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黄河发现“神兽”,历经千余年依然“光亮如新”,专家却难以解释

在世界历史上,能够发展出文明的地方不多。这些文明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河流的附近。对于我国来说,唯一的母亲河就是黄河了。黄河作为世界上地质最为多变的河流之一,即使被称为母亲河,却对他们的孩子们不是很好。在古代社会没有办法控制河流的时候,黄河因为其水流量,几乎是年年都在附近的平原泛滥成灾。也正是因为其不稳定性,黄河虽然贵为交通要道,却直到公元前257年,才出现了第一座跨海的浮桥。

黄河发现“神兽”,历经千余年依然“光亮如新”,专家却难以解释

而在讲究仪式的古代,要想达成超越自然的目的,自然是需要向“鬼神精灵”献上祭品的。千年之后考古学家挖出的,正是在建桥仪式中,献上的“祭品”——四座铁牛。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在公元前257年,在黄河河岸旁边的蒲津渡,初次作成了跨越黄河的大桥。当然这个时候的桥,还不算是我们如今讲的桥梁,甚至连木制的浮桥都算不上。这个地方在后世也一直被统治者所修缮维持,直到唐朝初期,李世民为了能够更方便地掌控自己的领地,就特地重新修建了蒲津渡,以及其附属的桥梁。

黄河发现“神兽”,历经千余年依然“光亮如新”,专家却难以解释

上文中笔者也说到过,作为修建桥梁的仪式,在古代那种讲究鬼神说法的社会背景下,是需要献上“祭品”的。在唐朝初期重新建设桥梁的时候,据史料记载,为了让“愤怒的黄河精灵”能够平息愤怒,黄河不至于冲毁桥梁。于是李世民下令,让工匠做出了四座后世的国宝级文物——黄河铁牛。这四座铁牛坐落在这座桥梁的四角,作为奠基石将整个桥梁的基础压在土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四个铁牛在黄河的两岸,见证了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看来,这四尊神兽到现在也是难以复制的文物。

黄河发现“神兽”,历经千余年依然“光亮如新”,专家却难以解释

这是因为考古学家发掘出来之后,经过鉴定,这些铁牛高约两米,长三米,宽一点三米,牛尾的后面有专门的铁质横轴,负责将桥梁的铁链拴起来。而且光是一个铁牛本身,就重达三十吨,若是算上在铁牛身下的铁质基盘,据专家的估计恐怕能够轻松超过百吨以上。这以唐代的技术水平来说,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事情了,光是要采集到这些多的铁,还要冶炼成为四头牛的形状,将其运到黄河的两岸,每一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黄河发现“神兽”,历经千余年依然“光亮如新”,专家却难以解释

但是真正让专家难以理解的不是工艺问题,而是在铁牛身上发生的奇异现象。上文也提到过,黄河铁牛在唐朝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此后的六百多年间,黄河的泛滥始终没有将铁牛冲走。这种情况持续到元朝时期,直到因为战火,桥梁被人烧毁,铁牛因为重量实在太重,就被留在了原地。此后黄河多次泛滥,经过年复一年的冲刷,就将这些铁牛掩埋在泥土之下。甚至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黄河进入枯水期的时候,铁牛的角还能够在土中冒出来,勾住河上的小船。

黄河发现“神兽”,历经千余年依然“光亮如新”,专家却难以解释

直到此后河道改位,考古学家才在附近的居民帮助下,找到了埋在河泥中的神兽铁牛。而在1989年,这四座铁牛才再次完全出世。可是出土的时候,铁牛的状态却吓到了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因为掩埋在水下近千年之久的铁牛,按理来说应该是满身铁锈才对,但是在挖出来的时候,全部的铁牛身上,却只有一层水锈,根本看不出来有铁锈的侵蚀。

要知道,以唐朝的技术水平,想要在铁牛的表面覆盖上氧化膜这种先进技术,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根据专家的鉴定,铁牛的成分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含有杂质的铁。按照现在的科学看法,铁长时间在水分充足的环境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要快得多,想要跨越千年的时间留到现代,是不太科学的事情。

黄河发现“神兽”,历经千余年依然“光亮如新”,专家却难以解释

因此这种奇怪的现象,在专家们看来,是非常奇怪的。毕竟按照常理推断,即使铁牛没有太大的损伤,但也不该只出现一层水锈。在挖掘出来之后,考古学家只需要轻轻清理一下,铁牛就能够恢复原来的相貌。但是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使是有研究的专家,也很难进行解释。目前较为主流的说法认为,铁牛在被黄河掩埋之后,在水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同时生成的水锈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得铁牛在千年的时间内,都没有被腐蚀。

1.《史记秦本纪》

2.《唐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