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王君藍


日本從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山本五十六知道自己根本不能打敗美國。只能是寄希望於讓美國損失慘重,打疼美國人。讓美國承認部分日本的既得利益。但是它錯了,而且真正的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美國加入反法西斯陣營,意味著軸心國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珍珠港之後,美國對日宣戰)

  但是,日本也很頑強,中途島戰役後,日本海軍損失慘重,從此就一蹶不振。美國海陸大軍則一路勢如破竹的殺過來,每天都有佔領區丟失,星條旗越來越接近日本本土。直到美國人把原子彈都丟到了日本人頭上。日本其實還想死撐,這究竟是為什麼?難道日本人不害怕美軍繼續丟原子彈,一個接一個的毀滅日本的城市?到那時候,連天皇自己的安全都難保證了。畢竟日本人根本不知道,美國的原子彈其實已經用完。曼哈頓工程一共就製造三顆原子彈,美國在內華達沙漠自己爆了一顆,剩下兩顆都扔日本了。但是,這屬於最高機密。美軍自己的將軍都不知道美國造了多少顆原子彈,日本更無從得知。

  

  (美國的戰略轟炸機對日本實施毀滅性的戰略轟炸)

  筆者的日語老師是一位日本四國島的老人,他和筆者說過一些關於日本風土人情的事情。聯想到近來神戶制鋼的大丑聞,基本可以得出日本人當時的想法是怎麼樣的。日本當時,誰都知道海軍完蛋了,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所以高層就是在拖時間,因為一旦戰敗自己就要負責任(成為戰犯),所以多拖一天是一天,反正老百姓的命不值錢,玉碎的事讓他們去好了。到最後已經原子彈都砸過來了,形勢更嚴峻了。但是誰都不肯先開口認慫提投降的事情,因為要擔戰敗的責任。正如這次神戶制鋼的大丑聞一樣,神戶鋼鐵廠的技術人員發現了問題,而且是好多年的問題,那麼基本上誰都不會說。誰說了誰背鍋,給大夥兒添麻煩。但是,情況危急,繼續打除了死路一條還有啥用?當時繼續打下去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保住天皇制,保天皇是事先制定的投降目標。當時美國人並沒有明確保證天皇的安全,為達成目標,日本的軍隊就有義務繼續打下去。只不過最後天皇還是決定冒險認慫投降了,然後就必須有人自殺(背鍋)了。主要是“投降”這個話沒人敢說,只有天皇可以說。哪個將軍敢提投降,分分鐘被軍部當叛徒處理。一個人要投降很容易,丟了槍舉著白旗就投降了。一支軍隊要投降也不難。但是按至今的政治思路,二戰時那種國家級的投降恐怕就是絕響了。哪怕是薩達姆被抓了,都沒宣佈伊拉克投降。

  

  (原子彈爆炸後的巨大蘑菇雲)

  其實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單純從損失上說,並沒有東京大轟炸那麼大。而且東京大轟炸造成的傷亡大,是因為太突然了,後期汲取教訓,疏散了城市人口,轟炸造成的傷亡就大大減少了。那麼當時日本高層到底是怎麼打算的呢?早在1944年的7月。塞班島戰役後,東條英機為首的日本政府就開始秘密尋找本土決戰用的指揮所了。要求是遠離海岸,抵消美軍的海上優勢。最後選定了古代信濃國屬地長野縣植科郡松代町。信濃國又稱“信州”,在日語裡面與“神州”一詞同音。信奉神道教的日本人認為“北條時宗打敗了北來的蒙古軍,東條(英機)一定能打敗東來的美軍”。看看這就是封建迷信害死人呀!不管怎麼樣信州被選為天皇避難地的事情就定下來了。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長野縣植科郡松代町。拋開迷信的角度來說,長野縣是本州島的中心地區,具有一定的縱深(日本那點國土能有多少縱深),地形多是山地,人民也忠於皇室,善於保守秘密,這也是選定此處的理由。除了陸軍修建的松代大本營之外,海軍也在奈良縣天理山的一本松山修建了可以容納皇室和政府機構的“天理大本營”。即使到了最後一刻,日本海軍和陸軍都還在內鬥。

  

  (天皇逃跑計劃的護衛部隊)

  因為天皇都要躲這裡,那我就重點說說松代大本營的情況。日本在山體內修建了10公里長的山洞作為指揮中心、防空洞和倉庫,工程造價2億日元。包括天皇與皇后御住所、大本營、宮內省、政府機關、媒體電臺、中央電話局等設施。根據計劃,一旦美軍大兵壓境,天皇本人以及皇太子明仁、義宮正仁親王和昭和天皇的五個皇女就會立即從疏散地轉移到松代大本營避難。考慮到那時候鐵路系統肯定已經被摧毀,軍方特地專門為轉移皇室人員而定製了2部大型半履帶式裝甲車,由近衛師團騎兵聯隊護衛。這種裝甲車配有兩層的裝甲鋼板和重機槍防空火力,前半部是侍從武官艙室,後半部是皇族居室,有床和絨毯,車身為黃綠色迷彩,屆時逃跑的時速定為40公里。原本存放在皇宮中的鏡、劍、玉“三種神器”也將一起轉移。

  

  (天皇準備用來逃跑的裝甲車)

  只可惜,時間不等人,還沒等到天皇的庇護所修建完畢。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松代大本營工程進度才勉強到了75%。特別是物資和糧食日本都已經嚴重不足了。投降時大西瀧治郎說過,當時日本有些地方已經鬧饑荒了。皇族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繼續拖下去。磨蹭了半天還是蘇聯人先動手了,之前蘇聯對日本一直很冷淡,加上《蘇日互不侵犯條約》1946年就要到期,所以日本也在作面對蘇聯入侵的準備,誰想到才1945年蘇聯就翻臉了。幾十萬已經被抽調成架子部隊的關東軍如同摧枯拉朽一般被蘇聯紅軍消滅。關東軍認為1945年7-8月雨季來臨。而蘇聯剛剛結束對德作戰,還來不及完成對日作戰準備,而且中蘇邊境都是高山密林不利於蘇軍機械化部隊行動,沒想到後貝加爾方面軍完全出乎日軍意料直插關東軍腹背,關東軍迅速崩潰。天皇一看大勢已去,趕緊投降吧。

  

  (戰敗了,總得有人背黑鍋,切腹自殺謝罪吧)

  天皇都宣佈無條件投降了,背鍋的也選好了。陸相阿南惟幾大將,兒子在前線陣亡後,本人在停戰詔書上簽字附署後切腹自殺;東部軍司令田中靜一大將,在鎮壓了投降時的幾次叛亂後(包括著名的宮城事件),於8月24日自殺。這兩位盡了自己的職責後自殺,而東條英機這種自殺都不會的,只能背黑鍋了。當時美國沒有追究日本天皇的責任,大概也是看日本很會找背鍋俠,心裡咋舌不已。


戰爭史


二戰,日本是日本,德國是德國,歐洲的德國被打崩了,不代表亞洲的日本必須跟著投降。

當時的日本是個獨立的強國,它一開始就沒有撿到德國多少便宜,又不是德國的僕從,還是個易守難攻的島國,為什麼不能堅持呢?

雖然當時的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明眼人都看得到反法西斯的盟軍陣營越戰越強,世界形勢完全是一邊倒,整個歐洲的法西斯勢力被連根拔起,日本只是獨木難支。

日本自有自己的小99,首先嚥下去的戰爭果實吐出來很難,尤其是東南亞、中南半島和東亞的那些地盤。日本很明白它一投降,作為盟軍的中國必然大翻盤,英國、法國、美國甚至荷蘭都會撈回自己戰前的利益,並在日本身上狠狠的割一刀。這是國運之戰,不見棺材怎麼能落淚呢?

其次盟軍的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隨著戰局的日趨明朗,各國間的齷齪也開始集中爆發。比如中南半島與法國的齷齪;美國覬覦這塊土地,卻慫恿中國以前宗主國的身份與法國鬥,但那個中國自信心不大,也確實不想摻和便裝聾作啞。美國與蘇聯的矛盾也是巨大的,二者差不多已經到了一言不合馬上開掄的地步,搶錢搶技術搶地皮,德國都給搶成了兩半。

這種敵人內部的齷齪讓日本人很抱有希望,在他們看來無非戰爭繼續擴大罷了,反正當時的世界大戰已經打得天下大亂,美蘇互相開片並不是不可能。再說戰後的世界很明顯是要洗牌的,那麼多前列強們留下的真空地帶,都是一片一片的大肥肉,它們爭奪這些都來不及,何必要苦苦為難日本?

日本人的這種幻想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它們始終不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並且堅持要以“一億人玉碎”為代價戰到最後。背後的潛臺詞其實就是想“有條件終戰”,日本人把吃進來的吐出來,然後大家回到1938年前,各找各媽各回各家。

這樣的話,日本人至少保留了在中國的利益,它們當時實質上已經將滿洲給割裂了出去,只要能繼續控制東三省、半島和琉球,那麼你拿你們的東南亞和太平洋,我繼續走的我大陸政策,互不影響。

甚至日本人在挑動美蘇關係的同時,還寄希望於能在“事變”後加入其中一方,博取翻盤的機會,如此這般,日本並未走到絕路嘛!

要知道,直到蘇聯對日宣戰,蘇日合作的北庫頁島薩哈林油田(日本稱其為北樺太)仍然在位日本提供戰爭油料,日蘇方面雖然因為“諾門罕戰役”大打了一仗,但實則沒有真的撕破臉皮,蘇日雙方都在利用對方開發遠東和分潤油田產量並穩住對方不給自己的後方搗亂,所以實際情況與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劍拔弩張不同,蘇日雖然一直都互相齷齪,蘇聯還派過大規模的軍援和“志願航空隊”幫助抗戰,官面上卻與日本是笑臉相迎的。

1941年的《蘇日中立條約》讓蘇日之間更是親密了一層:1.保障和平友好關係,尊重對方領土完整。 2.締約國成為第三者的一國或幾國戰爭對象時,雙方保持中立。這個條約還同時給出了日本對“蒙古國”的所謂地位支持。此後蘇聯停止了對華援助。

二戰末期的日本很看重蘇聯這棵大樹,它很寄希望於蘇聯對遠東的控制慾,併產生與美國的衝突(實際上確實產生了,但矛盾爆發推到了50年那場戰爭。),但結果不如人意,美國在蘇聯出兵當天把核武器搶先甩到了日本人頭上。

杜魯門憋了很久的一石二鳥之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震懾了蘇聯,一方面徹底壓垮了日本。

蘇聯開始猶豫自己的吃相是不是得收斂點,美國則拉出個“大家一起佔領日本”的標題誠邀各路嘉賓。但連常凱申都知道美帝只是“說說而已”,已經一屁股坐到日本本土,並順勢啃下了38度線的白頭鷹怎麼可能讓人染指遠東?

這些戰前戰後的東西聯繫起來,我們其實能很好的看到日本的末日敗亡之路。其實1945年他們的高層已經準備的很充分,但在國內瘋狂的軍國主義面前妄談“終戰”可能誰都付不起代價。直到原子彈爆炸,這才打碎了一切高層的幻想,也給了議論和平的“臺階”。

但日本人的拖延和活動並非有錯,後來50年代的歷史究竟怎麼發展我們也看到了。只是一切都顯得急促了些,而本該急促的卻讓核彈給炸慫了。

只怪日本人真的沒猜到這世界上有原子彈這種不講理的東西。


王司徒軍武百科


關於日本投降,在二戰結束後,曾經有日本學者對日本投降的原因做出過總結。大體上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天皇為代表的皇族成員以及部分的軍政高層怕死。千萬不要覺得這很可笑!別看日本鬼子兵不畏死,但真正敢破腹自殺的高層官員實際上沒幾個,都是在忽悠老百姓去送死罷了。特別是蘇聯進攻東北以及美國投放原子彈後,天皇已經無路可逃。繼續頑抗到底,天皇只有死路一條。

第二、以天皇為代表的好戰分子希望以投降為談判條件,儘可能的保存實力。因為日本如果再繼續戰鬥下去,最後還是會戰敗。與其輸個精光,不如主動投降,保存實力,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這也說明日本並沒有真正的反思戰爭,無時無刻都在盤算翻盤。後來右翼分子不是又復活了麼?

通過以上兩點投降原因的總結,大體就可以勾勒出德國投降後,日本方面的心態了。


1945年4月1日,美軍發動沖繩戰役。此時的日本,海軍已經全軍覆滅。

1945年4月16日,蘇軍發動柏林會戰,此時的德國,精銳已經全部打光。

十一天後,希特勒扶持的墨索里尼偽政府徹底垮臺,墨索里尼在逃亡德國的途中被游擊隊俘虜,第二天被槍斃。屍體隨後被運到米蘭,並被倒吊在米蘭洛雷託廣場的一個加油站頂上示眾。

又過了兩天,希特勒在自己總理府的地下室開槍自殺。隨後屍體被侍從用軍毯包上,抬至總理府的花園裡,澆上汽油一把火給燒了,遺骨被埋進一個炮彈坑。(後來又被蘇聯秘密組織挖出)



看見自己兩個盟友的慘狀,當時天皇都快嚇尿了。他知道如果再打下去,自己也一定會跟那倆人一樣的下場。必死無疑!只不過日本比意大利和德國的情況稍微好點,意大利和德國都被盟軍打到了本土才覆滅,而日本當時沒有這個問題。雖然精銳淨喪,但是美軍暫時還沒有能力打倒本土。

因此在沖繩島戰役期間,裕仁天皇就已經投降的想法了。只不過裕仁這個老鬼子當時不想無條件投降,因為無條件投降,意味著他的命運要掌握在盟軍手上,他自己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慘一點的下場,美軍會把他像墨索里尼那樣槍斃!稍好一點,美軍會把他像希特勒那樣威逼自殺。總之就是沒好死就對了。因此裕仁希望美軍能有條件的接受自己投降,就像一戰時期的德國一樣,賠款割地都可以,但是不能拆分日本,自己的生命安全也要受到保障。

裕仁老鬼子這麼盤算,有他的理由。因為一是滿洲國有相對完整的基建和縱深;二是蘇聯與美英存在分裂的可能性,比如巴頓在德國投降後就叫囂要跟蘇聯幹仗;三是沖繩島戰役還在打,美軍的死傷很慘。據美國智囊團估算,如果按照沖繩島的戰損比,美軍要佔領日本全境的話,最少需要動員六百萬軍隊,花費三個月的時間,付出五十萬人陣亡,約一百二十萬人傷亡的代價才能拿下日本!為此美國聯邦政府還提前預定了50萬枚紫心勳章。為的就是日本不投降,美軍要登陸日本島作戰。

然而這畢竟是大事,偏偏美國又是死不起人的國家。於是在1945年6月底,也就是美軍拿下了沖繩島後,暫緩了進攻日本本土的計劃,尋求損失更小的辦法。



在1945年7月,美國沒有什麼大行動,裕仁的心稍微寬了一點。當時日本高層想出了一個很噁心的策略——全體國民總玉碎。想依靠這個辦法恐嚇美國,讓美國不敢輕易的動日本,爭取有條件談判的資本。

然而美國不吃這一套,當時杜魯門總統策劃了三個方案:一是拉蘇聯入夥,斬斷了日本借蘇聯翻身的念想;二是將新研製的原子彈秘密運到提尼安島(塞班島附近),裝備使用大殺器威懾日本;三是計劃在日本九州島南部和關東平原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代號分別是“奧林匹克”和“冠冕”。

到了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放的第一枚原子彈炸燬了廣島。

兩天後,蘇軍對日宣戰,整個東四省和朝鮮半島東北部都被蘇軍的攻擊範圍內。

又過了一天,美軍投放的第二顆原子彈轟炸了長崎。

蘇聯和美國的連續打擊,壓垮了裕仁身上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他是真的被嚇尿了!尤其是日本陸軍元帥畑俊六在廣島目睹了原子彈的威力後(在核爆炸中撿了一條命)。回到東京就對裕仁描述原子彈的恐怖,並強烈主張停戰。這一下裕仁算是徹底服了。他不再奢求有條件的投降,只希望美國能饒他一命就行,其餘什麼都可以答應。

但是牛皮已經吹出去了,特別是六月份的全體國民總玉碎口號,對狂熱軍國主義分子極具煽動性。當裕仁對首相鈴木貫太郎說出自己打算投降時,鈴木都要暈菜了。早幹嘛去了啊!現在要是宣佈投降,倒希望美軍快點來救命,因為少壯派軍官全瘋了,局勢已然失控。誰敢投降,少壯派絕對要發動兵變。

事實證明,鈴木的擔心是非常準確的。當投降的小道消息傳出後,東京的駐軍立即發生了叛亂。近衛師團師團長森鳩因拒絕參與叛亂,被少壯派軍官殺掉。並且叛軍還闖入皇宮,尋找投降的錄音盤,想阻止投降廣播的播出。與此同時,少壯派還派出了前往首相鈴木的家裡刺殺他,想順便把主張投降的內閣都消滅。鈴木貫太郎因為提前得知消息,靠跑的快才撿了一條老命。叛軍沒能找到首相,轉而進攻樞密院長的住宅,樞密院長平沼也趁亂溜走,僥倖逃脫。經此事變,鈴木內閣全體辭職。

到了8月15日的中午12點,裕仁在廣播中發佈終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並宣佈無條件投降。



無條件投降之後,日本高層的表現,非常非常的不要臉。先前嚷嚷著要一億國民總玉碎的高層,大多故意裝瘋保命,沒幾個敢真正破腹自殺。倒是受軍國主義蠱惑的草根官兵自殺的非常多。比如東條英機這廝就是因為怕疼,不敢切腹而用手槍自殺,結果手軟還打偏了,沒死成。再比如裕仁的叔叔東久邇稔彥親王為了討好美軍,模糊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把當年吹牛的“一億玉碎”的口號改成“一億總懺悔”。十足的不要臉。

美軍進駐日本島後,一是覺得日本人都是特麼的瘋子,雖然投降了,但是如果真的殺了裕仁這廝,難保會有大動亂;二是裕仁認罪態度比較好,麥克阿瑟很滿意,便沒有清算這幫衣冠禽獸的皇族,保住了他們的榮華富貴,只吊死了幾個頭面人物走走過場。



總的來說,德國投降後,日本大勢已去。包括裕仁在內的很多人日本人都心知肚明,仗打不下去了。但是美軍還沒有進攻到日本本土,蘇聯與西方也有矛盾,因此日本方面便幻想借助這兩點有利因素與美國談判,爭取有條件的投降。然而美國不接受日本的有條件投降,日本又打算綁架全體國民,用一億日本人(包括朝鮮和臺灣)的性命與美國做最後一搏,再爭取有條件投降。

就這麼僵持了兩個月後,隨著蘇聯出兵,美國投放原子彈,日本高層真心畏懼了,才決定接受無條件投降。事實也證明了,日本的負隅頑抗是有效果的。咱們的教科書上說日本是無條件投降,但其實日本是有條件的投降!天皇沒被追究責任,戰犯也就絞死了那麼幾個。當年策劃南京大屠殺的朝香宮鳩彥親王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戰後依然是花天酒地,後來還成為“日本高爾夫球俱樂部”的名譽會長,輕鬆揮杆於青山綠水之間,活到94歲才自然病死。至於最大的元兇裕仁,他則是因為十二指腸癌,以88歲高齡病死。

請問這算哪門子的無條件投降?就是因為連元兇都沒有受到懲罰,也直接導致瞭如今日本的軍國主義復甦和種種歷史問題。



Mer86


首先,西方戰場和東方戰場的戰爭進程時不同的。德國投降時1945年5月,日本舉國主義雖然已經窮途末路,但依然保有一定的實力。其中,在中國大陸還有200萬左右的軍隊;在南洋日軍雖然開始進行戰略收縮,但尚有一戰的能力;美國雖然已經對日宣戰,在歐洲的西線戰場的戰鬥並沒有完全結束;當時蘇聯尚未決定參加對日作戰……總之,在5、6月間,日本尚有背水一戰的機會和能力。

從日本國內的形式看,雖然投降的聲音漸起,但是主戰派還是非常強硬。當時日軍總兵力超過了700萬,其中200多萬都是10多歲娃娃兵,戰鬥力非常堪憂。隨著美軍的逼近,日本大本營開始考慮投降的問題,並且專門詢問了日本駐中國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岡村寧次的回答是:“百萬大軍尚在,何以言降?”

日本當時崇尚武士道精神,叫囂著“一億玉碎”,囂張氣焰不可一世。當時日本本土上對國民進行大規模軍事訓練。不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幾乎達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目的就是要讓全體國民以必死的精神和即將到達日本本土的美軍進行焦土抵抗。

日本這個民族在近代以來幾次對賭國運的戰爭,如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均已勝利告終,並由此走上了高速發展、對外擴張的道路,權威而神化的天皇成為全日本的驕傲和精神支柱。所有這次以天皇為名義發起的“聖戰”,在沒有天皇正式下達投降的命令前,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並沒有坍塌。提投降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日本的罪人。

綜上,無論是從國際形勢,還是日本國內局勢來看,日本保有幾個月至一年的掙扎期。這也是在《波茨坦公告》中,美國人要求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原因之一。為了減少消滅日本的人員傷亡,美國人迫不及待地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彈。



小馬達嗒嗒


其實早在德國正式投降之前,日本就已經萌生退意!雖然嘴上高叫著“玉碎”,但身體卻很誠實。

1945年4月7日,新首相鈴木貫太郎上臺,作為一個堅定的主和派,他的工作就是在為結束戰爭而奔走.

至於他們為何在這期間還仍然堅持戰爭,遲遲不肯投降,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原因,日本想冒險獲得“籌碼”

投降這件事分為兩類,有條件和無條件,無條件的投降就要任由別人處置,最後的下場往往也是被“壓榨”到極點,所以就算是日本到了最後已經明白打不贏戰爭,但是他們仍然要爭取一個有條件的投降,而且當時的日方也有這個“底氣”。

在先前的戰場上,美軍對上日軍基本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在著名的沖繩島戰役之中,美方的損失達到了不能接受的地步。

按照這場戰爭的戰損比來計算,美國要想登陸日本結束戰爭,最少也需要動員國內六百萬的軍備力量,而且這六百萬將會有五十五萬人死在日本,戰傷人數也會達到一百二十萬左右。

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中,美國的軍隊是最“死不起”的,輿論的影響以及家屬的心情都是國內的不穩定因素,美國軍方甚至在戰爭開始之前制訂了五十多萬枚紫星勳章。

所以美國是最不希望和日本硬碰的,天皇也是憑藉這一點才“賭”一把,為的就是給自己的投降增加條件。

第二點原因,天皇以及貴族成員太怕死

日本軍人雖然在戰爭中有著非常瘋狂的表現,但他們也是被領導們給“洗腦”了,無論是哪個國家的人,都不可能脫離怕死的本性,更何況天皇已經有了兩個好“例子”可以參考。

墨索里尼被搞定以後,民眾和盟軍為了發洩自己的憤怒,對他進行好一番折磨以後實行了槍決,最後他的屍體還被倒掛在洛雷託廣場附近進行示眾。

希特勒雖然沒有那麼慘的結局,但最後也落得被逼殺的下場,這兩種情況都是天皇及其族人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們對投降一事並不抱好的幻想。

第三點原因,蘇美關係“微妙”,日方想靜待“變數”

在二戰後期,蘇方和美方以及西方的大多數國家已經產生了矛盾,蘇共的很多將領都揚言“趁熱”打到美國去(玩笑話)。日本方面在得到這樣的消息以後,天皇及其下屬趕快在國內組織好了抵抗力量,擺出一副把戰爭進行到底的勢頭。

其目的就是儘量的拖延一下時間,看看蘇美關係會不會進一步惡化,如果蘇聯和西方國家徹底鬧翻,自己這邊的形勢就會有很大的逆轉,甚至還可以鞏固已經獲得的東南亞領土。這樣的想法雖好,不過事情的發展也超出了日方的想象。

綜上所述,日方不投降主要還是抱有僥倖心理以及貴族階層怕死,天皇也不可能讓日本在地球上消失,所以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了無條件的投降。

白話歷史君


如今,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穩定的年代,但是每當長輩談及那些慘不忍睹的戰爭,相信很多人還是會有很多感觸的。所以雖然不願意回想,我們也必須銘記歷史,這樣才能更加地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對我國發動了激烈的進攻,而我國的軍人甚至是平民都對他們實行了強烈反抗。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半地區,德國也同時在對蘇聯實行著霸道的攻擊。作為戰爭的主要發起國,德國的實力相比日本其實是要強很多的,畢竟得益於工業革命的成果德國國防軍已經擁有了極其先進的裝備,而且加上軍隊制度一向嚴苛,所以德國軍人的綜合素質還是要比日本好一些的。

那麼為什麼明明德國比日本強,在戰爭中卻還沒能比日本堅持的時間多呢?

究其原因,其實主要有兩個。首先就是對手不同,其受到的反抗力度也就不同。相比蘇聯,當時的中國其實還是比較弱的,若不是後來他們激怒了美國,估計能堅持的時間會更長。但是德國就不同了,他們的對手是強大的蘇聯,所以他們戰敗的速度也就更快些。

另外,戰爭後期,美國這個世界強國直接加入了戰場,但是考慮到地理位置,他們採用的是先處理歐洲地區的戰爭再轉而加入中國戰場。當時的美國基本是在德國徹底戰敗後才對抗日本的,所以日本才會堅持更多的時間。


利刃號


這個問題和兩國在當時所面臨的情況不一樣。

德國和日本都在做著最後的頑抗,只是德國在最後一戰——柏林保衛戰中,面臨著蘇軍的強大攻勢,雖然說是抵抗到底,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據統計,在柏林戰役中,蘇軍在整個二戰中所死亡的人數中,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死於柏林戰役,由此可見德軍的頑強。

很顯然,蘇軍的巨大傷亡讓美國人看在眼裡,必然心有餘悸。

德,日,意三國為軸心國,這三個國家中,很明顯德國是老大,按道理老大都投降了,你老二也應該跟著投降才對啊!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老二不但不投降,還要負隅頑抗,準備跟美軍血戰到底,將全國人力都裝備起來。

這種心態和日本人的國民性格有很大關係。

一件事情就能說明。

在日本投降後,前去參加受降儀式的一個日本記者,回來後向天皇報告事情經過後,又說了一句話:“這場戰爭如果是我們贏了,我們能這樣對待美國人嗎?”

據說日本天皇沉默了。

這就是區別。在日本人的思想裡,國家一旦被佔領,本國的全民族百姓都將活在刀山火海,民不聊生的環境裡。日本國民都將成為佔領國的奴隸,任人殺戳和宰割。而這些,也是日本軍隊在佔領他國時做過的事。所以在曰本投降後,大量的日本人自殺,大量的日本女人逃進深山,大量的兒童被藏起來,在他們看來,美國人會虜走他們的女人,吃掉他們的孩子。

在這種心態下,日本人豈能投降,更何況在常年的武士道精神渲染下,只能玉碎,不能瓦全。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深知要佔領日本所要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美國人傷不起,又湊巧研發出了原子彈,那對不起了,只有請你們嚐嚐原子彈的滋味了。

日本人若知道被美軍佔領後,會被如此寬大的處理,也可以說是好處,早就投降了。


李晉263


首先,日本面臨的國際形勢更德國還是不一樣的,其次,還有日本當時的戰爭形式也是不一樣的,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對蘇聯的期許

在諾門坎戰役過後,日本大致放棄了北上的戰略,於是在1941年與蘇聯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其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到德國投降這段時間來看,日本與蘇聯沒有進行過一次公開的戰役(諾門坎戰役是1939年6月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於1939年9月份,蘇聯援華顧問團不算)。所以,當時日本想著,關東軍尚且擁有實力,而且在蘇聯不向日本宣戰的情況下,日本依然可以依託本土和建設多年的中國東三省以及關內的佔領地區與盟軍展開決戰。因此,日軍在保存對蘇聯不進攻日本的期許下,依然有足夠的信心給予盟軍慘重的打擊,並且在盟軍損失慘重的情況下被迫與日本篝和。

(草原上的關東軍)


戰爭形式對日本來說並不是很悲觀

日本聯合艦隊雖然在萊特灣海戰過後幾乎損失殆盡,但是這僅僅意味著海軍馬鹿被打殘了,而陸軍馬鹿依然在日本本土和中國以及東南亞擁有龐大的兵力。同時,日軍在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又攻佔了大量的土地,大有威逼重慶之勢,而雪峰山戰役對於日本中國派遣軍來說損失也並不是很大。並且此時,日本還有接近700萬的兵力,其中400萬是之前的正規軍,加上偽政權的兵力,有接近一千萬的軍隊。而且,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的所有佔領區都還在日本手中,並且在太平洋戰爭中獲得的大部分佔領區也在手中。更不會因為德國的投降而投降。且在中國臺灣和東北依然有龐大的工業體系,依然可以裝備大量的軍隊,畢竟,“一億玉碎”這個口號說出來,沒有一點底氣是不可能的。

(日本依然擁有戰鬥到底的實力)

所以,綜合以上的原因,加上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力下,不對日本造成十分慘重的打擊,日本也是不可能投降的。


卡扎拉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1168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分鐘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為什麼在二戰德國投降之後,日本還要堅持三個月呢。

大家都知道,在1945年的4月30號希特勒自殺之後,德國很快在5月7日宣佈了無條件的投降。但有趣的是,德國在投降三個月後,日本才勉強在八月份投降。這是為什麼呢?是日本自己想背水一戰?還是認為自己還可以力挽狂瀾,以一敵百?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武士道精神和天皇的自私

要知道,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士道精神的國家。一切指揮都忠於天皇,而失敗則意味著他們將剖腹自盡。而以這種方式結束戰鬥,或者是以這種方式死去是最沒有尊嚴的,所以他們寧願在戰爭當中殊死一搏,所以基於這種武士道精神和天皇的命令。日本遲遲沒有選擇投降。而天皇是自私的,他認為不到最後一刻也絕不能投降,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性命高於一切,所以還沒有被蘇聯壓制的情況下,他還是希望垂死掙扎,而他的垂死掙扎,給民族帶來的就是更多人的犧牲。

2.不願“無條件投降”

根據波茲坦的公告,當中明確要求了日本要無條件投降,其中有一條就是需要“戰犯交付審判”。而對於這一條,日本人已經看到了墨索里尼的下場。所以為了保全軍方的高層領導和天皇,日本選擇再一次的殊死抵抗。希望美國能夠知難而退,讓他們和自己聊一聊是否可以“有條件投降”可惜的是,美國兩顆原子彈讓他們學會了做人。

3.對蘇聯的妄想

這二點期間,雖然歐美國家和蘇聯外表上是盟軍關係,但實際上還是有一些矛盾和衝突。日本也明白自己在1941年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抓住這一點,他希望通過與蘇聯的談判,利用蘇聯在盟軍當中幫助日本在投降後獲得一些利益。俗話說得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可惜的是,日本的這最後一顆救命稻草,在美國投下原子彈後徹底破滅,因為在美國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9日正式向日本宣佈進入作戰狀態。

4.“玉碎計劃”

這是一個瘋狂的計劃,為了守護國土,日本準備在美國踏入日本島之後。就將實施這種瘋狂的自殺式進攻,該計劃被稱為“一億玉碎”計劃。其目的是希望為自己有條件投降,作出犧牲,不僅如此,在當時日本也控制著中國的大量東北領土,他們甚至想過去國遷都到中國東北,但是這個想法肯定也是徒勞的。畢竟中國人民不好惹。

通過這些,不得不說,日本是一個喜歡妄想和瘋狂的國家。當然,這種文化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在好的地方,可以讓自己的國家繁榮昌盛,用不好,只有帶領國家走向毀滅。日本的投降是歷史的必然,但同時,錟錟也希望日本能夠銘記這段歷史。該道的歉,遲早要還的。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有什麼想問的歷史問題可以在評論區提問哦,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德國在1945年5月8日無條件正式投降,之後盟軍在6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後向日本發出了最後通牒,但是日本政府拒絕了,一直到8月15日才投降。為什麼日本在德國投降後依然堅持了三個月,難道日本精英政治家和天皇不知道戰爭的去向嗎?

日本政府的政治家和天皇是知道自己的處境和皇軍的未來的,因為自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失利後,在面對美國的跨島進攻戰略和海上封鎖策略時,皇軍已經有兩百多萬士兵被分隔在各個太平洋島嶼上面臨補給困難和自生自滅的局面。同時海上封鎖導致了日本本土物資的短缺,比如戰爭必須的橡膠、石油等。因此,從1943年開始日本再也無力發動自己能掌控局面的戰爭了。尤其是在德意志帝國的無條件投降和歐洲戰場的結束後,日本政府已經知道自己必敗的結局。

但是日本政府沒有選擇及時投降,這裡考量的點不在於日本是否戰敗的結局,局面是清楚的:日本已經輸了,而是日本不能接受無條件投降,希望能有一個體面的投降條件,尤其是要保全天皇和儘可能保持現有的政治體系。而在當時內憂外患情況下的日本,這點是無法保證的,日本國民在美軍的轟炸中經歷著空前的災難,國內民眾造反的可能性是相當高的。

此時,日本政府將希望不切實際地寄託在了蘇聯身上。雖然在歐洲戰場上,蘇聯和自己的盟友打的一塌糊塗,甚至是希特勒在珍珠港事件後對美宣戰來拉攏日本,也沒有改變日本對蘇聯的立場,這一立場基於1941年3月簽訂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日本政府和天皇認為,當時的蘇聯已經做好了對日互相妥協的準備,畢竟在歐洲戰場結束後蘇聯和西方國家的矛盾開始凸顯,蘇聯也不希望在東方再樹敵,同時蘇聯和日本至少互相是中立國,因此通過與蘇聯的談判可能會為日本爭取到最佳的投降條件。另一方面,對待盟軍,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出動更多的神風攻擊隊和加強本土的抵抗作戰,爭取讓盟軍感到棘手從而給日本較為體面的投降條件。

事實證明,這些是日本政府的單方面想法,蘇聯比日本想的野心大,斯大林希望迅速調軍隊前往亞洲獲得更多的利益,在7月未撕毀日蘇和約的前提下對日作戰。同時,盟軍也沒有屈服於神風攻擊隊,相反通過原子彈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更大的苦痛。

因此,日本遲到的投降有日本政府自己的算盤,當然代價是犧牲了更多的日本士兵和平民,另一方面也有盟軍的因素。畢竟在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盟軍尤其是美國當然希望日本也一樣無條件投降,因此在波茨坦公告中並沒有提出要保全天皇體制,這也使得日本沒有儘早投降。

事情的發展耐人尋味,按理說天皇體制是日本法西斯的源泉動力之一,美國佔領日本後是不會讓天皇制度繼續存在,然後出於將日本建設成為對抗蘇聯的東方橋頭堡的想法,保證天皇意味著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統治日本,日本政府的想法卻得到了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