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現在時刻把錢借給別人的普通人,心裡慌不慌,為什麼?

大鈺兒兒


這個時候不能借錢給別人,借錢給他很容易,要他還你錢的時候好難,也許為成仇人,有錢的情況下不如獻點愛心,其實、做人難,做一個好人更難。


彭科珍


借錢易養仇人,多年前經朋友介紹借錢幫另一朋友3萬辦了退休手續(退休前因差3萬補交才能辦正式退休金)並將退休存摺押給我每月扣還。結果還了2萬便到銀行報掛失,(原來他愛賭博)害我打官司要銭真是好心得不嘗失。現在想起都有氣,所以借錢易還錢難吃一虧長一智。


老柳86979436


我錢被借去七八年了,當時人家哭著找我借,沒辦法就看她困難,也不忍心看她挺困難,可是這麼多年了,即使沒錢還我,她一個字沒提😂現在想想借給人錢真的要注意,畢竟我們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嗎?

有提過一次人家只是笑笑說不會沒的😂可是七八千塊錢七八年了我一個家庭婦女也怕啊😃所以借錢一定要看人一定要謹慎


三小豬媽媽


借錢給普通人?我只能說量力而行吧,自己不富的話就算了,真的自己老百姓賺點錢都不容易啊,借出去又有幾人能還的,我們這邊有句話,叫站著放債,跪著討債,就是明顯的一情況說明。我原來也借過錢的,就沒討回來過,人家一臉有理的樣子,搞得我好象比馬雲還有錢,欠你的!!!


上海小施4749


前年,去年,借出去幾萬,感覺沒什麼可慌的。自己留得還夠用2年。慢慢要拜。年輕的時候不行。親戚朋友借錢。一般把家底都借出去。剩下的錢扛不住一個月。現在老了也看透了,誰過的在舒服和自己都沒關係。借錢要看自己的經濟。


燕子259186106


我的意見是:不慌。為什麼會是這個答案,有以下幾點原因,下面分別敘述一下:

1、自己手有餘錢。正常來說,一般能把錢在特殊時刻借給其他人的人,他自己把錢借給其他人,一定是量力而行的,就是自己保留了一定可供短期生活的餘錢或者自己有持續賺錢的能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家有餘糧、心中不慌”。

2、救急不救窮。這個特殊時候,能向你張口借錢的人一般是你的親戚、同學或朋友等,一般情況下,大家都很少去借錢,這個時候借錢一定是遇到急事,所以這個時候你恰巧有能力來幫助他,這就是所謂的“救急不救窮”

3、完善借錢手續。不管什麼時候,將錢借給他人,至少讓別人打好借條;每隔兩年更換一次,以保證他的有效性,必要時可以走法律程序。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三點理由,既然借了,即使再慌,也沒有用了。還不如想開點,凡事向好的方向考慮,最起碼自己心理上不會產生很大的波動,否則就得不償失了。


突破自我1978


借錢本身就是別人有困難,向你尋求幫助,你伸出援手讓別人走出困境,這事還論啥時候,現在是整個社會正困難的時候,正需要人獻出愛心來救人於危難,正是顯示你的人生價值的時候。

但是有一點,你要看清對方是不是真的遇到困難,只要人品沒問題,就可以幫助他度過難關,話說回來了,有錢人找你借錢幹嗎?

現在時刻借給別人錢慌不慌,慌啥。只要借給別人就不慌,慌就不借給別人,違背自已意願的事不幹,省著借給別人,隨手就去要,讓雙方處境都尷尬。

如果你是一個吝嗇的人,啥時候你也不會借錢於他人。


玉蝶侵梅


說實話,現在人生活緊張,過得緊日子只是暫時的,大家都有困難的時候,能在這個時候幫助人特別是普通人真是的菩薩心腸,好人必有好報。

但是,即使把錢借給普通人,如果是幾百上千元也無妨,大家相處在一起,金錢買不來感情的。關鍵時候不掉鏈子,日久見真情,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有些人比較講究,萬不得已才不會開口借錢的,所以,更要出手相助。

如果借的多較多,十萬二十萬的借,這時你的手頭也不一定富裕,能咬牙借給別人絕對是一個高尚的人,此時心不慌不正常。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困難時借給人了,到時候不還,多次催也不給,後來鬧僵了,打到法院,本來是感恩的事,變成了仇人可不值得。

所以,借給普通人太多的錢也是發慌的。當然,你如果是大款又大方另當別論。


雪域高原攝影人


說句實在的心裡話,我從來不往外隨便借給別人錢,除了在我最難的時候幫過我的患難知己及家裡守誠信的親哥兄弟妹們我可以幫助借錢,其它親屬及鄰居在我最難的時刻沒借給我錢,怕我還不上,所以我是啥人啥對待,以心換心,不該借的人再高的利息回報我都不相信,我從來不輕信借錢人的花言巧語,也不同情因不會過日子及懶墮造成的窮苦之人,有錢我幫助善良孝敬懂禮貌的殘弱家庭可以,也不把錢借給不該借的窮人,因為此類人我信不著。


開心果165931305


不管是權貴,還是名流有人借錢時一定會和普通人即老百姓一樣想到一個問題!該不該借。為什麼呢!因為借錢的人肯定會表達借錢的理由:有生活上的,有生意上的總之碰到難處了,請救急。親戚,朋友很難迴避。我個人認為,借不借自己先考慮的是借錢人人品如何,這點自己必須肯定。如行那就借,但必須量力。不存在慌不慌一說。因為既然借了還不還看天意了。你說對不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