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走近“杨氏宗祠”


走近“杨氏宗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本应祭祖扫墓赏杏花,完毕理当回家安静一下。可是,中午时分阳光明媚,受高邮城南经济新区(车逻镇)原杨庄村老村长杨庆林、老书记杨庆茂邀请下,二位老干部陪同我一起参观座落于原车逻镇杨庄村八组重建在旧址上的“杨氏宗祠”,通往“杨氏宗祠”的水泥路并不宽,路两侧开满了金烂烂的油菜花,嫩芽吹落叶,绿油油的嫩芽正慢慢的向外延伸,二边油菜列队弯腰好象迎接我们向祠堂走去。不一会儿工功,远处的“杨氏宗祠”的景色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杨氏祠堂主门朝西,南北走向,青砖汉瓦,顶部内部为木结构建筑,四角争翘,雕梁画栋,属典型古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在面榆、杨树、槐树、松树、青青翠竹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庄严,让人肃然起敬。

  走近杨氏祠堂,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有汉白玉石头雕刻的“杨氏宗祠”四个金光闪闪的正楷大字,左边雕刻有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三月合族同建,右边雕刻有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孟春月重修字样。老祠堂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被拆除,然而,这块石碑在族人原车逻镇杨庄村八组杨庆广及其家人庇护下得以保存至今,实乃幸喜。于2017年重建祠堂时又重放它的光彩。大门两边雕刻有祠堂楹联:“三畏流芳,四知垂训”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其中,“三畏”指的是《论语·季氏》中提到的“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四知”则是指汉代名臣杨震为荆州刺史时,他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学生在夜里带着10斤(古代计量1斤等于250克)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批评了他的学生,他的学生还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又在您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放心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杨氏后代人就把之作为堂号“四知堂”。以此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风。

  进入大厅堂,首先看到的正中挂着始祖震公画像,上方是堂号:“四知堂”,二边一副对联:“杨氏德宗昭日月 ,今人后世传敬仰。” 杨氏堂号近20个,比较知名的堂号有“光裕堂”、“赐书堂”、“四知堂”等。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著名大臣,隐士杨宝之子。杨震小时师从太常桓郁,随其研习《欧阳尚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50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zhi)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公元124年)被罢免,又被送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厅堂内南北两侧各放一张长条桌、十张椅子供族人聚会之用。今天,杨氏族人正好聚会商量明天“高邮市杨氏第21届家谱盛会”如何举办事项。族人们见到了我并热诚地招呼我入座,并切上茶。此时此刻老书记杨庆茂从樟木箱底里请出“杨氏族谱”,共七卷,其中:卷一为总侧、谱序等,卷二为贵林公一支,排行字派:堂古贵春尔,汉德国以林。裕修方旭庆,允善必绍基。逢恩开泰广,其才大有增。卷三为茂林公一支,排行字派:堂古茂春天,时彭周兆宏。裕修方旭庆,允善必绍基。逢恩开泰广,其才大有增。卷四为玉林公一支,排行字派:堂古玉春启,时尊士品维。裕修方旭庆,允善必绍基。逢恩开泰广,其才大有增。成林公一支排行字派:堂古成须君,克大尚文凤,坤应齐贤庆。卷五、卷六为世系年表,以上六卷“杨氏族谱”是于民国岁次己巳年重修(即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卷七为现代续修谱一卷记载当今世系年表事项,为2014年编纂。

  从“杨氏族谱”里可以看出杨姓起源有6种版本,但是都出自姬姓。主要源头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唐候,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候)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而此族谱上记载是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

  此“杨氏族谱”里记载郡望号是“弘农郡”,另外还有“天水郡”、“河水郡”。

  杨姓的发源地是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省迁移至江苏省和安徽等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宋代起,杨姓己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这里边要提到一个人就是杨万里(公元1127年-公元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杰出诗人,与陆游等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其中作品很多为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诗篇。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进士,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春任常州知州。杨万里为官其间曾路过高邮以及高邮界首,以“过高邮”诗为佐证:“解缆维扬欲夕阳,过舟覆盎己晨光。夹河渔屋都编获,背日船篷尚满霜。城外城中四通水,堤南堤北万水扬。一州斗大君休笑,国士秦郎此故乡。”据传高邮杨姓为杨万里后人。

  “四知堂” “杨氏族谱”里明确记载先祖居江南之吴阊(指苏州、阊门,借指吴地,今苏州一带)吴陵(中国东晋历史上的君主晋废帝陵墓,今苏州吴县)之地,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赶散”,为了复苏苏北经济,弥补战争带来的创伤,因此有大批杨姓由苏州阊门带至苏北一带。此支杨姓从堂公自吴迁邮迄今为止24代,住足南乡公田西村(今车逻镇杨庄村)以耕读为业淳厚传家之孙。


走近“杨氏宗祠”

后排右一本文作者金大中和杨氏族人合影留念


  杨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和多源姓氏。按此“杨氏族谱”里记载杨姓人口众多,枝繁叶茂,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十六位,据2015年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杨姓总人口约为4923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8%左右,在中国所有姓氏中排名第六位。据高邮相关部门对辖区户籍人口姓氏统计,全市城乡居民姓氏总数为390个,户籍人口总数84.06万人,杨姓在高邮占第8位,占高邮全市总人口比率为2.9%。

  杨姓在高邮以高邮城南经济新区(车逻镇)原杨庄村为源头散落于车逻杨庄、山广、太丰、黄厦、管庄、师伙等216户,伯勤、八桥36户,龙奔44户,高邮城南新区浩芝村等10户,三垛潘岔10户,共计316户,近2000人口。另外“四知堂”杨氏宗亲还有一支以高邮城南经济新区(车逻镇)原砖场村为中心,散落于车逻镇马原、金桥、万沟、光明等和高邮一沟乡、二沟乡、三垛镇等总户约220户,人口近1000余人。

  杨氏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口多的大姓氏,以忠:上而子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地如母,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勤: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俭:量其而出,量其而入,若不节用,俯仰何益为杨氏家谱祖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杨氏后人,杨氏人才辈出成大器的在中国历史上确实不在少数。战国时期哲学家、主张“人人不损一毫”的杨米,西汉丞相杨尚文,东汉太尉、为官清廉一朝名臣杨震,建国立业的隋朝皇帝杨坚、杨广,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杨贵妃),宋朝名臣、诗人杨万里,驰骋沙场精忠报国的杨门女将,太平天国起义领袖之一杨秀清,东北抗日名将杨靖宇,战斗英雄杨根思,我国杰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杨尚昆,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杨白冰,中共党员、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自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上将杨得志,现如今有杨氏宗亲在任江苏省省地委委员、省文化旅游厅厅长、党组书记杨志纯,还有在江苏省省委工作的杨旭煜,任原高邮市副市长杨志海,在高邮市人大工作的杨庆林以及创业成功人士、车逻惠丰大厦总经理杨大勇等等。

  “杨氏族谱”里的内容很多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拜读。

  恍惚间,沐浴着一天的春光拖沓着疲惫的躯体,仿佛在春风中摇曳、轻盈、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渐渐的落下惟幕。太阳快要落进了西山,远远的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地和杨氏宗祠混于一起。我且行且远慢慢地杨氏宗祠离开了我的视线。

  再见吧!杨氏宗亲心目中的圣地——杨氏宗祠!


走近“杨氏宗祠”


此文版权为作者金大中所有,未经作者同意,切勿转载!文章配图,如涉及版权、人物肖像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本文作者联系电话(微信号):15951048298。原创美文征集: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