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金國為何執著於與宋為敵,而不進攻相對弱小的西夏?

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攻劫西夏有無必要呢?


西夏自身地貧國弱,但軍隊並不好惹,女真騎兵雖然精銳,但如果要同時大舉攻擊宋、夏兩國,還是頗為吃力的。何況金對於自己吞併宋以後能否穩固原北宋北部領土都沒有信心,認為“務廣地而兵力不能周”,女真人數本就不多,再散佈在原遼國、北宋領土之內,確實在防守上會不會出現兵力短缺的問題呢?加上女真人也不適應“江南卑溼”的氣候,這才有了張邦昌的“偽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金的注意力應該是集中在攻掠宋以及穩固在原遼、宋領土統治上的。對於民風剽悍、甚至依靠榷場、歲幣(這個說法可能欠妥)的西夏,不論是在經濟、政治上都沒有必要。


再說,金軍早期的征戰,與後來的蒙古軍有些類似,都是以焚掠土地為主,相對的建置官屬這一類控制被佔領地的舉措應該還在逐漸的形成當中(這一塊我也不敢說這個說法沒問題,可能是記錯了,但金軍確實還是以屠城焚地為主)。在這樣的目的下的戰爭,

對比富庶的宋中原以至於兩淮、江南地區,相對貧瘠的西夏就更沒有價值了。


金國為何執著於與宋為敵,而不進攻相對弱小的西夏?


而且我認為,從奪取“正朔”這一正統政治觀念來說,滅大遼、大宋也是有著取而代之的政治意義。


夏崇宗李乾順早在1124年時就已不顧順妃(遼成安公主)及與遼緊密關係(但在這一年以前,李乾順確實對天祚帝也算仁至義盡了),表示依附於金。金也許諾將遼西北領土讓給西夏。即有這個承諾,那金在宋朝未滅之時,便沒有這個必要毀約攻夏。


至於金夏之間,確實在1126年有過領土爭端,最終的結果是1127年金朝佔領西夏攻佔的原北宋天德、雲內等州,西夏則獲得陝西北部數千裡的土地。除了多次蠶食宋朝西北領土外,西夏還在1138年經請求,得到金朝允諾,獲得樂州(今青海樂都)、積石州(今青海貴德境)、廓州(今青海化隆境)。“李乾順取得了湟水流域之地,夏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


金夏關係相對和睦的情況下,滅弱夏從經濟、政治上都沒有必要,自然金朝的注意力只會在“正朔”所在的南宋。

再附帶說一個小故事,是南宋川陝名將吳璘與四川安撫制置使胡世將論用兵時的一段言論,事情大概是這樣:


玠死,胡世將問玠所以制勝者,璘曰:“璘從先兄有事西夏,每戰,不過一進卻之頃,勝負輒分。至金人,則更進迭退,忍耐堅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戰非累日不決,勝不遽追,敗不至亂。蓋自昔用兵所未嘗見,與之角逐滋久,乃得其情。蓋金人弓矢,不若中國之勁利;中國士卒,不及金人之堅耐。吾常以長技洞重甲於數百步外,則其衝突固不能相及。於是選據形便,出銳卒更迭撓之,與之為無窮,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堅忍之勢。至決機於兩陣之間,則璘有不能言者。”


四川名將吳玠死後,川中最高文臣胡世將與吳玠之弟、大將吳璘討論起了吳玠用兵制勝的方法。吳璘在這段話裡談到了金軍的“更進迭退,忍耐堅久”,“勝不遽追,敗不至亂”,從而提出了以優良弓術、執著精神打敗金軍的策略。


而在文首,吳璘為了與強大的金軍對比,先提了兄弟二人早年起家作戰的西夏,說二人與西夏每次交戰時,“不過一進卻之傾,勝負輒分”,這話意思是說只需要一進一退就能決出勝負。且不論這段話的主觀色彩和抬高金軍、抬高自己的一方面,但也可以知道,“弱夏”確實也不全是空穴來風。當然,西夏騎兵的威力,宋軍自然早有領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