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春秋時期的寓言,故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從上小學開始,就學不了少的《寓言故事》和《成語故事》,如:

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守株待免等,無法一一列舉,當時讀這個故事的時候,完全是知其言,不知其所以言。只是覺得這裡面這些人怎麼如此有趣,幹出這些事都無法用常理來解釋。

長大以後,讀了《史記》,《春秋》等古典書籍,才知道每一個寓言故事,故事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寓言故事多數是人為杜撰出來,用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或者引導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寓言和成語是怎麼產生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在華夏的大地上,遍佈著大大小小的諸侯,周王朝開始之際,大大小小諸侯,多數能按照周禮的等級制度,循規蹈矩的生活,到了後來,周的實力下降,約束力沒有那麼強了,由於年代久遠,諸侯之間關係沒有那麼密切,原來兩國之間的君主可能是兄弟或親戚,一兩百年後,誰也不認識誰了。

春秋時期的寓言,故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如是,諸侯之間大小戰爭不斷,輕則割讓城池,賠禮,重則滅國。同時這個期間,也生產了不少的學派、學者(稱為諸子百家),遊走於這些諸侯國之間,替各諸侯出謀劃策,謀一官半職,宣揚自己的學術觀點,不同學派之間的學者免不了也會發生衝突。於是,學者之間的對話,學者與諸侯之的溝通經常發生,每一次溝通,不可能總是以什麼“聖人之道”開篇,也不能總是講述那些抽象的理論道理,所以,就講一些半真半假的故事,來說明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借這個故事的結果進行例證,說明某件事是對還是錯,是否值做下去。

學派之間的爭論

學派這間的爭論,被稱為“百家爭鳴”,不是儒家,因為當時的儒家只想恢復周禮,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的社會等級,只需講清楚為什麼需這種關係,利用君子之說佔領了道德的最高點,形成先入為主的概念,不需要做過多的說明。

而其他學派不同,需要通過與儒家思想的對比,說明自己的觀點。儒家在宣揚聖人之道(仁),如是莊子就寫了河伯的故事,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河伯欣欣然東行,“至於北海”始知“望洋興嘆”;而東海的大鱉,也可以向井底之蛙講述海的廣大。


春秋時期的寓言,故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莊子真正的意思是批評當時所立的聖人之道。認為世上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是聖人,因為當時的社會和儒家的人都在以伯夷、孔子為學習榜樣,讓世人都向聖人學習。而莊子卻認為,如伯夷、孔子等顯名博學之人,認為他們誇耀於世的聲名、學問等資本,在天地之道的參照下,根本就微不足道,過於的渺小。


遊說對方的方式

我們當年在學習《畫蛇添足》這個故事時,只是認為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傻,會給蛇再加上四隻腳,其實這只是一個故事,是否真實其實並不重要,關急鍵是這種錯誤,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犯。

而這個故事產生的背景卻當時不知道。


春秋時期的寓言,故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楚國派大將昭陽帶領楚軍進攻魏國,且打敗魏軍,已經攻佔了魏國的幾座城池。然後,又調動軍隊轉戰攻打齊國。當時齊王並不想打仗,就派陳軫為使者使者去阻止這場戰爭,陳軫見了昭陽,首先祝賀楚軍取得的勝利,就用利害關係一步一步的引導昭陽,

首先問道:“根據貴國的法律規定,打敗敵軍且殺死敵將,會有什麼賞賜?”

昭陽如實回答說:“當官可以當到上柱國,封爵可以被封為上執圭。”

陳軫說:“比這更高的官職是什麼?”

昭陽說:“那就是令尹。”

陳軫說:“令尹是最官職!但是一個國家總不會設兩個令尹吧。”言外之意,即使將軍攻打齊國再立軍攻,所得的好處也就如此了。話鋒一轉,萬一攻打齊國失利,估計已經能得到的將賞將會失去。所以,攻打齊國並不是昭陽的最好選擇。如是編了一個《畫蛇添足》的故事講出來給昭陽聽


春秋時期的寓言,故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昭陽一聽,有道理啊,再打下去給自己並不會帶來多少好處,於是就撤兵而去。

陳軫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編了一個寓言故事《畫蛇添足》,站在對方的角度,講述了攻齊的利害關係,將楚軍勸退,以一人之力,為齊國避免了一次橫飛而來的戰爭。一個貼切的寓言故事,往往要比單純地講道理更能深入人心,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實這個故事也是很有哲理的,為什麼有的人急流勇退,得以善終,而有些人卻過於執著,最後不得善終,不正是現實版的畫蛇添足麼?

學者與君主之間的對話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各派學士紛紛去勸阻這諸侯的君主,同樣經常會從諸侯的利益角度出發,與諸侯主將要做的事情進行利益關聯分析,分希出對方要乾的事與對方初的目的是相違背的。以達到勸阻的目的。

這就是《南轅北轍》寓言故事的故事背景。


春秋時期的寓言,故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話說魏王有一天想攻打趙國,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把季梁派去出使邯鄲。結果不知怎麼回事,這個消息走漏,在半路上被季樑子知道了,趕緊回來,連臉都不洗,趕緊去面見魏王,編了《南轅北轍》這條寓言故事給魏王聽。魏王聽了,怎麼有這麼愚蠢的人,你就為這麼愚蠢的一個故事跑了回來?

第一步引導完成了,然後告訴魏,其實您現在所要做的事,和我那位朋友的行為是一樣的。

第二步就開始分析,魏王您不是要完成您的霸業麼,這麼多年勵精圖治,通過友好的外交政策也得到了別國的依賴,這本是好事。但現在卻仗著軍隊強大了,要去進攻趙國的邯鄲,這可是與您要完成霸業的初心走向了想反的道路。

魏國還沒有壓到性的實力可以輕易地拿下趙國,而且趙國的邯鄲把城牆修得那麼高,溝挖得那麼深,而且我們這麼大老遠的去攻打他們。趙國人以逸待勞等著我們,我們未必能打贏趙國。

魏王聽了,反應了過來,接受了季樑子的勸諫。說:“好吧,聽你的,你還是去趙國完成你的使命吧。”季梁一席話,免去了一場不義之戰。

季梁用南轅北轍的故事,來勸說魏王要想“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就不應該“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指出魏王這樣採用窮兵黷武的方法,就如同南轅北轍的那個人一樣,越是努力,反而離目標越遠。讓魏王自己否定自己,改變主意。

總而言之

因此,我們在閱讀相關《寓言故事》時,一定要理解這個故事產生的背景,更加有利於對故事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古人也教給我們溝通的方式,就是例證法,用故事說明自己的觀點,用於現代生活的銷售、溝通,其作用不言而喻。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講故事,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