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紅樓夢》是四大古典名著中最難閱讀的,不僅人物眾多、情節紛繁、結構複雜,其中又蘊含著漢學的方方面面:典章制度、宗教民俗、聲律音韻、詩詞曲賦、建築園林、服飾陳設、醫藥烹飪、茶道養生……等等。對於曹雪芹這部小說的研究,竟然成為一門學科。

自清代就有“紅學”一詞,而王國維則開始引西學理念研究紅學。紅學的發展歷經舊紅學、新紅學和當代紅學階段,出現了評論、考證、索引和創作等流派,產生了曹學、脂學、版本學、本事學和探佚學等紅學的分支。紅學亦成為當代漢學中與甲骨學、敦煌學並列的三大顯學。(注1)

加繆說:“偉大的小說家都是哲學家。”筆者以為,曹雪芹的紅樓夢綜合著批判現實主義與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觀念,結合了浪漫主義和意識流的寫作手段,其中更體現著作者深厚的、中國式的哲學思維。但其哲學的價值往往被人們忽視或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哲學的紅學鳳毛麟角。(注2)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作品的哲學內涵與矛盾觀念

曹雪芹雖非專業哲學家,但其國學或曰漢學的基礎深厚,而也可稱為漢學分支的中國哲學與漢學的交融性,實乃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紅著中不僅滲透著儒、釋、道的哲理觀,亦有法家、陰陽家、方術家和小說家等其它諸子流派的哲學因素,這也是作者綜合的、矛盾的世界觀在作品中的反映。

《紅樓夢》的文學地位與哲學內涵是密切相關的,作為文學作品,紅著是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生活的具體描寫,來反映宏大的社會背景及作者本人對於現實世界理性的、價值的和審美的判斷。作品的深刻性有賴於哲理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聯繫,其藝術哲學觀的高度決定了其文學形象的深度。

一言以蔽之,《紅樓夢》作品中的哲學精神是其最重要的內涵與支撐,這亦是本文的主要觀點。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我們應該瞭解,文學與哲學是緣分久遠的,正所謂“文出五經”。古代早期,文學與哲學往往是一體的,例如西方的《聖經》、印度的《薄伽梵歌》、中國先秦時期莊子與屈原的作品,都是這樣。歷代文、史、哲相交彌深,清代皆如是規律:哲中有文、哲學中有乾嘉學派的文脈;文中有哲、文學中有桐城學派的哲思。當然,乾嘉之文應為更廣義的文獻之文、桐城之哲則為較狹義的道統之哲,此兩學派,都反映了清代學術或曰“樸學”中哲學與文學的密切關聯。(注3)

清代樸學力圖對從先秦諸子到宋明理學的學術文化進行全面總結,曹雪芹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紅著的創作。正如紅學家周汝昌的觀點:曹雪芹的作品,是中國悠久文明的結晶,是封建末世文學廣博積澱的勃發,是華夏文化儀態萬方的光彩流溢!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紅樓夢前五回和最末一回為全書的提綱挈領,這種構成及其哲學性可與其他中外名著進行比較:《紅樓夢》與南朝梁代劉勰的文學批評名著《文心雕龍》在結構上有一點相似,劉著第一卷開篇五章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辯騷和作為序或跋的“序志”篇章亦是全書的總括與靈魂;俄國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同樣是以四大家族的命運描述展開社會的宏偉畫卷,作品反映了作者具有東正教特徵的哲理思辨,在小說後部分進行了大段的哲學論述;另外,俄國美學家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哲學小說《怎麼辦》,其中社會、家庭與愛情的哲理主題在研究哲學的紅學中,也可作為比較與參考,等等。

就《紅樓夢》全書而言,通觀其結體構造,前五回和第一百二十回,不僅是總括整體脈絡的綱領章回,也是最重要的、哲理的章回。儒家正統觀念、運氣學說與仕途的進取,道家超然哲思、無為玄學與紅塵的識破,佛家空幻意識、悲憫禪機與人生的頓悟,這三個層面的理念竟然矛盾統一的交融在一起。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儒、釋、道的哲學觀亦體現於作品的始終,證明這一點可瀏覽目錄。《紅樓夢》是具有標準中國傳統文學特徵的章回小說,目錄汲取了古文體的“三五對仗”或“駢四儷六”,形成其“八言對偶”,並具體運用著儒釋道的哲學範疇,如其中:道家哲學的概念有仙、太虛、真元、通靈等;佛家哲學的概念有空、緣、禪機、琉璃世界等;儒家哲學的概念有義、賢、天倫、官箴等。(注4)

在曹雪芹的寫作過程中,儒釋道三教的宿命哲學,對於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理解,已經自覺與不自覺的運用並深入其骨髓。宏觀層面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天命宇宙觀,影響著社會層面的、相對微觀的倫理觀、愛情觀。

紅著中的神話結構是採用《山海經·大荒經》意象,在開篇所謂大荒山無稽崖,與女媧補天的傳說結合在一起,構造了主人公應為補天棄用之頑石,比喻其擁有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潛質卻難以發揮。很明顯,在小說第一回中就表現出方術家和小說家的思想,成為作者儒釋道觀念相應的補充。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曹雪芹家族歷經跌宕的命運,他本人的家事經歷與矛盾的世界觀,通過以賈寶玉為主人公的、催人淚下的故事情節展現出來。書中描述的社會與家庭背景,決定了賈寶玉文化的和心理的矛盾,形成其先彷徨、後叛逆的思想和對於社會現實的否定,進而產生隱遁於世界、棄絕於紅塵的最終結果,反映出紅著悲劇性的哲學律:享樂、迷茫、幻滅……正如王國維的名言:“《紅樓夢》者,可謂悲劇中之悲劇也。”

關於作品中蘊含的儒、釋、道哲理及其它哲學觀念,還將在後文進一步例舉。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作品中反映的儒家正統哲學思想

筆者以為,《紅樓夢》中儒家正統哲思的表述是與佛、道以及其它中國哲學因素密切關聯的,在上一節已經提出方術家和小說家思想是作者儒釋道觀念相應的補充,具體而言,即是紅著中具有魔幻文學色彩的神話情節與儒家正統觀念和佛、道出世思想的矛盾結合。為證明上述觀點,摘錄紅著開篇第一回片段如下:

……卻說那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鍛鍊之後,靈性已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得入選,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一日,正當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異,來到這青埂峰下,席地坐談。見著這塊鮮瑩明潔的石頭,且又縮成扇墜一般,甚屬可愛。那僧託於掌上,笑道:“形體倒也是個靈物了,只是沒有實在的好處。須得再鐫上幾個字,使人人見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後攜你到那昌明隆喜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那裡去走一遭。”石頭聽了大喜,因問:“不知可鐫何字?攜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問,日後自然明白。”說畢,便袖了,同那道人飄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過,忽見一塊大石,上面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是無才補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引登彼岸的一塊頑石。上面敘著墮落之鄉,投胎之處,以及家庭瑣事,閨閣閒情,詩詞謎語,倒還全備,只是朝代年紀失落無考。後面有一偈雲:

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在上述錄文中,筆者標“下引號”的句段,即暗喻主人公未能實現“修齊治平”的儒家正統進取觀,之後的經歷,他雖流戀於繁華盛世、榮享於聲色慾界,但最終佛道之路竟成為其必然選擇。這真是:豔色褪盡,只留下蒼然空濛……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紅樓夢》中反映出的儒家宇宙觀似乎是作品宏大和積極的一面,具體而言即儒家描述自然與社會全貌的太極、天人、運氣等範疇,而對這些儒哲學範疇進行體系化總結的“理氣學說”與“運氣學說”,則在宋儒階段達到高峰,其具有開創意義的標誌為:周敦頤的“理學”、邵雍的“象數學”與張載的“氣學”。在儒家哲學發展史上,雖然清代樸學與宋明理學具有明顯差異,但紅著中體現的清代學術,也是與宋明儒學存在承襲關係的。(注5)

作品中關於自然與社會規律的闡釋,通過第二回賈雨村與冷子興的對話進行了較完整表述:“天地生人……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朱、張,皆應運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紂、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檜等,皆應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擾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今當祚永運隆之日,太平無為之世,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餘之秀氣,漫無所歸,遂為甘露,為和風,洽然溉及四海。……”(注6)

上引賈雨村語,不僅說明天時與人事、自然與社會的運氣關係,明顯比附著《皇極經世書》中元、會、運、世與皇、帝、王、霸的象數體系,也簡略地勾畫了儒家哲學的發展。在敘述正邪分野問題上,無意有意展現出一幅很不完善的儒家與法家對立鬥爭圖卷。(注7)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賈雨村的敘述,實際上反映出作者的立場即其華夏文明史觀與哲學史觀:一、正反兩方面的歷史觀;二、從堯至張載的儒家正統思想譜系與從蚩尤到秦檜的混亂、牽強錯誤與非常不全面的法家排列;三、其中的觀念與中國當代哲學研究中的“中國哲學史即儒法鬥爭史”的觀點有某種暗合但立場相異(作者站在儒家立場、文革時期儒法鬥爭的觀點站在法家立場)。(注8)

很明顯,《紅樓夢》一書中對儒家正統觀念是處於即肯定又否定的矛盾立場,而傳統儒家思想的孰是孰非,須應用歷史哲學的方法去明辨。

此外,賈雨村的這段敘述,還列舉了從許由開始的文化藝術代表,體現出曹氏的美學或藝術哲學觀念。其中述說的人物包括:陶潛與劉伶、嵇康與阮籍、王謝兩族、陳後主、唐明皇與宋徽宗、劉庭芝與溫庭筠、米芾與石曼卿、柳永與秦觀、李龜年與黃幡綽、卓文君與敬新磨、唐伯虎與祝枝山等。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在作品的三、四回中,涉及儒學經典《四書》《女四書》《列女傳》,提及“女德”等傳統綱常概念,反映了儒家倫理與道德哲學層面的思想。另外,第四回中,作者以明顯地批判現實主義立場描述的“護官符”等問題,亦是傳統儒家和法家政治哲學中的糟粕部分,其揭示出的儒家“官本位”觀念和官場腐敗意識,可能受到《仕經》、《官智經》等古代“官經”的影響,這方面應由歷史學、政治學和反腐理論進一步探討。(注9)

作品中體現的佛、道哲學思想

漢代以來、尤其魏晉開始,以儒家為本位,由儒、釋、道三教鼎力構成的華夏文明的大模樣形態,逐漸明確。傳統中國知識分子,事業通達則儒、時運背逆則佛道,這往往成為許多文人雅士的人生規律。

佛、道兩家學術成就使中國社會的文化結構達到均衡,佛家《三藏經典》、道家《三洞四輔》的規模堪與儒家《經史子集》相比。世代書香門第的曹雪芹著作中,也蘊涵著深厚國學文化的滋養。相對而言,紅著中反映的佛家理念,如人生苦短、空幻厭世、滅度輪迴等觀點,是作品中的悲觀與晦暗部分;而其中道家的超然無為、看破紅塵思想也可視為較偏消極的因素。(注10)

《紅樓夢》中的佛、道觀念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如書中描寫佛家稱謂的茫茫大士與道家稱謂的渺渺真人時,他們總是形影不離。又如第一回中,閱讀與抄錄《石頭記》的空空道人,更是一派佛教風貌:“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隨後引出一系列蘊含佛道悲憫色彩的作品別名:《石頭記》、《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以及具有悲劇性的書齋題名“悼紅軒”,這些稱謂從不同角度註解了主題,並反映著作品的宿命規律。

金石為陽、水草為陰,佛、道概念與陰陽家範疇的結合,產生了紅著特殊的人物構成範式:首先,石頭—通靈寶玉--陽性--男、代表著寶玉,仙草—絳珠仙草—陰性—女、代表著黛玉,明確的亞當與夏娃比照結構;其次,以石、草比喻人物,以萬物之靈性比喻人性,體現了道家自然主義的天人哲學觀。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紅樓夢》中還有許多蘊含佛、道哲學思想之處:

例一,作品重要人物甄士隱與賈雨村的名號,反映出道家對於時世的批判立場,又含有名家哲學的某些思維方式。甄士隱:姓甄、名費、字士隱;賈雨村:姓賈、名化、字雨村,以上亦可諧音拆讀為:真假、廢話、事語,真事隱瞞、假語村言。

例二,太虛幻境楹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此聯佛道色彩濃重、偈陀意象深厚,其中更反映出釋、道的宗教玄哲學思維,詳解如下:

“假作真時真亦假”中的“真和假”概念及其關係,體現著佛家哲學關於世界存在的幻化規律,即在世俗人們看來的真實存在亦是俗人“俗諦”,而世界萬物真正的面貌即“實相”則是假有的、隨著事物的發展轉瞬即逝的,亦稱為“假名”。以上解釋,既是佛學形式的辯證法——“中道”之義,也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和中國佛教學派“三論宗”的主要觀念。為對上述理論加深理解,現錄龍樹菩薩三是偈如下:“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注11)

“無為有處有還無”則更多的體現出道家哲學因素,“無和有”、“無為和有為”是道家哲學的主要範疇,《道德經》從開篇就多有敘述。如一章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如二章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頃,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如三章中:“為無為,則無不治”等。“無為有處有還無”一語中還體現著從《周易》到道家哲學的關於“有”和“無”轉化與發展的辯證規律。無獨有偶,在老子兩千多年後,西方大哲黑格爾亦是以“有”、“無”、“變”的正反合、三段式辯證方法,來建構其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注12)

例三,《好了歌》與甄士隱的註解和詞,現錄《好了歌》首句和甄注和詞末句如下: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上錄引文的中心思想,詮釋了佛、道悲觀主義的歷史觀:人生苦短,聚散無常;今之功名利祿,明朝窮困潦倒。霓裳歌舞、雕樑畫棟,轉瞬間,陋室空堂、荒冢枯楊;金玉滿堂、脂濃粉香,到頭來,終成為田壠白骨、黃泉塵土……。

《紅樓夢》後四十回是由高鶚續補。雖高著曾被許多學人非議,認為他庸俗化了原著,也使作品在內容方面平添了許多矛盾,但在清朝文字獄的時代,為了作品的流傳也不得而已。高鶚的思想和創作顯然不可能達到曹雪芹的高度,但從現存紅著本來看,其結構織體複雜嚴密,各種細節內容及其整體關係完美。通觀高氏定本,尤與後來其它續作比較仍是最經典的,高著與曹著在情節和風格上也基本是一以貫之的,尤第一百二十回的結尾章亦如此。(注13)

在結尾的章回,仍繼承了前五回中明顯的佛、道融合思想,如甄士隱“太虛幻境,即真如福地”一說。“太虛”為道家的重要概念,是宇宙原始之氣,亦可解釋為“氣生萬物”之道、或曰道家之“道”;“真如”概念來自印度佛學,是梵文Tathata或Bhutatathata的意譯,是世界真性之意,也稱“佛性”、“實相”、“性空”、“法界”、“法身”等,亦是佛哲學本體論的“永恆理念。”太虛與真如,均為佛、道哲學中的最高範疇。

《紅樓夢》的結尾,在世世因緣、幻空幻滅的規律中,主人公這塊玉石終於“磨出光明、修成圓覺”,又因他科舉文章的上乘,亦被天朝冊封道號“文妙真人”。至此,全書終結於儒釋道三教圓融的境界,使其晦暗的悲劇色調中顯現出一絲微弱的聖光。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詩篇的華彩、哲理的高潮

綜上所述已知,《紅樓夢》的前五回及第一百二十回,是總括全書整體脈絡的綱領和最重要的哲理章回。而就才情的淋漓、哲理的表述而言,則第五回更為重中之重。相對其它章回,五回篇幅最長,此回的主要內容:主人公太虛神遊、紅樓一夢,更體現了其非常的意義。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一章回,全書即失去了立足點。

第五回以詩詞曲賦為形式、哲理內涵為靈魂,浪漫的和意識流的文學技巧為手段,展現出詩意的華彩、哲理的高峰。其中的詩詞篇章,既是作者文學形象思維的精粹,亦是道德倫理的、矛盾邏輯的、深層思辨的高潮。文中主流雖警世連篇、反覆誓言、不懈勸誡,但字裡行間、又充滿了對傳統禮教反抗的潛意識。

春夢飛花、浮雲流水,從寶玉之夢開篇詩歌開始,一系列詩情與玄想交織的文字流瀉出來。

方離柳塢,乍出花房。僅行處,鳥驚庭樹;將到時,影度迴廊。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郁;荷衣欲動兮,聽環佩之鏗鏘。……羨美人之良質兮,冰清玉潤;慕美人之華服兮,閃爍文章。愛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比美人之態度兮,鳳翥龍翔。……其文若何?龍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上述選文仙氣飄逸、神韻綽約,具“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逍遙況味,盡顯道家美哲學風範,是賈寶玉太虛夢中“警幻仙子出場之賦”,也是《紅樓夢》全書中的第一首辭賦。紅著之賦,不僅哲在其中,亦承襲了從宋玉到庾信的文采精粹、韻散鋪陳、駢儷華章,在清代以來的文學史上少有後人相比。(注14)

瞭解《紅樓夢》中的賦篇哲思,還可參閱七十八回《芙蓉女兒誄》和八十七回寶釵寫給黛玉的賦體信。

雖花容月貌、然春恨秋悲。金陵十二釵詩畫冊,以詩畫楹聯形式描述紅樓群芳命運,表述佛道意味的人生矛盾律。現擇其部分文句如下: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第五回最重要的曲篇,作為全書點題的《紅樓夢引子》,反映了道家關於世界生成於混沌元氣的宇宙觀:“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悲金悼玉的‘紅樓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此伊始,乾坤陰陽、化生萬物,在人間,生命的延續則依賴男女情愛。這不僅是《紅樓夢》的主題,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主題。(注15)

接下來《終身誤》、《枉凝眉》兩篇是專述寶、黛命運的。論造化、看才學,寶黛二人的確傑出,不枉為“山中高士與世外仙姝”。然而,這一對“美玉仙葩”的前景,終如“水中月”和“鏡中花”。

在之後的曲篇中,敘述著從兒女家事到天下眾生之規律,其中也蘊含著萬惡淫為首的觀念與追求個性情愛自由的矛盾,人生苦短與認定生活美好之理想的矛盾,而最後,則歸於佛家萬事皆空之定律。……芳魂無蹤、榮華無常,雲散高唐、塵寰消長,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光陰易逝、韶華去之何訊?問古今將相今何在,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比哲學紅學,比紅學哲學:《紅樓夢》中的哲學思想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隨著寶玉之夢的沉湎,第五回描述的男歡女愛已從“巫山雲雨”式的淺表形態更加深化,這就是情愛概念“意淫”的昇華。如警幻曰:“惟‘意淫’二字,可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此階段,也即將達到柏拉圖精神戀愛觀的境界……。從秦可卿睡床之夢遙想弗洛伊德睡床之夢,當知,夢的觀念和“意淫”的觀念,應是心理哲學、愛情哲學與性哲學等哲學分支學科關注的領域。(注16)

在五回將盡,警幻仙姑寄於寶玉最後期望,叮囑其“改悟前情,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賈寶玉究竟能否承襲孔孟之道,成為經邦濟世之才,結論是不言而喻的。全書展現出主人公叛逆的世界觀和悲劇的結局,應是作者立場的反映,從首回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到末回結語“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就足見作者對於當時社會的無情批判。

百多年後,不僅《紅樓夢》背景原型的金陵家族早已衰敗沒落,整個清王朝的大廈也行將傾覆,這亦是歷史潮流的必然。

結束語

紅著萬花筒、千古一奇書,《紅樓夢》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沉澱與結晶!

奇幻文筆、紅樓百科,見仁見智、千變紅學。對此,有蔡元培、胡適之、林語堂的考據;有王國維、俞平伯、周汝昌的理解;亦有毛澤東、周樹人、李希凡的立場。(注17)

長久以來,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在讀曹雪芹這本書,並以各自的視角來理解,正如魯迅而言:“經學家看到了《易》,道學家看見了淫,才子看到了纏綿,革命家看到了排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注18)

總之,紅著的思想內涵是多層次的,紅學的問題亦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當今浮躁社會,盛行追名逐利,大部分人滿足於淺層閱讀。《紅樓夢》雖無人不知,但很少人能夠專注通讀並研其深意,原因還在於這本書並不是那麼通俗易懂的,其中蘊藏的傳統文化太繁複、有時甚至太深奧。

本人關注《紅樓夢》及曹雪芹的哲學思想已久。2000年初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拙著《系統哲學綱要》,在書中的藝術哲學章節就曾有對曹雪芹思想的敘述,並摘錄曹文《岫裡湖中瑣藝》觀點。彈指十八年了,近期閒暇,將長期以來的思路和札記整理,方有此文,僅為隨想,不吝賜教。

2017年9月15日初稿

註釋:

注1:“紅學”一詞最早在清代晚期出現,是由李放在《八旗畫錄》中記載。

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在其思想體系中將西方哲學與清代樸學、中國古典文藝理論與西洋美學相結合,並引德國哲學家阿瑟·叔本華的哲學與美學觀念應用於《紅樓夢》評論。

甲骨學:甲骨文主要出自安陽殷墟,對“甲骨文”進行研究的學科稱甲骨學。

敦煌學:以敦煌歷史、敦煌石窟、敦煌遺書等為研究範圍的學科。

注2:阿爾貝·加繆:法國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和《西西弗的神話》等。

注3:《五經》即“易、詩、書、禮、春秋”,“文出五經”應有兩種含義,一、《五經》被傳統文化繼承;二、中國古代文體出自《五經》。

乾嘉學派:清代前期學術或哲學流派,以傳統文獻考據為主要方向,在乾隆、嘉慶時期達到頂峰,亦是清樸學的代表學派。

桐城學派:清代主要文學與散文流派,思想觀念方面崇尚儒家道統學說,以安徽桐城命名。

清代樸學:“樸學”名稱始於《漢書·儒林傳》,是質樸的學問之意,尤指漢儒的古文經學派。樸學是清代哲學的主流,以對歷史文獻的考據為主的哲學流派,很類似西方的解釋學哲學,其興起亦是對於宋明理學的反動。

注4:關於《紅樓夢》目錄中的八言對偶與古代文體形式關係,可參看有關古代文體與音韻方面的文獻。

儒釋道的哲學概念與範疇可參閱宗教和哲學類詞典。

注5:宋明理學亦可稱宋明儒學,宋明時期儒家學派主要有:象數學、理學、氣學、心學、事功學。

注6:《紅樓夢》原書在此段並無註解,從堯到張的儒家(全名稱)譜系學排列應是:唐堯、虞舜、夏禹、商湯、文王姬昌、武王姬發、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孔丘、孟軻、董仲舒、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張載。

注7:《皇極經世書》為邵雍代表著作。

注8:紅著此段從蚩尤到秦檜的法家史是牽強的,秦始皇、王莽、曹操、桓溫應該是法家的代表,安祿山尤其秦檜很難認可,而申不害、韓非直到王安石等人未記載,實不能構成全面法家史。然原因可能有二:一、漢代以後法家已經是中國文化的支流和暗流,往往不能為學者們全面認知;二、曹雪芹的意思也主要為正邪、好壞之爭,亦非有意識提出儒法鬥爭。

對這方面問題的進一步瞭解,還應參看楊榮國著《簡明中國哲學史》。

注9:《四書》為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女四書》:1、《女誡》,東漢班昭著;2、《內訓》,明成祖的許皇后編著;3、《女論語》,唐代女學士宋若莘著;4、《女範捷錄》,明末儒學人王相之母劉氏著。

《列女傳》、西漢劉向著。

《仕經》、五代馮道著;《官智經》、明代徐階著。

注10:《三藏經典》:稱為經藏、論藏、律藏的佛教經典集成。

《三洞四鋪》:三洞為洞真、洞玄、洞神,四輔為太玄經、太平經、太清經、正一經,為道家經典合集。

《經史子集》:經部、史部、子部、集部,為儒家文獻彙集的“四部全書”或稱“四庫全書”。

注11:印度大乘中觀學派,亦稱“大乘空宗”,與瑜伽學派並稱印度大乘佛教兩大學派,由龍樹、提婆創立。

三論宗亦稱“法性宗”,中國佛教學派,以研習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得名。

注12:參閱德國古典哲學家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的《邏輯學》又稱《大邏輯》。

注13:《紅樓夢》首個刻印本——“程高本”是由高鶚和程偉元共同整理完成。關於高鶚等對《紅樓夢》補續問題的評價,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

注14:“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選自《莊子·逍遙遊》。

宋玉:戰國楚人,代表作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

庾信:南北朝文學家,代表作有《春賦》、《燈賦》、《小園賦》、《哀江南賦》、《傷心賦》等。

注1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注16:柏拉圖:原姓阿里斯托克勒,古希臘哲學家,代表作《理想國》,曾提出精神戀愛的觀念。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心理學家與哲學家,著有《夢的解析》等以解釋夢現象而展開哲學思辨的著作。在弗洛伊德的睡床,曾以催眠術讓病人儘快入夢,以治療患者的精神疾病,從而也達到蒐集學術素材目的。

注17:有關這方面,可參閱眾多紅學專著與論文。

注18:引自《魯迅全集·雜文集·集外集拾遺補編·小引》,魯迅在講述其著《中國小說史略》時發此感言,但《中國小說史略》中並無此言。另:《絳洞花主》為當時的廈門大學學生陳夢韶根據《紅樓夢》改編的話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