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黃河發現“神獸”,歷經千餘年依然“光亮如新”,專家卻難以解釋

在世界歷史上,能夠發展出文明的地方不多。這些文明都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在河流的附近。對於我國來說,唯一的母親河就是黃河了。黃河作為世界上地質最為多變的河流之一,即使被稱為母親河,卻對他們的孩子們不是很好。在古代社會沒有辦法控制河流的時候,黃河因為其水流量,幾乎是年年都在附近的平原氾濫成災。也正是因為其不穩定性,黃河雖然貴為交通要道,卻直到公元前257年,才出現了第一座跨海的浮橋。

黃河發現“神獸”,歷經千餘年依然“光亮如新”,專家卻難以解釋

而在講究儀式的古代,要想達成超越自然的目的,自然是需要向“鬼神精靈”獻上祭品的。千年之後考古學家挖出的,正是在建橋儀式中,獻上的“祭品”——四座鐵牛。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在公元前257年,在黃河河岸旁邊的蒲津渡,初次作成了跨越黃河的大橋。當然這個時候的橋,還不算是我們如今講的橋樑,甚至連木製的浮橋都算不上。這個地方在後世也一直被統治者所修繕維持,直到唐朝初期,李世民為了能夠更方便地掌控自己的領地,就特地重新修建了蒲津渡,以及其附屬的橋樑。

黃河發現“神獸”,歷經千餘年依然“光亮如新”,專家卻難以解釋

上文中筆者也說到過,作為修建橋樑的儀式,在古代那種講究鬼神說法的社會背景下,是需要獻上“祭品”的。在唐朝初期重新建設橋樑的時候,據史料記載,為了讓“憤怒的黃河精靈”能夠平息憤怒,黃河不至於沖毀橋樑。於是李世民下令,讓工匠做出了四座後世的國寶級文物——黃河鐵牛。這四座鐵牛坐落在這座橋樑的四角,作為奠基石將整個橋樑的基礎壓在土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四個鐵牛在黃河的兩岸,見證了千年來的歷史變遷。但是在目前的科學技術看來,這四尊神獸到現在也是難以複製的文物。

黃河發現“神獸”,歷經千餘年依然“光亮如新”,專家卻難以解釋

這是因為考古學家發掘出來之後,經過鑑定,這些鐵牛高約兩米,長三米,寬一點三米,牛尾的後面有專門的鐵質橫軸,負責將橋樑的鐵鏈拴起來。而且光是一個鐵牛本身,就重達三十噸,若是算上在鐵牛身下的鐵質基盤,據專家的估計恐怕能夠輕鬆超過百噸以上。這以唐代的技術水平來說,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事情了,光是要採集到這些多的鐵,還要冶煉成為四頭牛的形狀,將其運到黃河的兩岸,每一件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黃河發現“神獸”,歷經千餘年依然“光亮如新”,專家卻難以解釋

但是真正讓專家難以理解的不是工藝問題,而是在鐵牛身上發生的奇異現象。上文也提到過,黃河鐵牛在唐朝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在此後的六百多年間,黃河的泛濫始終沒有將鐵牛沖走。這種情況持續到元朝時期,直到因為戰火,橋樑被人燒燬,鐵牛因為重量實在太重,就被留在了原地。此後黃河多次氾濫,經過年復一年的沖刷,就將這些鐵牛掩埋在泥土之下。甚至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黃河進入枯水期的時候,鐵牛的角還能夠在土中冒出來,勾住河上的小船。

黃河發現“神獸”,歷經千餘年依然“光亮如新”,專家卻難以解釋

直到此後河道改位,考古學家才在附近的居民幫助下,找到了埋在河泥中的神獸鐵牛。而在1989年,這四座鐵牛才再次完全出世。可是出土的時候,鐵牛的狀態卻嚇到了在場的所有工作人員。因為掩埋在水下近千年之久的鐵牛,按理來說應該是滿身鐵鏽才對,但是在挖出來的時候,全部的鐵牛身上,卻只有一層水鏽,根本看不出來有鐵鏽的侵蝕。

要知道,以唐朝的技術水平,想要在鐵牛的表面覆蓋上氧化膜這種先進技術,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根據專家的鑑定,鐵牛的成分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含有雜質的鐵。按照現在的科學看法,鐵長時間在水分充足的環境裡,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速度要快得多,想要跨越千年的時間留到現代,是不太科學的事情。

黃河發現“神獸”,歷經千餘年依然“光亮如新”,專家卻難以解釋

因此這種奇怪的現象,在專家們看來,是非常奇怪的。畢竟按照常理推斷,即使鐵牛沒有太大的損傷,但也不該只出現一層水鏽。在挖掘出來之後,考古學家只需要輕輕清理一下,鐵牛就能夠恢復原來的相貌。但是對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即使是有研究的專家,也很難進行解釋。目前較為主流的說法認為,鐵牛在被黃河掩埋之後,在水下長期與空氣隔絕,同時生成的水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使得鐵牛在千年的時間內,都沒有被腐蝕。

1.《史記秦本紀》

2.《唐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