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慈禧太后一生遭受的最大騙局,差點使清朝提前12年滅亡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遭到清廷的殺害,成為帝后黨爭的犧牲品。光緒皇帝本人也因袁世凱的出賣,被慈禧太后囚禁於瀛臺。次年,慈禧太后打算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計劃廢除光緒帝,改立溥儁為帝。

當載漪知道慈禧打算立溥儁為帝時,高興萬分。可誰知駐京的外國公使們一致反對慈禧的計劃,並告知清政府,新皇帝不會獲得外國的承認。因為列強們希望清朝能夠按照西方的意識形態繼續革新,而慈禧的廢舊立新是為了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來,這是西方列強們不願意看到的。

慈禧太后一生遭受的最大騙局,差點使清朝提前12年滅亡

在大清國,慈禧太后可以說一不二,但在洋人面前還是心存忌憚。皇帝廢立之事本屬於清朝內政,卻不能不看洋人的臉色。既然外國反對另立新君,慈禧太后也只好作罷。端郡王載漪由此對洋人懷恨在心。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民族危機空前深化,民間反抗列強入侵的鬥爭持續不斷,致使義和團運動在直隸京津地區迅猛發展。

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在各地焚燒教會,殺害外國傳教士及教眾,毀壞鐵路和輸電設施,並攻入天津租界。以英法美為首的八國聯軍,將海軍艦隊開進渤海灣,準備從大沽口登陸,然後直接派兵鎮壓義和團。

八國聯軍的堅船利炮令清政府感到膽戰心驚,而國內不斷壯大的義和團運動,也令滿清統治者感到坐立不安。這內外兩股強大的勢力,都有可能給虛弱的清王朝帶來致命一擊。如何化解這兩股力量呢?朝廷大臣分成了議和派和強硬派。

慈禧太后一生遭受的最大騙局,差點使清朝提前12年滅亡

八國聯軍士兵

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都主張剿滅義和團,以此對洋人示好,換取議和;而端郡王載漪和莊親王載勳則力主借義和團勢力對西方列強宣戰。當然載漪的主張暗藏著政治目的,趕走了洋人好讓自己兒子當皇帝。慈禧太后最初對這兩派意見舉棋不定。

載漪在慈禧太后面前極力誇大義和團刀槍不入,不懼洋人槍炮,並將義和團武師引至慈禧太后面前,演示了一通硬氣功,使慈禧太后開始相信義和團能夠戰勝洋人,於是採納了載漪的開戰主張,並任命載漪總覽總理衙門大權,同時令載漪、奕劻負責軍事事務。

在慈禧太后的授權下,載漪身兼軍政外交大權。清朝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由“剿”變為“撫”,並敞開京城九門,放外地義和團成員進京勤皇,義和團入京人數一度達到十幾萬人。八國聯軍也加緊了對大沽口的進攻力度,1900年5月,大沽口炮臺淪陷,八國聯軍部隊登陸天津。

慈禧太后一生遭受的最大騙局,差點使清朝提前12年滅亡

聽聞八國聯軍登陸天津,朝中人心開始緊張起來,為了穩住慈禧太后繼續支持自己的主張,載漪授意軍機章京偽造了一份八國聯軍給清朝政府的外交照會文件,共提出四條要求:

1、指明一地由光緒皇帝居住;

2、代替清政府徵收全國錢糧稅賦;

3、代替清朝政府掌管全國軍隊兵馬;

4、慈禧太后還政於光緒皇帝。

載漪知道這四條中的任何一條,慈禧太后都絕無可能答應,目的就是斷絕慈禧太后議和的念頭。然後派人將這份文件送到榮祿手中,榮祿又進呈給慈禧太后。慈禧看後勃然大怒,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召開御前會議,決定繼續招撫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入侵,同時將之前主張剿滅義和團的兵部尚書和戶部尚書斬首,以示決心。

6月20日,清軍神機營章京恩海,將外出的德國駐華公使馮•克林德打死,由此點燃了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導火索。6月21日,慈禧太后授意下,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佈了對西方列強的宣戰詔書。詔書中寫道:“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慷慨以示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韃伐,一決雌雄。”

慈禧太后一生遭受的最大騙局,差點使清朝提前12年滅亡

接著,清朝軍隊開始進攻外國使館。雖然慈禧太后向各國宣戰是受到載漪偽造照會文件的矇蔽,但慈禧並未打算傾盡國力對抗洋人,在她的心中,正謀劃著一盤更大的棋,就連載漪也不過是她棋盤上的一顆棋子而已。能在後宮爭鬥中生存下來並站穩腳跟的女人都非等閒之輩,何況執掌清朝48年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對於義和團的招撫僅是一時權宜之計,真實目的在於安撫義和團防止發生暴亂,發佈宣戰詔書正好給了群情激奮的義和團一個情緒宣洩口,將這股強大的情緒引導至八國聯軍身上。義和團猶如一股強大的洪流,硬堵是堵不住的,只有引導並加以利用才是王道。而義和團接受招撫的同時,則維護了清朝政府作為國之主體的合法性。

如果義和團獲勝,八國聯軍將被趕出北京,同時給予列強們強大的震懾,使其不敢輕易再進犯,而義和團也會受到削弱,這時清軍再出面絞殺義和團就顯得容易的多。而如果八國聯軍獲勝,則可借外國之手剿滅拳匪,然後把責任推卸到妄圖奪取皇權的載漪等人身上,裝出一副無辜的姿態,再請求與列強議和也不遲。

慈禧太后一生遭受的最大騙局,差點使清朝提前12年滅亡

事實上,在清軍進攻外國使館的過程中,慈禧太后始終都留了很大的餘地。為了防止失控,並未讓義和團參與進攻,而是令可控的清軍進行圍攻。清軍中最精銳的當屬袁世凱麾下的武衛右軍,全部裝備德國步槍,不過武衛右軍在開戰前卻被調走,進攻主力換成了董祥福的甘軍,甘軍裝備極端落後,李鴻章得知由甘軍來攻打使館,於是告訴旁人:“使館無恙矣”。

這種安排,說明慈禧太后只是做出個樣子而已,並不想真的和洋人撕破臉皮,而榮祿和奕劻對於慈禧太后的心計心領神會,多數時間內都是圍而不攻,或者往天上開炮放槍,營造聲勢,甚至偷偷給使館內運送蔬菜瓜果和糧食。

慈禧太后一生遭受的最大騙局,差點使清朝提前12年滅亡

這場鬧劇最終以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出逃,後來簽訂議和條約割地賠款。而八國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並且讓清政府作為殖民統治下的傀儡政府,更加符合西方列強的利益,因此慈禧能夠繼續成為最高統治者。至1912年清朝被徹底推翻,國詐又延續了十二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