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潔
劉三姐,是廣西知名的歷史人物,在廣西流傳著許多關於她的故事。筆者認為廣西劉三姐歷史上確有此人,依據如下:
一.劉三姐的出生地在羅城:關於劉三姐的身世,廣西河池市羅城縣誌有明確記載
1.河池市羅城縣誌明確記載:劉三姐出生於公元618年,出生地為天河縣下里藍靛村。“天河縣”在今天河池市的行政區劃中早已經撤銷,現為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藍靛村”,即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據說現在下里社區藍靛村,還劉三姐的故居遺址。
2.下里社區藍靛村那村村民小組,該村的劉姓族譜中還有記載關於劉三姐的記載。
▲《歌仙劉三姐》三十集電視劇選景
二.劉三姐的故鄉在宜州:關於劉三姐遷居宜山,宜州地方誌亦有記載
1.據宜州地方誌記載:劉三姐年少時因受財主所迫,遷居宜州中梘村定居。古“宜州中梘村”,即今宜州區下梘河畔。古時“宜州”,是州府一級的行政區,治所宜山縣,其下轄縣份就包括“天河縣”(今羅城縣)。
2.劉三姐的出生地“天河縣下里藍靛村”,因該村劉氏族人大多以販運藍靛(土布染料)出名而得名藍靛村。而“天河縣下里藍靛村”,距離宜州州治所宜山縣,不過數十里。3.經常外出以販運藍靛(土布染料)的劉氏族人,必然有外出闖蕩的優良傳統。因而劉三姐年少時因受財主所迫,一家遷居宜州中梘村定居,實屬再正常不過。
▲河池市宜州區劉三姐故里景區
三.廣西每年“三月三”都舉行盛會,隆重紀念劉三姐
1.劉三姐因唱歌而出名,出生於羅城,遷居於宜州,傳歌於整個廣西地區。據廣西各地方誌記載:劉三姐的歌聲聰慧而機敏,歌聲如泉湧,優美而動人,因而劉三姐有著廣西壯族“歌仙”之稱。
2.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每年都在傳統節日“三月三”,紀念歌仙劉三姐。“三月三”這一天,廣大壯族人民(廣西、以及廣西越南邊境一帶),都在隆重的紀念歌仙劉三姐。而且每年的“三月三”這一天,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進行紀念劉三姐。“三月三”這一天,全廣西可都是要放假的。
四.廣西“劉三姐歌謠”,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其實劉三姐的文化傳承到現在,是不是真要其人已經不重要了。今天的廣西歌仙劉三姐,已經成為了廣西的一種地域文化象徵。
2.而廣西“劉三姐歌謠”,也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祥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文學項目類別-序號第23。
▲紀念劉三姐的“三月三”歌圩
五.國家、自治區等重要媒體,都對劉三姐的“確有其人”進行了報道:
1.國家重要媒體《人民畫報》,曾於2004年第8期刊登對廣西劉三姐進行刊登報道了:《歌仙故鄉,美麗羅城》,報道中詳細介紹了羅城是劉三姐的誕生地的情況以及考證。
2.廣西重要媒體廣西電視臺,也曾於2005年5月9日,在其“大開眼界”欄目,也對廣西劉三姐進行了專門報道:播出《走進仫佬山鄉》專題。《走進仫佬山鄉》介紹了:“劉三姐的故鄉就在天河縣下里藍靛村(即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
神渡說廣西廣東
她是流傳在中國廣西壯族地區一個悠久而又美麗的民間故事;傳說劉三姐生於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劉三妹,是活躍在廣西柳江流域的一位優秀民歌手,她有出口成歌的本領。三妹喜歡用山歌來讚美自然和萬物,也用山歌來批判社會的黑暗。她設計的山歌雖然樸素,但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與濃郁的地方色彩。三妹不但歌唱得好,人長的也非常漂亮,天生麗質又聰明,什麼活一看就會。三妹在17歲那年對歌時,認識了一位英俊的小夥子“阿牛哥”,也是一位唱歌能手,在對歌當中,兩人情投意合,互相愛慕,於是私定了終身。
可是好景不長,村裡一個對三妹垂涎多時的惡霸,見三妹與小夥子情投意合,大發雷霆,決意要把三妹搶到手。一天晚上,月光皎潔,三妹正和小夥子坐在柳河邊的岩石上看月亮,傾訴衷腸。忽然火把晃動,人聲鼎沸,原來是惡霸來搶人了,三妹和小夥子望望無路可走的山,又望望柳河,兩人決定要生在一起,死在一道,不求今生,只求來世,於是手拉著手雙雙跳進柳河那滾滾的波濤裡。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這位民間的音樂家、歌手,每年三月三都會到柳河邊上賽歌。
歷史上劉三姐是真實存在過的。
玉林身邊事
傳說劉三姐生於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湧,優美動人,有“歌仙”的美譽。有關她的故事和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關於劉三姐的身世,說法頗多,但是據廣西羅城縣誌記載:劉三姐原來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的故居遺址,那村的劉姓族譜還有記載。
關於劉三姐的傳說很多,有民間口頭相傳,也有古籍和地方誌所記述。傳說劉三姐家境貧窮,父母雙亡,由二哥劉二撫養。兄妹兩人打柴捕魚,相依為命。三姐聰明美麗,能歌善唱,經常教四周的村民唱歌,歌聲唱出了窮人的心聲和不平,觸犯了當地土豪劣紳的利益。財主莫懷仁貪圖劉三姐美貌,妄圖佔據為妾,卻被三姐拒絕和奚落。莫懷仁心中暗恨,便請來三位能歌的秀才和劉三姐對歌。卻被劉三姐對的對的流花流水,醜態百出,大敗而回。莫懷仁再次使壞,在民間強行禁歌,但是始終禁不住。惱羞成怒的莫懷仁不惜耗費財產,勾結官兵欲加害劉三姐。劉三姐知道後,喬裝打扮成丐婦,告訴將莫懷仁劉三姐又在巖洞裡唱歌,並領著莫懷仁去看,當莫懷仁走進巖洞時,劉三姐用柺杖在巖壁一敲,巖洞立刻關閉起來將莫懷仁夾死。後來劉三姐和一青年又到柳州魚峰山,桂林七星巖去唱歌。最後兩人化作一對黃鶯飛上了天。這個故事是建國以後,對劉三姐傳說最先整理出來的一篇。
另一傳說劉三姐聰明美麗,勤勞,能歌而遠近聞名。她和同村賣柴的歌手李小牛想愛。財主以觸犯禮教為由,把他倆捆綁丟入河中。李小牛淹死,劉三姐漂到柳州,被老漁人救起,並收為義女。後來劉三姐在柳州唱歌又出了名,莫懷仁知道後,請來三位歌手和劉三姐賽歌,卻大敗而回。莫懷仁惱羞成怒,叫打手把劉三姐捆綁後關進豬籠,沉入河底。劉三姐死後,人們在墳前供祭兩條大鯉魚,祭間墳墓裂開,劉三姐從墳中跳出,騎著一條鯉魚上了天,剩下一條變成了魚峰山。
劉三姐生在壯族,長於歌海,故能出口成歌。劉三姐歌唱的內容主要是人民生活,思想和願望。據傳,劉三姐留下不少歌篇於民間,大體有三類,一是秀才對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三是勞動歌。
劉三姐及其她的歌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壯族人民稱她為“歌圩”開創者和領導者,有關她的故事傳說,或加工成詩集,或編程劇本搬上舞臺還拍攝聞名中外的電影《劉三姐》,深的好評。
零釋壓
風起青萍之末時,本來是活潑奔放、無拘無束的,諳和的是自娛自樂的草根精神,反映的是自由自在的達觀天性,表達的是自給自足的不合作態度,自嘲也好,自信也罷,都是自媒體的率性表達,是謂民間傳奇故事的淵藪。
廣西的歌仙劉三姐就是這般灑脫的歌者,頑強地存在於各族民眾的傳說中,她既可以是漢族,又可以是壯族,也可以是苗族,說她是侗族瑤族白族的也大有人在,這才是鮮鮮亮亮的傳奇,她是千年前的唐代人物還是就在昨天的民國,實在是並不重要,有心人非要給她安上了族譜,假如縱容下去使之成功,下一步的祖居和陵墓只怕也就要現身了。難不成誰還能真正考究出來,劉三姐到底是被財主謀害,還是對歌七日化身為石,還是騎著鯉魚升了天?
想考證出有關劉三姐的任何一條確鑿的事蹟的人,可以斷想,都有一個確鑿無疑的動機,考證的結果就是為了這種動機服務。
五六十年前的電影《劉三姐》,她被披上了職業革命家的神聖外套,彼時正是知識分子承受聲討的年代,她被交代的任務就有“舌戰群儒”,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動物比喻教訓這幾個酸腐秀才,又用犀利刻薄的語言嘲笑地主食利階級,歌曲被賦予了一種先進的革命觀念,換身衣服就能做女政治委員,懷揣一把菜刀就敢拉起隊伍造反。
卻看,劉三姐唱的哪裡是一首首歌,分明是投向反動階級的一把把匕首。
到了十年前的新時代,在老謀子的參與下,劉三姐化身地方旅遊形象大使,《印象劉三姐》讓你領略的是山水劇場燈光秀,看民族服裝、舞蹈、風情、漁家晚唱。少了尖銳的階級矛盾與批判,多了對山水風光的禮讚,個人傳奇讓渡給地方宣傳。
今時今日,劉三姐的歌聲背後,香菸、茶葉、家紡、商城、景觀園、文化節層出不窮,大家在享受劉三姐恩賜的同時,從來沒有放鬆過對三姐的人為闡釋。
至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劉三姐其人,其動人歌喉、其美貌模樣,倒是無關緊要的很了。
山歌好比春江水,男兒不知女兒心,未來的劉三姐之路在何方,在我看,至少劉三姐本人,是說了不算數的。也正如同吳承恩故居紀念館裡,懸掛的畫像只能是六老師。
如今廣西歌成海,都是三姐親口傳,在每個壯家的歌圩裡、廟會上,謹以紀念三姐這位歌神的名義,每個水靈靈的姑娘熱辣辣地拉扯著暈乎乎的阿哥,在陷入心緣情海的每個瞬間,誰人都可以是劉三姐的化身。
而這,或許才忠於穿越歷來現實的交錯時空,從青山碧水中傳唱出來的最真實的劉三姐的聲音本意。
歷來現實
在中國,劉三姐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
,而究竟有沒有這個人呢?說法也不一。
基本上也就是兩種。
一種認為有這個人,而且是可以拿出證據的,什麼證據呢?就是廣西羅成的縣誌,縣誌上記載:劉三姐是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下里的藍靛村,這裡至今還有三姐的舊居,和劉姓族譜裡都有記載這個人。
由於下里離羅成很近,三姐也經常去羅成和人對歌
,所以知道解放前,這裡依然有很多,關於三姐的故事,人們也為了紀念三姐,在多古寺的後殿中央,供奉著劉三姐的神像,經常有人來到“三姐哥殿”對歌遊玩。
而最早反應劉三姐的彩調劇《劉三姐》也是羅成人創作的,所以三姐也就被認定是羅成人
還有一種就是神話說了,持這種觀點的人,根據的是當地的民俗民風,因為自古以來,當地的人們,就是喜歡唱歌對歌,時間久了,歌曲留下來了,唱歌的人,卻找不到了,這樣慢慢的就形象話的,出現在一個虛構的人物的身上,這樣劉三姐這個形象也就出現了,也就是先有了民俗,後來人為了更好的解釋,就把她具體化在一個虛構的人的身上。
而隨著全國各地對民俗的調查,貌似劉三姐的形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而且故事也都大同小異,只是名字稍有改變,像三妹,三媽,三太了,故事也都是圍繞著這一個或者幾個人展開
一個故事的流傳,必須有大眾的基礎,一個美好的故事,又需要多少代人的,口口相傳,我們又何必追問她的真假的,只要人們喜歡,能給大家帶來快樂,她就有存在的意義,就讓這份美好,一直就在心底好了。
持刀斬牛耳
廣西各地都流傳著歌仙劉三姐的傳奇故事,廣西人挺喜歡欣賞劉三姐的影片的。歌仙劉三姐的名聲馳名中外,很多老一輩人都喜歡看劉三姐影片,聽三姐唱山歌,劉三姐可以說是廣西的一張靚麗文化名片,把山歌文化宣傳開來。小時候,爺爺奶奶挺喜歡看劉三姐影片的,我們從小就跟著他們觀看,對劉三姐的印象挺深刻的。
劉三姐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山歌唱得好,非常勇敢,不懼怕財主,帶領貧困老百姓們唱山歌反抗老財主。現在有很多文獻資料對劉三姐都有專門的記載,有人說劉三姐出生在古時候,家裡面比較貧困,父母親早年去世,她跟著自己的哥哥打漁為生,她聰明才智,帶領周圍的老百姓們學唱山歌反抗當地的財主,通過歌聲傳遞出窮困人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對財主的痛恨之情。劉三姐和阿劉哥感情挺深刻的,她不想嫁給莫財主,在茶園裡唱山歌羞愧財主,後面激怒財主找人對山歌PK,財主請的秀才對不過劉三姐,便下狠心勾結官兵加害劉三姐,劉三姐和阿劉哥出逃。
桂林新鮮事
廣西劉三姐歷史上有此人嗎?
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第一個答案:沒有。第二個答案:有。
先說第一個答案,沒有。
歌仙傳說由來已久,流轉於西江流域的各個地方,名稱有小異,有的叫劉三姐,有的叫劉三妹,還有叫劉三娘、劉三姑、劉三太等等,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是山歌唱得最好的,唱得四方聞名了,然後和秀才郎對歌七天七夜,最後化仙了。歌仙劉三姐妹娘媽姑太的主要流傳地方市西江流域,該區域既有漢族白話區、廣府語言區、客家話區域等等,也有少數民族壯(那時還不叫壯)、瑤、苗等等,是個多民族區域,以廣西為主,廣東也有小部分地區,都有歌仙劉三姐妹娘媽姑太的傳說,直到彩調劇《劉三姐》的成功演出,劉三姐才被壯族“獨佔”了。所以說,廣西劉三姐歷史上是沒有此人的,劉三姐是民間傳說中的唱歌高手,是民間“集體創作”的一個人物,是一種廣為傳頌的文化現象而已。
再說第二個答案,有。
現在大家問道劉三姐,羅城人先說劉三姐是羅城的。因為不少地方都有劉三姐是本地人的傳說,但被羅城拿到“先機”,還是因為彩調劇《劉三姐》。廣西羅城縣誌記載:劉三姐是於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618年就是唐朝元年,而羅城縣誌修於清光緒年間,清朝後期的羅城縣歷史專家憑什麼記錄了1200年前劉三姐出生在此呢?也只能憑民間傳說而已,而最早創作演唱彩調劇《劉三姐》的是羅城人,劉三姐“理所當然”就落戶羅城了。
比羅城縣誌早兩百年的康熙《貴縣誌》就有關於《歌仙劉三妹傳》的記載,該文作者是孫芳桂,明代人。原文如下:歌仙名三妹,其父漢劉晨之苗裔,,流寓貴州西山水南村,父尚義,生三女,長大,妹皆善歌,早適有家,而歌不傳。少女三妹,生於唐中宗神龍五年己酉,甫七歲即好筆墨,聰明敏捷,時呼為“女神童”。年十二,通經史,善為歌,父老奇之,試之頃刻立就。十五豔姿初成,歌名益盛,千里之內,聞風而來,或一日,或二日,率不能和而去。十六,來和歌者終日填門,雖與酬答不拒,而守禮甚嚴也。十七,有邕州白鶴鄉少年張偉望者,美丰容,讀書解音律,造門來訪,言談舉止,皆合節,鄉人敬之,築臺西山之側,令兩人登臺為三日歌。臺階三重,幹以紫檀,幕以綵緞,百寶流蘇,圍於四角。三妹服鮫室龍鱗之輕綃,色亂飄露,頭作兩丫鬢絲,發垂至腰,曳雙縷之笠帶,躡九風之絞履,雙眸盼然,抉映九華扇影之間。少年著烏紗,衣繡衣,節而立於右。是日,風清日麗,山明水綠,粵民及瑤壯諸種人圍而觀之,男女百層,鹹望以為仙矣。兩人對揖三讓,少年乃歌《芝房燁燁》之曲,三妹答以《紫鳳》之歌,觀之人莫不歎絕。少年復歌《桐生南嶽》,三妹以《蝶飛秋草》和之。少年忽作變調,曰《朗陵花》詞,甚哀切,三妹則歌《南山白石》,益悲激,若不任其聲者。觀之人皆為欷歔。自此迭唱迭和,番更不窮,不沿舊辭,不夙抅時,依瑤壯諸人聲音為歌詞,各如其意之所欲出,雖彼之專家,弗逮也。於是觀眾者益多,人人忘歸矣。三妹因請於眾曰:“此臺尚低,人聲喧雜,山有臺,願登之為眾人歌七日。”遂易前服,作淡妝。少年皓衣元裳,登山偶坐而歌。山高詞不復辨,聲更清邈,如聽鈞天之響。至七日,望之儼然,弗聞歌聲,眾命二童子上省,還報曰:“兩人化石矣!”共登山驗之,遂以為兩人仙去,相與羅拜。時元宗開元十三年乙丑正月中旬也。至今粵人會歌盛於上元,蓋其遺雲。
唐朝之貴州,即今廣西貴港市(市轄區即原貴縣),貴州西山水南村,即今貴港市覃塘區石卡鎮西山村。
西山村唱歌山的對歌石
廣西的柳州、桂林、宜州等等,都有劉三姐是該地方人氏的傳說。
《廣東新語·劉三妹》:“ 新興 女子有 劉三妹 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 唐中宗 年間,年十二,淹通經史,善為歌……今稱‘歌仙’。”廣東也有傳說,特別是粵西一帶。
因此,劉三姐卻有其人,應該是一位到處“走穴”的歌手,在各地唱歌的同時,也辦班培訓了不少徒弟,才有了“廣西如今歌成海,都是三姐親口傳”的美譽。
西園小苑
人因該明白,神知道。
v中國龍
有誰知道劉三姐是怎麼死的,我聽老前背講過
木生土
歷史上並非有“劉三姐”歌仙其人!是八十年代柳州文化局局長編寫創作出來的民間故事(是廣西作家),故事出版後也有人評論說故事取為劉姓不合壯族人的姓氏,因為壯族人沒有劉姓,屬外來人,是1956年成立戶口登記時,外耤人流浪到壯區定居後自報是壯族人,(有些是和壯人通婚改成壯族人)。原始壯族的姓氏為姓韋、廖、蘭、熊、莫、覃等六大姓。其他姓氏都視為外來人。由此可見劉三姐是故事中的人物,也是八十年代創作出來的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