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魏延到底是不是属于荆州系势力?

安定郡小书生


刘备的蜀汉政权里面主要的就是两股势力,一个是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势力,而另一个就是益州势力

刘备在三国之中也算是枭雄一个,作为白手起家的代表,刘备一开始并无势力可言,那真是兵不过三千,将不过关张赵,而后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出山后才总算有了荆州作为根据地,刘备在荆州的数年里势力快速膨胀,到其取益州时兵力已经不少于8万,这是他的荆州系;而后刘备进入益州,取汉中又招降了李严、法正等一些益州关羽。这就是我们说的益州系。

那么魏延算哪一种呢?

这种问题自然不能以小说为论点。我们来看看正史,陈寿在《三国志》中指说到魏延为刘备“部曲”。所谓“部曲”原本是军队编制的一种,但不是正规军,大概其就相当于招募的私兵、雇佣兵之类。

换句话说,魏延并不是降将,可能他是刘备不知道什么时候招揽的私兵

在荆州,魏延并没有什么名气,而后入蜀之战拉开大幕,魏延也逐渐锋芒毕露,受到了刘备的赏识。刘备征服汉中打败曹操后需要留守一人以镇汉中,魏延这匹黑马被刘备看中成为了汉中太守,是蜀汉王朝的封疆大吏了。从魏延的生平来看,他断断不是益州系,而且刘备死后他听从诸葛亮的命令,荆州系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要说魏延是不是荆州派系,就不得不说刘备集团派系划分。刘备以仁义立天下,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识人用人都很有一套。刘备的蜀汉集团主要分为四派系。

1、元老派

主要成员:关羽、张飞、孙乾、简雍、赵云、糜氏兄弟。

这是早期跟随刘备打天下的,抢地盘,同时过程很曲折(颠肺流离,无处安家,屡败屡战,坚信刘备能带领大家功成名就,封侯封爵,跟马云创业很像)。这些人是蜀汉政权的元老功臣。这个派系也有一个特点,武强文群,在蜀汉集团中去世得较早,也造成元老派的势力弱小。

2、荆州派

主要人员:诸葛亮、魏延、黄忠、文聘、蒋琬、费祎、马氏兄弟。

这是刘备在荆州时招揽的一批人特别是刘表去世后,许多荆州氏族加入刘备阵营,这些人组成了荆州派系。这些人以诸葛亮为首,文武均衡,掌握着蜀汉政权核心力量,刘备集团能正常运行,荆州派是重中之重。

3、东州派

主要成员:法证、李严、许靖、董和、孟达、董允

这些人是刘焉入蜀时带去益州的一批人,同时还有一批东州兵势力,

他们在蜀汉政权中属于中层权力的掌控者。

4、益州派

主要人物:黄权、李恢、马忠、王平谯周

这些人是益州本土豪强,是益州土生土长的人。这些人在蜀汉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是受打压的一方。

参考文献:《三国志》。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魏延有大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意外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军政大权于一身),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一片震惊。刘备大会群臣,考校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魏延朗声答到:“如果曹操举倾全国之力前来,我请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摔十万大军前来,我请为大王吞他。”想必大家也知道,魏延守汉中十年,曹魏不能进犯,当时蜀汉政权内困外弱,魏延独挡北方防线。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通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这也为其埋下祸根。


雨夜中的星空


魏延是荆州人,这一点没有疑问。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三国志·魏延传》

义阳是魏文帝曹丕从南阳郡分出来的一个郡,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南阳郡是荆州首郡,魏延是荆州人没有问题。

但荆州人与荆州派是两个概念。荆州派又称荆襄集团,指的蜀汉政权中原籍荆州的士人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马良马谡兄弟、向朗向宠叔侄等荆州大族――后来相继辅政的蒋琬费祎等人早期并不是集团核心,是诸葛亮提拔起来制衡大族势力的。

魏延虽然也算是荆州乡党,但和世家大族完全不是一路人。他是刘备部曲,也就是军阀招揽的农奴私兵,很可能是流民身份,出身很低,靠战功得升高位,跟荆襄集团尿不到一壶里。

所以,后来魏延与杨仪内讧,二者相互攻讦,蒋琬等人虽然和杨仪关系也不太好,此时不经调查便毫不犹豫站到杨仪一方,其实是阶级倾向使然。

(魏)延、(杨)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三国志·魏延传》


真正鳄鱼不哭


做为蜀汉壮年派的代表人物,魏延无疑属于荆州系势力的中坚。

魏延他属于是个好战分子,“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做为野心勃勃的武将,想建功立业,必须要靠战争才行。所以魏延是支持打仗的,这一点上,他与诸葛亮、姜维是完全一致的。

在刘表手下时候,魏延也希望能够通过战争来建立功勋。但大家都知道,刘表他是个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平定天下的野心,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用人方面就任用亲信,非常保守,像黄忠、甘宁、魏延这些勇将都被排斥在军队底层。而刘表的两个儿子也没有什么出息,魏延没有什么希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他过得很不愉快。

魏延很欣赏刘备,因为刘备有野心啊!但刘备依附于刘表的这段时间,魏延肯定不能去投靠他。魏延也不傻,那样反而会激化刘表与刘备之间的矛盾,刘备到时候也保不住他。

刘表死后,刘备率军士和百姓到襄阳城来,魏延觉得机会来了,打开城门要迎刘备入城,却被文聘阻止,但魏延这个行为给刘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关羽兵至长沙城,黄忠出战,魏延没有敢立即叛乱,那时候黄忠和部将们也不允许他这么干。到了太守韩玄欲斩黄忠的时候,魏延敏锐的抓住了机会,斩杀韩玄开城投降。

魏延在荆州期间归附到刘备麾下,对刘备也是绝对崇拜和忠心的,刘备很清楚这一点,他对魏延还是非常照顾和提拨的。

刘备入川,黄忠和魏延都随之出征。在攻袭雒城时,魏延还曾与黄忠争夺先锋之位,魏延出言不逊,当场嘲讽黄忠“老将不以筋骨为能”,激怒了黄忠要与他比武,魏延毫不退缩,立即摆开架势要动手。我们可以发现,刘备非常喜欢魏延,对他这股骄狂之气一点都不反感,反而处处维护他。让他独领一军,与黄忠平起平坐,当魏延违反了战斗计划的情况下,刘备仍然千方百计地为他开脱责任。

所以说,无论在刘备的心目中,还是魏延给自己的定位,两人是一致的,魏延肯定属于是荆州系势力,这也是刘备的根基,刘备对魏延是着意培养的。刘备攻下汉中后,甚至将汉中地区的防务重任交给魏延,任命他为汉中太守,可见对他忠心和能力的信任程度。

在诸葛亮心目中,对魏延也是着意培养和提拔。比如说南征之战中,擒鄂焕、擒孟达、擒祝融夫人、火烧籐甲兵等重要战事,都有魏延的功劳。一直到历次北伐,都将许多重要任务交给魏延去完成,一来是倚重魏延的能力,二来是提高魏延在军中的地位。魏延的多次升迁都与诸葛亮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但魏延这个人有个致命的短板――政治头脑极其幼稚。魏延的思维始终禁锢于军事方面,他这个人和关羽非常相象,自矜骄狂,好大喜功,爱面子,虚荣心强。对部下将士很照顾,但与上级决策层、同僚、战友都处理不好关系。大家看在魏延的资历、能力和功绩上,对他保持容让。但与关羽不同的是,人家关羽和刘备即是君臣,又是结义兄弟,“汉中王即君侯,君侯即汉中王”,有着强大的靠山,而魏延不具备这个亲近关系,所以魏延骄狂,是很容易突破底线的。

魏延不存在反叛的思想,他对刘备是绝对忠诚的;刘备死后,魏延对后主刘禅也绝对忠诚;魏延对诸葛亮也是忠诚的,战略战术上有不同的观点,这很正常。所以并不存在诸葛亮有意打压魏延的事情,也不存在魏延对诸葛亮心怀异心,双方并没有发生对立。

魏延政治头脑幼稚这个巨大缺陷,在诸葛亮生前不会有什么问题,诸葛亮要倚重魏延,也必须得维护他,阻止别人伤害到魏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样的将才不是随便能找到代替的。

但诸葛亮一死,魏延这个缺陷就致命了。权力形成了真空,各个派系的势力可都瞄着呢。而魏延又掺和了进来,一脚踏入了险恶的政斗漩涡,没有人再会维护他,反而有很多人想搞掉他。魏延又严重缺乏政斗的头脑和经验,完全看不出敌人预伏的陷阱,一头就栽了进去。魏延的覆灭,不仅仅是蜀汉军方的巨大损失,也是蜀汉根基荆州系势力的巨大损失。

所以说,魏延这个人归根结底只是个将才,论政治头脑,他远不如姜维,他不适合做三军主帅,也承担不了诸葛亮的遗志。


馋嘴肥猫铲史官


魏延属于刘备阵营中的元老派,是嫡系中的嫡系

魏延不是属于荆州系势力,他严格来说应该属于刘备阵营中的元老派,是刘备真正的嫡系。史书里面也没有记载魏延加入到刘备阵营中的准确时间,但有两点可以大致推断出魏延跟随刘备的时间,《三国志》中是这么写的: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首先,魏延是河南义阳人,在三国时期,因为交通和资讯的不便,大多数人找工作都是就近,很少有人跨省去找工作,特别是像魏延这种毫无家世可言的寒门,而刘备正好在河南的汝南和南阳(新野)地区待过很长时间,并且曾长期在这两个地方招兵买马,坚持抗曹,魏延大概就是在这段时期加入到刘备阵营中的,应该比诸葛亮还略早那么一点。

其次,《三国志》中在记载魏延的出身时说他是刘备的部曲,部曲属于刘备的私兵、家将,和关羽、张飞、赵云不同,关、张、赵是刘备的合伙人,都是有原始股本的。而魏延是刘备独有的部下,从汉代的法律和当时的普世价值观来说,成为部曲是一辈子都不能背叛主人的。

比如曹操可以招降关羽,但绝对不会去招降魏延,部曲和主人是天然绑定的,能成为刘备的部曲并得到信任,刘备对他肯定有过长期的观察,至少绝对不会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赤壁大战后才跟随刘备。

因此,从根子上来说,魏延是刘备阵营中的元老派,只不过资历比关羽、张飞、赵云差,但魏延部曲的身份又注定他是绝对忠于刘备且能毫无保留听从命令的,这也是刘备为何在成为汉中王后把汉中交给魏延镇守的原因,除了能力足够强,魏延是刘备的私将身份也涨了很多分。

蜀汉的后刘备时期,魏延和诸葛亮是天然的盟友

蜀汉的后刘备时期,在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乾等刘备派系中的元老派纷纷亡故后,整个元老派系中魏延算是硕果仅存,他凭借老资格和战功成为蜀汉军中的头号大军头,也是在蜀汉军中能稍许制衡诸葛亮的存在,诸葛亮对刘禅的态度是一种责任,魏延就是单纯的忠心,有他在军中,刘禅其实能多少放点心,至少不会让诸葛亮一家独大。

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也不是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紧张,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必须要得到魏延这位长期镇守汉中的蜀汉头号大军头的配合,而魏延也是赞成北伐的,在战略上,两人是没有一丝一毫矛盾的,从政治上来讲,诸葛亮代表的荆州系和魏延代表的元老系也是天然的盟友,他们要压制的是不愿意北伐的蜀中世家。

魏延的冤死,荆州系的集体打压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因和杨仪争权失败而身死族灭,其中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魏延恰恰不是荆州系,害死魏延的杨仪(出生襄阳)是荆州人,诸葛亮留下辅佐刘禅的董允(出生南郡)、蒋琬(出生零陵)、费祎(出生江夏)也全是荆州人,《三国志》中记载,魏延和杨仪互相弹劾时,刘禅曾询问董允和蒋琬的意见: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 允咸保仪疑延。

刘禅问其实是白问,杨仪和他们本来就是一伙的,都是荆州系,在对付非荆州系的官员时肯定会站在一起,并且魏延在军中的资历和威望远远超过他们,诸葛亮如果还在,荆州系还能和魏延和平相处,诸葛亮亡故后,董允和蒋琬要想在军队中能说上话,就必须要让魏延下课。

而杨仪针对魏延正合他们的心意,或许刘禅知道魏延可能是冤枉的,但他也绝对不会和全体荆州系唱反调,只能牺牲魏延以保证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局能和平交接。

综上,魏延不是刘备阵营中的荆州系,而他的死就是和荆州系产生矛盾后造成的结果。


九头鸟漫谈文史


派系是政党或者集团内部的派别,别的不说,就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大集团内部都存在着派系,而且斗争都很激烈。

蜀汉派系是以地域来称谓的,但其组成并不局限于地域。而且一个派系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彼此之间的争斗也非常激烈,并非是铁板一块。

说到魏延,他应该是荆州派系势力。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第一,在蜀汉集团中,魏延是站在荆州派系利益一边的。

蜀汉集团的势力,一般分为荆州派系、东州派系、蜀土派系。

荆州派系是刘备从荆州带入益州的人员,这个包括元老派及荆州时期发掘的人才。

以关羽等为代表的元老派、及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的荆州士人,都应该属于这个派系。

东州派系是益州牧刘焉入主益州时,从南阳、三辅地区所携带的属员,并以此地区流民组建了东州兵,是刘焉父子制衡蜀土派系的核心势力。以法正、李严等为核心,形成的派系势力。

蜀土派系就是益州本地士族、豪强组成的势力。

之所以分为三大派系,就是在政治斗争中,他们自然分班站队,为了本派系的利益与其他派系相抗衡。

魏延是义阳人,而义阳曾经属于南阳郡或司州,并不是荆州传统地域,更接近于东州派系。

但魏延是以部曲身份跟随刘备入川的,自然不会与东洲派系掺和,是属于荆州派系势力。

第二,荆州派系内部也存在巨大的分歧。

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

杨仪是襄阳人,他最初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薄,后来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关羽派遣他到成都,很受刘备赏识,擢升为尚书。

从杨仪这个履历来看,他也应该是荆州派系的。但他却与魏延一直存在矛盾,而且成见很深,可以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作为同一个派系,在对外斗争中,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就是吃里扒外。但并不排除为了打击自己的政治对手,联合其他派系的情况。

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尽管他们彼此有矛盾,但不可否认他们都是荆州派系势力。

第三,诸葛亮之后,荆州派系究竟要以谁为主。

诸葛亮在世时,自然是以诸葛亮为老大。刘禅都不能左右诸葛亮的地位,其他人更没有能力撼动诸葛亮的位置。他不仅是荆州派系的核心,而且是整个蜀汉集团的核心。

但在诸葛亮之后,必须有一个新的核心。即便刘禅能够收回部分权力,但荆州派系也需要一个新的核心。

此时,魏延、杨仪这一对老冤家都想成为这个核心。魏延自以为丞相不在了,他就该是这个派系的核心,还想成为整个蜀汉集团的核心。

诸葛亮临死之际,委托杨仪安排撤军,杨仪自以为诸葛亮是想以他为接班人。而诸葛亮真正心仪的人却是蒋琬。

据《三国志·杨仪传》记载:

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剌史。

是说诸葛亮内心深处的想法,杨仪性情急躁狭隘,因而看中了蒋琬,并把他作为继承者。

诸葛亮智慧无比,但在用人方面,心机太重,导致了蜀汉臣僚之间相互猜忌,内斗不断。

抛开荆州派系内部矛盾不说,魏延、杨仪、蒋琬等都应该归属荆州派系。

如果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矛盾,就把他们归属另一派系,那么,几乎是一人一个派系,也就不存在啥派系了。

在豹眼看来,最初跟随刘备的属员以及诸葛亮后期提拔的人员,比如姜维,都可以归属到荆州派系中。这个主要是看他们的政治立场,而不仅仅是看他们的地域属地。

因而,魏延无疑是荆州派系的重要人物之一。


豹眼看历史


魏延是荆州人士,但游离于荆州系之外。

魏延是刘备攻打长沙时与黄忠一同投降刘备的一员虎将。在刘备入蜀的时候,魏延作为部曲随同入蜀,并在攻打成都的一系列战斗中履历军工,深受刘备器重。

按常理来说,魏延应该与荆州人士同称为荆州系,这一点在官场上是很正常的,毕竟乡党更容易报团,彼此提携照顾。然而魏延却是个个例,最主要的原因是魏延一直都没有得到诸葛亮的信任。

荆州带给刘备的贡献,除了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就是为刘备军团输送了大量的文官谋士。在占领荆州之前,刘备手下的谋士,除了诸葛亮,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了,而占领荆州后,马良马谡兄弟、庞统、杨仪、蒋琬等等,大量文官的加入,是诸葛亮这个军事最高兴的事情,所谓兴趣相投。

夷陵之战后,元老系和荆州系死伤殆尽,刘备去世,作为相父的诸葛亮一人做大,蜀国的内部势力自然会有一些洗牌,同时,为了平衡益州派、东洲派与荆州派,诸葛亮也势必要做出一些妥协与让步。

从来没有受到诸葛亮信任的魏延,也被其他荆州派的文官排挤在外。

这一点,在诸葛亮死后,同为荆襄人士的杨仪试探魏延心意,并相互上表怒斥对方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说,魏延虽为荆州人士,但一直没有融入到荆州派的小团体中去。


始终先生


魏延不是荆州派势力。相反,魏延的死还跟荆州派脱不了干系。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求战不得,进取不能,却在五丈原前僵持着,他所等待的,不是寻找机会同司马懿率领的曹魏主力进行决战,也不是另辟蹊径,避开司马懿主力夺取武功这一战略要地,更不是等待曹魏方面发生内乱好加以利用。当时他积劳成疾,日渐沉疴,但不是令他措手不及的暴病,按照常理,应在疾病沉重时立即撤军。两军作战中最忌讳损折大将,更别说三军统帅,这很容易造成全军覆没。查遍古今中外军事史,除了诸葛亮,再没有久病军营,一定要安排到死后才撤军的三军统帅。

病榻上,诸葛亮有足够时间整理心思:西蜀已经民穷财尽,自己身体和国力都不允许再进行第六次“北伐”;不“北伐”就失去了常驻汉中的理由,须得班师回成都;返回成都后,皇帝与权倾朝野的重臣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争暗斗、难以逆料的变数,更何况九年中辅政不归,排斥打击涿郡籍、益州籍官员将领,五次“北伐”五次失败的责任等,都会遭到残酷无情地清算。这不是小事一宗,是关乎身家性命以至于三族命运的关天大事。他只有一条路可走——死在任所,以人格的自我完善,掩盖已经暴露必遭清算的责任。不夸张地说,五丈原前,诸葛亮是在等死。

临死时侯,诸葛亮没有忘记荆州藉派系的前途命运,这同他名誉地位以至身家性命以及三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知在他身后,除了刘禅外, 魏延已经没有了制约。如果由魏延掌握至为重要的军权,因为所受的窝囊气太多,他会利用手中军权加以报复,首当其冲的则是他的家族以及荆州籍官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诸葛亮不是傻瓜。所以病逝前召开军事会议,排除了首先应该参加的副帅魏延,只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安排他死后的军事调度。排斥最应该参加军事会议的副帅魏延,当然具有鲜明的阴谋性质。果不其然,会议安排杨仪率领大军秘密撤退,安排魏延率部断后。同时作了最坏打算:若魏延不肯服从,就别理会,别影响大军撤退的既定安排。显然,这次军队调动中,他没有说服魏延协同撤退的打算,而是不惜分裂不顾后果地算计着魏延。

会开完了,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时候,才派费祎通知魏延。听到诸葛亮病逝杨仪领军的魏延,气势汹汹地说道:诸葛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呀!相府官员可以送灵柩回去安葬,我率领诸路大军攻击司马懿率领的曹魏军队,怎么能够因一人之死而废弃北伐!更何况,我魏延何人,怎么能听从杨仪指挥,给他做断后将军!同时扣押了费祎,胁迫其联名发出截然相反的军令。费祎不愧是荆州籍中的佼佼者,见大事骤变,虚与委蛇,在联名签署军令后,表示愿意为魏延说服杨仪交出军权。诚实的魏延相信了费祎,使得费祎能毫发无损地脱身逃回。

这是一场货真价实的军事政变,虽然不是针对蜀汉政权的谋反,也是针对代帅杨仪的夺权。此时的魏延已十分狂躁。长期遭受排挤打压的怨气,没有因诸葛亮的病逝稍有渲泻,更为杨仪领军而恶气攻心,他的这一不寻常做法,犯下三个致命错误。

其一,魏延对形势缺乏基本估计。本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就是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的举措。西蜀小国寡民长期遭受战争水火的蹂躏,苦战厌战反战的情绪由来已久。诸葛亮一死,将士思归情绪潜然隐藏于举哀的背后,人心思归不可阻挡。在这一非常背景下,欲再发兵与强大的曹魏交战,已经完全不可能。也许魏延只是说一说气话,仅只是说说而已,但这种气话传出去之后,魏延已经同西蜀十万士兵切身利益严重对立,空前孤立的孤家寡人,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失败命运已必至无疑。在杨仪、魏延矛盾激化时,惟一能够缓解、协调这对矛盾的,是成都中枢。此前,两人都有表章飞奏朝廷,相互指责对方“叛逆”。毫无权力的刘禅,只能服从把持朝政的荆州籍朝臣。在情况完全不明的时候,荆州籍朝臣本无从盲目表态,稳妥的办法,是命令双方脱离接触,规定出各自不同的回军路线,将军队带回汉中再调查处理。然而,良性的处理意见并没有产生。按照陈寿的认识,是因为魏延“勇猛过人,又性矜高”的缺点,终造成同僚“当时皆避下之”这一表面和谐,实则过分紧张的关系。紧张关系在关键时候起了重要作用,西蜀高级官吏董允、蒋琬等,像押宝一样“保仪疑延”。依陈寿眼光,这是情绪化处事方式促成的错误判断。然而蒋琬、董允等长期从政,久历宦海,大事当头,不会愚蠢冲动到这样没有理智。魏延毕竟是西蜀举足轻重的干城,况且又领兵在外,变数太多。如果真的相信魏延反叛,就应该好言抚慰,将其赚回成都再处理不迟,那是摁一下他喝一口,要杀要剐都是一句话事情,没必要事前惊动,失去扑捉叛臣的机会。旧历宦海,精明干练的蒋琬、董允不会如此盲目急躁。只能有一种合理解释,就是诸葛亮推荐安置在刘禅身边这些荆州籍代表人物的心胸,比起诸葛亮更要狭隘。在关键时刻,狭隘的集团利益屏障了他们视野,在他们眼里,荆州籍宗派利益大于西蜀政权的安危。蒋琬等人的表态,不过是党同伐异,是出于狭隘的派系利益“保仪疑延”,想乘此机会将难以驾驭的魏延除掉,从而扫除荆州籍继续掌权的最大障碍,并从五次“北伐”失败中平安过渡。

其二,魏延不懂得军事政变的特征。军事政变,贵在诡秘而速发,应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做得对方难以捉摸。既同费祎联名签署了军令,就不能放费祎离开,更何况费祎是荆州籍核心之一。此时的魏延,应在扣押费祎后,再设法赚来杨仪、姜维等,能多赚一个是一个,许进不许出。可爱的魏延,竟然通过公开诚信的手段,想要实现夺权的军事阴谋,这就构成一对目的与手段极不相容的矛盾。费祎一走,军事阴谋完全暴露于手握重兵的政敌,魏延已经失去了制人的主动而受制于人了。在杨仪率兵回撤后,军事政变已经流产,从自身考虑,首先是需要考虑如何安全回撤;其次是保护自己不受追究,至少也应将责任过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如反客为主,利用刘禅的不满和愤恨,联合益州籍将领,主动清算荆州籍包括诸葛亮罪责,更有七分成功把握。可惜的是,魏延乃赳赳武夫,除过夺权外安知其他!

其三,魏延缺乏应变策略。军事政变尚未发动就已流产,原因在于事前缺乏应有的第二套、第三套应急方案,情急造成的直线思维,魏延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他率领断后部队,绕捷径抢在主力前边,烧断主力回归的栈道。不夸张地说,魏延已有些歇斯底里,根本无视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三对纠纷:第一,将同杨仪争夺军事指挥权的葛杯,发展成两支西蜀大军之间的对立。第二,把诸葛亮退军安排和自己夺取军权的分歧,公开于全军上下,使自己与诸葛亮分庭抗礼;在当时,两人的地位威望势力都不成比例,魏延的弱势十分明显,很难得到将士的支持。第三,全军将士已归心似箭,魏延却要继续“北伐”,无疑,魏延的个人意图,同全军将士的息兵罢战尖锐对立。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三对纠纷,魏延都处在孤立地位,更不知化解应对。所以,魏延所部在南谷口与杨仪军队相遇,发生局部战斗时,长期追随魏延的亲兵爱将私属部曲等,都认为魏延没有道理,不愿意为他卖命,于是像瞎子放炮仗——悄没声息地散了,仅剩下魏延父子两个。

诸葛亮为魏延酿造了一樽鸩酒,魏延又不自觉地端起来一饮而尽,最后的结局已无法改变。魏延被马岱追杀于虎头桥(今汉中市北街十字,有虎头桥遗址),之后,杨仪又将他“夷灭三族”。

魏延欲杀杨仪是真,叛西蜀是假!魏延要反叛西蜀,没有必要向刘禅表奏杨仪“叛逆”,直接率军北投曹魏对了,何必要南面拦截主力的归路!魏延之死是西蜀派系斗争的结果,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籍宗派主义的泛滥成灾,曹魏虽不曾参与其间,却是最大的赢家。



游漫史


魏延当然属于荆州系。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义阳,其实就是南阳。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部分土地,魏延就在这个时候投奔的刘备,所以说他属于荆州派系。

刘备入川时,魏延立下了很多战功,开始崭露头角,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擢拔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这个抉择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因为大家都以为汉中重地,刘备应该会派张飞去镇守。不过事实证明刘备的眼光不错,魏延后来用战绩证明了自己。

有人说,既然如此,诸葛亮也属荆州派系,他为啥总针对魏延呢?

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是《三国演义》中描绘出来的错觉。正史上,诸葛亮还真就对魏延不薄。

和魏延有矛盾的,只是杨仪,这两人性格犯冲,而诸葛亮夹在中间,也不会偏向哪一方。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而当魏延和刘琰发生矛盾时,诸葛亮支持魏延,刘琰可是高居车骑将军之职,诸葛亮也没给他面子。

刘琰字威硕……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余,随丞相亮讽议而已……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

所以说,诸葛亮对魏延其实是挺维护的,并没有针对魏延。魏延在后期,是季汉集团的最重要的将领,也是荆州系的中坚力量。


历史都付笑谈中


魏延是义阳人,从地理意义上讲是荆州人,但是,他应该不属于蜀汉政权内的荆州派系的范围。虽然,这个派系是以地理意义上的人来划分的,但不是所有蜀汉政权内所有荆州人氏都在这个范围内。



能够成为荆州系势力内所有的人员,有三个条件,一,他须是地理意义上的荆州人氏。二,他应该在蜀汉政权内有一定的地位。三,这个范围内的接纳程度。

荆州系势力不是一个官方承认的派系,它是一个虽然公认,但是却很松散的派别。

荆州有七大家族,分别是蒯氏,蔡氏,庞氏,黄氏,马氏,习氏,杨氏。这七大家族,是刘表占有荆州所依赖的重要对象。

当时,随刘备入川的荆州人氏,大致有诸葛亮,庞统,向朗,马良,马谡,廖立,蒋琬,习禎,杨颙,杨仪,刘巴等人。这些人有几个共同点,要么属于荆州七大家族,要么和这些家族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有一它的社会名望。

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氏的庞三民。庞统是庞三民的从兄弟。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代表人物黄承彦的女儿。马氏当时有名望的是马氏五兄弟,马良就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白眉,马谡是马良的兄弟。诸葛亮在和马良的通信中称马良为尊兄,可见他们的关系不一般。习氏家族中的习祯的妹妹嫁给了庞统的弟弟庞林。杨颙入蜀后任丞相府主薄,杨仪曾是诸葛亮着意培养的接班人。


魏延入蜀时的身份是部曲。部曲原来是军队编制的名目。<>记载,大将军营分为五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后汉末,有些将校士卒,永远跟随于这个将领,带有半奴隶的性质,所以,部曲的地位是很低的。

虽然,魏延后来凭战功升为门牙将军,刘备定汉中后又被破格提拔汉中太守。是后来的事了。

在重地位,重出身的汉朝,出身低微的魏延是不会被那些个高门阀出身的人接收的。杨仪和魏延的交恶,一方面是各自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杨仪恐怕由根就瞧不起魏延的出身,也是一个主因。


所以魏延是荆州系势力以外的一个另类的荆州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