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天邦股份養殖部實地調研紀要

本次調研地為山東泰安漢世偉營業部,實地調研兩家不同規模的育肥場,以及一家保育場。保育場即母豬場,主要負責能繁母豬和仔豬的飼養,由配種到保育結束為150天左右;育肥場負責斷奶仔豬育成商品豬,需要160天左右。

1.關於商業模式:公司+農戶

類似於溫氏股份,公司負責養殖的保育階段(即:提供能繁母豬及仔豬生產,仔豬出生21天斷奶之後提供給合作農戶)

公司與農戶簽訂相應的養殖協議,公司提供保育階段(母豬及斷奶小豬),農戶負責育肥階段(小豬養成大豬),每隻豬的產權屬於公司;

每位合作農戶需要400元每頭的保證金,最少養殖數量為1000頭;公司根據農戶提供的農用地的地理位置、風向等指派專門的設計師出豬舍的設計圖紙,併為農戶提供相應的豬舍建築公司(或者由農民自己建造豬舍,找建築公司,議價詢價)。豬舍的施工週期在3個月到1年之間,豬舍的產權屬於農民;

由於豬價波動很大,豬的產權屬於公司,每年公司會保底回收大豬,為農戶支付150元每頭的養殖費用(最低結算價)。在豬價高企的時候,公司為農戶提供5%-10%的毛利分成。如果不考慮疫情、假設育肥場死淘率為95%,則1萬5千頭育肥場農戶保底年收入達到213.75萬元。

2.關於育肥場與保育場:

小型的育肥場,年出欄1000頭的育肥豬舍,固定資產投資在60萬-70萬。稍大一點的育肥場佔地32畝,600萬投資年出欄1萬5千頭,需要員工4人。平均來看,豬舍的坪效為0.8-1.3平米一隻豬。

母豬保育場佔地1000畝,年存欄1萬5千頭母豬,需要員工80人,一個月耗費10萬度店。平均一頭公豬為100頭母豬配種。

目前山東區合作農戶規模分佈上來看,51%是2000頭以下,35%為2000-5000頭,14%在5000頭以上。

3.目前山東地區的養殖量現狀及未來目標:

從徵地到政府手續辦理完成到主場建設完成要1年多時間,2017年已經建成的母豬場規模為2萬4千頭(這部分已經從2016年開始規劃),2018年投產,保守估計psy23,育肥死淘率95%,則52萬頭出欄,激進估計psy25,則年出欄57萬頭商品豬。2018目前有3—5個場正在準備建設,2018年建設完成,一共可以達到8萬規模,預計年內就會陸續進豬,則2019年開始投產,假設psy25則2019年出欄商品豬達到190萬頭

4.投資收益計算:

每萬頭育肥場固定投資大致為600萬,公司保證金收入400萬。目前天邦的大豬庫存成本在1400元左右,出欄每公斤成本線12元。

對於固定投資600萬,年出欄15000頭的豬舍老闆來說:每年收到公司委託養殖費用150元,水電人工費用每頭40元,養殖場老闆每年純利潤為165萬。豬價每漲0.5元,紅利分成為4.5萬元(5%)-9萬元(10%)。如果按照每年200萬元純利計算,老闆3年收回固定資產投資。豬舍按照10年折舊,年均利潤率30%。

出欄豬價每公斤漲/降0.5元,毛利增加/減少0.5*120=60元/頭。一家年出欄1000頭的家庭農場,毛利增加6萬元,年出欄1萬5千頭的家庭農場,毛利增加90萬元。

出欄豬價10元,一家1萬5千頭出欄的家庭農場,公司淨虧損450萬元;

出欄豬價11.5元,一家1萬5千頭出欄的家庭農場,公司淨虧壎90萬元;

出欄豬價13元,一家1萬5千頭出欄的家庭農場,公司獲得毛利潤為180萬元;

出欄豬價15元,一家1萬5千頭出欄的家庭農場,公司毛利潤為540萬元;

圖1:全國22省生豬出欄均價(頻率:周)

天邦股份養殖部實地調研紀要

1.一些自己的體會:

豬肉養殖是典型的週期性行業,從母豬配種到育肥完成,生產週期長達一年。由於行業集中度還有待提高,龍頭上市公司出欄量集中度CR10僅僅5%左右,疊加目前技術進步(psy逐步提升、料肉比下降、出欄商品豬重量提升),使得供給與需求呈現出週期性不匹配的特性。這種由於生產週期時間長造成的價格週期性波動將會一直存在,但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龍頭養殖企業不會因為價格波動隨意增產減產,導致豬肉價格的波動的劇烈程度將會逐漸降低。

圖2:各大上市公司龍頭出欄量統計

天邦股份養殖部實地調研紀要

未來5年內,龍頭養殖企業的養殖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每年龍頭MSY(每年能繁母豬提供的出欄商品豬數量)都會上升,造成養殖成本下降。養殖行業將會逐漸經歷中小養殖戶的邊際產能退出,從而有利於龍頭形成競爭優勢。

圖3:MSY行業平均值變化

天邦股份養殖部實地調研紀要

天邦的養殖模式目前與溫氏差別不大,但核心競爭優勢:即MSY(由每胎產生的活仔數量和全程死淘率綜合決定)儘管能夠遠遠高於散養農戶,但與其他龍頭的差別還有待進一步研究。2018年開始豬價即將進入下一輪下行週期,2019年後有望企穩回升。天邦養殖板塊依舊具有相對比較寬的成本護城河,並能夠堅持到享受到市佔率與銷售價格雙升、成本下行的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