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社區”瓜菜爆單 讓海南告別“穀賤傷農”

瓜農菜農保住了銷售,本地居民大飽了口福,海南冬季瓜菜本地社區直供爆單,做到了群眾、政府雙滿意

前言:疫情橫掃千軍,使得正在上市的海南冬季瓜菜陡遇寒流。“穀賤傷農”,在瓜菜種植為“農中之重”的海南,具體表現為“果賤傷農”“菜賤傷農”。但是,瓜菜易腐、冷鏈儲運費用高昂,國家無法實施類似於國家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等政策,以保護瓜農、菜農的利益。對此,海南省委、省政府一方面一如既往鼓勵島外大宗採購;另一方面使用“互聯網+本地社區”新舉措,充分發揮價格槓桿撬動作用,大幅度拉動了海南瓜菜的本地消費量,使得海南冬季瓜菜躲過一劫。

本埠消費,正在成為保障海南農民利益的壓艙石、常平倉。

其中,海南信息產業的第一方陣——南海網、南國都市報,以及由南海網運營的海南愛心扶貧網第一時間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居中大規模撮合交易,線上大面積招募社區義工,成功開啟了本地公益銷售。僅20多天,島內7個市縣的46.2萬斤新鮮瓜菜,就精準銷售至海口市的667個居民小區,約10萬市民享受到了“地頭價”。

啟動本地消費 保衛菜農瓜農

正月初一開始,海南東方市三門鎮的盧瑞傑便不敢邁進自家果地。他知道,半年來精心管護的黃金百香果正一層層掉落,地面像鋪了層金黃“地毯”。

因為疫情,整個世界彷彿停擺。至正月十五,果園至少要結出3萬多斤果,但外地果商一個也不出現,老主顧也在接力取消下單。以往,盧瑞傑坐等果商登門收購,如今乾坤倒轉,並不掌握其他銷售渠道的盧瑞傑徹底急了,每天不停給國內果商挨個去電,各種求爺爺告奶奶,但一無所獲。

同樣“待字閨中”的,還有樂東150萬斤樹上熟芒果,東方30萬斤木瓜,萬寧3000餘畝無籽西瓜……有央媒報道稱,今年元月最後一週,全省冬季瓜菜出島量3.99萬噸,比上一週銳減2.48萬噸,降幅36%。

菜果易腐,銷售大面積滯後,將使我省的農業支柱產業遭遇滅頂之災。1月31日,海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緊急召開冬季農產品產銷專題會,制定了促進農產品銷售的9條措施;2月5日,全省“抗疫情、保暢銷、保生產、保增收”工作視頻會召開,直接開到村一級,對疫情防控期間農業生產、銷售等工作作出具體安排。

昔日,海南瓜菜供不應求,可謂行銷全國、風靡全球,產業鏈上的大量冷鏈儲存、長途運輸、外埠銷售機構,個個盆滿缽滿。但是,長期的賣方市場,海南菜農瓜農得實惠的同時,也養成了“等靠要”的惰性,使得他們普遍不重視精耕細作的營銷;另一方面,收入較低的海南居民和收入豐厚的北上廣深居民,在同一價位上享受海南瓜菜,少有人敢大快朵頤。

疫情導致外埠市場近乎癱瘓,被忽略已久的本埠市場,權重陡然上升。但是,市場不相信眼淚,沒有賣方低價促銷,沒有信息部門居中撮合,沒有“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一切成空。

救災如救火。接到上級指示後,南海網、海南愛心扶貧網、南國都市報作為海南信息產業第一方陣,全媒體迅速開展海南農產品產銷對接信息。除了繼續向島外市場大面積高強度發佈信息、吸引島外大宗瓜菜採購外,積極撮合海南本地瓜菜交易被視為“重中之重”。

經過網絡初步統計,截止2月4日,海南13個市縣約有80種瓜果蔬菜銷售難。幾天時間,海南愛心扶貧網共接收熱線電話424宗,發佈了待銷農產品信息302條。

平臺上每日湧動著旺盛的運銷需求。“強大的市場展現在眼前,在推著我們往前走”,南海網副總經理梁剛如果說。

海南愛心扶貧網很快確定了基調:助農公益銷售,依大宗採購、愛心捐贈、直供社區三條主線進行。

每日優鮮電商平臺通過海南扶貧網,採購了600萬斤樂東哈密瓜,發往杭州、上海、南京等地,並正式在每日優鮮平臺上線銷售,第一筆大宗採購對接成功。

截至2月29日數據,海南愛心扶貧網共促成13筆大宗採購訂單,總數達777萬斤,正在對接9萬斤大宗採購。

愛心捐贈也迅速鋪開,海南本地愛心企業在海南愛心扶貧網的協助下,紛紛購買海南農產品捐贈湖北抗疫一線。

而因為防疫,海南市民普遍出小區難。直供本地社區,必須打通最後一公里,讓產品從田間地頭迅速邁入居民家,才算“功德圓滿”。

百團聯採 突破“最後一公里”

直供社區怎麼操作?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疫情下也投身海南冬季瓜菜銷售,雖然得到政府多項支持,依舊在調整戰略,避免陷入最後一公里的繁瑣中,更遑論不耐儲藏的生鮮。

2月2日,海南愛心扶貧網全員戴著口罩,在辦公室裡集體憋大招。接連幾天,各種提議不斷,卻接連被否——看上去很美的想法,實操起來,許多堵點難以跨越。

熬到2月3日晚,梁剛一拍桌子——“全海口招募社區團長!”誰都沒料到,就這一句話,他們按下了本地人掃貨模式的啟動鍵。

2月4日,南海網、海南愛心扶貧網、南國都市報同時發出一紙招募令,邀請海口社區、居民小區愛心人士報名,擔任社區團長,其工作任務有兩大塊項:組織社區居民下單、收款,瓜菜送達小區後清點接收後分發。兩天內,社區團長報名人數有285人,每個人身後是一個或幾個小區,覆蓋了海口市四城區。

2月9日,樂東哈密瓜與海口青椒組合上線,社區團長們開始在各自小區居民微信群發佈產品信息,收集訂單,統計完畢後再於約定時間,在扶貧網組建的團長群內接龍下訂單。

愛心義工謝濤,帶領公司的三名員工,駕車從樂東將哈密瓜與青椒運至海口,再進行微循環,為海口60個小區免費配送3.9萬斤。

謝濤試出一個好辦法:農戶在地頭稱重打包,五斤為一份,按份銷售;到達社區後,團長點數,交錢給農戶,謝濤得到收款成功確認後交貨給團長,下單居民按份領取......

白沙毛薯算是第一個爆款,一口氣成團10期,總共銷售6000多斤。

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文昌南瓜、東方地瓜、樂東龍眼,陵水西瓜……來自不同市縣的農產品,海南愛心扶貧網經過選品,確認農戶具備配送與售後能力,進行品控後,微信群內宣佈“開團”。

2月中旬,經嚴格品控,海南愛心扶貧網選中的瓊海雞、鴨開始陸續團購。半個月來,銷售已過萬隻。

20多天來,銷售最火爆的是黃金南瓜,從春節開始,它們不歇腳地成熟,紅彤彤地在田洋間漫延,整整60萬斤!在社區團長們眼中,這款不計重量,單個2.5元的產品,是吸引訂單的爆款。

果然,第一次開團下單,1分44秒,銷售7萬斤。隔天通過南海網平臺直播銷售,2個多小時,銷售12.7萬斤。僅開團兩次便銷售出3.2萬個,總重19.7萬斤。加之海南愛心扶貧網對接的28萬斤大宗銷售,三天內消化掉40萬斤黃金南瓜。眼下,這款被媒體多次報道的南瓜引發坊間關注,每天都有不斷湧入的購買力量,現只餘不到1萬斤,種植戶麥壯苗長吁一聲,“頭輕了!”

持續爆單的要屬東方百香果,開團就遭搶購,四次上架四次刷新記錄,最火爆的有兩次,2月18日晚,團長們2分鐘下單2370斤;一週後,最後4000斤果子上架後,40多秒被瓜分完畢。

這樣的爆款,搶到的團長不會超過20位,搶不到的團長是大多數,這意味著出現了大規模供不應求。“有的團長不理解,加我私信後出言不遜,認為這是在搞飢餓營銷”,海南愛心扶貧網的客服小葉很委屈。畢竟,農戶的配送能力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供應。

自2月9日開始第一批社區團購以來,海南愛心扶貧網率社區團長開團22個單品,737名熱心人士報名擔任社區團長,累計配送瓜菜超過46.2萬斤,禽類過1.1萬隻,銷售金額破125萬元,被購買的農產品送往覆蓋海口667個社區1703趟次。

截至3月3日,樂東龍眼成團10期,瓊海山林雞成團12期,後者創造了團長下單最快記錄:1分49秒搶光1192只雞。

盧瑞傑1.2萬斤存貨,被一瞬清空。半個月前的銷售難,迅速變成了普遍缺貨。海南人不是沒有消費能力,是我們忽視了本地市場,忽視了政府引導,忽視了市場力量。

停擺狀態下的獨闢蹊徑——低價促銷+信息撮合+農戶配送的“社區直供”,在海南引起巨大轟動。運營五天後,海南的做法受到中央媒體關注。

新華社《半月談》雜誌對此高度評價:“使田間地頭的瓜菜與千家萬戶的需求直接對接,不僅保證市民的飲食營養豐盛,還保障了農民的增收,社會各環節資源得以有效對接運轉,抗擊疫情得到更好的助力。”

為人民服務 和諧社區的真正抓手

疫情之下,原本多數出島銷售的海南農產品,形成了本地消費狂潮。社區直供,以價格槓桿大規模撬動了瓜菜消費量。近一個月,海口市民“敞開了吃”,將冰箱塞滿壓實,客觀上成為本地農產品溢出時的“常平倉”。

在這場“互聯網+”的市場實踐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社區團長的熱心支持。

30天內,共有737位愛心人士報名,每天都在增長。“其實,團長人數高於這個統計,”負責海南愛心扶貧網運營協調的馬臻舉例,海口龍華區京江廣場小區,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組成5人團長組,分別負責選品、群訂單、群收款、線下收貨不同的工作,這個小區也成為團長群裡的網紅小區,秒殺的熱門產品,他們總能搶到頭彩。

除了社區採購,海口還有好幾個單位組織員工進行採購,下單最“兇悍”的,當數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海南地區黨委組建的員工團,600多名員工與單位三個食堂,一拋訂單就是“大宗採購”,譬如雞蛋,動輒以“萬個”為下單單位。團長陳小燕轉告了員工的售後評價——全部五星。

在公益助農的路上,海南媒體與扶貧網集結了更多力量投身公益。覆盤新開拓的助農新通道,南海網鄉村振興事業部總監、海南愛心扶貧網運營負責人白楊坦言,最初一片混沌,一直在自我修復和總結經驗中,每天都能找到各種BUG。“如果沒有愛心義工、愛心車隊、愛心企業的鼎力相助,這事走不遠,做不大”。

疫情之下白衣衛士的奉獻,首先得到了全社會的肯定。2月底,首批楊桃截單後,客服導出下單數據,發現海南省人民醫院下單44份。將訂單發給農戶後,對方到海口送貨時,首先給醫院的醫護人員送去100份,共500斤,說成啥都不收錢。

還有有愛心人士線上隔空“表白”:我想買海南農產品捐給醫護人員,該買什麼,捐給哪幾家醫院,你們來操作!

統計顯示:南海網、扶貧網與南國都市報共協助海南14家企業的愛心捐贈訂單,合計捐贈瓜果蔬菜78.1萬斤、禽類385只以及12萬元的防疫物資。

城市配送,最後吸引了大批愛心車隊加入,保障了“一小時內配送到家”。3月1日黃金南瓜直播銷售,東風小康、合群汽車集團、華晨金盃、海南創億汽車集團、福迪汽車、中升廣汽本田私家車等十餘家愛心車隊,全力在海口展開免費配送;有百餘輛私家車也默默上陣,甚至好幾家4S店,竟派出新車助力配送。當天,12.7萬斤南瓜一送而空,大家笑談“今晚大半海口人在吃南瓜。”

對盧瑞傑而言,這是“有了後盾”。作為90後大學生,他更善於思考,駕車為海口60多個小區送貨後,他結識了六七十位社區團長,這是他“打開海南市民消費的鑰匙”。有本地消費兜底,他就能實現從種植端向自主銷售跨越,靈活進退,收放自如。

東北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王剛毅教授認為,區域門戶媒體在主導“農—社”聯動模式上形成“彩虹橋”作用,適度介入,推動採購,引發了現象級助農熱潮。

一位社區團長說,這次的網絡賣瓜賣菜,海南本地媒體贏得了農民、市民的兩端口碑,媒體最珍視的社會公信力被反覆加持,“都說為人民服務,你們媒體這次做到了,社區更是最大的受益者。經過這件事,居民們普遍感到社區團長是真的為人民服務,鄰里關係普遍和諧起來。”

至本文截稿時,社區團長數量即將破千,百團聯採即將跨入千團聯採時代。疫情之下,在家門口低價高質海量享受全島的瓜果美味,海口各大社區業主的微信群裡,溢美之詞如同潮湧,“吃出了幸福感”“愛我海南”是兩大主流聲音!

是啊,疫情之下得到溫情對待,誰不說俺家鄉美呢?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3月6日消息 首席記者 康景林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繫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