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拍摄地点:西藏错那县

拍摄主题:门巴族人的幸福生活


清明节前,我们来到西藏山南地区神奇的错那县。

错那县是我国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喜马拉雅山麓。说错那县神奇并非凭空捏造,该县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只有18米,从北驱车南下,很明显感觉到地势逐渐下降带来的快感。巨大的海拔差异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有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也有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丰富的气候变化使得错那县成为天然的生态园。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错那县,我们经历了西藏最难走的路段,欣赏了勒布沟深山里的优美景色,来到了海拔4700米以上的拿日雍错湖泊,领略了湖面正在融化中的羞涩之美。错那县初春之美令我们陶醉神迷,然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门巴族人的幸福微笑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门巴族人特别好客,他们会用隆重的礼节和最真诚的微笑迎接每一位到来的客人,用家中珍藏的酥油、青稞酒等招待客人。门巴族人们世世代代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美丽的家园,耕作、放牧、狩猎等等,生活简单而幸福。他们很多生活在高山上,与雪山、白云、蓝天为伍,以牛羊、耐寒树木、左邻右舍为伴,悠闲舒适,怡然自得。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来到门巴族人的家园,从她们无忧无虑真诚谈笑中,从她们不慌不忙的纺织中,能够看到她们对生活的满意,能够看到她们沉浸在幸福之中。幸福是什么?也许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不在于见过多少世面,而只是心里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


在每幅图片之后,我们加上了权威的门巴族介绍,相信对您了解门巴族会有帮助。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人主要信仰本教(一种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共有50000人,在我国控制区仅有7475人,其余的生活在印控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亦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有自己的语言。

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人口共5万余人,其中分布在我国实际控制区以内的仅有7475人,其余生活在错那县南部的印控区。“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门巴族聚居区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门隅地区,门隅地区北高南低,高处海拔可达3600米,低处只有100多米左右。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四季常青,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门隅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洛渝以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里,山峦绵亘,河流湍急,景色秀丽,物产丰富。农作物有水稻、旱稻、玉米、荞麦、青稞、鸡爪谷、小麦、大豆、棉花、芝麻等,一年可收获两、三次。水果有香蕉、桔、柚、桃、梨、苹果等。原始森林广大,生长着松、柏、桦、青江、枫、杉、楠、竹等,木材储藏量极为丰富。药材有天麻、三七、黄芪、雪莲、当归、党参等几十种。在错那县勒布区,尚有小块牧场。有黄牛、马、羊、驴、骡等牲畜。野生动物有熊、豺、獐、野牛、岩羊、雪猪、熊猫、狐狸、金丝猴等。此外还有云母、水晶石等稀有矿藏。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兼营牧业,辅以狩猎和采集。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别较大,多通晓藏语。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聚居的门隅地区,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门隅即属我国吐蕃地方政权的版图。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门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年7月,都要庆祝本民族的望果节。

门巴族居住的地方均属西藏边陲地区。十七世纪,门巴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统治下的全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是门巴族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门巴族地区的土地、森林和草场等生产资料皆属西藏地方政府所占有。西藏地方政府向门巴族地区派遣官吏,设置行政机构,向寺院和世俗贵族封赠土地和农奴,形成了官家,寺院和贵族三大领主对门巴族地区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和对门巴族农奴人身的不完全占有关系。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门隅地区为例,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藏地方政府就授予错那宗政府对门隅的管辖权,门隅北部 的勒布4错,离宗政府最近,成为政府官员统治和管理最为严密的地区。以宗政府为首的三大领主把占有的土地分割成若干块份地,分给有劳动力的门巴族农奴耕种,同时向门巴农奴收取以实物和徭役为主的地租。在门巴族社会中,封建农奴主是利用原始村社组织形式来推行封建农奴制的,封建农奴制与门巴族的原始村社结合形成了一种复合社会形成形态。这是门巴族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人们在土地所有制关系中的处的地位不同,在门巴族社会里,存在着农奴主和农奴两种人。农奴主多数是藏族,农奴几科全部是门巴族,农奴主包括宗本、“粗巴”、上层喇嘛和世俗贵族,他们人数极少,但权力很大,掌握着社会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具有多种的封建特权,是门巴族社会的统治者。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广大藏族农奴一样,门巴族农奴按其经济地位高低划分,可分为“差巴”、“堆穷”、约布”等三个等极。“差巴”在墨脱地区,意为交纳租税的人。他们在农奴中占很大比便例,按规矩领种领主的份地。为领主支应繁重的乌拉差役,还要向领主缴酥油、木材、染料、木炭等实物和藏币。“堆穷”,人数比“差巴”少。地位低于差巴,租种大差巴的小片土地,或作帮工、干杂活,从事副业、手工为生产。“约布”,即家庭佣人,人数很少,只存在于墨脱地区。他们无独立经济,多是单身一人在主人家干活,依附于主人。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直到民主改革前,农业耕作方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和锄耕、木犁犁耕阶段。生产工具是铁木器并用,以木制工具为主。木犁是农业的主要农具,形状因地而异。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门巴族对农田的管理是粗放的。农作物的种耕锄草一般进行一到两次,作物大多任其生长。无水利灌溉设施,施肥也较少,因为土地肥力恢复较慢,加上虫灾、兽害、水灾侵害,农用物产量一般都很低。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牧业和采集野生植物是弥补粮食不足的重要手段。放牧和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牦牛、犏牛和黄牛,马和羊的数量较少,牦牛、犏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给门巴族提供牛奶、酥油、奶渣、肉食、牛毛用于纺织、牛与外民族进行交换的物资,而公犏牛和公牦牛则是承担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狩猎活动一年四季都在进行。男子出门多随身携带弓箭长刀。门巴人利用弓箭、弓和下绳套等方法捕获野兽。获得的兽皮、兽角、兽骨是与外民族进行交换和向领主交纳的实物。兽肉将割成肉条烤干,分给参加的狩猎者和同村的好友亲邻。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门巴族世世代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民族。手工业门类仅是农业生产的副业,与相邻民族虽已发生了交换贸易关系,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农奴制度国一直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门巴族落后的生产水平年复一年地在原有基础上重复,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直到民主改革结束了封建农奴制度,社会生产才得到了解放。


实拍:生活在天边里的门巴族人幸福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次勒布这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雪域高原深处有无数宝藏,也有无数个历史故事及相关人文,真的要抽出时间到这些地方看一看,深入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