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買下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神話,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

在國際金融戰中,美國往往通過壓迫別的國家要求其貨幣升值來取得優勢,就像對付中國一樣。你可能會想,如果手頭上的鈔票升值了,這是好事,這些國家為何要拒絕?讀完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美國人的用心是何等險惡了。

買下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神話,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

日元紙幣

日元升值

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日本在戰後幾十年來的經濟奇蹟令人矚目。的確,這個資源貧乏、土地狹小的島國,在經歷二戰的慘敗後,居然能在廢墟上迅速崛起,創造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經濟奇蹟,著實讓人吃驚。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像日本在1953年—1973年那樣,迅速實現經濟轉型。在這短短的20年裡,日本從大型的農業經濟國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和汽車出口國,東京也成為全球最大、最有活力的國際都會。以至於1969年,未來學家赫爾曼·卡恩在《即將出現的超級強國》一書中預測,日本將在2000年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這位卡恩先生並非盲目樂觀,因為他的預測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經濟進入穩定的高速發展期。當時,歐美經濟受到石油危機等因素的影響,遭到沉重打擊,而日本卻順利地進行了產業調整和升級,其工業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得到空前提高,出口大幅增加。美國的許多行業都受到了來自日本的衝擊,這引發了社會恐慌。據報道,在美國老牌汽車城底特律,失業者由於憎恨日本汽車,曾搗毀並焚燒它們洩憤。然而,似乎全世界都無力阻擋日本經濟發展的腳步,就像今天他們想限制中國經濟騰飛卻無能為力一樣。

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多年來,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經濟,美國人習慣在各方面都以“老大”自居。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勢頭,從尼克松政府開始,美國就試圖恢復經濟競爭力,降低對日貿易的鉅額赤字。到里根政府時,日本的發展勢頭日趨猛烈,導致兩國間頻頻發生貿易摩擦。美國的大企業主、經濟學家、國會議員紛紛遊說政府,要求白宮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進行干預,而里根政府也寄希望於利用匯率來解決問題。於是,用心險惡的美國人便圖謀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貿易收支不平衡的狀況。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美國“老大”還拉來眾多小兄弟和老夥伴共商大計,與其今天對付中國的手段如出一轍。

經過一番妥協與談判,1985年9月22日,在美國的極力鼓動下,英、法、美、日、德五國財長與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該協議決定,將美元對世界其他主要貨幣的比率在兩年內貶值30%,以此逼迫日元升值。此後,受匯率影響,日元開始迅速升值,時間長達10年之久。從1985年到1996年,日元兌美元的比率由250:1驟升至87:1,升值將近3倍。

這次日元升值,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力,不過到1986年12月,當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後,日本經濟又持續了4年多的上升勢頭。遺憾的是,普通的日本人並未認清美國人的陰謀,當他們為手中的鈔票陡然升值而喜出望外時,殊不知自己正一步步掉入美國人挖好的陷阱裡。

買下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神話,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

紐約廣場飯店

買下美國

事情的發展總是充滿戲劇性。在日元被迫升值之初,美國人的陰謀並沒有顯現效果。事實上,有那麼一段時間,日本人興高采烈,美國人反而唉聲嘆氣。“廣場協議”簽訂後,本想以此抑制日本經濟發展的美國甚至一度陷入恐慌。因為,日元升值後,出口受挫,日本大量過剩資本流向非生產領域和海外市場,於是出現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的資本輸出熱潮。據統計,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資總額達4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在這一過程中,美國成了日本的資本輸出目標。1985年後,日本企業開始大量併購美國企業,或在美國開設工廠。突如其來的大量日本資本,迅速湧入美國的各個領域和角落,無論是工業、房地產,還是文化、娛樂等產業,都能看到日本人活躍的身影。

1988年,一個神秘的日本富豪,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就投入了1.5億美元,在美國購買了178套高級住宅。不久,日本三菱公司投資14億美元,購買了坐落在紐約曼哈頓鬧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該消息對美國人而言,無疑是顆重磅炸彈,他們一直視這座大廈為美國的象徵,很多美國人在心理上難以接受。

在洛杉磯,經過一系列購買行動,日本人很快在鬧市區掌握了近一半的房地產。在夏威夷,有96%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主要集中在飯店、高級住宅等不動產方面,而每到旅遊旺季,各大賓館近半數客人也來自日本。到80年代末,全美10%的不動產已成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買下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神話,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

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

與此同時,更令美國人難以接受的是,1989年9月,日本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的高價,買下了美國娛樂業巨頭哥倫比亞影片公司,不久後又被更名為索尼影像娛樂公司。消息一經傳出,美國輿論界一片譁然,普通民眾、報刊媒體,乃至政府要員,為此鬧得沸沸揚揚。沒過多久,松下電器產業公司又購買了美國音樂公司。此外,日本人還將資本滲透到美國的體育、文化等產業。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企業和政府共向美國部分高等學府投資了1.75億美元,向華盛頓五大智庫投資了540萬美元,以此影響美國的學術研究和公共決策。另外,諸如高爾夫球場、職業棒球隊等,財大氣粗的日本人也都照單全收。

統計顯示,從1985年到1990年間,日本企業共有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海外併購案,其中竟有18起是針對美國公司的。這一記記重錘,令美國人應接不暇。在親眼目睹了眾多本國大公司、大產業迅速改頭換面,由日本人充當老闆後,美國社會的反響十分激烈。對於日本人的這種收購狂潮,一些美國報刊形象地稱其為“經濟珍珠港”,有的則哀嘆美國所有“引人注目的資產都被日本併購”。當時,甚至有美國人譏諷說,日本人這是在“購買美國”,著名的《紐約時報》也擔憂,“總有一天日本會收購自由女神像的”。

至於那些把資產賣給日本人的美國商人,被指責成唯利是圖的貪婪之輩。輿論認為他們目光短淺,為了賺錢不惜出賣國家的象徵和利益,只關心本人當下的收入,全然不顧國家的長遠發展和經濟安全。於是,不敢寄望於商人的民眾,呼籲政府出面制止日本人的購買行動,以確保美國的國家利益,還有人要求政府設法防止美國的房地產價格被不計成本的日本人抬高。總之,當時的美國,上上下下都充斥著哀嘆聲,美國人感覺自己正在被從“老大”的寶座上趕下去。許多人至今還認為日本是唯一入侵過美國兩次的國家,除了偷襲珍珠港外,就是20世紀80年代的“買下美國”。

對於日本人而言,“買下美國”使他們的自卑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很多日本人在為這種世界範疇內的瘋狂購買沾沾自喜。多年來只能對美國唯唯諾諾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的希望。一時之間,日本變成了世界上最風光的國家。

買下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神話,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

紐約自由女神像

東京=美國

關於日元升值的初期後果,曾有經濟學家做了這樣的假設:假如你1983年用1億美元兌換成24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股票和房地產,1985年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你手中的股票和房地產起碼也翻了一番,也就是480億日元。這時,在日元升值的有利形勢下,如果你將股票和房地產在一年內拋售,然後兌換回美元,那麼就是4億美元。這就意味著,在短短5年內,你淨賺了3億美元。那麼現實生活中真有這樣的奇蹟嗎?

眾所周知,對於日本這樣視出口貿易為命脈的國家而言,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性是極為重要的。因此當日元被迫升值後,日本政府就不得不想別的辦法彌補出口萎縮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寬鬆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而此時大量國際資本也紛紛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整整漲了2倍。然後,日元大幅升值,短短3年間升幅86.1%,房地產市場也隨之急劇升溫。在此後6年內,日本六大城市的商業地價狂漲3倍多,需求旺盛,投機盛行,房價也不可遏制地持續走高。據日本勞動省1992年發佈的《每月勤勞統計調查》資料顯示,從1969年到1990年的30年裡,日本六大城市的地價上漲了56.1倍,年平均增長14%以上,並帶動房價和其他房地產價格相應高漲。

由於擔心日元升值將導致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下滑,日本政府又提出了內需主導經濟增長的政策,開始放鬆國內的金融管制。日本中央銀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的2.5%。結果迅速增長的貨幣供應無法被已趨飽和的產業結構吸收,導致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市。因為極低的貸款利率遠遠小於可觀的投資收益,人們紛紛從銀行借款投資到收益可觀的股票和房地產中。於是,股價扶搖直上,地價暴漲。在鉅額虛擬資產的光環下,一個巨大的泡沫就此編織成功,並急速膨脹。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投機。隨著大量民間閒置資金湧入房地產行業,日本地價開始更瘋狂地飆升。自1985年起,東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土地價格每年以10%以上的漲幅向上攀升,據日本國土廳公佈的調查統計數據,1985年到1988年的3年間,東京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暴漲了近2倍,東京中央區的地價上漲了3倍。到80年代末,日本的土地財富已佔國家財富總額的約70%,而同期美國僅佔25%。

隨著地價暴漲,城市住宅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一般來說,勞動者僅靠工資收入所能購入住宅的價格限度應是年收入的5倍左右。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在東京都市圈,離開市中心一定距離的住宅勉強還在那個範圍。但到1990年,東京都市圈的住宅價格已經超過了年收入的10倍,在核心地區更是達到了近20倍的水平,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可以說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僅東京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雖然在國內買不起房,但在泡沫經濟被空前吹大的年代,日本人的確牛了一陣。後來,一些出租車司機還感慨,那時候動不動就會有人拿出大把錢來,要求從東京打的到名古屋。要知道,這段路程大約有300公里。據說當時,東京的出租車司機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1000萬日元,將近100萬美元。當時日本還有一種說法叫“割青麥”,就是公司在學生快畢業的時候就把他訂下來,然後以進修的名義送到夏威夷去,因為怕被其他企業搶走。而一進公司,老闆就拿出10萬日元說,“今天不用上班了,你拿著錢去銀座買套衣服吧”。

從事後看來,那的確是個迷亂的年代。人們對於投資的熱情已到了瘋狂的地步,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老百姓紛紛把存在銀行裡的錢投進了股市,他們堅信“你不買股票你就是笨蛋,一年的投資回報就有100%”。在著名的商業中心東京銀座,1989年每坪的地價競達1.2億日元。而在東京帝國廣場所處地段,一平方英里土地的價格居然比整個加利福尼亞的土地價值還高。

由於沉浸在“地價不倒”的神話中,許多日本人開始幻象到美國當“地主”,即把東京的地皮全部賣掉,然後買下美國,再把美國土地租給美國人用。

在股市或房地產市場賺到錢後,日本人也開始揮霍了。一向以高儲蓄率和節儉出名的日本人,有一天居然也會在銀座排著隊搶購LV的包。

普通百姓尚且如此,財力雄厚的資本家自然更瘋狂。他們四面出擊,揮舞著鈔票走向世界。1989年,在夏威夷,可以建高爾夫球場的山谷只有一個還在美國人手中,其他全部被日本人買走。而著名的億萬富翁橫井英樹,先後購買了倫敦郊外的泰姆公園,英國南部的朱庇特山,以及蘇格蘭久負盛名的標誌性建築格萊乃普城堡,和巴塞羅那郊區的菲爾格拉宮殿。1991年,他又以4000萬美元將被視為紐約心臟與靈魂的帝國大廈收入囊中。

然而,誰也沒想到,一場可怕的災難正在悄悄降臨……

買下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神話,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

紐約帝國大廈

凡泡沫終必破滅

就像我們今天的中國人擔憂的那樣,不管任何時期,國家的經濟發展絕不能單純依賴股市和房地產的畸形發展,它們的過度繁榮只能意味著泡沫的膨脹。老美憑藉自己的經濟實力,使得許多國家的股市和房地產業佔比過高,他自己卻始終躲在安全線內,所以你總會有個錯覺,老美不像中國人或日本人或其他國家的人民那樣“視房如命”,而事實上並非他們不願,而是他們根本不必。

“廣場協議”後的5年,很多日本人為自己在世界範圍內的瘋狂購買沾沾自喜,殊不知,他們所看到的所謂經濟繁榮,其實只是個巨大的泡沫。

由於當時日本企業還缺乏海外投資經驗,對美國資產的大量收購其實非常被動和盲目,結果在期貨、地產等市場都損失慘重。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菱公司在花了14億美元買下洛克菲勒中心大廈不久之後,就以半價再次賣回給原主。他們其他的一些投資,如高爾夫球場等也絕大多數以失敗告終。毫不誇張地說,一度風光無限的日本人購買的其實是一大堆“泡沫”。

凡是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89年底,日本政府開始意識到“泡沫經濟”的嚴重性,進而採取措施阻止投機,結果使得股價暴跌,地價急劇回落。1991年後,繼股市暴跌之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也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

巨大的房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賣不出去,陸續竣工的樓房沒有住戶,空房到處都是。當年,六大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就下降了15%~20%。房地產價格的暴跌,直接導致了大量房地產企業及關聯企業破產。據統計,房地產破產企業的負債總額高達3萬億日元。由於為貸款擔保的房地產價值日益下降,使得日本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也不斷增長,資本充足率大幅下降,還導致嚴重的資金週轉失靈。原日本十大銀行中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及北海道拓殖銀行相繼倒閉,中小金融機構破產更是接連不斷,給日本經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所有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經濟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歷此劫,日本許多家庭的財富化為烏有,因償還不了債務而自殺的比比皆是。這次泡沫不僅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了史上最漫長的經濟衰退期,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進入21世紀後,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無怪乎人們常稱這次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落的十年”。

另一方面,當時日本人在美國購買的一些企業,其實已步入“中年”,而美國人卻靠從日本人手裡套取的現金轉而投資各種新興產業。進入90年代後,美國很快從80年代的經濟停滯中擺脫出來,創造了從里根政府開始長時間的經濟增長奇蹟。

相反,在泡沫破裂後的15年間,日本一直在為這個泡沫還債,經濟蕭條、政局動盪、犯罪率上升,等等。許多經濟學家不禁感慨,日本人用了22年時間,終於使人均GDP從世界第18位到達世界第一,但如今經過14年時間,又從第一回到了世界第18位。

從喧囂一時的“買下美國”,到短短几年後“泡沫經濟”破滅,日本國內對此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經濟圈內很多人將其歸咎於“廣場協議”,甚至稱這是美國的陰謀,這不無道理。但日本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將鉅額資本投入到像美國這樣的流氓國家,這個經驗教訓也無疑值得所有國家借鑑和總結。

買下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神話,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

日本都市上空的愁雲慘霧

當年,美國用操縱匯率的“魔鬼之手”擊垮了即將超越他的日本,幾乎讓日本從此一蹶不振。今天,老美還想用同樣的手段來對付即將超越他的中國,還會再奏效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