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1999年7月22日“MSN Messenger”正式上線

1

現在回過頭來看,1999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

當然,這個“有意思”,在這裡專指“IM”工具(Instant Messaging,即時通訊)領域。

在這一年的年初,當時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公司AOL(American Online,美國在線)推出了他們收購ICQ後的第一個版本:ICQ 99a,準備讓自己原本就排名全美第一的網上尋呼業務來一把“烈火烹油”。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ICQ 是整個互聯網聊天工具的鼻祖,是三個以色列人在1996年推出的一個軟件。ICQ意為“I seek you(我找你)”的諧音,即在互聯網上可以隨時隨地找到你,發生溝通和聯繫。1998年,AOL收購了ICQ。

也就是在1999年的2月,一家才成立3個月,在深圳科技園一個幾十平方米小廠房裡辦公的小公司,推出了一款中文的即時通訊工具。

這家公司的總經理當時只有28歲,名字叫馬化騰。他當時覺得ICQ這個聊天工具很好,但是隻有英文版,很多英文不好的中國人用不來,所以就“模仿”做了一個版本,取名“OICQ”——“Opening ICQ”(開放的ICQ)。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OICQ上線後,得到了一批中國網民的青睞,註冊用戶很快突破了五位數——考慮到當時中國的網民數量,這個數字,尤其是這個增速,也不算太難看。

當然,和“用戶數增長”報告書一起出現在馬化騰那張略顯寒酸的辦公桌上的,還有AOL公司發來的侵權投訴書——“OICQ”的名稱以及域名,侵犯了“ICQ”的知識產權。

這場美國巨無霸與中國深圳那個叫“騰訊”的小公司之間的官司訴訟打了大半年,最終騰訊公司敗訴,讓出“OICQ"的所有權利,馬化騰痛定思痛,索性將這個軟件改名“QQ”。

但是,在1999年,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這塊領域最大的事件,並不是OICQ的問世以及和AOL公司那場官司,而是另一家世界級的巨無霸科技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

1999年7月22日,微軟公司(Microsoft)正式上線了 MSN Messenger。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2

MSN Messenger 顯然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因為它的“爸爸”,是當時全球最財大氣粗且實力強勁的微軟。

事實上,“MSN”和“MSN Messenger”是兩回事。

“MSN”,全稱“Microsoft Service Network”,是微軟公司旗下的門戶網站,在1995年8月24日就上線了網絡在線服務;

1996年3月25日,美國使用MSN撥號接入Internet的用戶就達到了100萬;

1997年12月31日,微軟購買了一個基於web的電子郵件服務公司,獲得了新增的800萬用戶,一起併入了MSN。而那項電子郵件服務,就是我們曾經熟悉的“Hotmail”。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Hotmail的創始人之一巴迪亞

所以,當1999年7月22日MSN Messenger上線服務時,當之無愧成了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領域的一顆最閃亮的明星——在它服務開通的前6天,就獲得了70萬註冊用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個1999年2月上線、後來改名QQ的中國本土即時通訊工具,花了整整9個月的時間,到1999年11月,註冊用戶數才達到6萬。

到了2000年7月17日的時候, 微軟方面宣佈,MSN已經擁有了2.1億獨立用戶,成為了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網站,而借這股東風,2001年3月16日,MSN Messenger 在全世界範圍內擁有了3000萬在線用戶。

可能讓微軟自己也沒想到的是:

在這3000萬用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他們並未正式開展MSN業務的中國大陸。

3

MSN Messenger 在中國,被簡稱為“MSN”。

在當時的中國,“MSN Messenger”有自己非常清晰的標籤:

“小孩才用QQ,大人們都用MSN。”

而這個“大人”,其實也是有專指的:職場精英,白領人士。

在當時,很多大學裡都還在用QQ的大學生,一到畢業踏上社會,就會自然而然去申請一個MSN Messenger 的賬號——自己的公司同事和老闆以及商務的夥伴都在MSN Messenger上。這條關係鏈慢慢向下延伸,直到很多大學生也開始把主力溝通工具從QQ轉到了MSN Messenger上。

在當時不少企業的招聘會上或面試中(尤其是外企或500強企業),如果應聘的大學生“聯繫郵箱”留的是“x x x x x [email protected]”,那有可能會在面試官眼中減一點分——“還是個孩子啊!”而如果你留的是“[email protected]”,則多半會起到加分的作用。

在當時的北上廣一線大城市的寫字樓裡,企業白領的電腦裡如果沒有一個“MSN Messenger”,那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有很多公司的局域網是封鎖“QQ”登陸端口的,但卻允許用“MSN Messenger”——在很多人眼裡看來,“QQ”就是聊天打發時間甚至是打情罵俏的,而“MSN”是正經用來工作或商務社交的。

在不少社交場合,留一個MSN Messenger的聯繫方式即得體又正常,而如果有人報出一串阿拉伯數字說“這是我的QQ”,很可能會引來對方含蓄又不失禮貌的莞爾一笑。

MSN 功能簡單,界面簡潔,沒有QQ一些虛頭花腦的功能,所以“MSN”的藍綠小人LOGO在那時候就象徵著一種“逼格”,在成年人領域各方面碾壓看上去“土鱉”的企鵝QQ。不少人覺得,就連MSN Messenger接受信息時發出的“登登”的和絃音,聽上去也比QQ單調的“滴滴滴”聲音要悅耳得多。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所以,當2005年5月26日微軟宣佈MSN正式進入中國的時候,外界普遍認為QQ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儘管騰訊公司已經在前一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儘管當時的QQ同時在線人數早已突破了1000萬,註冊用戶早就突破了3億。

因為MSN Messenger的成績擺在那裡:2005年,在還沒正式進入中國且沒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MSN Messenger已經在2000萬中國高端商務人士中拿到了53%的市場佔有率,

正式進入中國後,那還了得?

騰訊從來沒有輕視過MSN。早在2004年年末,騰訊就已經充分發揮自己“善於借鑑和模仿”的才華,出品了一款叫“騰訊TM”,全面“對標”MSN Messenger,試圖與MSN爭奪高端用戶市場。但是,這款產品問世之後,一直表現平平,毫無亮點。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騰訊TM當時的界面,對標MSN Messenger,力求商務範和簡潔

2005年的3月,騰訊為了對抗MSN強大而成熟的Hotmail郵件系統,特地收購了Foxmail來加強QQ郵箱。現在我們知道了,這筆收購後來可以說是影響了整個騰訊的命運——Foxmail的開發者也加入了騰訊,他的名字叫張小龍。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可能是騰訊史上最決定命運的一場收購

但是,馬化騰很快發現,自己的擔憂可能有點多餘。

4

MSN Messenger在經過高速增長後,很快就陷入了停滯。

這種“停滯”並不是體現在用戶增長上的。事實上,在MSN正式進入中國後,用戶量的增長還是很明顯的,頭四個月就增長了25%。但問題就出在MSN Messenger這款軟件本身上——它對越來越多的細節問題視而不見,拒絕作出改變。

這是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停滯”。

當互聯網開始普及的時候,用戶對即時通訊的要求也開始漸漸提高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小巧簡單的MSN有些功能也開始顯得落後或跟不上時代了。

即便是MSN Messenger的重度用戶和“鐵粉”,依舊可以輕而易舉地列出當時這款軟件的幾大缺點:

第一,傳輸文件非常不方便,大一點的文件在傳輸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中斷。以至於白領之間經常會出現一個滑稽的場景——用MSN聊天,讓對方留下QQ號來傳文件。

第二,“群”的功能非常弱,基本就是抓一些人進來聊天而已。而QQ在“建群”這件事上下了非常深的功夫,服務也做得非常好,成了黏住用戶的一大法寶。

第三,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沒有隱身功能,沒有離線留言功能,這些在QQ上都是最基本的功能。如果說MSN Messenger上“表情包”匱乏,沒有“虛擬道具”,對此大家還有各自不同看法的話,那麼有些核心功能的缺失是讓人接受不了的。

第四,每一個人的對話框只能顯示在下面的狀態欄,無法像QQ那樣收縮進屏幕右下角的一個閃爍圖標。這個從技術上實現其實並不難,但MSN Messenger就是不改,讓人使用起來非常不便。

類似的細節其實還是有非常多,MSN Messenger在給人“逼格”的同時,也給人在用戶體驗上一種高冷的感覺——你要適應我,不是我適應你。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MSN Messenger 的“脫機”狀態是後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

2005年12月,一個更糟糕的消息傳來:

微軟發佈Live戰略,MSN被整合到了Windows Live的平臺下,而MSN Messenger從一個小巧獨立的聊天工具,轉變為一個大工具包——其中很多東西用戶未必需要。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這是MSN Messenger在即時通訊產品競爭道路上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而這個轉折點的背後,折射出的是這款產品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站在背後的微軟公司。

5

曾經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我有一個好爸爸,我有一個壞爸爸”。

對於MSN而言,微軟公司就是這樣一個“好爸爸”和“壞爸爸”的共生體。

毫無疑問,如果沒有“微軟”這棵大樹,整個MSN的業務都不可能如此迅猛的發展,MSN Messenger也不可能自帶“貴族”光環,讓商務人士和白領產生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微軟”的這棵樹實在太大了,它根本沒精力,也覺得沒必要去特別照顧“MSN”這棵小樹杈。對於微軟而言,“Windows”系列和“Office”系列才是最大的根基,而其他的小樹杈,都必須服從根基的整體發展戰略。

由此,MSN Messenger身上各種毛病,也都找到了根源:

傳輸文件太慢且容易中斷?那是因為微軟長期不肯把MSN的服務器放到中國。甚至有一次因為海底光纜斷裂,造成了中國MSN用戶的集體斷網,使得用戶體驗大打折扣。

缺少各種看似簡單的細節功能?其實MSN中國的內部對很多細節改進打過各種報告,但一系列的郵件經過抄送和轉發,層層審批,周遊全球,最終要麼被拒絕,要麼等批下來時,黃花菜都涼了。

始終給人一種不肯改進的印象?那是MSN在中國的市場長期被忽視。舉個很簡單的例子:MSN Messenger的更新是在中國白領白天的工作時間進行的,為什麼?因為那是歐美用戶的非工作時間。那能分區域更新嗎?不行,必須全球同步更新。

對於微軟來說,MSN Messenger只是他們家諸多業務中幾乎不產生現金流的一塊小業務,但對於騰訊來說,QQ幾乎就是這個公司的一家一當。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MSN Spaces 的推出,應該是一項頗有戰略眼光的行為,但是很快因為搖擺不定的策略而慢慢消沉,最終宣佈關閉,帶走了諸多MSN 用戶最後的一絲黏性。

所以,在提高用戶體驗這方面,騰訊願意錙銖必較,有求必應,不斷優化各種體驗,增加各種用戶呼籲的功能,因為這關係到他們這家公司的生死。而MSN則是微軟諸多業務中的一塊,所以也沒多少精力改變“高冷”的形象,到後面甚至給用戶這樣一種感覺:

我就是這個樣子,要用就用,不用就滾!

用戶當然是不會滾的,但他們會用腳投票。

6

2007年末,MSN Messenger 在中國的各項數據開始掉頭向下。

除了MSN本身臃腫和效率低下的決策體系之外,外部的競爭環境也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國際方面來看,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巨頭迅速崛起,“同步聊天”的人群漸漸被分流到了“異步聊天”乃至互聯網社區;從國內來看,當年那個弱小的QQ已經變成了“巨無霸”,成為了全世界屈指可數的即時通訊工具和社區,同時,開心網、人人網以及之後的新浪微博快速崛起,又分流了大批網民。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在這個過程中,MSN也不是沒有一點作為,比如就嘗試和當時風頭正旺的“開心網”進行通訊錄互通。但是,MSN沒有把這塊做深,反而給“開心網”帶去了很多活躍用戶。當然,“開心網”最終也泯然眾人。

在國際和國內各種力量的夾擊之下,原本就已經反應遲鈍,轉身吃力的MSN不可避免地開始沉淪。

到了2012年, MSN Messenger在中國的用戶數跌到了4500萬,而與之相比的是,QQ的用戶數超過了6億。

在這個期間,MSN Messenger有過一次絕佳的翻身機會。

從2010年開始,奇虎360與騰訊開始進行一場奇怪卻又激烈異常的爭鬥。在這場前後持續四年、被網民稱為“3Q大戰”的互聯網界著名大爭鬥中,不少網民長久以來對騰訊公司一些行為的不滿被激發了出來,網上當時出現了不少“不用QQ,用回MSN”的號召。

就在一些諸如新浪這樣的公司都在趁機推介自己的即時通訊工具的時候,MSN卻頗為君子的做“壁上觀”,沒有進行任何行動。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當然,以MSN當時的情況,即使作出宣傳也未必能收到什麼效果。

因為確實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卸載了QQ,用回了MSN Messenger了,但除了熟人關係鏈的缺失外,他們很快發現,MSN Messenger了種種功能上的落後與缺失,已經讓他們無法習慣了。

以MSN在中國市場的反應速度,隨之他們又很自然地失去了第一批轉身移動互聯網的機會。

留給MSN Messenger的時間,終於沒有了。

7

2013年3月15日,微軟正式宣佈:關閉全球範圍內MSN,除了中國。

這個時候,中國市場反而成了MSN僅剩的獨苗。

但是,“獨苗”也不能存活多久。

2014年8月28日,每一箇中國MSN Messenger的用戶收到了來自微軟的一封郵件:

中國的MSN Messenger將於 2014 年 10 月 31 日正式關閉,所有人可以轉向早先微軟收購的Skype。

一時之間,很多中國網民感慨不已,紛紛登陸自己早已不用多時的MSN Messenger上去緬懷——很多人都已經忘了登陸密碼。

但即便登陸上去的人,也只是看到一片早已顯示“脫機”的朋友頭像。

而此時,早已不以MSN Messenger為競爭對手QQ,已經全面面臨另一個強大競爭對手的挑戰——好在,這個對手同樣出自騰訊公司。

這個對手,就在MSN Messenger宣佈正式關閉前的一週,已經擁有了驚人的1億日活,6億註冊用戶。

它的開發者,叫張小龍——沒錯,就是當初帶著Foxmail產品被騰訊收購的張小龍。

曾經有一個聊天工具,叫MSN

張小龍在每年一度的 “微信 pro 公開課”上

這時候,坊間又有一句話開始流傳:

專門問了一個92年的女生:

“你用過MSN嗎?”

得到的回答是:

“沒有,只是聽說過。”

然後我又問:

“是不是你們這一代的同學或朋友之間,都很少用MSN?”

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

其實我根本就沒打算問95後,因為答案肯定可以猜到。但我掐指算了下,92年前後的那一代人在可以自由使用聊天工具的時候,MSN確實已經過了黃金期了。等她們踏入職場的時候,MSN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

有時候想一想,還是一件挺讓人感慨的事。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但是,就像我之前寫過的好幾篇著名企業的故事一樣,從來就不會有莫名其妙的衰敗,每幢樓倒塌的背後,都能找到原因。

就在前段時間天,微信的版本更新到了 V 7.05 :未看完文章的“浮窗”可以設置成5個了,朋友圈的視頻可以直接播放了,可以在朋友的“視頻動態”發表私密留言了,等等。

你說這是什麼石破天驚的大變動嗎?不是。但不管怎樣,作為一個月活已經超過10億的即時通訊工具,微信還在努力地進行變化。

再大的巨無霸,說倒就倒,垮塌也就是一眨眼的事。

在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唯變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