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為何具有改命之功?

《太上感應篇》 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卻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

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為何具有改命之功?

《太上感應篇集註》雲:“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

書中主要講述了因果之報,所謂善惡皆有報,皆由此也。

筆者不才,熟讀《太上感應篇》千餘遍,略有所感,與君共勉。

《太上感應篇》第一節: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為何具有改命之功?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筆者認為,開頭這一句話最為重要。福報和禍患從哪來?自己招來的,行善作惡自然會有因果的牽連。

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每個人做的什麼事都逃脫不了老天的眼睛。

如果你覺得是封建迷信,那我就換一個方式說,

世界時刻在變,生命從誕生到消亡,從消亡到新生,都有一個內在的規律。

《易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為何具有改命之功?

這個規律相當於自然的法則,如同日月變換,四時交替。

順從規律前進,則事半功倍,得天庇護;

逆著規律而行,輕則事倍功半,重則身死道消。

不要說什麼逆天而行,純粹小說看多了。

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這樣一個規律。

《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想必大家都聽過,其實這個才是聖人作易以教萬民的真正目的,不用太在乎那些玄乎的東西。

所以為什麼說有改命之功?因為教人向善,人善自有天佑,求神拜佛不如行善積德啊!

介於篇幅所限,《太上感應篇》只摘取了一小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筆者,每天若是得空,早晚各誦讀一遍,不說什麼功德無量,但卻會有所感應,修身養性。

【聞塵雜說】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帶你探尋中國古代各個學說的思想與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