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西遊記》:比“真假美猴王”更驚心動魄的,是“真假沙僧”

事出反常必有妖。

——題記

說到《西遊記》,“真假美猴王”是絕不能忽略的重點。

多年來,無論是研究《西遊記》的專業人士,還是普通愛好者,都在想盡辦法,論證“六耳獼猴”到底是不是孫悟空的另一個分身。而我認為,這些研究,全都搞錯了重點。

這些人,和書中的佛派人士一樣,全都中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

我認為,這一回,重點不是“真假美猴王”,而是“真假沙僧”。

《西遊記》:比“真假美猴王”更驚心動魄的,是“真假沙僧”

1)沙僧對豬八戒的稱呼,說明他是假沙僧。

話說,在五十七回,唐僧趕走了孫悟空,讓豬八戒去化齋。八戒去得久了,三藏飢渴難忍,沙僧去催八戒。

視角再轉到豬八戒這裡,八戒化了齋:

正走間,聽得有人叫“八戒”。八戒抬頭看時,卻是沙僧站在山崖上喊道:“這裡來!這裡來!”及下崖,迎至面前道:“這澗裡好清水不舀,你往那裡去的?”八戒笑道:“我到這裡,見山凹子有個人家,我去化了這一缽乾飯來了。”

噫!這聲“八戒”,叫得人毛骨悚然。

自從沙僧加入取經團隊以來,沙僧稱呼豬八戒,都是“哥”“二哥”“二師兄”,埋怨他的時候,也像孫悟空一樣,叫他“呆子”,何曾聽他喊過“八戒”?

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這三個名字,是菩提祖師和觀音菩薩取的。唐僧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又分別給他們取了“行者”“八戒”“和尚”三個渾名。

三個師兄弟,孫悟空可以稱兩位師弟“八戒”“和尚”,但兩人不能直不愣登地稱孫悟空“行者”。同樣道理,沙僧也不能喊豬悟能“八戒”,這是常識。

沙僧尋找自己的師哥,卻突然喊了一句從來沒喊過的“八戒”。這至少說明,這個沙僧,絕對有問題。

有人可能認為,考慮到當時的情景,沙僧是在尋找八戒,當然要喊名字。可是,從文中看,這聲“八戒”,是在沙僧看到豬八戒以後喊的,而不是在尋找過程中喊的。此其一。其二,在後文中,沙僧又不經意地連喊了幾次。

《西遊記》:比“真假美猴王”更驚心動魄的,是“真假沙僧”

沙僧實不忍舍,將唐僧扳轉身體,以臉溫臉,哭一聲:“苦命的師父!”只見那長老口鼻中吐出熱氣,胸前溫暖,連叫:“八戒,你來!師父未傷命哩!”那呆子才近前扶起。

噫!這幾聲“八戒”,在最重視自己權威、最瞭解謀略的唐僧聽來,該是多麼膽戰心驚!

難道,這還不能證明,這個沙僧是假的嗎?

2)從唐僧的言行來看,他對沙僧的身份,已經有了懷疑。

在取經路上,鬥爭無處不在。人心險惡,唐僧並不是只會吃素。

唐僧是師父,在取經路上,他是領導者。他必須會教自己的弟子,尊師重道,懂得尊卑。可是,這個沙僧,竟然在自己面前,一反常態,口口聲聲喊自己師兄的名字。這正常嗎?

從後文看,唐僧對沙僧起了疑心。

一,他不讓豬八戒去討行李。

沙僧即將冷飯泡了,遞與師父。師父吃了幾口,定性多時,道:“那個去討行李?”八戒道:“我前年因師父趕他回去,我曾尋他一次,認得他花果山水簾洞,等我去!等我去!”長老道:“你去不得。那猢猻原與你不和,你又說話粗魯,或一言兩句之間,有些差池,他就要打你。著悟淨去罷。”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豬八戒去取行李,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第一,豬八戒去過花果山。第二,豬八戒曾經勸回過孫悟空。

但是,唐僧“定性多時”,思慮周全,以孫悟空與豬八戒不和為由,不讓豬八戒去。

二,他讓沙僧去南海找觀音菩薩。

沙僧應承道:“我去,我去。”長老又吩咐沙僧道:“你到那裡,須看個頭勢。他若肯與你包袱,你就假謝謝拿來;若不肯,切莫與他爭競,徑至南海菩薩處,將此情告訴,請菩薩去問他要。”

讓觀音菩薩替自己要行李?這不是扯淡嗎?

那麼,唐僧的這兩步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是想假借他人之手,驗證自己的想法——眼前這個沙僧,是假沙僧。

《西遊記》:比“真假美猴王”更驚心動魄的,是“真假沙僧”

到了花果山,假沙僧肯定要與孫悟空纏鬥,如果沙僧是妖怪所變,那麼,孫悟空必定能分辨出來。如果孫悟空分辨不出,到了南海,觀音菩薩必定能夠看出沙僧已不是原來那個沙僧。

唐僧的話一出口,假沙僧已經明白,自己露出了破綻,為了去除唐僧的疑心,他只能主動承擔任務。

沙僧應承道:“我去,我去。”從不出頭的沙僧,在這裡竟然承擔了拯救取經團隊的任務。而且,在花果山,他主動出擊,殺死了他名下唯一一個有案可考的妖怪。而這一行為模式的改變,恰恰說明,沙僧已不是原來那個沙僧了。

不過,令唐僧想不到的是,假沙僧竟然輕鬆過關了。他去了花果山,也拜見了觀音菩薩,一點也沒讓人看出破綻。

3)假美猴王的經驗,讓沙僧以假亂真,成功打入佛派內部。

如果沙僧確實被替代了,那麼,為什麼孫悟空、觀音菩薩都沒有看出來?

因為,假美猴王,已經探索出了一套經驗,足以以假亂真。

我們看,唐僧、觀音菩薩分辨不出真假美猴王;地府只有諦聽知道,但不敢說;照妖鏡也失了靈,玉帝束手無策;最後,如來是運用大智慧,用嚇唬人的方式,把假猴王嚇跑了。

那麼,可以推測出來的是,如果這股勢力在暗中把孫悟空幹掉,讓假猴王伴隨取經人一路向西,肯定沒人能認得出來。這也正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因此,當假猴王成功逃脫之後,這股勢力已經明白,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佛派辨不出孫悟空的真假,當然也辨不出沙僧的真假。

《西遊記》:比“真假美猴王”更驚心動魄的,是“真假沙僧”

當整個佛派都在為打死了假美猴王而慶幸的時候,殊不知,這股勢力已經悄無聲息地打入了佛派內部。

在取經路上,鬥爭無處不在。而取經結束後,也並不意味著一切已經結束。取經的結束,只能說明,新的鬥爭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