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走进科技“疫”线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1月24日,大年三十

面对疫情,李国平取消团年计划,退掉机票,从早到晚在实验室里与病毒“较量”;

1月30日,大年初六

研究项目顺利立项,李国平团队加班加点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以增强人类对新冠肺炎的防控能力;

2月10日

李国平随团队“出征”,驰援道孚,一场雪域高原战“疫”就这样开始了……

特殊的3个战“疫”日,延伸的是“连轴转”的1个多月;在李国平的背后,无数个“李国平们”在实验室里、在病房中、在显微镜下,用科技赋能战“疫”,带来胜利的曙光。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1月24日 成都市三医院 一张退掉的机票 与待在实验室的一天

1月24日,大年三十,青羊区青龙街,行人寥寥,车辆稀疏。但坐落于此的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依然忙碌着,医院里科研人员脚步匆匆,紧张地对一个又一个科研方案进行论证工作。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此次疫情牵动人心,新型冠状病毒的溯源和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也没有针对这种病毒的特效药。当医务人员奋斗在救治患者的病床旁时,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中,科研人员也在争分夺秒地研究病毒的致病机制,为摸索出更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当前,对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与治疗主要都是在传统经验基础上摸索前进,寻求有效治疗药物至关重要。“中医药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有着确切的疗效。因此,我们就想有没有什么中药会有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为了给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副所长、成都钟南山院士创新工作站负责人李国平取消原本准备去上海和家人团年的计划,退掉机票,留在了成都,此时他们已在实验室里与病毒连续“较量”了好几天。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非常时期,呼吸健康研究所实验室6名专职人员在接到通知后都义不容辞地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毫不犹豫地立即返回工作岗位,不分昼夜地团结协作、收集整理相关数据,攻克ACE2细胞受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难点。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收集整理相关大数据、分析对比不同人群特征……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李国平从早上八点奋战到晚上十点,通过数据对比,他的电脑上出现了一个个病毒研究的大数据模型……

“作为科研人员,非常时期就是要坚守岗位,为阻击疫情尽一份力。”他说。

1月30日 成都市三医院 与时间赛跑 攻克病毒基础研究

1月30日,大年初六,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李国平正在办公室进行新冠肺炎的研究分析。“发病机制不明确,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以分析靶点为核心,从而解释临床表现。”李国平说,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疫情,他们春节期间基本没有休息,一直在加班加点进行科研工作。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同样在这一天,成都市科技局开展专题研究科技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应急工作,将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关键技术的优化与推广应用”等首批8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立项支持280万元,加快推动疫情防控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装备的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依托成都市钟南山院士创新工作站启动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细胞受体多组学研究及网络药理学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研究成为成都市八个科技攻关项目之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技战“疫”就这样按下了“快进键”。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我们实验室主要围绕病毒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进行研究,探索并验证新型冠状病毒介导ACE2的发病机制。”李国平说,ACE2作为受体就像病毒进入人体气道的“大门”,研究这个门是如何“开”的,对于防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ACE2的高表达,导致病毒更容易进入细胞内并调控病毒的复制,ACE2可以作为防控病毒重要的靶点。”

“如何依托新型冠状病毒介导ACE2的发病机制,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能力?”这是以李国平为首的专家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他们将ACE2蛋白作为潜在靶点,筛选涵盖了健康志愿者、COPD患者和哮喘患者、吸烟个体等人群的中药数据库,分析由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上皮细胞、小气道上皮细胞以及SARS感染的细胞组成的样本,找出候选中药,并分离出有效单体成分。再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候选中医药对ACE2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参与的信号通路。

“通过基因分析平台的筛选,我们还发现柴胡、川牛膝、葛花、葛根、萱草根这几种中药材可以作用于病毒进入人体的关键靶点(ACE2)。”李国平说,“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治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2月10日 甘孜州道孚县 驰援道孚 雪域高原战“疫”

甘孜州道孚县海拔近3500米,近来温度更是低至-10℃。截至2月10日24时,四川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417例。其中,甘孜州累计病例27例,而道孚县又是甘孜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2月10日,李国平临危受命随援藏医务人员一起“出征”,赶赴甘孜州道孚县人民医院开展疫情防控指导工作。高原上气候寒冷,天气多变,道路崎岖,经过八个多小时的路途辗转,刚到目的地的他直奔疫情防控指挥部开始接手具体工作。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引导华西甘孜医院、道孚县医院采取三级查房制度,熟悉病人的相关情况,以便能对病情变化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处理;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包括影像学的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针对每一个病人,研究出精准的治疗方案,在不同的阶段“对症下药”……李国平的工作从抵达藏区的第一天开始便满满当当。

“疫情的防控同样应该具有个性,才能打出最有利的阻击战。”李国平介绍说,在专家组的通力合作之下,针对道孚出现的疫情特征,首次提出了省内的临床确诊方案,目前已被相关部门所采纳。

三天的时间里,专家组紧急针对救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收诊、诊断、转诊等诸多相关的流程、标准,同时根据每个患者病情给出了患者救治的指导意见。经过专家组的努力,当地收诊的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转重型的几率明显下降,部分重型患者经合理治疗后转为普通型,目前无一例患者死亡,同时多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

按四川省卫健委工作安排,专家组5天的指导任务完成后即可返回成都。不过,面对道孚当地目前仍较为严峻的防控任务,李国平和其他专家一样主动选择了留下。“所有的艰苦条件可以被我们克服,防控难题肯定也能被我们解决。”李国平说。

250-3000米海拔上的疫情“保卫战”

在援藏的同时,李国平依然在推进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细胞受体多组学研究及网络药理学筛选抗新型冠状病毒中医药研究,“两条线”同时战“疫”。“在没有诊疗的时候,就会在网上继续筛选中医药数据库,分析样本特征,验证中医药防控效果。”他介绍,下一步,团队计划收集肺组织、全血用于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测序、肺泡灌洗液和血清用于细胞因子检测,进一步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并有可能更深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在机制。

这群“逆行”在甘孜州的援藏人员,用实际行动守护藏区人民的安康。

这些科研人员在另一个战场上,与时间赛跑,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带来更多希望。


解码预览

接下来,《走进科技战“疫”一线》将走进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技战“疫”一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给大家带来第一手的科技“疫”线“战报”。

图据受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