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唐朝琵琶文化的演進

琵琶是我國傳統的樂器之一,雖然琵琶並非是由中國人所創造,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對它多次改進,最終變成我們獨具特色的民族樂器。琵琶在秦漢時出現,發揚於隋唐,最終在明清時期完成定型,經歷數千年的滄桑歷程。它在唐朝時的影響力達到巔峰,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很喜愛琵琶演奏,無數的文人騷客也拜倒在它的魅力之下,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不僅如此,琵琶還走出國門,對當時唐王朝周邊國家的音樂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奏響獨具中華魅力的壯麗篇章。

一、從外傳入的傳統琵琶,歷經沿線多地的傳承,融合各族百姓普遍審美,流行於市井的音樂消遣,個人感情的綿延線

中國傳統的琵琶原型來自於波斯梨形曲項琵琶。這種琵琶在漢朝時沿著絲綢之路途徑伊朗、印度,最終借道新疆甘肅,傳到了中原。琵琶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為了北方人喜愛的樂器,因其雄壯豪邁的音樂風格很符合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品味,琵琶變得越來越流行。

隨著北方民族的融合,在數百年的演變中,這種樂器形成了各類不同的樣式,根據弦的數目或者琴頸的形狀來區分這些各式各樣的琵琶。

琵琶並非一開始就已經定形。秦末時北方已經出現三絃琵琶,顧名思義這種琵琶只有三根弦,所以也被稱為“三絃”。後來發展到西漢,中原地區出現了阮咸琵琶,提及阮咸,他是漢初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唐朝琵琶文化的演進

阮咸彈琴

不過根據史料記載,這種琵琶並不是他本人設計改良的,發明的人借阮咸之名,使得這種樂器在當時變得出名並且開始流行起來,到後來還單獨發展成了一個樂器分支——阮。

五絃琵琶是在南北朝後才開始流行的,雖然在唐朝時與四弦的傳統琵琶並駕齊驅,但在宋代之後逐漸消亡。真正流傳到今天的是四弦琵琶,而這種琵琶在唐朝時也成為正統,為廣大樂師演奏。在今天發現的古唐壁畫上,仍然可以看見當時這種樂器流傳的盛況,在龍華寺洞的佛壇上,可以看見有藝人懷抱四弦琵琶演奏,雖然畫面因為年月的侵蝕有所損壞,但是動作神態依舊栩栩如生,可見當時演奏狀況。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唐朝琵琶文化的演進

琵琶演奏的壁畫

在盛唐,琵琶演奏可以說是得到了朝廷和民間的雙重支持。隋朝時,琵琶演奏就已經成為宮廷音樂中的常客。到唐朝,由於唐高祖李淵十分喜愛琵琶,直接確立了琵琶在宮廷音樂中的地位。唐太宗也對琵琶青睞有加,還對琵琶演奏方式的改變起了重要作用。

在唐玄宗時期,由於他重視音樂藝術,琵琶更是令他愛不釋手,在他本人創辦的梨園裡,還有專門教授琵琶演奏的老師。而在當時,很多才華橫溢的詩人所作與彈琵琶相關的詩詞也為琵琶演奏藝術的發揚光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唐朝琵琶文化的演進

白居易與琵琶女細語交流

最有名的當屬白居易所作《琵琶行》,詩中所描寫的商人之妻演奏場面也代表了當時琵琶演奏的盛況。同時,很多文人本身也是技藝高超的琵琶演奏者,如初唐的王維,他還自己譜曲,這同樣也反映了文人階層對琵琶演奏藝術的肯定。

二、從琵琶演奏的千古絕唱中瞥見琵琶演奏的驚豔一角,詩人們的生活源於琵琶樂滲透薰陶,田園隱居生活下,文學藝術的創作新高

提到琵琶,我們或許首先想到的是它那奇特的外形,梨子形狀的音箱,長柄之上纏著數根絃線。賦予樂器靈魂的人是演奏者,演奏這種奇特樂器的藝人盤坐在座位上,懷抱琵琶,身體微微下傾,手指按在弦上,蓄勢待發。

這樣的場景浮現在眼前似乎有些飄渺,而在《琵琶行》的文字中,我們現代人也能夠從詩歌的韻詞中找到演奏時的感覺,細細品來,也似乎滿足了我們對琵琶演奏的全部幻想。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唐朝琵琶文化的演進

《琵琶行》

所以說,談到唐代的琵琶藝術,就不得不品析這首詩歌。這首詩創作於中唐,當時唐朝已由盛轉衰,加之詩人歷經貶謫之苦,這首詩的主基調就顯得有些悲涼。在詩的一開頭,詩人與好友飲酒於船上聽見附近有人演奏琵琶,想要請彈奏者為他們演奏一曲。

在這些落魄之人的請求下,演奏琵琶的女子只得羞答答的來宴席上演奏。不過她一開始彈奏就已經鎮住了在場的所有人,在白居易的詩中所體現的是一位技藝高超的演奏者的傾情獨奏。她所彈奏的音樂聲時而急促,時而緩和,彈奏出的樂聲像水滴滴落在玉盤之上,又像是銀瓶中水流崩裂瓶子的聲響。

而她的指法更是精妙,“攏、捻、抹、挑”,四種指法連環交錯,彷彿已經看見女子的手指在指板上游走如龍,又驚若閃電。詩人用一連串的修辭手法在現了當時的場景,而在演奏結束之時,江天水月,以極為應景的環境讓這次演奏完美謝幕。

這首詩出現了許多描寫演奏場景的句子,也能讓人感覺到琵琶演奏中流露的真情實感。琵琶的藝術感染力極強,這種打動人心的樂曲能讓聽者在落魄之時流淚,自然也能讓人春風得意。相傳,唐初詩人王維彈的一手好琵琶,他的琵琶演奏才能得到了當時太平公主的賞識,加之詩歌也驚豔四方,直接破格錄取為進士。再後來,他本人也譜寫了許多琵琶樂曲,可惜的是,這些樂曲幾乎失傳。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唐朝琵琶文化的演進

縱情于田園的王維

當時琵琶演奏深入唐朝人的生活之中,唐人有胡風,時人愛舞劍,而鏗鏘激昂的琵琶樂也不怪乎可以代表唐樂。

三, 琵琶樂作為唐朝國樂盛極一時,在異鄉土壤上生根發芽的琵琶演奏藝術在日本和朝鮮開花結果

在中國古代,日本和朝鮮受到中國的影響最大。而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上最昌盛繁榮的時期,來中國學習的留學生和留學僧在國都長安停留,這裡豐富的物產和多樣的文化令他們目不暇接。這些日本旅客自然也免不了受到琵琶樂曲薰陶,這些人在回鄉後將中國的琵琶藝術傳播到當地,日本本土的琵琶演奏藝術發源於此。

在日本本土上,琵琶演奏發展成了兩個分支,即雅樂琵琶和盲僧琵琶,這兩種演奏方式各有不同的特色。雅樂常用於伴奏,並且逐漸發展成了日本的民族樂曲之一。而演奏雅樂的樂器本身也很有講究,琴面上往往以高雅的圖案裝飾,琴本身更不用說是由高級木材製造而成,是一種四弦琵琶。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唐朝琵琶文化的演進

四弦琵琶

盲僧琵琶是在後來出現的了,在當地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由盲僧演奏,內容也多與佛教有關,祭拜一些土神的活動中也常有用到。盲僧琵琶又根據演奏者的居住地分為了更小的分支,這些不同的分支所使用的琵琶樂器和演奏的主要樂曲也不盡相同。

日本琵琶雖然也有不少種類,但是它們整體樣式相差不大,畢竟都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代表的雅樂琵琶就是

由遣唐使藤原貞敏帶回日本的,使得琵琶樂在當時的日本廣為流傳,而在個時期也出現了大批的琵琶演奏藝術家。日本傳統音樂受中國民族音樂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在那時,朝鮮與唐朝的交流也極為密切,唐朝宮廷中有高麗樂的影子,而受到唐帝國繁榮文化的影響,朝鮮也派了大量的留學生來唐學習。唐樂與當時新羅的鄉樂相融合,並且把從唐帶去的樂器結合到朝鮮本地音樂中,形成了獨特的樂風。

琵琶在唐代的流行受到了國內外的各方面影響,在那個開放的時代,琵琶作為文化交流的標誌之一活躍在社會生活裡。唐代的琵琶藝術博採百家之長,使其變得愈加完美,對其它國家的音樂文化影響深遠,也改變了其音樂藝術發展軌跡,是中國樂器史上的輝煌傳說。

四, 琵琶真正的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側面反映了唐朝社會狀況與文化藝術的影響力,流傳至今散發餘香

唐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王朝,唐朝時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上的成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朝統治者當時的政治態度是開放且包容的,這使得各個國家,各種文化之間有了交流碰撞的機會,琵琶本就是文化交流下的產物,它生於波斯而發跡於中原,這代表的不僅是一種樂器的成就,也代表著唐王朝文化政策的成功。

在唐朝人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樂器對他們來說,已經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這是一種潮流的指向。在達官貴人舉辦的宴席上,常常會有侍女在旁邊演奏琵琶來調節氣氛。同時,觀賞這種樂器演奏也是平民百姓附庸風雅的一種簡單途徑,畢竟宮廷裡,他們的皇帝也和他們一樣熱愛著這種樂器。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唐朝琵琶文化的演進

宮廷宴會奏樂

坊間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琵琶演奏培訓機構,為了博得達官貴人垂愛,坊間女子已將練習琵琶作為他們的日常工作,這也就有益於這種藝術的專業化。同時琵琶作為一種樂器也開始與宗教聯繫起來,現如今存在的敦煌莫高窟和龍門石窟裡有許多壁畫,壁畫上懷抱琵琶飛昇的仙人形象數不勝數。

而在佛教中琵琶也常作為經文誦讀的伴奏,以求更加有儀式感,這從傳入日本的盲僧琵琶也可看出。唐德宗時甚至有公開舉行琵琶演奏大會用以求雨,當時無數觀眾在臺下欣賞兩位大師間的對決,最後其中一人落敗請求向另一人拜師學藝。樂師之間的交流是也是琵琶演奏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從初唐“貞觀之治”到盛唐“開元之治”,音樂文化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大放異彩,從坊間民居到宮廷要塞,或是商旅和軍隊之中,無論它的樂聲能夠給人帶來什麼樣的感情變化,琵琶都已融入到唐朝人的生活之中,琵琶藝人的足跡也給歷史添上淡淡的一筆。

琵琶文化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琵琶的形制仍然在變化,經過宋元時期的演變改良,直到明代才最終成熟。琵琶藝術自此正式定製,一直流傳到今天,在我們的身邊默默訴說著盛唐遺風。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全唐詩》

《樂府雜錄》

《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