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清朝兩百多年間的六大親王都有誰,你知道幾個?

清代六大親王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時期)、睿親王多爾袞(皇太極時期)、安親王嶽樂(順治時期)、康親王傑書(康熙時期)、怡親王胤祥(雍正時期) 、恭親王奕訢(咸豐、同治、光緒時期)。

一、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時期

清朝兩百多年間的六大親王都有誰,你知道幾個?

愛新覺羅·代善,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大福晉佟佳氏。

天命元年(1616年),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名列四大貝勒之首,序稱大貝勒。代善父子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與明朝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努爾哈赤逝世後,在代善主持下,諸貝勒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天聰九年(1635年),被皇太極斥為輕視君上,貪財違法,虐待屬人。崇德元年(1636年),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次年,清太宗復斥為越分妄行,輕君蔑法,漸賦閒家居,不問朝政。終皇太極一朝,因其年長位尊而遭到壓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逝世後,為消弭內爭,代善擁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

順治五年(1648年),病死於北京,終年六十六歲 ,賜祭葬,立碑紀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諡號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賢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廟,世襲罔替。

二、睿親王多爾袞——皇太極時期

清朝兩百多年間的六大親王都有誰,你知道幾個?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三、安親王嶽樂——順治時期

清朝兩百多年間的六大親王都有誰,你知道幾個?

愛新覺羅·嶽樂,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孫,饒餘敏郡王愛新覺羅·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功勳卓著的名將,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初封鎮國公。順治六年(1649年),封貝勒。順治八年(1651年),襲爵,改號安郡王。順治十四年(1657年),進爵親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嶽樂去世,年六十五歲,諡號和。死後因貝勒諾尼攻訐被奪諡降爵。

三藩之亂爆發初,局勢惡化,嶽樂於康熙十三年(1674)掛定遠平寇大將軍印,率軍收復江西,進入湖南。吳三桂先後調集10萬大軍,死守長沙,雙方形成僵持之勢。4年後,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市)暴卒,相持難下的湖南戰局才發生重大變化。嶽樂率大軍進入長沙,隨即揮師西南,在通向貴州的戰略門戶湖南武岡告捷。這是嶽樂在三藩之役中的最後一戰。

嶽樂收復湖南同時,兩廣、福建、浙江、四川等省相繼平定,清朝勝利已成定局。年底,玄燁命嶽樂率部分將士還師,由侄子彰泰接替他總管軍務。三藩之亂期間,王公子弟多年輕且不習戰,嶽樂老成持重,富有軍事經驗,成為皇族中難得的帥材。他領兵出征五年半,建立了殊勳,受到隆重的禮遇。

四、康親王傑書——康熙時期

清朝兩百多年間的六大親王都有誰,你知道幾個?

愛新覺羅·傑書,滿洲正紅旗人。清太祖努爾哈赤曾孫、禮烈親王代善之孫、惠順親王祜塞第三子。順治六年(1649年),襲封多羅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封號為康。順治十六年(1659年),追論伯父巽親王滿達海前罪,剝奪諡法及碑文,降爵為貝勒。禮親王世襲鐵帽子親王爵位,由滿達海之子常阿岱轉由傑書承襲,改封康親王。

三藩之亂起,拜正白旗都統,授徵南大將軍。康熙十三年(1674年),率軍前往浙江,圍剿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定浙江,直搗福州。耿精忠大勢已去,親自前往投誠,平定耿精忠叛亂。同時,臺灣鄭經令部將許耀率軍萬兵攻打福州,為傑書所敗。康熙十九年(1680年),臺灣鄭經潰敗後,清軍收復沿海廈門、金門、銅山等地。鄭經兵敗,率領殘部逃回臺澎地區。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傑書逝世,諡號為良。

五、怡親王胤祥——雍正時期

清朝兩百多年間的六大親王都有誰,你知道幾個?

愛新覺羅·胤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係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準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配享太廟,上諡號為“”,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六、恭親王奕訢——咸豐、同治、光緒時期

清朝兩百多年間的六大親王都有誰,你知道幾個?

愛新覺羅·奕訢,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咸豐年間,奕訢於咸豐三年(1853年)到咸豐五年(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光緒十年(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一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光緒二十年(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諡號為。其孫溥偉襲封恭親王爵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