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BCG:小鎮青年最愛高顏值,銀髮一族成社交零售新力量

記者 | 蔣悅

品牌如果還以為消費者是“待宰的羔羊”就大錯特錯了,82%的消費者在進入銷售渠道前就已經決定好自己要買什麼了。

這一結論來自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和騰訊營銷洞察於1月9日聯合發佈的《2020中國“社交零售”白皮書》。在對6302個定量樣本和覆蓋千萬人群的騰訊營銷大數據進行分析後,這兩家研究機構在白皮書中指出,社交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中國社交零售滲透率高達71%。該如何有效利用社交的力量,提升組織能力、制定合適的戰略,是品牌在社交時代所面臨的挑戰。

社交零售正從以“貨”為出發點,轉向經營“人”的價值。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楊立表示,品牌如今唯有以人為本,對外佈局全場景全觸點、在短鏈路中經營好消費者價值、放大消費者的傳播聲量,對內實現快速迭代升級,才能在變革大潮中實現價值躍升。

數字時代的消費者具有獵奇、愛湊熱鬧、追求性價比,且希望建立緊密互動的特徵。

據調研,61%的消費者很容易被新奇的內容吸引,品牌推出的趣味遊戲、互動視頻、IP聯名都會刺激他們的購買慾。此外,通過社群、社交拼購、KOL(關鍵意見領袖)、公眾號/小程序等方式與消費者建立聯繫,將拉近品牌與消費者間的關係,打破時間、功能、服務與場景上的限制,使“種草”無處不在。

細分到不同人群,調研結果也迥然不同。

白皮書顯示,小鎮青年(生活在三線及以下城市,30歲以下的年青人)尤其喜愛社交與裂變,他們極易被KOL發佈在社交平臺的信息所影響。1/3的“小鎮青年”受訪者表示產品的顏值至關重要,他們希望買到好看的產品來彰顯個性,卻並不太在意產品是否好用。

而常被認為是“數碼黑洞”的銀髮一族也成為了社交零售的中堅力量。有64%的高線銀髮族(生活在一、二線城市,年齡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會主動轉發分享產品信息,他們很容易被產品比較信息激發興趣,熱衷於加入社群,並且喜歡在拼購類社交電商找實惠。

56%的女性消費者更容易被社交媒介激發購買興趣,當她們在做購買決策的時候,他人的評價和產品周邊知識起到了關鍵作用。

男性顧客則極易被性價比、娛樂和“人設”等因素左右:45%的男性更容易被產品的性價比所吸引,32%的男性會因新奇內容而做出購買決策,還有31%的男性會考慮產品內容是否與自己的形象相符,再決定是否轉發分享。

消費者極易被“種草”, 但同時也極易對品牌失去興趣。據調查,只有19%的消費者會忠於某個品牌。他們越來越期待多元化、場景化的產品和體驗,渴望即時享受、快速更迭的滿足感。

因而,品牌也要從過去的“營銷-銷售隔離”轉向“營”“銷”合一,建立“小、快、靈”的敏捷團隊,細心經營用戶價值,從而實現流量變現,觸發消費裂變。

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郝婧表示:“社交零售時代以來,品牌已充分意識到社交媒體的重要性。但當大部分企業均已在局,如何抓住當下消費者稀缺的注意力、同他們建立長遠的信賴關係,又對企業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挑戰。”

為此,白皮書將美妝、3C數碼、家庭護理等七大行業分類,基於購買頻率和互動性高低繪製了2×2品類營銷地圖,並提出了四大社交零售策略。

BCG:小镇青年最爱高颜值,银发一族成社交零售新力量

高頻、高互動。這一品類的購買頻率高,要求高頻且深入的互動交流,常需要商家或其他消費者的建議輔助決策。例如母嬰用品,前期通過明星媽媽推薦、寶寶穿搭等內容吸引關注,而後利用母嬰群的定期互動,增強粉絲黏性。

高頻、低互動。對於包裝食品飲料和家庭護理等快消品類,社交平臺×新奇內容的方式最易激發消費者的購買興趣。例如蒙牛,圍繞時下熱門IP《中餐廳》《創造營》打造品牌勢能,線上通過多種互動機制促進轉化,線下通過掃碼為線上公眾號引入私域流量。

低頻、高互動。對於奢侈品、美妝、時尚鞋服等品類來說,雖然購買頻率不高,但因其價格相對較高,消費者常需要權威性和親密化的指導意見。此時,KOL和公眾號將在前期起到激發購買慾望的作用,線下門店和品牌導購隨後將順水推舟,驅動決策落地。優衣庫便利用了這個特點,在雙十一到來之前通過品牌公眾號進行預熱,在短時間內集中曝光品牌以引流獲新。

低頻、低互動。3C數碼這一品類通常不需要經常購買,也無需頻繁互動。它的產品相對同質化,價格也較為透明,因而功能和產品的對比信息將驅動決策。小米便通過“社交媒體+IP組合”的方式,搭建場景為線下門店引流,實現品牌互動與增粉。OPPO則深耕線下,它的導購精通3C產品知識,能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對比信息,從而影響其最終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