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要成為厲害的人,你需要好好管理你的大腦

一、大腦是需要進行“管理”的。

很多人可能都有同樣的一個感受,就是工作以後,總是感到很累,而這種累,大多來自精神上的疲憊感、焦慮感和恐懼感。

回想一下,工作中是不是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 當一個問題突然襲來,大腦瞬間變成漿糊,完全不知道從何處著手,而別人卻能提出思路清晰的解決方案。
  • 有時候大腦會出現一片空白,不知道接下來該幹些什麼,事後才發現自己忘掉了重要的事情。
  • 明明知道健身有益,並且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可每當準備行動的時候,往往怕苦怕累而打了退堂鼓。

這些現象的不斷髮生,會讓我們的挫敗感不斷累積,從而產生“累”的感受。

那麼,那些能夠戰勝這些困難的人,他們都是天賦異稟嗎?並不是,而是他們都有一套讓大腦有效運轉的方法。

要成為厲害的人,你需要好好管理你的大腦

如何讓大腦有效運轉?

曾經在一個問答平臺上,看到一個熱門問答,題目是“如何保持大腦的高速運行”。很多小夥伴從生理方面、時間管理等角度給了各種方法論。然而,這些方法看起來好像都很厲害,可是真正執行起來卻並不容易,往往堅持一段時間就放棄了。

而本質原因,就是我們被“大腦”牽著鼻子走了。

李笑來說,你的大腦並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於你的。儘管我們用大腦來進行思考,好像它在指導我們的行為,但是我們自己並不是隸屬於大腦,而是大腦隸屬於我們。分清主僕很重要。

李笑來的這句話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換種方式來說,我們作為一個人,對身體的每一個結構,都需要關注和管理的。比如指甲長了需要修剪、長了潰瘍需要噴藥、臉上髒了需要清洗,而同樣的,大腦也是需要進行“管理”的。而上述問題的回答中,各種方法論其實就是在教我們如何管理大腦。

要成為厲害的人,你需要好好管理你的大腦

二、為什麼大腦需要進行“管理”。

為什麼我們要管理自己的大腦呢?

其實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操作系統。想想看,當你在使用電腦的時候,你會不定期地對電腦做系統升級、添加各種應用、清理內存、卸掉不用的東西,以保證電腦不卡頓不死機,能夠順暢地、有效地支撐我們的工作。

而大腦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1、大腦天生預設了“省力原則”。

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到,大腦有快和慢兩種思考方式。快思考(系統1)是無意識的,主要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來判斷。慢思考(系統2)則是有意識的,主動分析和解決問題。

但懶惰是大腦的天性,它往往喜歡走捷徑、憑直覺,而直覺也許就是“錯覺”。所以我們必須得通過大腦管理,充分調用系統2的功能,讓“快”與“慢”有效協同。

2、大腦內存是有限的。

記憶容量有限論”認為,個體的記憶容量是有限的,不能將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存儲在大腦中。

我們大腦會非常積極地啟動遺忘程序。而且,大腦中裝的信息太多,必然會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導致我們無法全情投入去完成一件事情。因此,必須要定期清理內存,減輕大腦負擔,保證順暢運轉。

3、大腦也會產生垃圾。

這裡的垃圾是指那些錯誤的、無用的、過時的信息和知識。它們沉澱在我們的大腦當中,對事物判斷產生負面影響。知識在迭代,我們的大腦也需要保持動態,不斷更新數據,而這一切,都需要倚靠我們有意識地對大腦進行“管理”。

只有當我們有意識地對大腦進行管理和控制,才能按照我們的任務計劃去執行,保持高效運轉,不斷靠近預設目標。

要成為厲害的人,你需要好好管理你的大腦

三、如何好好“管理”大腦。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管理大腦呢?

人工智能有三大核心要素:算法、算力、數據。我們對大腦的管理,也需要從上述三大要素出發。

第一,制定思考程序——給大腦設定“算法”

喻穎正提出: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什麼是核心算法?其實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給大腦設置“算法”,就是要給大腦預設一套套思維框架,從而讓大腦按照我們的要求,進入模式化的“自運行”狀態,而不是憑“感覺”。

  • 舉個例子:

今天領導要求提升公司媒體的客戶活躍度,請大家提出建議方案。

有的人可能會建議:策劃一場錦鯉活動,可以結合國慶假日來做活動等模糊的方案。

但職場高手可能就會套用5W2H模型,給出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方案:辦什麼樣的活動?以什麼形式開展?原因是什麼?目標用戶是誰?誰來推動?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預算是多少等等。

前者得到的是老闆的皺眉,後者得到的是老闆的點頭。

這就是為什麼面對同一個問題,你滿腦漿糊,別人卻能思路清晰地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因為他的大腦裡已經預設了一套算法公式,他只需要把問題代入公式,就能求解。

所以,算法是你與職場高手之間拉開差距的關鍵因素。

要成為厲害的人,你需要好好管理你的大腦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制定自己的算法呢?有兩個方法:

1.掌握三類“通用算法”。

借用計算機領域的經典算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A.分治法

將一個難以直接解決的大問題,拆解成規模較小的、相互獨立的問題,然後各個擊破。

  • 比如:對今年收入增加30%這件事進行拆解,通過理財增加多少收入,通過副業增加多少收入,通過升職加薪增加多少收入……

B.動態規劃法

將一個問題,按順序拆解成小問題,按照步驟逐一解決,前一個步驟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後一個步驟的進行。

  • 比如:成為寫作領域有影響力的人這件事,第一階段參加寫作培訓,提升技能;第二階段運營自媒體,持續輸出,積累粉絲;第三階段打造個人風格,建立個人品牌……

C.貪心法

在對問題求解時,不考慮整體,而是找出在當下情景的最優解決方案。

  • 比如:遇到不理智的人,可能做出某些極端行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選擇說一些善意的謊言穩定當事人情緒。

2.持續完善“場景算法”。

場景算法就是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需要用到的思維框架,這種思維框架自然掌握的越多越有益。

一是學習借用牛人的算法。比如瑞達利歐在《原則》中總結了三百多條他40年經歷中的工作原則和生活原則,再比如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分享了眾多的通用思維模型,學習、理解這些知識,並轉化為自己的思維算法,足以應對絕大部分的問題了。

二是通過自我總結創造算法

。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分類整理,將知識和信息模塊化,然後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共性,總結出基本規律。而這種“隱性的算法”,是別人無法獲取的,屬於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要成為厲害的人,你需要好好管理你的大腦

第二,定期清理內存——提升大腦“算力”

我們每天要接收的信息特別多,比如要拿快遞、要還信用卡、有幾份文件需要簽字、制定營銷方案等等。

這些信息如果不處理,就會不斷堆積在大腦中,佔用內存資源。

那麼如何清理這些信息呢?有兩個步驟:

1.如果處理這條信息,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並且你恰好現在有這個時間,那麼,請“即刻行動”

比如,快遞到了,取快遞可能只需要你1分鐘的時間,你就當放鬆大腦,馬上完成這個任務。這樣這條信息就被處理了,再也不會留在大腦中。而每處理完一條,大腦都會感到更輕鬆一點。

2.藉助工具,將信息“轉移”。不能馬上處理的信息,我們需要藉助工具,幫助大腦記憶,從而釋放大腦空間。

比如any do、Clear等任務管理工具,將需要處理的信息全部記下來,設置任務提醒,不僅能保證不丟三落四,並且能將任務項目安排得井井有條,效率大大提升。

要成為厲害的人,你需要好好管理你的大腦

第三,持續保持學習——迭代大腦“數據”

衣服今天新,明天就舊了。就像如今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大腦的存儲的很多經驗、知識可能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我們需要隨時維護大腦“數據庫”,保持持續的迭代更新。

1.保持高效學習力。未來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並且時代的變化會越來越快,我們在思想上,需要時刻保持警惕,保持學習活力,打造流速更快的動態數據庫。

2.捕捉時代變化。比如現在人工智能爆發式增長,你目前的職業是否存在被替代的風險?在人工智能時代,又需要什麼樣的技術?這些問題都需要去深入思考的。只有順應時代,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才能在大腦從容應對變化。

要成為厲害的人,你需要好好管理你的大腦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裡提到:“作為一個人,在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震撼的經歷莫過於發現這樣的一個神奇的現象:我們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

有意識地去管理、馴化、迭代自己的大腦,我們必然能夠在“霧裡看花”中一步步“柳暗花明”。

要成為厲害的人,你需要好好管理你的大腦

我是瓶小柒,一個想成為比別人厲害一點點的人,期待與您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