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魏延到底是不是屬於荊州系勢力?

安定郡小書生


劉備的蜀漢政權裡面主要的就是兩股勢力,一個是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勢力,而另一個就是益州勢力

劉備在三國之中也算是梟雄一個,作為白手起家的代表,劉備一開始並無勢力可言,那真是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趙,而後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出山後才總算有了荊州作為根據地,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裡勢力快速膨脹,到其取益州時兵力已經不少於8萬,這是他的荊州系;而後劉備進入益州,取漢中又招降了李嚴、法正等一些益州關羽。這就是我們說的益州系。

那麼魏延算哪一種呢?

這種問題自然不能以小說為論點。我們來看看正史,陳壽在《三國志》中指說到魏延為劉備“部曲”。所謂“部曲”原本是軍隊編制的一種,但不是正規軍,大概其就相當於招募的私兵、僱傭兵之類。

換句話說,魏延並不是降將,可能他是劉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招攬的私兵

在荊州,魏延並沒有什麼名氣,而後入蜀之戰拉開大幕,魏延也逐漸鋒芒畢露,受到了劉備的賞識。劉備征服漢中打敗曹操後需要留守一人以鎮漢中,魏延這匹黑馬被劉備看中成為了漢中太守,是蜀漢王朝的封疆大吏了。從魏延的生平來看,他斷斷不是益州系,而且劉備死後他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荊州系的可能性比較大一點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要說魏延是不是荊州派系,就不得不說劉備集團派系劃分。劉備以仁義立天下,自稱中山靖王之後。識人用人都很有一套。劉備的蜀漢集團主要分為四派系。

1、元老派

主要成員:關羽、張飛、孫乾、簡雍、趙雲、糜氏兄弟。

這是早期跟隨劉備打天下的,搶地盤,同時過程很曲折(顛肺流離,無處安家,屢敗屢戰,堅信劉備能帶領大家功成名就,封侯封爵,跟馬雲創業很像)。這些人是蜀漢政權的元老功臣。這個派系也有一個特點,武強文群,在蜀漢集團中去世得較早,也造成元老派的勢力弱小。

2、荊州派

主要人員:諸葛亮、魏延、黃忠、文聘、蔣琬、費禕、馬氏兄弟。

這是劉備在荊州時招攬的一批人特別是劉表去世後,許多荊州氏族加入劉備陣營,這些人組成了荊州派系。這些人以諸葛亮為首,文武均衡,掌握著蜀漢政權核心力量,劉備集團能正常運行,荊州派是重中之重。

3、東州派

主要成員:法證、李嚴、許靖、董和、孟達、董允

這些人是劉焉入蜀時帶去益州的一批人,同時還有一批東州兵勢力,

他們在蜀漢政權中屬於中層權力的掌控者。

4、益州派

主要人物:黃權、李恢、馬忠、王平譙周

這些人是益州本土豪強,是益州土生土長的人。這些人在蜀漢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同時也是受打壓的一方。

參考文獻:《三國志》。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魏延有大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意外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軍政大權於一身),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一片震驚。劉備大會群臣,考校魏延道:“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魏延朗聲答到:“如果曹操舉傾全國之力前來,我請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摔十萬大軍前來,我請為大王吞他。”想必大家也知道,魏延守漢中十年,曹魏不能進犯,當時蜀漢政權內困外弱,魏延獨擋北方防線。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通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這也為其埋下禍根。


雨夜中的星空


魏延是荊州人,這一點沒有疑問。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三國志·魏延傳》

義陽是魏文帝曹丕從南陽郡分出來的一個郡,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信陽市,南陽郡是荊州首郡,魏延是荊州人沒有問題。

但荊州人與荊州派是兩個概念。荊州派又稱荊襄集團,指的蜀漢政權中原籍荊州的士人集團,代表人物是龐統、馬良馬謖兄弟、向朗向寵叔侄等荊州大族――後來相繼輔政的蔣琬費禕等人早期並不是集團核心,是諸葛亮提拔起來制衡大族勢力的。

魏延雖然也算是荊州鄉黨,但和世家大族完全不是一路人。他是劉備部曲,也就是軍閥招攬的農奴私兵,很可能是流民身份,出身很低,靠戰功得升高位,跟荊襄集團尿不到一壺裡。

所以,後來魏延與楊儀內訌,二者相互攻訐,蔣琬等人雖然和楊儀關係也不太好,此時不經調查便毫不猶豫站到楊儀一方,其實是階級傾向使然。

(魏)延、(楊)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三國志·魏延傳》


真正鱷魚不哭


做為蜀漢壯年派的代表人物,魏延無疑屬於荊州系勢力的中堅。

魏延他屬於是個好戰分子,“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做為野心勃勃的武將,想建功立業,必須要靠戰爭才行。所以魏延是支持打仗的,這一點上,他與諸葛亮、姜維是完全一致的。

在劉表手下時候,魏延也希望能夠通過戰爭來建立功勳。但大家都知道,劉表他是個知識分子,沒有什麼平定天下的野心,只想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用人方面就任用親信,非常保守,像黃忠、甘寧、魏延這些勇將都被排斥在軍隊底層。而劉表的兩個兒子也沒有什麼出息,魏延沒有什麼希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他過得很不愉快。

魏延很欣賞劉備,因為劉備有野心啊!但劉備依附於劉表的這段時間,魏延肯定不能去投靠他。魏延也不傻,那樣反而會激化劉表與劉備之間的矛盾,劉備到時候也保不住他。

劉表死後,劉備率軍士和百姓到襄陽城來,魏延覺得機會來了,打開城門要迎劉備入城,卻被文聘阻止,但魏延這個行為給劉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關羽兵至長沙城,黃忠出戰,魏延沒有敢立即叛亂,那時候黃忠和部將們也不允許他這麼幹。到了太守韓玄欲斬黃忠的時候,魏延敏銳的抓住了機會,斬殺韓玄開城投降。

魏延在荊州期間歸附到劉備麾下,對劉備也是絕對崇拜和忠心的,劉備很清楚這一點,他對魏延還是非常照顧和提撥的。

劉備入川,黃忠和魏延都隨之出征。在攻襲雒城時,魏延還曾與黃忠爭奪先鋒之位,魏延出言不遜,當場嘲諷黃忠“老將不以筋骨為能”,激怒了黃忠要與他比武,魏延毫不退縮,立即擺開架勢要動手。我們可以發現,劉備非常喜歡魏延,對他這股驕狂之氣一點都不反感,反而處處維護他。讓他獨領一軍,與黃忠平起平坐,當魏延違反了戰鬥計劃的情況下,劉備仍然千方百計地為他開脫責任。

所以說,無論在劉備的心目中,還是魏延給自己的定位,兩人是一致的,魏延肯定屬於是荊州系勢力,這也是劉備的根基,劉備對魏延是著意培養的。劉備攻下漢中後,甚至將漢中地區的防務重任交給魏延,任命他為漢中太守,可見對他忠心和能力的信任程度。

在諸葛亮心目中,對魏延也是著意培養和提拔。比如說南征之戰中,擒鄂煥、擒孟達、擒祝融夫人、火燒籐甲兵等重要戰事,都有魏延的功勞。一直到歷次北伐,都將許多重要任務交給魏延去完成,一來是倚重魏延的能力,二來是提高魏延在軍中的地位。魏延的多次升遷都與諸葛亮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係。

但魏延這個人有個致命的短板――政治頭腦極其幼稚。魏延的思維始終禁錮于軍事方面,他這個人和關羽非常相象,自矜驕狂,好大喜功,愛面子,虛榮心強。對部下將士很照顧,但與上級決策層、同僚、戰友都處理不好關係。大家看在魏延的資歷、能力和功績上,對他保持容讓。但與關羽不同的是,人家關羽和劉備即是君臣,又是結義兄弟,“漢中王即君侯,君侯即漢中王”,有著強大的靠山,而魏延不具備這個親近關係,所以魏延驕狂,是很容易突破底線的。

魏延不存在反叛的思想,他對劉備是絕對忠誠的;劉備死後,魏延對後主劉禪也絕對忠誠;魏延對諸葛亮也是忠誠的,戰略戰術上有不同的觀點,這很正常。所以並不存在諸葛亮有意打壓魏延的事情,也不存在魏延對諸葛亮心懷異心,雙方並沒有發生對立。

魏延政治頭腦幼稚這個巨大缺陷,在諸葛亮生前不會有什麼問題,諸葛亮要倚重魏延,也必須得維護他,阻止別人傷害到魏延。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樣的將才不是隨便能找到代替的。

但諸葛亮一死,魏延這個缺陷就致命了。權力形成了真空,各個派系的勢力可都瞄著呢。而魏延又摻和了進來,一腳踏入了險惡的政鬥漩渦,沒有人再會維護他,反而有很多人想搞掉他。魏延又嚴重缺乏政斗的頭腦和經驗,完全看不出敵人預伏的陷阱,一頭就栽了進去。魏延的覆滅,不僅僅是蜀漢軍方的巨大損失,也是蜀漢根基荊州系勢力的巨大損失。

所以說,魏延這個人歸根結底只是個將才,論政治頭腦,他遠不如姜維,他不適合做三軍主帥,也承擔不了諸葛亮的遺志。


饞嘴肥貓鏟史官


魏延屬於劉備陣營中的元老派,是嫡系中的嫡系

魏延不是屬於荊州系勢力,他嚴格來說應該屬於劉備陣營中的元老派,是劉備真正的嫡系。史書裡面也沒有記載魏延加入到劉備陣營中的準確時間,但有兩點可以大致推斷出魏延跟隨劉備的時間,《三國志》中是這麼寫的: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

首先,魏延是河南義陽人,在三國時期,因為交通和資訊的不便,大多數人找工作都是就近,很少有人跨省去找工作,特別是像魏延這種毫無家世可言的寒門,而劉備正好在河南的汝南和南陽(新野)地區待過很長時間,並且曾長期在這兩個地方招兵買馬,堅持抗曹,魏延大概就是在這段時期加入到劉備陣營中的,應該比諸葛亮還略早那麼一點。

其次,《三國志》中在記載魏延的出身時說他是劉備的部曲,部曲屬於劉備的私兵、家將,和關羽、張飛、趙雲不同,關、張、趙是劉備的合夥人,都是有原始股本的。而魏延是劉備獨有的部下,從漢代的法律和當時的普世價值觀來說,成為部曲是一輩子都不能背叛主人的。

比如曹操可以招降關羽,但絕對不會去招降魏延,部曲和主人是天然綁定的,能成為劉備的部曲並得到信任,劉備對他肯定有過長期的觀察,至少絕對不會是《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赤壁大戰後才跟隨劉備。

因此,從根子上來說,魏延是劉備陣營中的元老派,只不過資歷比關羽、張飛、趙雲差,但魏延部曲的身份又註定他是絕對忠於劉備且能毫無保留聽從命令的,這也是劉備為何在成為漢中王后把漢中交給魏延鎮守的原因,除了能力足夠強,魏延是劉備的私將身份也漲了很多分。

蜀漢的後劉備時期,魏延和諸葛亮是天然的盟友

蜀漢的後劉備時期,在關羽、張飛、趙雲、簡雍、孫乾等劉備派系中的元老派紛紛亡故後,整個元老派系中魏延算是碩果僅存,他憑藉老資格和戰功成為蜀漢軍中的頭號大軍頭,也是在蜀漢軍中能稍許制衡諸葛亮的存在,諸葛亮對劉禪的態度是一種責任,魏延就是單純的忠心,有他在軍中,劉禪其實能多少放點心,至少不會讓諸葛亮一家獨大。

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也不是如《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緊張,實際上諸葛亮的北伐必須要得到魏延這位長期鎮守漢中的蜀漢頭號大軍頭的配合,而魏延也是贊成北伐的,在戰略上,兩人是沒有一絲一毫矛盾的,從政治上來講,諸葛亮代表的荊州系和魏延代表的元老系也是天然的盟友,他們要壓制的是不願意北伐的蜀中世家。

魏延的冤死,荊州系的集體打壓

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因和楊儀爭權失敗而身死族滅,其中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魏延恰恰不是荊州系,害死魏延的楊儀(出生襄陽)是荊州人,諸葛亮留下輔佐劉禪的董允(出生南郡)、蔣琬(出生零陵)、費禕(出生江夏)也全是荊州人,《三國志》中記載,魏延和楊儀互相彈劾時,劉禪曾詢問董允和蔣琬的意見: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 允鹹保儀疑延。

劉禪問其實是白問,楊儀和他們本來就是一夥的,都是荊州系,在對付非荊州系的官員時肯定會站在一起,並且魏延在軍中的資歷和威望遠遠超過他們,諸葛亮如果還在,荊州系還能和魏延和平相處,諸葛亮亡故後,董允和蔣琬要想在軍隊中能說上話,就必須要讓魏延下課。

而楊儀針對魏延正合他們的心意,或許劉禪知道魏延可能是冤枉的,但他也絕對不會和全體荊州系唱反調,只能犧牲魏延以保證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局能和平交接。

綜上,魏延不是劉備陣營中的荊州系,而他的死就是和荊州系產生矛盾後造成的結果。


九頭鳥漫談文史


派系是政黨或者集團內部的派別,別的不說,就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大集團內部都存在著派系,而且鬥爭都很激烈。

蜀漢派系是以地域來稱謂的,但其組成並不侷限於地域。而且一個派系內部也存在著矛盾,彼此之間的爭鬥也非常激烈,並非是鐵板一塊。

說到魏延,他應該是荊州派系勢力。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第一,在蜀漢集團中,魏延是站在荊州派系利益一邊的。

蜀漢集團的勢力,一般分為荊州派系、東州派系、蜀土派系。

荊州派系是劉備從荊州帶入益州的人員,這個包括元老派及荊州時期發掘的人才。

以關羽等為代表的元老派、及以諸葛亮為代表的的荊州士人,都應該屬於這個派系。

東州派系是益州牧劉焉入主益州時,從南陽、三輔地區所攜帶的屬員,並以此地區流民組建了東州兵,是劉焉父子制衡蜀土派系的核心勢力。以法正、李嚴等為核心,形成的派系勢力。

蜀土派系就是益州本地士族、豪強組成的勢力。

之所以分為三大派系,就是在政治鬥爭中,他們自然分班站隊,為了本派系的利益與其他派系相抗衡。

魏延是義陽人,而義陽曾經屬於南陽郡或司州,並不是荊州傳統地域,更接近於東州派系。

但魏延是以部曲身份跟隨劉備入川的,自然不會與東洲派系摻和,是屬於荊州派系勢力。

第二,荊州派系內部也存在巨大的分歧。

楊儀(約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

楊儀是襄陽人,他最初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薄,後來投奔關羽,任為功曹。關羽派遣他到成都,很受劉備賞識,擢升為尚書。

從楊儀這個履歷來看,他也應該是荊州派系的。但他卻與魏延一直存在矛盾,而且成見很深,可以說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作為同一個派系,在對外鬥爭中,必須是一致的,否則就是吃裡扒外。但並不排除為了打擊自己的政治對手,聯合其他派系的情況。

因此,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儘管他們彼此有矛盾,但不可否認他們都是荊州派系勢力。

第三,諸葛亮之後,荊州派系究竟要以誰為主。

諸葛亮在世時,自然是以諸葛亮為老大。劉禪都不能左右諸葛亮的地位,其他人更沒有能力撼動諸葛亮的位置。他不僅是荊州派系的核心,而且是整個蜀漢集團的核心。

但在諸葛亮之後,必須有一個新的核心。即便劉禪能夠收回部分權力,但荊州派系也需要一個新的核心。

此時,魏延、楊儀這一對老冤家都想成為這個核心。魏延自以為丞相不在了,他就該是這個派系的核心,還想成為整個蜀漢集團的核心。

諸葛亮臨死之際,委託楊儀安排撤軍,楊儀自以為諸葛亮是想以他為接班人。而諸葛亮真正心儀的人卻是蔣琬。

據《三國志·楊儀傳》記載:

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琬遂為尚書令、益州剌史。

是說諸葛亮內心深處的想法,楊儀性情急躁狹隘,因而看中了蔣琬,並把他作為繼承者。

諸葛亮智慧無比,但在用人方面,心機太重,導致了蜀漢臣僚之間相互猜忌,內鬥不斷。

拋開荊州派系內部矛盾不說,魏延、楊儀、蔣琬等都應該歸屬荊州派系。

如果因為他們之間存在矛盾,就把他們歸屬另一派系,那麼,幾乎是一人一個派系,也就不存在啥派系了。

在豹眼看來,最初跟隨劉備的屬員以及諸葛亮後期提拔的人員,比如姜維,都可以歸屬到荊州派系中。這個主要是看他們的政治立場,而不僅僅是看他們的地域屬地。

因而,魏延無疑是荊州派系的重要人物之一。


豹眼看歷史


魏延是荊州人士,但遊離於荊州系之外。

魏延是劉備攻打長沙時與黃忠一同投降劉備的一員虎將。在劉備入蜀的時候,魏延作為部曲隨同入蜀,並在攻打成都的一系列戰鬥中履歷軍工,深受劉備器重。

按常理來說,魏延應該與荊州人士同稱為荊州系,這一點在官場上是很正常的,畢竟鄉黨更容易報團,彼此提攜照顧。然而魏延卻是個個例,最主要的原因是魏延一直都沒有得到諸葛亮的信任。

荊州帶給劉備的貢獻,除了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就是為劉備軍團輸送了大量的文官謀士。在佔領荊州之前,劉備手下的謀士,除了諸葛亮,就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了,而佔領荊州後,馬良馬謖兄弟、龐統、楊儀、蔣琬等等,大量文官的加入,是諸葛亮這個軍事最高興的事情,所謂興趣相投。

夷陵之戰後,元老系和荊州系死傷殆盡,劉備去世,作為相父的諸葛亮一人做大,蜀國的內部勢力自然會有一些洗牌,同時,為了平衡益州派、東洲派與荊州派,諸葛亮也勢必要做出一些妥協與讓步。

從來沒有受到諸葛亮信任的魏延,也被其他荊州派的文官排擠在外。

這一點,在諸葛亮死後,同為荊襄人士的楊儀試探魏延心意,並相互上表怒斥對方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說,魏延雖為荊州人士,但一直沒有融入到荊州派的小團體中去。


始終先生


魏延不是荊州派勢力。相反,魏延的死還跟荊州派脫不了干係。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求戰不得,進取不能,卻在五丈原前僵持著,他所等待的,不是尋找機會同司馬懿率領的曹魏主力進行決戰,也不是另闢蹊徑,避開司馬懿主力奪取武功這一戰略要地,更不是等待曹魏方面發生內亂好加以利用。當時他積勞成疾,日漸沉痾,但不是令他措手不及的暴病,按照常理,應在疾病沉重時立即撤軍。兩軍作戰中最忌諱損折大將,更別說三軍統帥,這很容易造成全軍覆沒。查遍古今中外軍事史,除了諸葛亮,再沒有久病軍營,一定要安排到死後才撤軍的三軍統帥。

病榻上,諸葛亮有足夠時間整理心思:西蜀已經民窮財盡,自己身體和國力都不允許再進行第六次“北伐”;不“北伐”就失去了常駐漢中的理由,須得班師回成都;返回成都後,皇帝與權傾朝野的重臣之間,本來就存在著明爭暗鬥、難以逆料的變數,更何況九年中輔政不歸,排斥打擊涿郡籍、益州籍官員將領,五次“北伐”五次失敗的責任等,都會遭到殘酷無情地清算。這不是小事一宗,是關乎身家性命以至於三族命運的關天大事。他只有一條路可走——死在任所,以人格的自我完善,掩蓋已經暴露必遭清算的責任。不誇張地說,五丈原前,諸葛亮是在等死。

臨死時侯,諸葛亮沒有忘記荊州藉派系的前途命運,這同他名譽地位以至身家性命以及三族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自知在他身後,除了劉禪外, 魏延已經沒有了制約。如果由魏延掌握至為重要的軍權,因為所受的窩囊氣太多,他會利用手中軍權加以報復,首當其衝的則是他的家族以及荊州籍官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諸葛亮不是傻瓜。所以病逝前召開軍事會議,排除了首先應該參加的副帥魏延,只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安排他死後的軍事調度。排斥最應該參加軍事會議的副帥魏延,當然具有鮮明的陰謀性質。果不其然,會議安排楊儀率領大軍秘密撤退,安排魏延率部斷後。同時作了最壞打算:若魏延不肯服從,就別理會,別影響大軍撤退的既定安排。顯然,這次軍隊調動中,他沒有說服魏延協同撤退的打算,而是不惜分裂不顧後果地算計著魏延。

會開完了,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時候,才派費禕通知魏延。聽到諸葛亮病逝楊儀領軍的魏延,氣勢洶洶地說道:諸葛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呀!相府官員可以送靈柩回去安葬,我率領諸路大軍攻擊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怎麼能夠因一人之死而廢棄北伐!更何況,我魏延何人,怎麼能聽從楊儀指揮,給他做斷後將軍!同時扣押了費禕,脅迫其聯名發出截然相反的軍令。費禕不愧是荊州籍中的佼佼者,見大事驟變,虛與委蛇,在聯名簽署軍令後,表示願意為魏延說服楊儀交出軍權。誠實的魏延相信了費禕,使得費禕能毫髮無損地脫身逃回。

這是一場貨真價實的軍事政變,雖然不是針對蜀漢政權的謀反,也是針對代帥楊儀的奪權。此時的魏延已十分狂躁。長期遭受排擠打壓的怨氣,沒有因諸葛亮的病逝稍有渲瀉,更為楊儀領軍而惡氣攻心,他的這一不尋常做法,犯下三個致命錯誤。

其一,魏延對形勢缺乏基本估計。本來,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就是窮兵黷武、一意孤行的舉措。西蜀小國寡民長期遭受戰爭水火的蹂躪,苦戰厭戰反戰的情緒由來已久。諸葛亮一死,將士思歸情緒潛然隱藏於舉哀的背後,人心思歸不可阻擋。在這一非常背景下,欲再發兵與強大的曹魏交戰,已經完全不可能。也許魏延只是說一說氣話,僅只是說說而已,但這種氣話傳出去之後,魏延已經同西蜀十萬士兵切身利益嚴重對立,空前孤立的孤家寡人,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失敗命運已必至無疑。在楊儀、魏延矛盾激化時,惟一能夠緩解、協調這對矛盾的,是成都中樞。此前,兩人都有表章飛奏朝廷,相互指責對方“叛逆”。毫無權力的劉禪,只能服從把持朝政的荊州籍朝臣。在情況完全不明的時候,荊州籍朝臣本無從盲目表態,穩妥的辦法,是命令雙方脫離接觸,規定出各自不同的回軍路線,將軍隊帶回漢中再調查處理。然而,良性的處理意見並沒有產生。按照陳壽的認識,是因為魏延“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的缺點,終造成同僚“當時皆避下之”這一表面和諧,實則過分緊張的關係。緊張關係在關鍵時候起了重要作用,西蜀高級官吏董允、蔣琬等,像押寶一樣“保儀疑延”。依陳壽眼光,這是情緒化處事方式促成的錯誤判斷。然而蔣琬、董允等長期從政,久歷宦海,大事當頭,不會愚蠢衝動到這樣沒有理智。魏延畢竟是西蜀舉足輕重的干城,況且又領兵在外,變數太多。如果真的相信魏延反叛,就應該好言撫慰,將其賺回成都再處理不遲,那是摁一下他喝一口,要殺要剮都是一句話事情,沒必要事前驚動,失去撲捉叛臣的機會。舊曆宦海,精明幹練的蔣琬、董允不會如此盲目急躁。只能有一種合理解釋,就是諸葛亮推薦安置在劉禪身邊這些荊州籍代表人物的心胸,比起諸葛亮更要狹隘。在關鍵時刻,狹隘的集團利益屏障了他們視野,在他們眼裡,荊州籍宗派利益大於西蜀政權的安危。蔣琬等人的表態,不過是黨同伐異,是出於狹隘的派系利益“保儀疑延”,想乘此機會將難以駕馭的魏延除掉,從而掃除荊州籍繼續掌權的最大障礙,並從五次“北伐”失敗中平安過渡。

其二,魏延不懂得軍事政變的特徵。軍事政變,貴在詭秘而速發,應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做得對方難以捉摸。既同費禕聯名簽署了軍令,就不能放費禕離開,更何況費禕是荊州籍核心之一。此時的魏延,應在扣押費禕後,再設法賺來楊儀、姜維等,能多賺一個是一個,許進不許出。可愛的魏延,竟然通過公開誠信的手段,想要實現奪權的軍事陰謀,這就構成一對目的與手段極不相容的矛盾。費禕一走,軍事陰謀完全暴露於手握重兵的政敵,魏延已經失去了制人的主動而受制於人了。在楊儀率兵回撤後,軍事政變已經流產,從自身考慮,首先是需要考慮如何安全回撤;其次是保護自己不受追究,至少也應將責任過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如反客為主,利用劉禪的不滿和憤恨,聯合益州籍將領,主動清算荊州籍包括諸葛亮罪責,更有七分成功把握。可惜的是,魏延乃赳赳武夫,除過奪權外安知其他!

其三,魏延缺乏應變策略。軍事政變尚未發動就已流產,原因在於事前缺乏應有的第二套、第三套應急方案,情急造成的直線思維,魏延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他率領斷後部隊,繞捷徑搶在主力前邊,燒斷主力迴歸的棧道。不誇張地說,魏延已有些歇斯底里,根本無視出現在自己面前的三對糾紛:第一,將同楊儀爭奪軍事指揮權的葛杯,發展成兩支西蜀大軍之間的對立。第二,把諸葛亮退軍安排和自己奪取軍權的分歧,公開於全軍上下,使自己與諸葛亮分庭抗禮;在當時,兩人的地位威望勢力都不成比例,魏延的弱勢十分明顯,很難得到將士的支持。第三,全軍將士已歸心似箭,魏延卻要繼續“北伐”,無疑,魏延的個人意圖,同全軍將士的息兵罷戰尖銳對立。對突然出現在面前的三對糾紛,魏延都處在孤立地位,更不知化解應對。所以,魏延所部在南谷口與楊儀軍隊相遇,發生局部戰鬥時,長期追隨魏延的親兵愛將私屬部曲等,都認為魏延沒有道理,不願意為他賣命,於是像瞎子放炮仗——悄沒聲息地散了,僅剩下魏延父子兩個。

諸葛亮為魏延釀造了一樽鴆酒,魏延又不自覺地端起來一飲而盡,最後的結局已無法改變。魏延被馬岱追殺於虎頭橋(今漢中市北街十字,有虎頭橋遺址),之後,楊儀又將他“夷滅三族”。

魏延欲殺楊儀是真,叛西蜀是假!魏延要反叛西蜀,沒有必要向劉禪表奏楊儀“叛逆”,直接率軍北投曹魏對了,何必要南面攔截主力的歸路!魏延之死是西蜀派系鬥爭的結果,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籍宗派主義的泛濫成災,曹魏雖不曾參與其間,卻是最大的贏家。



遊漫史


魏延當然屬於荊州系。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義陽,其實就是南陽。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荊州部分土地,魏延就在這個時候投奔的劉備,所以說他屬於荊州派系。

劉備入川時,魏延立下了很多戰功,開始嶄露頭角,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擢拔魏延擔任漢中太守,這個抉擇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大家都以為漢中重地,劉備應該會派張飛去鎮守。不過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不錯,魏延後來用戰績證明了自己。

有人說,既然如此,諸葛亮也屬荊州派系,他為啥總針對魏延呢?

其實這是一個錯覺,是《三國演義》中描繪出來的錯覺。正史上,諸葛亮還真就對魏延不薄。

和魏延有矛盾的,只是楊儀,這兩人性格犯衝,而諸葛亮夾在中間,也不會偏向哪一方。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而當魏延和劉琰發生矛盾時,諸葛亮支持魏延,劉琰可是高居車騎將軍之職,諸葛亮也沒給他面子。

劉琰字威碩……班位每亞李嚴,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遷車騎將軍,然不豫國政,但領兵千餘,隨丞相亮諷議而已……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

所以說,諸葛亮對魏延其實是挺維護的,並沒有針對魏延。魏延在後期,是季漢集團的最重要的將領,也是荊州系的中堅力量。


歷史都付笑談中


魏延是義陽人,從地理意義上講是荊州人,但是,他應該不屬於蜀漢政權內的荊州派系的範圍。雖然,這個派系是以地理意義上的人來劃分的,但不是所有蜀漢政權內所有荊州人氏都在這個範圍內。



能夠成為荊州系勢力內所有的人員,有三個條件,一,他須是地理意義上的荊州人氏。二,他應該在蜀漢政權內有一定的地位。三,這個範圍內的接納程度。

荊州系勢力不是一個官方承認的派系,它是一個雖然公認,但是卻很鬆散的派別。

荊州有七大家族,分別是蒯氏,蔡氏,龐氏,黃氏,馬氏,習氏,楊氏。這七大家族,是劉表佔有荊州所依賴的重要對象。

當時,隨劉備入川的荊州人氏,大致有諸葛亮,龐統,向朗,馬良,馬謖,廖立,蔣琬,習禎,楊顒,楊儀,劉巴等人。這些人有幾個共同點,要麼屬於荊州七大家族,要麼和這些家族有盤根錯節的關係,有一它的社會名望。

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氏的蒯祺,二姐嫁給了龐氏的龐三民。龐統是龐三民的從兄弟。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氏代表人物黃承彥的女兒。馬氏當時有名望的是馬氏五兄弟,馬良就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白眉,馬謖是馬良的兄弟。諸葛亮在和馬良的通信中稱馬良為尊兄,可見他們的關係不一般。習氏家族中的習禎的妹妹嫁給了龐統的弟弟龐林。楊顒入蜀後任丞相府主薄,楊儀曾是諸葛亮著意培養的接班人。


魏延入蜀時的身份是部曲。部曲原來是軍隊編制的名目。<>記載,大將軍營分為五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後漢末,有些將校士卒,永遠跟隨於這個將領,帶有半奴隸的性質,所以,部曲的地位是很低的。

雖然,魏延後來憑戰功升為門牙將軍,劉備定漢中後又被破格提拔漢中太守。是後來的事了。

在重地位,重出身的漢朝,出身低微的魏延是不會被那些個高門閥出身的人接收的。楊儀和魏延的交惡,一方面是各自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楊儀恐怕由根就瞧不起魏延的出身,也是一個主因。


所以魏延是荊州系勢力以外的一個另類的荊州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