這是劉禪的“大智慧”。劉禪在位41年,在最位時間最長的三國君主。在諸葛亮死後,沒有了諸葛亮的輔佐,他還幹了30年的皇帝,所以他並不是民間相傳的那樣一無是處。他的開城投降只是順應形勢,為免塗炭百姓,不得已而為之。至於在洛陽的樂不思蜀,更是劉禪在裝瘋賣傻,以明哲保身。


歲月是一條河流


蜀國滅亡後,劉禪在門前寫下3字誓言,司馬昭看後大笑:饒他一命

公元263年,鄧艾大軍逼近成都城下,後主劉禪聽從了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蜀漢隨之滅亡。實際上,蜀漢的滅亡可以說必然的,雖然劉禪的治國能力並不高,但是應該也並不傻,只不過是因為劉禪沒辦法擺平蜀國內部各個利益集團的糾紛,最後才導致了蜀國滅亡。

很快,劉禪就被司馬昭遷到了洛陽。由於劉禪主動投降避免了魏軍很多不必要的傷亡,因此司馬昭就設下宴席招待劉禪和他手下的蜀漢舊臣。期間,司馬昭特地命令宮廷樂師奏起蜀中的樂曲,蜀國的舊臣們聽後流下了悲傷的淚水,但是唯獨劉禪不為所動。司馬昭於是問劉禪:“安樂公(劉禪)是否想念自己的國家呢?”

劉禪意識到了司馬昭的話中有話,於是急忙說:“現在正是快樂的時候,哪裡還會思念蜀國呢?”而他的舊臣郤正聽到這句話之後不禁搖頭嘆息,於是在劉禪去廁所的時候悄悄囑咐他說:“如果下次司馬昭再問陛下這件事情的話,您就望著宮殿的上方嘆息一陣,然後嘆氣:‘父親的墳墓還在蜀漢,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裡啊!’”於是劉禪就把這些話記在了心中。

果然劉禪回到宴席上之後不久,司馬昭又問了相同的問題,這次劉禪就將郤正教給他的那些話原封不動地說給司馬昭聽。結果司馬昭聽後回應說:“哎,我聽這話怎麼是郤正說的?”劉禪當即感嘆說:“您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和魏國大臣們頓時狂笑不止。後來,司馬昭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安樂縣公,劉禪回去之後還是擔心司馬昭會加害自己,於是靈機一動想了一個辦法表示自己的誠意。

原來他回去之後,就在自己的大宅門前寫下了3個醒目的大字:“中山寨”。司馬昭在聽說這個消息之後不禁大笑,對著左右群臣說:“你們把這3個字翻過來唸,是什麼意思?”群臣齊聲附和說:“寨山中。”司馬昭於是解釋說:“劉禪之所以寫下這3字諾言,意味著他要歸隱山林,絕不過問政治,對於這樣一個人畜無害的亡國之君,饒他一命未嘗不可。”後來劉禪果然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