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戰國七雄為何只有楚國沒有進行完整的變法?

資深人士說文史


戰國時期,七國都在變法。楚悼王時,吳起從魏國奔向楚國,悼王用吳起進行變法。當時楚“大臣太重”,“封君大眾”,吳起的改革便先從摧毀強大的封建領主勢力入手,他下令: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另外又“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命令些貴族遷徒到邊遠曠虛上地。封建領王被剷除之後,國家收入增多了,吳起就用這筆錢來養兵。

可是,還景不長,改革僅僅進行了一年,悼王死了。因為改革觸犯了貴族的利益,貴族們趁機攻殺吳起,吳起嚇得躲到了悼王喪所裡。吳起最後被處死,他的變法宣佈失敗。楚國的變法又怎麼能完整?更不可能成功!


皖北隱士


楚國實行過完整的變法,而且是大名鼎鼎的吳起變法

公元前386年—381年,在楚悼王的支持下

,吳起(就是那位與孫子並列的吳子)在楚國主持實行了變法。

吳起變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因為變法觸動舊貴族的權益,吳起在楚悼王死後被舊貴族射殺,變法也因此夭折

【一】楚悼王即位時,楚國內外交困,急需有人領導變革

楚悼王即位之時,正是戰國前期的大變革時代。楚國也正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之中

內部新舊勢力在利益上衝突嚴重,楚國政治腐敗橫行、國力萎靡

反觀作為對手的中原各國,一個個卻生龍活虎。魏趙韓三家分晉,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實力大增。

號稱地廣人多、軍力龐大的楚國,戰鬥力卻稀鬆平常。面對魏、趙、韓等國的連連用兵,楚國既無還手之力,也談不上招架之功

丟城失地的楚悼王,不得不用重金賄賂秦國,在其幫助下才勉強與魏趙韓三家講和。

面對如此局勢,楚悼王急需一位強力雄才的人物,來變法拯救楚國

【二】能力出眾、志向遠大的吳起,急欲在魏國之外尋找新的出路,而楚國剛剛好就是那條路

吳起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一生都在各國奔走實踐他的治國理念和兵法思想。

吳起曾師從曾參之子曾申學習儒學,但由於不奔母喪而被曾申認為不孝,逐出師門。吳起因而改學兵法,開啟了人生另外一扇大門

吳起也是一個意志堅定之人,曾經為了率軍為魯國抵禦齊國的進攻,而上演“殺妻求將”的場面。

在來到楚國之前,吳起在魏國施展了他的軍事才能。因為魏文侯的信任,以及李悝變法的基礎,吳起率軍攻取秦國的河西之地。並親自擔任河西之地(西河郡)長官,以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念。

但由於繼任國君魏武侯的不信任,以及大夫王錯的離間,吳起無法繼續在魏國待下去。

而此時的楚國正需要吳起這樣一位能力出眾、意志堅定之人,而吳起也需要這樣一條新的出路,因此一拍即合

【三】“吳起變法”是李悝變法的繼續,重法令、改吏治、練軍隊,雖然成功卻為吳起埋下殺身之禍

吳起來到楚國,先被任命為宛城太守,防守魏、韓兩國。一年後,升任楚國丞相——令尹,正式開啟變法。

由於吳起初到魏國時,曾親眼目睹和切身感受了李悝變法的成敗經驗,因此在楚國的變法中首先強調法制的重要性。

首先頒佈法令,作為變法的基礎。並通過“倚車轅”樹立法令的權威性,就是立一根車轅,搬動者按照法令獎勵。後來的商鞅變法,也學用了這一招

其次是改革吏治。如廢除貴族世襲制、以軍功授爵獎勵新進、削弱大臣權威提高君主權威等,使得楚國吏治刷新,國力增強。但也因此得罪舊貴族勢力。

再次是強化楚國軍事實力。吳起曾在魏國創立的“武卒制”,在楚國也繼續繼承相關做法,實行精兵強將,提升楚軍戰鬥力。

吳起變法效果也很明顯,公元前381年楚國出兵援助趙國,飲馬黃河、大敗魏軍,一振昔日頹勢。

吳起變法雖然成功,但就在大敗魏軍這一年楚悼王逝世,吳起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和支持者。舊貴族趁機反撲,起兵射殺了吳起,變法也隨之夭折,可嘆可惜!


溫水歷史


戰國七雄中,除了秦國的變法更為徹底之外,其他六國變法都是行百里而半九十,都沒有進行完整的變法。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對戰國七雄來說,什麼是變法,他們為什麼要變法?

(戰國激烈的國力角逐使得變法成為剛需)

變法,變的是祖宗之法。在中國這樣一個祖先崇拜的國度裡,這本身就是一個招惹是非的事情,就是我們所說的折騰。所以,商鞅後來在秦國朝堂上舌戰群儒,最後以一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奠定的秦國的變法基調:以國家利益為先的務實主義國策。

變法為什麼會招致那麼多人反對呢?

變法在本質上,是要對生產關係的重新定義,來進行經濟收益的再分配,是社會資源的分配機制的改革。既然是再分配,那就意味著原來的分配方式不合理,就要損有餘而補不足。誰受損了呢?原來分配製度裡的既得利益者。這些既得利益者,都是貴族集團,以及依附在他們周圍形成的的政治集團。

尤其是在在東方典型的威權國家裡,政治特權是產生和維護經濟收益的根本保障。所以,如果要重新定義分配機制,單純的從經濟方面入手是沒有用的。比如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就是經濟上的富國強兵,結果惹得天怒人怨,最終還形成了新舊黨爭,甚至間接造成了北宋之亡。

(王安石變法沒有觸動既得利益者特權)

經濟方面的改革阻力不大,容易施行,那些既得利益者損失些許的利益來平息民憤,他們還是做的到的。可一旦改革到了深水區,即是政治改革,那就牽一髮而動全身了,影響太大了。

政治是組織的藝術。所以,政治圈裡的人,一生都在編織著關係網絡,政治圈裡的關係是各種盤根錯節。變法者必須要取消政治特權,從根本上斷絕既得利益者死灰復燃的可能,才能實現變法的落地生根。而這種死灰復燃,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貴族集團在政治上能否翻盤。

可是,即使執政者做出了政治改革的決心,執行起來仍然有相當難度。這是因為,古代的國家氏族政治是主流,國君和各個氏族的頭面人物形成了統治集團,他們共享國家權力,也一起組織軍隊攻略防禦,他們的政治權利實際上還有著軍事能力的背書。如果國君冒然取消其政治特權,就有可能造成君臣離心離德的局面。氏族一般都有自己的領地、民眾、人口,他們可以背叛國君,投降他國。最不濟的,也可以出工不出力,不再上心為國家打仗。這種情形的出現,在戰國時期,幾乎是自尋死路。


(戰爭的頻繁使得穩定成為第一需求)

所以,戰國時期的變法,往往是國君、貴族集團的一種妥協。因為變法是必須要做的,不然國力衰弱,被他國滅亡,大家都沒有好處。可是,如果只是加強中央集權,損害地方利益,又可能引起地方上的強烈反彈,政治混亂,沒有達到富國強兵,自己反而先亂了。所以,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往往是前進兩步退一步漸進式改革,需要掌握好其中微妙的平衡。這樣的做法,對國君來說是有利的,因為畢竟中央集權也在推進,可是對於變法者是不利的,因為貴族集團不敢怨恨國君,只能怪罪於變法者。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正因為這個原因,戰國時期的變法者,下場都不太好。

這樣一來,變法的成敗,首先並不取決於變法的意志和需求,而是貴族集團的強弱。如果貴族集團太強大,國君和變法者都投鼠忌器,變法自然會變成溫吞水。山東六國都是老牌諸侯,傳統的貴族勢力比起秦國的過於強大。即使在險惡的周邊環境,以及國君的意志下進行了變法,一旦國際情形好轉,或者國君意志弱化了,他們反攻倒算的能力也會很強。所以,魏國在魏惠王時,變法已經宣告失敗,朝堂上的公卿已經沒有了平民的位置,都是貴族宗室。趙國變法不敢涉及政治,只在軍事上進行了改革,趙國的宗室政治是六國裡最嚴重的,嚴重製約了趙國國力的發展。此外的燕國、齊國的改革也侷限在經濟、軍事上,貴族的政治特權一直存在。這就使得這些國家的政治形勢事實上形成了半封建制(郡縣制)半奴隸主貴族制(宗室制)的過渡期的政治制度。

(戰國中後期各國疆域圖)

楚國的政治制度也同樣,而且比起其他國家起來,楚國的情形更為複雜。

楚國在南方立國數百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一開始他們只有50裡地,後來不斷的開疆拓土,最終成了南方霸主,幅員5000裡,披甲百萬。可是楚國的開拓制度並不是中央集權,而是加盟店性質,而且楚國也執行了類似周天子的分封制度。楚國沒有將地方貴族殺掉或者調走,只派遣了一個特使去指導監督,不會過多幹預地方事物。所以,楚國的擴張政策很成功。

這也造成了地方貴族的勢力非常強大,中央集權的改革政策,等於是取消他們在地方上呼風喚雨的權力,他們的牴觸也來的最強烈。變法自然有好處,增強了國君的權力,增強了國家的力量,可是對於他們卻沒有什麼好處。為自己打算,為子孫後代打算,他們對於變法產生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也是理所當然。楚王卻不能立刻改弦更張,因為當時的楚國自從吳國伐楚以後退出大國行列已經一百多年了,國本虛弱,經受不起大的折騰。

(庶族出身的吳起最終被殺)

最終,楚國的變法只執行了6年,還沒有形成新的變法受益群體,不能給吳起提供強大的後盾和支持。在楚悼王去世後,楚國貴族71家聯合起來攻殺了吳起。楚國的變法自此停滯,成為七國中中央集權程度最低的國家。

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這一方面是因為秦國立國較晚,貴族力量發育的不充分,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秦獻公時打下了大片公室土地,使得秦國國君的實力遠強於貴族集團。同時,秦國地處西陲,不易受到其他國家的攻擊。這些,都為變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秦國率先完成了變法,整合了國家資源,所以秦國的的實力突飛猛進,最終統一了六國。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為了生存,避免被別的國家吞併,從魏國開始各國都變法圖存,期望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中勝出。於是,戰國七國分別在李悝、申不害、商鞅、鄒忌、吳起、趙武靈王等開始通過一系列的新法來改變自己窘迫的現狀。整個戰國時代的中前期都是變法的時代,持續一百多年。

雖然各國都變法,但是各國間變法的目標和方向不一樣,這就導致了變法的結果不一樣。變法的起因都是一樣的,就是在夾縫中處處受委屈,已經到了不改變無法生活的地步了,在這個前提之下,有部分有作為的國君不甘現狀,於是四處求才,對內自上而下的改變,可以說這是一次當權者的自我革新。

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遠見卓識,但是這個改變存在一個巨大的不確定因素,一旦國君死亡或者受到嚴重的挫折,那麼這次變法最後肯定以失敗而告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國的吳起變法,在支持的楚悼王死後,吳起就被舊貴族聯合射死。初見成效的變法也隨著兩人一起走入歷史。

楚國的吳起變法使得楚國短時間之內迅速改變頹勢,吳起分析了魏國趙國之間的厲害關係,利用他們的矛盾親自率軍攻打魏國,他曾經在這裡為官20多年,再也沒有對這裡熟悉不過的人,加上出色的軍事能力,不僅分解了三晉聯盟,多次擊敗魏國軍隊,使得魏國魏文侯以來變法結果損耗殆盡,勝利的捷報接二連三的傳到楚悼王的耳朵中,或許是太過於高興,非常支持吳起變法的楚悼王突然病死,由後面楚國貴族的作為來看,不排除是楚國貴族謀殺楚悼王。正在魏國的吳起率軍回國料理楚悼王后事。

回國之後,在失去支持者的吳起,因為變法得罪了一大批的貴族公族,於是這一些人聯合發難,在靈堂射殺吳起,隨後楚肅王即位以後處死了為射殺吳起毀壞楚悼王屍體的人,然後廢掉了新法,迴歸楚國老路。

之所以楚國變法失敗,就是因為支持者楚悼王和主導者吳起先後都死於非命,新上任的楚王對變法不感興趣。變法失去支持和主導者,楚國的變法就此結束。


歪史


戰國前期,為了應對新的世界格局和國際關係,主要諸侯國紛紛實行變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等。這些變法都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助力,如韓國申不害變法,“終申子之世,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然而各國的變法最終成效卻又是天壤之別,主要就是變法的徹底性和傾向性所致,所以一些變法充其量只能是一次小的改革。在所有的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無疑是最成功最完善的,下面我們就大致分析一下秦國的商鞅變法,以便於我們對完整和成功的變法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商鞅變法的精髓就在於耕戰,就是致力於農業發展,致力於軍事發展,目標就是國富兵強。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次變法:頒佈《墾草令》:實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除世祿世卿制度,實行軍功授爵制。第二次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推行郡縣制;遷都咸陽,營建宮殿;統一度量衡;按人口徵收賦稅;強制執行分戶制度。

通過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可以發現,基本都是致力於發展農業和軍事。這是和當時的國內國際環境相吻合的。那時候,諸侯之間已經由稱霸中原轉向土地兼併,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秦國長期偏安西錘,民間私鬥成風,軍隊戰鬥力卻低下。更為重要的是,秦國的可耕之地非常少,農民的積極性也不高。商鞅變法就是結合國際形勢和國內情況實行的變法,其中軍功授爵制是士兵通過殺敵來建功立業,加官進爵,顯然是為了提高士兵參戰的積極性和作戰的勇猛度。然而西周、春秋時期,國家的軍隊來源主要是貴族,秦國更是如此,這樣就極大的限制了秦國的兵源,所以秦國又實行郡縣制,這樣郡縣徵兵制就相應產生。這種徵兵的好處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參軍,極大擴充了秦國的兵源。“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則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那時候,被束縛在井田上的勞動人民因為受到嚴重的剝削壓迫,勞動積極性非常低,土地私有制則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多勞多得,這樣不僅能提升勞動者的積極性,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農業勞動中。

當然發展農業和軍事的同事,有兩大阻力困擾著秦國,就是貴族的利益和充足的耕地。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的老貴族就百般阻撓,新士族和老貴族之間的論戰從來就沒有停息過,好在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變法,使商鞅變法一直處於保護之中。而在秦孝公去世以後,秦惠文王採取“誅商君而沿用其法”的辦法,使商君之法得以代代相傳,又保證了其變法的徹底性。另外一項困擾秦國的耕地不足則在秦惠文王時期得到了解決。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領大軍翻越秦嶺,通過石牛道,攻打蜀國,最終取得了肥沃的巴蜀之國。此後秦國在那裡設立都江堰,“天府之國”的富饒景象終於展示在世人面前。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和秦惠文王的努力,國家逐漸富強起來,為以後秦昭王的開拓和秦始皇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對商鞅之法的大致解讀,大家也對成功和完善的變法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事實上,楚國在戰國之初甚至比秦國更早的時候也進行了一場變法,那就是著名的“吳起變法。吳起的變法的關鍵是“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說苑·指武篇》)。其主要內容如下:

破橫散從(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減爵祿,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禁止大臣結黨營私,獎勵百官盡忠守職,不超越所規定的權力;整頓吏治和官場:使私不相害,饞不避忠,言不取苟合,行不顧譭譽;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破橫三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軍事發面: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

吳起變法主要關注兩點,第一,削弱甚至逐步廢除貴族的權利。第二,整頓吏治。吳起為什麼會把關注點集中到這兩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楚國中央主要的官僚都來自貴族,貴族的勢力比中原國家更大。楚國的宰輔制是令尹制,令尹對內執掌國事,對外主管軍事,集政治、軍事、司法、外交大權於一身。令尹之下設有各種職官,主管各方面的事務。而且尤為重要的是,楚國中央主要職官基本上都來源於貴族內部,極大限制了楚國新士族的發展。春秋前期,楚國之軍政大權就長期掌握在若敖氏之族的手裡,直到楚莊王時期,平定了若敖氏之亂,才逐漸把權利收歸中央。到了戰國時期,中原各國都已經文武分家,而楚國仍然是令尹制,而令尹人選多出屈、景、昭三族。三大貴族長期執掌楚國的軍政大權,又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所以貴族就逐漸出現腐敗,為了個人利益,或者相互抱團,或者相互傾軋。而當國家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他們都擔心自己的實力受到削弱,所以都避之而不及。而相對閉塞的用人範圍,致使士人望而卻步,人才流失國家的競爭力就不足。所以楚國的病症在於貴族勢力的強大和貴族官僚的冗員和無作為、不作為,所以吳起又提出整頓吏治的措施。

通過對吳起變法的瞭解,商鞅變法竭力推行的“耕戰”似乎並較少出現在他的變法之中。其實也不盡然,在廢除貴族世卿世祿中就有相關的內容。他就主張舊貴族遷移到荒涼的地區開發新的土地,以擴大農業生產。其實相對於秦國的土地匱乏和兵源短缺,楚國似乎並沒有這方面的困擾,楚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耕地面積也非常大,所以秦國並不需要向秦國那樣去擴充耕地。此外,楚國是最早實行郡縣制的國家,隨之而行的郡縣徵兵制也使他們更早的擁有更多的兵源。楚國在軍事方面需要做的是加強訓練,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所以吳起也提出了相應的措施。所以說,吳起的側重點並不在這兩點也不該視為一種不足。因為只要貴族勢力受到削弱或者剷除,楚國的“耕戰”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在吳起變法的同時,楚國的國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收復和擴張了不少土地。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既然吳起變法是符合楚國國情的,為什麼吳起變法沒有取得商鞅變法那樣的成績呢?其實在吳起變法內容上我們已經觸及相關的原因,即楚國貴族勢力太大。所以,在楚悼王在位的時候,吳起還能勉強得到他的庇護而實行變法。楚悼王剛去世,貴族的亂箭就神向了吳起的胸膛。雖然吳起急中生智,以死來維護自己的變法,但是終究沒有根除楚國的痼疾。從吳起變法失敗身死的結果來看,也證明楚國貴族的病症的魔爪已經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

吳起變法是一場符合國情的變法,單從變法的內容來看,也是一次完善的變法,但是還是失敗了。到了戰國中後期,屈原又欲在楚國進行變法,只不過這一次更是被貴族扼殺在搖籃之中。楚國的變法和貴族就這樣相生相剋。楚國變法之難,難於上青天!

當然,並不是像問題所說的那樣,其實在戰國前期,能稱得上成功的變法只有李悝變法和商鞅變法。其他的變法要麼因為傾向性問題,要麼因為結果失敗,顯得殘缺不全。


先秦史



125878215蜂獾


縱觀戰國兩百多年,各個國家都開展了適應生產力進步的政治改革,實力大增,而楚國卻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完整的變法,只能勉強依靠春秋時代掠奪來的土地面積和人口來支撐成為七雄之一,是有多種原因的。

首先,楚國內部舊貴族勢力強大。

作為同周朝同期的諸侯國家,在政治制度上借鑑了中原周朝的分封制,各個舊貴族相互通婚影響了楚國中央政權,春秋時期就出現了若敖氏專權,戰國時期就又出現了屈景昭三大貴族,較為嚴重的是,這些貴族都在楚國境內不想自身發展和改革,反而陷入中央內鬥,對於中央和國家來說這是嚴重影響國家的發展。

其次,在變法期間政局不穩。

前381年,楚悼王死後,貴族叛亂,射殺吳起後,楚肅王把舊貴族勢力大舉削弱造成政局不穩,廢除了部分變法。

最後,君臣關係薄弱無一條心。

國家分封后,隨著君主的控制區域逐漸減弱,原士大夫增強,同周平王東遷一樣,諸侯不聽號令反而干涉內政,反對加強君主實力,而變法可能是一個加強君權的契機就不難理解他人的反對。

綜上所述,不論什麼時代,想要改革變化,就要觸碰既得利益者,要想改革成功,改革者必須有強大的後盾和不改初心的支持者,同時不怕得罪任何人,這就是楚國未完整改革的教訓。


蜀山精靈


楚國在春秋初期也進行了改革,楚悼王任用的變法者就是吳起。

吳起變法主張:“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由於吳起來自於魏國,所以他的變法應該說是師承於魏國的李悝,他在變法伊始,效仿秦國商鞅變法,“倚車轅”以證明法律效力,就是立一車轅,有能夠搬動的予以獎賞。以此在證明楚王的言必行!此舉為“明法審令”,實行法治管理國家的目的打下了好的基礎。他學習李悝的“依法治國”,用“法”為他的改革鋪平道路。

《淮南子·泰族訓》:“吳起為楚減爵祿之令。”

《說苑·指武》:(吳起)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

在立法基礎上,他廢除爵祿世系制度,對沒有功勞公爵貴族削減俸祿,對有功的士兵加官進爵,這一針對性的改革,大大加強了楚國的軍事勢力,為此後楚國的軍事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餘,臣不得而為也。”——《呂氏春秋·貴卒》

吳起進諫楚悼王的話,深深打動渴望強盛楚國的君王的心,所以,吳起這時候的改革可謂卓有成效。

吳起變法之後的楚國,把自己的勢力範圍北擴展到了黃河邊,和當時的強國晉國隔河對峙,南到了洞庭、蒼梧一帶,勢力可見一斑!

無論什麼改革必然要傷及權貴利益,在楚悼王喪葬之時,吳起被貴族射死在楚悼王的屍體旁。

他用自己的死換來了楚國的軍事強大,不能不說,他的改革確實不錯!

由於他是武將出身,所以他的主要改革方向是軍事,不過也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河東一粟


在這樣的時代裡,幾乎每一個國家都在積極努力的尋求變法,像秦國就有著名震天下的商鞅變法,秦國更是憑藉著這次變法成為了戰國時的最為強盛的諸侯國,從此改寫了戰國時代的格局。魏國有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在戰國初期憑藉這兩次變法登上了唯一超級大國的位子;韓昭侯有申不害變法:齊國有齊威王變法;就連固守王道不知變通的燕國,都有燕昭王樂毅變法。

唯獨楚國這個國家在整個戰國時代,沒有經歷過任何一次徹底完整的變法,這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的呢?為什麼這個國家在戰國時代那樣天下大爭的時代裡,從來沒有進行過一次完整的變法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下楚國如此守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同時來看一下楚國僅有的兩次變法計劃又是怎樣夭折的?

楚國君臣關係薄弱

事實上,楚國之所以沒有經歷過完整的變法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楚國在君主和臣子的配合上面顯的十分的薄弱,那個時候的楚國官吏,基本上都是貴族們推薦或者說是被任用提拔的,他們出身於楚國的大貴族,那麼必定會為家族的利益進行考量。

如此一來,他們很難說是真正的與君主一條心,他們真正效忠的事實上並不是楚國或者是楚王而是自己的家族,在這樣各懷鬼胎的政治朝堂之上,很難明確的去推行一次變法,畢竟每一次變法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遇到的各種艱難困苦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也是難以衡量的。

變法需要君臣一條心,楚國不具備這樣條件

這就需要一個非常明辨是非的君主以及一個與君主一條心的臣子,就像是商鞅與秦孝公那樣,君主和臣子一條心,都為著同一個目標進行努力才能夠讓一個國家的變法徹底地完成。在這個要求上,不僅要求君主要切實地為國家去謀取實際利益,更要要求臣子在一定程度上拋卻自身的利益。

可是楚國顯然不具備這個條件,出生於世家大族的子弟們並不能夠真正的去為楚國的運行進行深入的謀劃,因為在他們背後有著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他們的一舉一動,一旦他們出現紕漏,那麼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它背後的家族,而楚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要提到我們要說的第二個原因了。

楚國墨守成規,採取分治制

第二個原因,楚國在制度上的墨守成規,受政治制度的束縛。楚國是一個仿照西周的分封制而訂立​分治制度的國家,在分治制度的基礎之下,兩大類勢力是楚國國家實力發展的支撐,一類就是楚國土生土長的貴族,比如說楚國的皇室人員,又比如說是一些本身比較大的家族,就像是春申君黃歇這樣的貴族那樣。

第二類則是在楚國所實行的兼併戰爭當中吞併的一些小國,楚國國君給予這些小國極大的自治權,讓他們就像西周時期所分封的諸侯國,那樣擁有著自己的勢力,這些實力也是楚國後期國家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是因為這樣的制度,讓各大家族之間的掣肘非常的嚴重,整個朝堂之上,可以說是四分五裂的,每一個人都在為不同的家族效力,這樣的國家很難說是為一條變法道路同心協力,更重要的是,楚國這個國家的國家實力就是來源於這些貴族,可是我們知道戰國時期的變法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要革除貴族的崛起對君主權力的影響,無論是魏國的李悝變法也好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也好,哪怕是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它所針對的主要目標都是貴族,要革除貴族手中絕大部分的權力。

分治制度掣肘君主權力

同時,在此基礎上鞏固君主手中的權力,讓這個國家只有君主那麼一個權威,讓這個國家不再具有能夠影響君主執政的家族。如此一來,君主在發號施令的時候就會順暢許多,國內的階級之分也會變得薄弱,能夠更好地利用平民百姓的力量。

可是楚國並不像秦國那樣,秦國雖然在最開始的時候受貴族的影響也是十分嚴重,可是它的國家實力,或者說是軍隊並不是由各大貴族組成的,而是由這個國家的臣民們構成的,而楚國卻不相同,它整體的國家實力或者說整個國家的運行都是依靠貴族來完成的,就像是西周的周天子在危難時刻,需要諸侯國帶兵進行支援那樣,它總能夠拿出來對抗其他國家進攻的軍隊或者說是錢糧都來自於貴族。

因此,通過變法來革除貴族手中的權力,在楚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是非常的困難的,畢竟楚國是一個貴族紮根非常嚴重的國家,各大貴族之間的利益關係盤根錯節,在朝堂之上更是有著不同的人員擔任不同的職位,相互的掣肘,相互的壓制,它不僅不能夠一條心,更是不能直接效忠楚王。

而楚國也正是在這樣複雜的政治關係當中變得極其守舊,也導致了這個國家在戰國時代這樣天下大亂的年代裡沒有經歷過任何的異常變化,只是固守著分治制度,走完了它的一生。

楚國變法經歷兩次半途而廢

事實上,楚國並非沒有提出過變法的策略,只不過是這些變法計劃剛剛被提出來就被扼殺在了搖籃裡而已,其實楚國曾經有過兩次變法的苗頭出現,一次是在吳起入楚之後進行的吳起變法,另一次則是屈原提出來的變法。

吳起變法,被貴族暗殺

吳起在魏國受到魏武侯的猜忌,為保全性命投入楚國,再看到楚國的現狀之後,便吸收魏國變法的成功經驗想要在楚國進行一場變法,但吳起的這次變法可以說是真正的浮光掠影,他第一年入楚第三年去世,在楚國只呆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在此期間他還做了一年的地方官,為楚國打了好幾次大仗,而在第三年裡便被貴族針對而死,這樣的人能有多少時間進行變法呢?

而吳起變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無非就是觸動了貴族的利益,吳起最終的死亡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他是被貴族們暗殺而死的,當時吳起被假傳的楚王召令召進宮中,可是在他進入宮門的那一刻便被貴族們安排在那裡埋伏的殺手屠殺了,第一個想要改變楚國的現狀的人就此被終結,他的變法自然也就被擱置了下來,楚國失去了第一次變法的機會。

屈原剛提出變法,就被靳尚矇蔽

第二次變法則是屈原提出來的,我們都知道屈原是楚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在之前的時候是非常受楚懷王的寵信的,屈原不僅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非常憂國憂民的官員,他能夠看到貴族龐大的權力對於楚國發展的影響,於是極其想要效仿秦國的變法,來革除貴族的發展對楚國發展的阻礙。

但屈原的這種變法的提議剛剛提出來,便讓楚國十家大族們的臉上蒙上了一層陰影,因為屈原的做法是真正的觸動了他們的利益,如果一旦將貴族手中的權力收繳出去,那麼他們的地位將不復存在,他們將再也沒有在楚國呼風喚雨的實力,因此他們不得不將屈原拉下馬。

這才有了靳尚的粉墨登場,我們都知道靳尚是一個矇蔽了楚懷王的小人,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靳尚其實是楚國貴族用來打斷屈原變法的一個棋子。在此之後,楚懷王開始偏聽偏信靳尚的言論,不僅是停止了屈原的變法活動,還將屈原趕回了老家,就這樣,楚國的第二次變法也夭折了。

在此之後,貴族的實力不斷地強大了起來,楚國也再也沒有變法的聲音出現了,貴族們確實得到了地位上的鞏固,與此同時,楚國的實力也在不斷的下降,在各個世家大族的掣肘當中,楚國的元氣也在不斷地被消耗。

多年之後,楚國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之下轟然倒塌,地大物博的楚國徹底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雖然後來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傳說,雖然西楚霸王項羽最終火燒咸陽,但是他依舊沒能夠讓楚國在屹立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事實上,楚國的滅亡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種必然,他那手分支的政治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歷史潮流的發展,必將以滅亡而結束。

綜述

筆者認為,事實上,楚國的滅亡在立國時期就已經註定了,它是在春秋時期自立為王的一個國家,被不像其他諸侯國那樣有著正統諸侯國的身份,而在春秋時期稱王就註定在了政治統治方面只能夠類比於西周的分封制度。

同時,在國家實力上,也必須開始吞併周邊的小國以抵抗其他諸侯國的進攻,或者是西周對它的討伐,而一個剛剛成立的國家想要各大勢力都能夠對他俯首稱臣,想要這個國家安穩的發展下去,那麼就必須要放出一部分權力。

權力下放被貴族,想收回來就難了

可是這一放,想要收回來就是難上加難了,那些被冠之楚國王室之帽子的小國,那些楚國土生土長的老貴族,他們一旦手中得到了權力,想要的只是步步高昇而不是為國家做出貢獻。事實上,人的慾望就像高山滾石一樣,一旦開始就再也停不下來了,權力就像是毒藥,一旦從君主這個容器那裡發生了洩漏,就會擴散,並最終腐蝕很多人的心。

實際上,楚國最終在戰場之上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懈怠,就是世家大族各自掣肘的結果,楚國的軍隊事實上不能夠當成是一隻完整的國家軍隊,而是個大貴族或者是各大世族手下的自治軍隊所組合而成的,這些軍隊直接效命的是貴族,間接效力的才是楚王,所以他們之間必定會發生矛盾。

如果不是在國家已經到了極其危難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組合在一起,可是這樣的組合,如果只是在短時間內的還好,一旦長時間的進行下去必定會出現內部的割裂,之前因為國難而被壓下去的貴族爭鬥又會被重新提上日程,軍隊自然不再是曾經的眾志成城的軍隊,而一支軍隊如果從內部出現了分裂的話,想要打垮他,那麼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所以我們說楚國的滅亡,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後記

筆者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想要長久的發展下去,那麼必定要有著把握歷史潮流的能力,能夠明白什麼樣的制度適合歷史的發展,不能夠墨守成規,也不能作繭自縛,如果只是長時間的堅持一種策略,長時間的奉行一種制度,那麼在時間不斷向前推移的歷史發展當中必定會土崩瓦解。

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所適合的發展形式,一旦落後了,那麼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也必定會失去發展的機會,所以只有明確地追趕歷史潮流的國家,才能夠長久地屹立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畢竟歷史是有選擇性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不僅適用於人類和其他的物種,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和發展當中同樣適用,只有適用於歷史的才是強者,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富士康一哥



戰國是中國古代歷史當中最具有獨特性的一個歷史時期。在這段歷史進程當中,中國漸漸開始由奴隸制社會轉向封建主義社會,社會動盪不停,文化思想卻異常繁榮,諸子百家各抒己見,變法圖強之路在各個國家頻繁登臺,秦國商鞅變法徹底改變秦國實力,趙國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威懾中原,齊國魏國也都有響應的改革措施,楚國當然也有,那便是——吳起變法!


先來介紹一下吳起這個人,他是戰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這麼多稱號都在說明著這個人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不僅能夠帶兵打仗,還可以養民治國,更能變法圖強,文武雙全,在軍事上能和孫子並稱“孫吳”呢!這個人最後在楚國進行非常有名的“吳起變法”,但最後卻被生生打斷了變法之路,還因此被殺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了解一下吳起改革當時楚國的社會情況。我們都知道楚國始終是戰國七雄當中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所謂地廣人眾,所以楚國可以非常輕鬆地拉起百萬大軍。儘管是這樣,但仍卻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失土地,當時的楚悼王深感國家國力的衰退卻毫無辦法,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為,但苦於缺乏變法圖強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正在這個時候,吳起來到了楚國。吳起對楚悼王的一番話發動了楚王,自任命吳起為令尹起,便開始了變法的序幕!



必須要知道的一點便是楚國是最遵從周王朝制度的國家,在各個國家都向封建主義過渡的時候,楚國仍然嚴格執行著分封制。楚國地盤大,不停的將土地分封給楚國貴族作為封地,也正是因為這樣,楚國國君的集權不夠,造成了政治腐敗,經濟落後的局面,而吳起變法改革的正是這個,被打斷也是因為這個!


吳起的變法沒有錯,方向正確,但卻低估了楚國的貴族勢力!《說苑·指武》說:“(吳起)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也就是說因功而賞,有功勞人就要賞賜,沒有功勞的貴族就要逐步減少他們的待遇,甚至“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意思就是爵位只能繼承三代,還讓一些貴族去楚國邊境守衛,這在貴族數目最多楚國執行這樣的政策,吳起能不招人恨嗎?

不僅如此,他還感覺楚國的大臣權力太重,在廢除貴族特權的同時,又削弱大臣威權,嚴禁大臣互相結黨營私,一些貴族大臣的子女沒有才學也不讓當官。這樣一來,雖然楚國強大了,但吳起卻把自己推向了整個楚國貴族士族的對立面。這樣一來,當楚悼王去世之後,楚國大臣要求廢除變法,嚴懲吳起的時候,居然沒有人出來為吳起辯護,變法不得已而終止,吳起也因此被殺害!

楚國變法失敗是原因還是因為楚國的守舊貴族勢力太大,大到楚王有心卻無力改變的地步,這樣的情況下,楚國又怎能繼續變法呢?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個關注唄,謝謝您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