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为了3毛钱,智利总统说他不惜对人民宣战,所以智利人民给了他“战争”

深海区 深海龟

"这不是30比索的问题,而是关于30年的时间。"这是近来在智利最能响彻云霄的口号之一。

连日来,远居于大洋彼岸、相对富庶宁静的这个南美国家,被30年来规模空前的大规模暴乱所笼罩,也由此震惊了世界。而即便是这样的事件,主流美媒在做相关报道时也毫不吝惜各种溢美之辞,称之为拉美民主的典范、发展最为成功的拉美国家。

为了3毛钱,智利总统说他不惜对人民宣战,所以智利人民给了他“战争”

然而,对于自己的国家,智利人显然最有发言权。"所有的一切都该被烧毁。"一名24岁的示威者说道,"总统说他不惜对人民宣战,所以战争就来了。"

在创造了30年的"智利奇迹"后,智利人正面临一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战争。

"新自由主义"典范陷入困境

在南美大陆西侧呈长条状的智利,是地球表面上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之一。在中文网络空间有限的描述中,这是一个安详、宁静的国度;在西方媒体的眼中,这是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典范,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好学生。

的确,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智利在长时间内都可谓早已声名狼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道护身符。但在今天,这道最后的护身符的"法力"似乎也在消退。

从14日开始,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开始陷入暴乱与火海之中,并在上周末达到一个高潮。有人在沃尔玛超市被活活烧死,全市78个地铁站燃起熊熊大火,连不少出售救命药品的药店都遭到破坏。

为了3毛钱,智利总统说他不惜对人民宣战,所以智利人民给了他“战争”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起已历时10天,造成至少11人丧生、上千人被捕,并迫使总统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的惨剧,直接起因竟只是因为地铁票价上涨了不到3毛钱(1.12美元涨至1.16美元)。

作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5800多美元的拉美国家典范,为了区区3毛钱闹出这样的风波,智利这一波操作颇有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味道。但是,历史总是告诉我们,现实之所以屡屡比小说更荒诞,恰恰是因为表象之下的真实更加残酷。

上世纪70年代,作为拉美第一位通过民众普选上台的社会主义者,时任智利总统的阿连德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左翼视他为拉美革命的一个象征、美国霸权主义的受害者,右翼则视他为糟糕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者。

无可否认的是,阿连德当时一系列旨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改革政策使智利陷入高度通货膨胀的困境,也为右翼军官皮诺切特1973年发动的留学政变提供了契机。政变后不久,面对通胀高达150%的经济,皮诺切特的军事独裁政府几乎全盘接纳了一份由"芝加哥男孩"提出的经济建议书。

这些"芝加哥男孩"是一批反对阿连德改革的经济学家,因多毕业自芝加哥大学而得名。根据他们的建议,皮诺切特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相当彻底的私有化,并消除大部分贸易和金融壁垒,鼓励外国投资——苏东剧变后,俄罗斯等国采取的政策均以此为模版。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当时在智利这片试验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解决了恶性的通货膨胀,还推动了让世人侧目的"智利奇迹"的诞生。当然,这里面或多或少都有着西方媒体刻意鼓吹自由主义,借以贬损拉美左翼运动的成分,但智利确实在总体动荡不断的拉美取得了长时间持续稳定的发展,人类发展指数高达0.819,成为拉美最繁荣稳定的国家。

为了3毛钱,智利总统说他不惜对人民宣战,所以智利人民给了他“战争”

其实,西方媒体的逻辑不难猜:一个被左翼理想主义者搞砸经济的国家,被自由主义经济学拯救不说,而且后者还推动了智利民主化的到来——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西方主流媒体难以割舍的剧本和鼓吹的典范。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智利发生民主化以来规模空前的骚乱后,西方主流媒体在字里行间(相对于香港报道)和图片选择中展现的高度"理性、客观与克制"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谁愿意自己打自己的脸呢。

智利,不是个例

智利的成就属实,西方媒体的夸赞也不是无稽之谈,但问题是,它们却常常避免提及智利的另一面。

皮诺切克时期确立的经济政策赋予了智利一定时期的高速发展,但与其它多数拉美国家类似的是,智利的贫富分化差距很大。而且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这种差距还有扩大趋势,甚至使智利成为拉美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了3毛钱,智利总统说他不惜对人民宣战,所以智利人民给了他“战争”

2010年,现任总统皮涅拉首次当选智利总统。身为亿万富豪的他,凭借大打经济牌成为智利自皮诺切克下台后20年来首位右翼总统。这一方面说明智利民众对右翼独裁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表明智利民众对改善经济的渴望。

2018年,皮涅拉在经济不景气之下再次当选总统。但是,国际市场铜的需求减少(智利是世界第一大铜生产和出口国)、油价上涨,以及美元的强势——导致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的智利未能摆脱泥潭,民众生活常年不得改善。生活在焦虑中的普罗大众对30年来的反思和呐喊,就是对日积月累的发展问题的一次总爆发。

其实,近来出现类似抗议的远不止智利一家。

· 在同为拉美国家的厄瓜多尔,因为政府宣布取消维持十年的燃油补贴一事,本月陷入大规模抗议示威。示威者宣布大规模罢工,封锁高速公路,闯入议会,迫使总统宣布首都进入紧急状态。

· 在地中海岸的中东小国黎巴嫩,因为政府向类似微信的社交软件"Whats Apps"及其它网络语音社交软件收取每日0.2美元的费用,日前引发数万民众涌上街头抗议,导致数十人伤亡,成为该国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暴乱。

乍看之下,这些抗议分布很广,似乎没什么关联。但细察之下,原因却又可归结为一个:民众认为政府无非是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使得大众的生活更加艰难;这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条件下或许还说得过去,但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政府类似的举措无异于点燃导火索。

厄瓜多尔虽是产油国,但却必须长期向燃油实施财政补贴来稳定物流、食品等基本的生活物资价格,这给财政造成严重的负担。黎巴嫩虽曾是中东的一颗明珠,但在长期内战和大批叙利亚及巴勒斯坦难民涌入的背景下,早已成为世界上负债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财政已然走到崩溃的边缘。

智利的财政水平相比之下虽然比较乐观,但是贫富差距始终居高不下,再加上近年来经济发展放缓,民众生活实际上未得改善,因此区区3毛钱也被民众视为政府"压榨穷人的又一个手段"。

说到底,这些都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能够解决。但在现有的机制下,这些符合西方普选标准的国家却又不能通过选举去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厄瓜多尔政府为取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援必须压缩财政开支,不得不取消燃油补贴,但在民众抗议下不得不取消。而在黎巴嫩,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压缩政府开支,更需要构建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但是,在单边主义横行无忌的当下,解决这一问题又何其艰难。若非特朗普对伊朗的全面施压,国际油价恐怕还不至于对厄瓜多尔造成那么重的负担;若非特朗普执意奉行"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包括铜在内的大宗产品价格也不至于因世界经济减速而下跌;而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特朗普连自己的一身腥都没甩掉,哪里有心思去管别人。

但在西方眼里,这些涉及实际民生的发展问题似乎都远远不及所谓的"自由民主"来得重要,却全然忽略这些问题涉及的广度与难处远非前者所能概括和统合。他们总是乐于高唱价值的大旗,却在伸手去实际解决时又往往一筹莫展。

毕竟,喊口号总是容易的,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需要的却是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深海区】出品,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