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馮友蘭人生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很悲哀

馮友蘭老先生是當代著名哲學家,他的《中國哲學史》可以說是當前中國哲學入門的必讀書籍,而他寫的《中國哲學簡史》更是被翻譯成英文,成為世界各國瞭解中國哲學的必讀文本。馮友蘭老先生不僅引導我們進入奇妙的中國哲學世界,他以哲學方式給予我們的人生啟迪,亦是十分深刻。關於人生境界,馮友蘭老先生給出過十分經典的歸納,他將不同人各具特色之短短几十年的人生歸結為四種不同的境界,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這四種人生境界之對生命“覺解”的程度,也是逐步增加的。

馮友蘭人生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很悲哀


在這四種人生境界中,對生命“覺解”程度最低的,就是自然境界了。處於這種境界的人之行為沒有出發點,僅僅是尊從自己的“生物性”,或者,這種“生物性”有時候就表現為個人習慣、社會習俗等等。自然境界的人從來不在乎也不瞭解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僅僅只是“照例行事”而已。也就是說,自然境界的人,是趨於沒有“自我”的人,所做的事情並不是所這件事情本身沒有價值,而是說這件事情對於所做之人而言,沒有意義,更沒有價值,因為他們不曾考慮過也不會考慮其意義和價值。這樣的人其實社會中有許多,各個行業都有,他們“照例行事”,不問所為有何價值,也不在乎其意義,更不知道其意義,仿若會動的“軀殼”。

馮友蘭人生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很悲哀


比自然境界高一級別的,就是功利境界了,要說功利境界的人比自然境界“高級”,就“高級”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有“目的”,只是這個“目的”是非生物性層面的“求利”罷了。這種“求利”,突出“我”,有自己明確的想法。而自然境界的人做事情也有“求利”,但其“求利”的層面僅僅停留在生物之本能衝動層面,沒有“功利境界”之人做事的那種突出“我”的目的性。而這個社會,大部分的人都處於功利境界中,也正是因為功利境界的人最多,人類社會才得以實現分工,繼而在複雜的社會分工下穩步前進。

馮友蘭人生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很悲哀


比“功利境界”更高一級別的,就是“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人做事“從義而動”,做事的目的是實現心中的“義”。這樣的人在做事的時候,即便做這件事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但是依舊會去做,與孔子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些相似。“道德境界”的人不以自身私利為目標,而是自覺為社會公利努力,這樣的人不在乎自己做事情能否取得成功,僅僅只看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社會“公利”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道德境界”的人是心懷天下的“賢者”。

馮友蘭人生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很悲哀


而“天地境界”的人,在馮友蘭心中,大抵就屬於人生的圓滿之境了,這是一種“聖人境界”,屬於無拘無束但是又處處合理的人生之境。這種境界的人,不存在刻意之主觀抉擇,所行之事處處順應宇宙人生之理,與孔子之“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思想境界類似。


馮友蘭人生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很悲哀


以上便是馮友蘭老先生總結的四種人生境界了,其中,功利境界的人最多,也不是說功利境界不好,畢竟某種意義上說,人確實也是從利而動的存在,而由“利”衍生的“競爭”與“合作”確實是社會發展的必要因素。而“自然境界”的人屬於“空殼”一般的存在,所作所為裡面沒有“我”這個觀念,一切行為出自“生物本能”,屬於比較可悲的“存在”。“道德境界”之人雖然少,但是也有,這種人以天下為公,做事“義大於利”,和孔子年輕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狀態有些像,也比較類似“舍利取義”之養浩然之氣的孟子。

馮友蘭人生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很悲哀


而最讓人欽羨的,則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狀態,和孔子晚年“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狀態一般,已經超越了世俗的道德,但是卻不脫離世俗,所作所為合乎宇宙人生之理,屬於自由自在的聖人大境界。當然,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可能晚年的孔子算一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