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作者 | 黎響


01

上個週末,我去了失戀博物館,想看看走到愛情終點的人會說些什麼。

失戀博物館是一群痛過、哭過的人的自留地,每一個地方都貼滿了一個又一個的傷心的故事,以及陌生情侶/夫妻的紀念物。

牆上掛滿了數百上千的留言,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一面牆:

左邊是「渣男榜」,右邊是「渣女榜」,上面塞滿了大大小小的名字。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一眼看上去,渣男專區的名字顯然比渣女專區要多。

這讓我心裡有一個疑問:這個世界真的是渣男更多嗎?

直到我看到了一個女生,用紅色的馬克筆在牆上用力地寫上渣男的名字:一個、兩個、三個……整整寫了八個。

寫完了她呆看著偌大的渣男榜,似乎還不解氣,回過頭又反覆給第四個男生的名字描了邊,讓他的名字更突出了。

我很好奇,這個女生是如何總結自己的屢敗屢戰的感情生涯的?

人一生會遇到一兩個辜負自己的人,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渣男/女,那是不是應該回過頭反觀一下自己?

有一句話叫“你遇到的渣男,都是對的人”,只是為什麼有的人會成為渣男/渣女收割機?

後來,我瞭解到一個詞,叫「心理飢餓感」

它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總會一次次跟不合適的人建立不健康的關係,甚至就算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他們仍然飛蛾撲火。

生理上的飢餓是極其難以忍受的,於是人們會為了填飽肚子做出很多事情:

戰亂的時候會吃樹根、皮鞋、垃圾……哪怕不是真正的食物,只要能夠一時給予自己飽腹感,便胡亂吞下,甚至於,在饑荒時有易子而食的殘酷慣例。

可以說,飢餓感本身代表著人對於“生”的渴望,是最無法抗拒的本能。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心理的飢餓感同理。

它指的是:人的精神層面對於某些東西的極度渴望,如果缺乏了就會失去內在的生機。

這種心理飢餓,一般源於童年的某些情感和經歷的過於缺乏。

有些缺憾過於深刻,以至於讓人用盡一生的時間去追尋補償,甚至過度補償。

借知乎大v朵拉陳的一些表述:

比如,一位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失了疼愛她的父親形象,她自己的父親可能既暴力又冷漠,因此她對於「慈父」有強烈的飢餓感。 當遇到一位伴侶,在某些時刻對她展現了「慈父」般的特質——照顧、溫柔、親密,就算伴侶還有其他的特質——比如控制、不忠,這位女性也會牢牢地抓住伴侶「慈父」特質,不願意放手。 不過,心理上的「飢餓感」和生理上的飢餓感本質是不一樣的。 我們不能在生理上飢餓太久,但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心理的某一些方面都有長期的「飢餓感」,而且這些「飢餓感」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被消除。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02

真正讓我理解飢餓感的,是一本叫做《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小說。

女主松子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她的一生都把別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為此她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也落得被人人嫌棄的下場:

  • 她的學生龍洋一偷了旅館商店的小金庫,為了不讓自己的學生龍洋一尊嚴受損,松子替學生承認過錯。而龍洋一非但沒有感恩,反告松子強迫自己為她頂罪,害得松子被學校辭退。
  • 為了支持潦倒的男友——天才作家徹也,她聽從徹也的要求,面試風俗店賣身賺錢養家;
  • 為了嫖客小野寺的一句表白,她雖然心裡猶豫,還是決定跟他同居,賺錢養他;然而小野寺不僅用松子辛苦賺回來的錢包養更年輕的女學生,打麻將敗光她的存款,還強迫松子吸食冰毒。最終松子被迫殺死了他,成了一個殺人犯。

但松子並非天生就是個奉獻型的人,只是在她的童年裡,父親把愛都給了多病的妹妹久美。面對優秀的松子,他從來都是板著臉。

父親這樣直接的忽略冷落,成了松子心裡頭一個填不滿的洞。

她恨他,但更需要他的愛。

偶然,她扮了一次鬼臉,惹得父親開懷大笑,嚐到甜頭的她,為了這個笑,扮了20年的鬼臉。

似乎,她找到了那個獲得愛的按鈕——就是不斷不斷地滿足對方。

長大之後,她在感情裡面故技重施。

既小野寺之後她又經歷了4個男人,但他們都是旁人眼中“差勁”的男人——

有的不務正業,

有的是有婦之夫,

有的是社會流氓……

但松子似乎來者不拒:只要對方說愛她、需要她,她便毫無抵抗力地跟隨這些男人,滿足他們的願望。

松子這樣做,不僅在餵養自己,其實也在餵養他們——她需要被男人愛著,也想要愛這些可憐的男人。

因為在她眼裡,這些渣男和她一樣——沒人愛。

松子選擇了他們,是把自己不被愛的情緒代入到男方,通過愛他們,讓自己也感受到了被愛的感覺。

正如無法再比賽的體育教練,會很苛刻地要求自己的學生,當看到學生拿下冠軍時,比獲獎的本人更為興奮——自己求之不得的東西,希望與自己很相似的人能夠得到。

因而,當松子再次與學生龍洋一相遇時,即使清晰記得這個男人是她噩夢的開端,也知道他現在是一個黑道流氓,她還是義無反顧地跟隨了他,最後因偷運冰毒,兩人被抓去坐牢。

更荒唐的是,在監獄的4年裡,松子還幻想著和他結婚,生兩個孩子。

松子的一生,飢渴於男性的愛與認可,最終也葬身於此。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03


這種來自童年的心理飢餓感或許是不健康的,沒有人想要這樣,但往往很多人都無法抗拒或甩掉。

只是,面對內心這個飢餓的小孩,不同的應對方式,會有截然不同的後果:

A 縱容者

縱容者不做任何努力,心甘情願地被飢餓感操控著,靠本能驅動去做選擇。

這也是最容易的方式(easy way)。

松子一生走的就是縱容自己的路:哪裡有認可,她就去哪裡。

她從一段關係中跳到另一段關係裡,來不及思考自己真實的需求,也不去計較跟這個男人是否合適。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也有的人比松子清醒一些,能夠意識到問題,但控制不住自己。

例如一些患有暴食的人,腦子裡清楚自己不該喝奶茶吃巧克力,但嘴巴卻不聽使喚。

對於縱容者,飢餓、空虛的感覺就像是毒癮——明明知道不好,但是它總能誘惑你、提醒你,滿足它會有多強的快感。

跟癮君子一樣,縱容者會陷入一個恐怖的循環:

吸毒——獲得快感——清醒後承受不了現實的空虛——重複吸食。

到最終,原本有主觀意識的人將自己的所有奉送出去,成為慾望的奴隸。

B 抗爭者

縱容的另一個極端,是抗爭。

抗爭者一覺察到自身的飢渴感,就會覺得很羞恥。

他們痛恨這樣的自己,企圖用意志來消除這個內心嗷嗷待哺的小孩。

我在大學時期的一個好友,就是如此。

在經歷了幾次失敗的戀情之後,她猛地學習關於親密關係的心理學知識。

在意識到自己對親密的需求,是來源於童年家庭愛的缺失之後,她對自己不是接納和心疼,而是憤怒

她痛恨自己的慾求不滿,並認為這是破壞她愛情的罪魁禍首。

此後,碰到心儀的男性,她都小心翼翼,甚至矯枉過正,連正常的情感訴求都不敢發出。

可以想象,這樣下去,她會一直審視著自己,跟自己的飢餓感鬥爭。

最後,無論勝出還是失敗,她都會耗盡力氣,而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好好建立關係。

所幸,我們還有第三種選擇,那就是問問自己下面這個問題:

如果我不能消滅我的病,那會怎麼樣?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04 如果我不能消滅飢渴感

《美麗心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回答。

男主約翰·納什是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和數學家之一,提出的納什平衡對世界影響之大,讓他獲得了199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而天才總是不被上帝眷顧的,他提出理論之後便患上了精神分裂。

他的腦子裡面有三個人格:小女孩,大學室友,以及一個讓他深陷特工幻想的指揮官。

納什想象自己是神秘機構的特工,跟政府合作破解蘇聯襲擊危機,他經常偷偷地將自己寫的“機密情報”放到指定的地點,等待那位指揮官來獲取。

可是他的妻子找到了他寄出去的所有情報,發現無一例外沒有被拆開過,才發現他神智錯亂。

短暫治療之後,他重新回到已經被毀掉的生活:以前傳奇的人物,無數人崇拜,現在卻成為普林斯頓學生眼中的怪人;妻子也擔心他在門外與垃圾工人交談是精神分裂復發。

直到有一天,納什的病真的復發了,也因此差點害得自己的孩子被淹死。

就在妻子抱著兒子逃離家的時候,緊急中納什突然發現,在他腦裡面的小女孩,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長大過。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那一刻納什才發現,原來小女孩是虛幻的,室友是虛幻的,指揮官也是虛幻的。

如果是虛幻的,那他們就沒辦法真正地影響他了。

納什開始真正看見自己的精神分裂:他既沒有選擇繼續「放縱」自己在特工遊戲當中,更不再通過大劑量的藥物和電療嘗試「消滅」腦裡面的幻想,而是選擇:與之同在。

如果我這一輩子都沒辦法治好精神分裂,我會怎麼樣?

他只要不理這些人格們,不跟他們說話,他們就沒辦法影響他。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在今後的日子裡面,納什照常到學校圖書館做研究,他也每天都能看到他的人格們,引誘他,說著激怒他的話。

但是這麼多年來,他看著這些人格們,但最終還是沒有跟他們對話,他們也再無法讓他陷入幻想。

他一生都沒有戰勝他的精神分裂,但也沒有被精神分裂戰勝。

但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如果我的病不能治好;如果我終將帶著一份不可被根治的飢餓活在這個世界上……

so be it

那就讓我帶病活下去吧!

允許我自己一生感知自己的飢餓,認可它的存在,認可它會讓我隱隱作痛。

認識到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關鍵是要正確認識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問題。

壓制心理飢餓感,妄想消滅它,不是真正認識到問題所在,反而會助長這股力量野蠻生長。

因為一旦失敗了,那種失去控制的無力和命運歸宿感就會加倍奉還。

有很多人生的大問題是無法被消滅的,他們大概會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成為暗線,又在另一個階段浮出水面。

最 後


對於童年缺愛的人,在尋求愛的路上,有人能填滿自己的飢餓感,的確很重要。

但在這之前,你首先要做到這兩件事:

① 善待自己的飢餓感。

直面它。

承認自己對愛的渴求,也承認自己正在遭受痛苦。

同時,在普通的日常裡,騰出一塊空間來填補自己——

從小事中發現自己的亮點:每天誇誇自己,也去享受別人的稱讚;

為自己做一些浪漫的事情:買好看的衣服,吃好吃的晚餐等等。

這個過程可能失敗、可能會反覆,但只要你持之以恆、一點一滴、健康地彌補自己的缺失,或許你會像納什一樣——雖然無法消除它,但也沒有被它操控一生。

② 去建立深度關係。

這個人不一定是親密愛人,可以是好友、師徒、或者是諮詢師。

跟對方建立一段相互支持、相互欣賞、安全又真實的關係。

但找到這個人,需要耐心等待,需要精心挑選,更需要勇氣——去坦誠自己的飢餓,去承受得不到時的焦慮和失落。

如果一個人,

能夠在清楚地感知到心理飢餓的同時,

仍然能夠認可它,並且超越它,

那麼TA就走出了尋求真幸福的第一步。

如果松子,

能覺察到自己對男性之愛的這份渴望,

是她一輩子所要肩負的飢餓感;

如果她還能夠堅守自己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或許就不會活成被嫌棄的一生。

被男友害坐牢,她還想跟他結婚:別讓“心理飢餓感”吃光你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