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改善人居環境,沙灣農旅融合的美麗蛻變

改善人居環境,沙灣農旅融合的美麗蛻變

大渡河畔,青山環繞,一排排紅磚房在歲月的沉澱下與周圍環境相互交融。“這裡原是水電七局在沙灣境內的辦公生活場所,興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總建築面積約12.7萬平方米,佔地200餘畝。”沙灣區牛石鎮黨委書記彭政說,水電七局遷離後,“紅房子”就成為務工人員的落腳點、當地居民的雜物間、社會閒散人員的聚居區,有著光榮歷史的“紅房子”變了樣、走了形。

  直至沙灣區提出“工農聯動、農旅融合”,讓這片曾經的熱土煥發出新的生機。

改善人居環境,沙灣農旅融合的美麗蛻變

牛石鎮朝山村“紅房子”區域別具一格

  利用閒置資源築巢引鳳

  如何利用閒置資源,築巢引鳳?沙灣區牛石鎮圍繞“農旅融合發展示範鎮”定位,以“整治提升人居環境,助力文旅小鎮建設”為導向,實施村貌革命“12345”工程(堅持宜居鄉村1個標準,發動黨員和群眾2個參與,實施廁所、汙水、垃圾3大革命,開展“雜、汙、廢、亂”4項清理,建立垃圾清運、水域治理、廁所管理、長效保潔和村貌巡查5個機制)。目前,牛石鎮農旅融合、產業提升、生態宜居等方面的發展已初見成效。

  在牛石鎮朝山村一組(灰石盆)原水電七局遺留房產“紅房子”區域,順著一條長長的水泥路往上,一棟棟紅房子整齊排開,牆面上的青苔、路邊的雜草、水溝裡的垃圾早已不見蹤影。花壇裡花開正鮮,蓋著草帽的土陶罐垃圾桶別有一番韻味。

  “我們以灰石盆區域為重點,緊盯垃圾遍地、私搭亂建、亂堆亂放、亂墾亂種、汙水橫流等突出問題,發動群眾參與,著力攻堅。該區域完成養殖場關閉拆除22家,搬遷安置群眾582戶,拆除違章建築1.3萬平方米,美化綠化2000餘平方米。”彭政指著一旁即將完工的銅河博物館說,“前期這些工作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也成功引進了投資公司。目前,紅房子藝術風情小鎮項目已初具規模。”

  據瞭解,沙灣區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契機,立足於山區實際特點,紮實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和“村貌革命”,集中開展“四清四拆”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全區共完成危舊房改造提升3375戶,實施集鎮住房風貌提升1100戶,拆除廢棄房屋2800平方米,實施改廚改廁5638戶,拆除“散亂汙”企業287戶,清理砂石場23個,集中整治規模畜禽養殖戶92戶,拆除各類違章建築面積達200餘萬平方米。同時,種植銀杏、香樟、三角梅等植物12.8萬株,栽植蘆葦10公里,綠化面積近50公頃。

  共享人居環境整治成果

  銅河銀灘位於沙灣區葫蘆鎮祝村,是大渡河風景道沙灣段的第二個驛站,同時也是體量最大、功能最齊全的一個驛站,項目總佔地800餘畝。記者瞭解到,葫蘆鎮以“村貌革命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投入5000餘萬元完成大渡河沿岸3.8公里騎行道、驛站主體、配套停車場建設,並對區域環境進行了綠化。該鎮還配套佈局“大渡河十里特色水果產業帶”,培育獼猴桃、藍莓等基地1500餘畝,形成了以環境促產業的新格局,昔日的違搭亂建荒地即將破繭重生,成為大渡河畔一顆閃亮的明珠。

  葫蘆鎮黨委書記徐進介紹,該項目建成後,將輻射牛石鎮“紅房子”、葫蘆鎮四峨梯田、龔嘴鎮杏嶺秘境、軫溪鄉世外花鄉等周邊景點,並與之形成旅遊環線。

  不久前,樂山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啟動儀式在祝村舉行。自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來,祝村在垃圾分類自覺化、收集保潔制度化、轉動處理專業化上下足功夫。

  “我們配備了垃圾分類指導員、可回收資源負責人、垃圾分類督查組長,指導並監管村民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對易腐垃圾,村上建了堆肥池,農戶自行收集投放到堆肥池進行集中處理,變肥還田。對有毒有害垃圾,村上統一設立有害垃圾桶置放點,農戶自行投放。對於其他垃圾,向農戶發放分類垃圾桶和垃圾袋進行分類投放,確保了‘戶分類’源頭環節的有效管控。”徐進告訴記者,鎮上配置有密閉式垃圾轉運車,對普通垃圾由保潔員每天清理收集,大件垃圾預約上門收取,有害垃圾定期統一運輸,可回收垃圾由農村送至回收點集中收集,並按標準進行等額積分兌換禮品,激發村民積極性。

  據悉,沙灣區已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6萬噸,村溝村塘淤泥3900噸,村內殘垣斷壁433處,設置垃圾分類集中點136個,採購垃圾分類桶2萬個,印製環保手袋、圍裙4萬個,聘請保潔員162人,配套垃圾分類清運車25輛,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完成大渡河溼地修復2200畝,岸線綠化3500畝。清理農村公路沿線、房前屋後雜物650噸,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改善。


改善人居環境,沙灣農旅融合的美麗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