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走進科技“疫”線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1月24日,大年三十

面對疫情,李國平取消團年計劃,退掉機票,從早到晚在實驗室裡與病毒“較量”;

1月30日,大年初六

研究項目順利立項,李國平團隊加班加點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以增強人類對新冠肺炎的防控能力;

2月10日

李國平隨團隊“出征”,馳援道孚,一場雪域高原戰“疫”就這樣開始了……

特殊的3個戰“疫”日,延伸的是“連軸轉”的1個多月;在李國平的背後,無數個“李國平們”在實驗室裡、在病房中、在顯微鏡下,用科技賦能戰“疫”,帶來勝利的曙光。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1月24日 成都市三醫院 一張退掉的機票 與待在實驗室的一天

1月24日,大年三十,青羊區青龍街,行人寥寥,車輛稀疏。但坐落於此的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依然忙碌著,醫院裡科研人員腳步匆匆,緊張地對一個又一個科研方案進行論證工作。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此次疫情牽動人心,新型冠狀病毒的溯源和致病機制尚不明確,也沒有針對這種病毒的特效藥。當醫務人員奮鬥在救治患者的病床旁時,在不見硝煙的“戰場”中,科研人員也在爭分奪秒地研究病毒的致病機制,為摸索出更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當前,對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與治療主要都是在傳統經驗基礎上摸索前進,尋求有效治療藥物至關重要。“中醫藥博大精深,從古至今,對於許多疾病的治療都有著確切的療效。因此,我們就想有沒有什麼中藥會有效防治新型冠狀病毒。”為了給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提供理論及技術支撐,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副所長、成都鍾南山院士創新工作站負責人李國平取消原本準備去上海和家人團年的計劃,退掉機票,留在了成都,此時他們已在實驗室裡與病毒連續“較量”了好幾天。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非常時期,呼吸健康研究所實驗室6名專職人員在接到通知後都義不容辭地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毫不猶豫地立即返回工作崗位,不分晝夜地團結協作、收集整理相關數據,攻克ACE2細胞受體的生物信息學分析難點。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收集整理相關大數據、分析對比不同人群特徵……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李國平從早上八點奮戰到晚上十點,通過數據對比,他的電腦上出現了一個個病毒研究的大數據模型……

“作為科研人員,非常時期就是要堅守崗位,為阻擊疫情盡一份力。”他說。

1月30日 成都市三醫院 與時間賽跑 攻克病毒基礎研究

1月30日,大年初六,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李國平正在辦公室進行新冠肺炎的研究分析。“發病機制不明確,我們通過生物信息學的方法,以分析靶點為核心,從而解釋臨床表現。”李國平說,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疫情,他們春節期間基本沒有休息,一直在加班加點進行科研工作。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同樣在這一天,成都市科技局開展專題研究科技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應急工作,將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關鍵技術的優化與推廣應用”等首批8個應急科技攻關項目立項支持280萬元,加快推動疫情防控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新裝備的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依託成都市鍾南山院士創新工作站啟動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細胞受體多組學研究及網絡藥理學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研究成為成都市八個科技攻關項目之一,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科技戰“疫”就這樣按下了“快進鍵”。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我們實驗室主要圍繞病毒發病機制以及藥物篩選進行研究,探索並驗證新型冠狀病毒介導ACE2的發病機制。”李國平說,ACE2作為受體就像病毒進入人體氣道的“大門”,研究這個門是如何“開”的,對於防止感染具有重要意義。“ACE2的高表達,導致病毒更容易進入細胞內並調控病毒的複製,ACE2可以作為防控病毒重要的靶點。”

“如何依託新型冠狀病毒介導ACE2的發病機制,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能力?”這是以李國平為首的專家團隊一直思考的問題。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他們將ACE2蛋白作為潛在靶點,篩選涵蓋了健康志願者、COPD患者和哮喘患者、吸菸個體等人群的中藥數據庫,分析由肺組織、支氣管肺泡灌洗、支氣管上皮細胞、小氣道上皮細胞以及SARS感染的細胞組成的樣本,找出候選中藥,並分離出有效單體成分。再利用網絡藥理學,分析候選中醫藥對ACE2作用的可能機制及參與的信號通路。

“通過基因分析平臺的篩選,我們還發現柴胡、川牛膝、葛花、葛根、萱草根這幾種中藥材可以作用於病毒進入人體的關鍵靶點(ACE2)。”李國平說,“中醫藥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治中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2月10日 甘孜州道孚縣 馳援道孚 雪域高原戰“疫”

甘孜州道孚縣海拔近3500米,近來溫度更是低至-10℃。截至2月10日24時,四川省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417例。其中,甘孜州累計病例27例,而道孚縣又是甘孜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2月10日,李國平臨危受命隨援藏醫務人員一起“出征”,趕赴甘孜州道孚縣人民醫院開展疫情防控指導工作。高原上氣候寒冷,天氣多變,道路崎嶇,經過八個多小時的路途輾轉,剛到目的地的他直奔疫情防控指揮部開始接手具體工作。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引導華西甘孜醫院、道孚縣醫院採取三級查房制度,熟悉病人的相關情況,以便能對病情變化做出準確判斷並及時處理;結合此次新冠肺炎的臨床特徵,包括影像學的特徵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針對每一個病人,研究出精準的治療方案,在不同的階段“對症下藥”……李國平的工作從抵達藏區的第一天開始便滿滿當當。

“疫情的防控同樣應該具有個性,才能打出最有利的阻擊戰。”李國平介紹說,在專家組的通力合作之下,針對道孚出現的疫情特徵,首次提出了省內的臨床確診方案,目前已被相關部門所採納。

三天的時間裡,專家組緊急針對救治中存在的問題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收診、診斷、轉診等諸多相關的流程、標準,同時根據每個患者病情給出了患者救治的指導意見。經過專家組的努力,當地收診的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患者轉重型的幾率明顯下降,部分重型患者經合理治療後轉為普通型,目前無一例患者死亡,同時多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

按四川省衛健委工作安排,專家組5天的指導任務完成後即可返回成都。不過,面對道孚當地目前仍較為嚴峻的防控任務,李國平和其他專家一樣主動選擇了留下。“所有的艱苦條件可以被我們克服,防控難題肯定也能被我們解決。”李國平說。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衛戰”

在援藏的同時,李國平依然在推進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細胞受體多組學研究及網絡藥理學篩選抗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研究,“兩條線”同時戰“疫”。“在沒有診療的時候,就會在網上繼續篩選中醫藥數據庫,分析樣本特徵,驗證中醫藥防控效果。”他介紹,下一步,團隊計劃收集肺組織、全血用於轉錄組測序和單細胞測序、肺泡灌洗液和血清用於細胞因子檢測,進一步驗證生物信息學分析的結果,並有可能更深入瞭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在機制。

這群“逆行”在甘孜州的援藏人員,用實際行動守護藏區人民的安康。

這些科研人員在另一個戰場上,與時間賽跑,為打贏疫情阻擊戰帶來更多希望。


解碼預覽

接下來,《走進科技戰“疫”一線》將走進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技戰“疫”一線——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給大家帶來第一手的科技“疫”線“戰報”。

圖據受訪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