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道可道,非常道”是怎麼理解的?

小慶說歷史文化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對於後世影響深遠。相傳由春秋時期楚國人老聃所著。內部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主要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道德經》不僅體現了古人的價值觀念,並且通過引述宇宙自然萬物的運動規律,闡述了“道”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由此而推演出來的哲學觀念,至今仍然是世界哲學界的一大瑰寶。


《道德經》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而“道”就是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世間萬物都源於道。大道無形不可言明,因此老子只能通過旁徵博引。用天地之間的自然變幻,國家興衰的時代更迭,來告知世人“道”是真正存在的。雖然“玄之又玄”,卻又是一切的開始。


孤舟老翁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比如說我發現了一個蘋果,我不知道它是什麼,我說他是從樹上摘的是紅的圓的,吃起來是脆的甜的等等等等,不管我跟人家怎麼詮釋這個蘋果,我都道不盡這個蘋果。然後我給他命名叫它蘋果,apple等等等等,這些名字也道不盡他的始末。

而每個人接受能努力不一樣,悟性不同。有的人聽了我的解釋後真正的發現了這個蘋果,有的人聽起來覺得好像有那麼個蘋果將信將疑,有的人聽起來感覺我說的荒謬不置可否。

道可道,非常道。關於道字,我在道德經的經文裡查了一下,一共出現了76次。這裡出現的次數只是參考,因為道德經的版本不同可能會有誤差。關於道字,道德經裡有這樣的一句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注意這裡的,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可以說這是道字在道德經裡的一個解釋。在這裡,把道字解釋為名。

如果道字在道德經裡出現了76次,是不是每次都都可以解釋為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個我猜測,顯然是不可以的。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例如,道德經裡有這樣的描述,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這裡有三個道字。我個人的理解,這三個道字意思應該是不一樣的。具體什麼含義?這裡三個道字,每個道字具體什麼含義,這個可以繼續在道德經裡尋找答案。因為我個人沒有認真研究過,所以不好說具體的含義。而且,我猜測。

道德經裡的這句話,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這裡的三個道字,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認為的正確的理解。也就說,這三個字每個人的理解都可以是不同的。而且,我還猜測,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讀到這三個道字,對其理解的意思也會發生變化。

道可道,非常道。最後說這三個字。我個人的理解,因人而異,每個人都不同。因時空地點而異,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會有不同的理解。什麼意思呢?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在變化,讀這六個字的人也在變化。

舉個例子。現在2019年,張三讀,道可道,非常道。有某種理解。到了2020年,張三再來讀,道可道,非常道。會不會有不同的理解呢?一切皆有可能。

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會產生變化,讀這六個字的讀者也會變化。結果,字與讀者,彼此交流,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變化。一切皆有可能,不會有統一的答案。當然,這也是我個人的理解。

三種理解哪種更正確或更接近原著的思想?關於這句話,我認為原著沒有思想。這當然也是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原著就象一個空碗,讀者的思想,每個讀者自己的思想都可以輕易的輕鬆的放到這個空碗裡。

所以,每個讀者閱讀道德經,都應該從道德經讀出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要追求原著,不要追求其他人的註解。所以,道德經裡有這樣的一句話,絕聖棄智。我的理解,這句話就是說要讀者從道德經找自己的東西,要找自己的路。





羅老玖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李冉道德經的開篇語。老子說的“道”,與我們講的“規律”近似。它的本義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規律,就不是我們所說的,具有永久約束力的規律。老子認為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發生、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這些規律,就具體的亊物而言,是可以歸納起來用語言表達的。但是,在這些具體的,可以言表的規律之外,還有一個左右整個世界(宇宙)發展變化的法則。這個法則,是我們用語言不能完整、準確地表達的。我們只能不斷地去探索它,讓我們的認知不斷地接近於它。

“道可道,非常道”,體現了老子認識到世界萬事萬物總在不斷髮展變化的睿智,是世界最早的哲理名言。





許文華


這個問題經常會在悟空問答裡見到,僅本人所做回答不下三次。不想重複以前的答案,今天換個全新的角度,跟您交流一下本人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一回事。

我們還原一下當年老子出關被尹喜攔下時的場景。幫助我們理解老子的思想。老子要出關西行,關令尹喜攔下了他:“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開篇即是“道可道”(原本並非如此,將道可道排在第一章,緣於漢代河上公)。

尹喜問:先生所言“道可道,名可名”作何解釋啊?

老子回道:我將要闡述的道,不是你們常說的道。你們所說的道,有形有狀,可以表達清楚,可以描述準確,因此我說“道可道”。而我將要闡述的道無相無形,是個抽象的道,因此沒法說明白,所以我說你們說的道,不是我要表達的那個永恆的道。

名可名,跟道可道意思相同。就是說,你們說的道,因為形有狀,是個具象的存在,所以可以給它起個名字,概括它的性狀特徵及其用途,比如你腳下的道,你一說“道”這個名稱,但凡見過|、走過道的人,就會聯想到你要說的這條道。

但是我要說的這個“道”,恍恍惚惚,寂兮廖兮,看不見摸不著,不是一個具象的存在,沒法給它起個準確的名字,來概括它的屬性,所以這個“道”的名也不是你們所說的名稱。

尹喜又問道:既然您說您要講的“道”不是我們所說的道,因此不能命名,您為何稱之為“道”呢?這不是也有名稱了嗎?

老子回答說:這個問題你會在後邊的章節得到答案。我在那裡會告訴你,在天地萬物萌生之前,就有一個渾然的物質存在了,它空闊無邊無窮無盡,無始無終,佈滿虛空以及萬物,它是一個獨立的永恆存在,不依賴於任何外來力量,始終保持自己的本性,循環往復地運行永不停息,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類,就是從它那裡演化出來的。我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只是勉強給它起個名字,方面論述而已。

如此存在的一個東西,你能說清楚嗎?

尹喜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怪不得先生您說,我們說的道,不是您要說的那個永恆的“道”呢?

親愛的朋友,您明白了嗎?


問道黃老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道德經》中第一章的第一句,開門見山直接道出《道德經》的核心要義——“道”。為了更好的理解和解讀這句話,筆者從以下幾個觀點分析:

一、直擊字面意思,“道”的不可言說

關於這句話,目前比較沒有爭議的翻譯是:“可以直接表達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或“可以說的出口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意思就是,“道”是不可言說的,是不支持(不允許)被下定義的。就像“美”

一樣,一直以來總有一些學者孜孜不倦的給“美”下定義,但“美”的定義是千差萬別的、包羅萬象的,幾乎不可能存在一個準確的定義。“道”亦是如此。

二、“道”的包羅萬象涵蓋宇宙人生奧義

“道”在《道德經》中的解讀中,是宇宙人生的起源和無限延伸,從混沌之初到宇宙終結,“道”自始至終都是第一奧義,“道”存在於世間的方方面面,萬事萬物的起源、發展、終結都要遵循“道”的規律,這樣一個橫亙於宇宙萬物中間的義理自然不可言說,非同一般。

三、不能排除立學之初“故弄玄虛”的懷疑,但更不能否定“道”的存在價值

自古以來,在缺乏科學理論支持的情況下,一個學派或者宗教團體的建立,都免不了“故弄玄虛”的宣傳作用。“玄而又玄”的“道”自然不能免俗。“道”的出現,為我國古代社會探尋和解釋一些自然規律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道”更是直接促成了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形成。其中的“大同社會”更是被全世界共同追求。

結論:總體來說,“道”的提出是我國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貢獻,其中的樸素辯證法對後世哲學的發展影響至深。“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對“道”的最佳定義。





不鼓掌的人


《老子》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後人在詮釋這句話時,產生了歧義。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詮釋:

(1)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

持此種觀點的人為《老子》注家的主流。從戰國末期的韓非,到西漢嚴遵、東漢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陸希聲等人,都主張道不可言說,主要是為了體現美感。

(2)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之道。

唐代李榮說:“道者,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人間常俗之道,貴之以禮義,尚之以浮華,喪身以成名,忘己以詢利,失道後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義之華,取道德之實,息澆薄之行,歸淳厚之源,反彼恆情,故曰非常道也。”李榮把“常道“解釋為“常俗之道”,認為老子之道不是常俗之道(儒家)。司馬光的詮釋接近第二種觀點。司馬光說:‘耳世俗之談道者,皆日道體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之所謂道者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謂道也。......常人之所謂道,凝滯於物。”司馬光跟李榮一樣,都主張道可以言說,都不從本體的意義上診釋“常道”。這是他們的一致之處,也是他們跟絕大多數《老子》診釋者不同的地方。但他們二人對“常道”的具體解釋,一個指人間常俗之道,一個指常人所謂的道。雖然二者的字面意義相差無幾,但實際內涵則大不一樣。李榮作為一個道士,他所說的“常俗之道”,從其解說來看,顯然是指儒家的仁義禮教。’而司馬光作為一個正統的儒家學者,他不可能認同道士李榮的觀點。他對老子之道與常人之道的區分,是從認識水平來說的。他批評平常人所謂的道“凝滯於物”,是說平常人的·認識侷限於具體事物,只能認識表現具體事物中的“道”,而不能超越具體事物,認識道休之大全。

(3)道可以言說,但道非恆常不變之道。

唐玄宗說:“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也,訓通,訓徑。首一字標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故或大或逝,或遠或返,是不常於一道也,故云非常道。”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釋為“不是常而無不變之道”,認為老子之道是變化無常的


大昱竹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開篇第一句。第一個“道”是今人所謂的“道理”。第二個“道”是言說的意思。第三個“道”,是老子哲學上的專有名詞,在這句裡意指構成宇宙的實體與動力。“常道”之“常”,為永恆的意思。兩個字意既永恆不變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可以用言詞表達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理。意既道具有不可言說性,道是不可以概念化的東西,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


楊柳145822138


《道德經》是很深奧的經典,也是很平實的日常。因為老子研究出來的東西,是第一次說,所以來個開宗明義,也就有了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是放眼古今,能把這句話認識好的,解釋到老子原本意思的,非常的少。在於今天,我們還有機會來正確的讀懂《道德經》的意思嗎?答案是有的。

  道,是老子所研究發現的,無形無聲無色無味,觸摸不到,但可以從旁測度,老子就是這麼研究出來的。他還也發現這個道,無處不在,自古自今乃至於未來,都存在著,可謂長生長久不老。所以,老子認為,有必要把這個道說出來,供給人們去學習,因為人們生老病死,工作謀生,經物治世等,沒有不想長生長久的。

  那麼,道是怎麼做的呢?《道德經》五千言中,老子諸多旁徵側引,就是為了解釋道是怎麼做的,稱為德,道之德。因此,老子開篇就說,道的做法,是有規律可尋的,我們也是可以學著做的。但非常道,不是我們平時所想所做的那樣。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正確解釋。





文化周口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道德經》第一章。

這句話雖然短,但是表現出的是非常深奧的道理。

第一個道,是萬物本源的意思,包含著演化萬物;

第二個道,是用言語表達,就是可以說出來的意思;

第三個道,是和第一個道類似的意思。

整句話下來,意思是所有能有形的象而產生的語言來描述的到“道”,不是本真的“道”。

雖然很抽象,但是還是可以根據《道德經》裡面的內容,慢慢領會的。

我們每個人所說的語言,用來表達的事物,本質都是外在的有形的事物。

但是人是不一樣的生靈,可以感受一些無形的事物,例如情緒,道德,邏輯,美麗,醜惡等等。

舉個例子,風吹了樹枝,樹葉顫抖,所以體現出了風的存在,風就有了“象”。

然而,樹葉顫抖不是風的本質。

《道德經》說“大象無形”。

“道”和風一樣,無形,但是存在。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明了外在的“象”有限,不能用語言說出無限的“道”。


唏噓的奶茶佬


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恆)道。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二、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三、《老子》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後人在詮釋這句話時,產生了歧義。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詮釋。

1.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

持此種觀點的人為《老子》注家的主流。從戰國末期的韓非,到西漢嚴遵、東漢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陸希聲等人,都主張道不可言說,主要是為了體現美感。

2.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之道。

唐代李榮說:"道者,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人間常俗之道,貴之以禮義,尚之以浮華,喪身以成名,忘己以詢利,失道後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義之華,取道德之實,息澆薄之行,歸淳厚之源,反彼恆情,故曰非常道也。"李榮把"常道"解釋為"常俗之道",認為老子之道不是常俗之道(儒家)。司馬光的詮釋接近第二種觀點。司馬光說:'耳世俗之談道者,皆日道體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為不然之所謂道者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謂道也。......常人之所謂道,凝滯於物。"司馬光跟李榮一樣,都主張道可以言說,都不從本體的意義上診釋"常道"。這是他們的一致之處,也是他們跟絕大多數《老子》診釋者不同的地方。但他們二人對"常道"的具體解釋,一個指人間常俗之道,一個指常人所謂的道。雖然二者的字面意義相差無幾,但實際內涵則大不一樣。李榮作為一個道士,他所說的"常俗之道",從其解說來看,顯然是指儒家的仁義禮教。'而司馬光作為一個正統的儒家學者,他不可能認同道士李榮的觀點。他對老子之道與常人之道的區分,是從認識水平來說的。他批評平常人所謂的道"凝滯於物",是說平常人的·認識侷限於具體事物,只能認識表現具體事物中的"道",而不能超越具體事物,認識道休之大全。

3.道可以言說,但道非恆常不變之道。

唐玄宗說:"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也,訓通,訓徑。首一字標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故或大或逝,或遠或返,是不常於一道也,故云非常道。"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釋為"不是常而無不變之道",認為老子之道是變化無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