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香港迴歸這種重要的場合,怎能少得了象徵中華文明的“國之重器”

1978年,當沉睡於地下近2500年的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時,這個在中國文物考古界、中國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轟動了全國,震驚了世界。

香港迴歸這種重要的場合,怎能少得了象徵中華文明的“國之重器”

1997年7月,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慶典音樂會上,“國之重器”編鐘奏出了中華民族的世紀強音,我們不得不驚歎於這個奇蹟。

風雨滄桑,當年參與發掘的人們均已是白髮蒼蒼,然而關於曾侯乙墓的研究卻一直沒有間斷過,人們仍然醉心於那一段輝煌的歷史。

在湖北省的中北部,桐柏山南麓有一個隨州市。隨州的西北郊有個叫擂鼓墩的地方,這一帶是山巒起伏的丘陵地帶,山從西蜿蜒而來,至此已到了盡頭,山的東端為一圓凸形山包,當地群眾稱為東團坡,高出河旁平地約二十餘米,曾侯乙墓就坐落在這裡。

墓的東面相距約700米有厥水自北往南流過,往南約2公里有溳水自西往東而來,並與厥水相匯合。墓坑所在地,依山傍水,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環境優美。

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武漢軍區空軍後勤雷達修理所擴建營房,在東團坡山岡上平整山頭時,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顏色大相徑庭的“褐土”。該修理所副所長解德敏愛好考古,憑直覺,他猛然意識到出現如此大面積的異常土層,可能地下有古墓,並隨即向隨縣縣委彙報。

縣裡派出一位搞文化的同志去看現場,但因缺乏考古意識而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部隊仍繼續施工。至1978年2月,在褐土層下挖出了2米多長、1米見寬的長方形大石板,此時解所長深感事態嚴重,立即下令停工,並再次向隨縣縣委彙報。

此次縣裡派出文化館副館長王世振來到現場,懂考古學的王副館長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原襄陽地區文化館報告。是年3月,接到報告的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隊長譚維四率勘察組赴隨州實地勘測。

勘探小組發現這片“褐土”是典型的五花土,面積達220平方米,相比較,比長沙馬王堆漢墓還大6倍。確實如解所長所言“事態嚴重”,這個龐然大物正是今天已名揚海內外的擂鼓墩一號墓——曾侯乙墓。

在勘探的基礎上,由當時的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襄陽地區博物館、隨縣文教局以及其他地縣的一些文物幹部組成了隨縣擂鼓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譚維四任隊長,從1978年5月上旬到6月底對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進行了正式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