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香港回归这种重要的场合,怎能少得了象征中华文明的“国之重器”

1978年,当沉睡于地下近2500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时,这个在中国文物考古界、中国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香港回归这种重要的场合,怎能少得了象征中华文明的“国之重器”

1997年7月,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国之重器”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这个奇迹。

风雨沧桑,当年参与发掘的人们均已是白发苍苍,然而关于曾侯乙墓的研究却一直没有间断过,人们仍然醉心于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在湖北省的中北部,桐柏山南麓有一个随州市。随州的西北郊有个叫擂鼓墩的地方,这一带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山从西蜿蜒而来,至此已到了尽头,山的东端为一圆凸形山包,当地群众称为东团坡,高出河旁平地约二十余米,曾侯乙墓就坐落在这里。

墓的东面相距约700米有厥水自北往南流过,往南约2公里有涢水自西往东而来,并与厥水相汇合。墓坑所在地,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环境优美。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冈上平整山头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该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他猛然意识到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并随即向随县县委汇报。

县里派出一位搞文化的同志去看现场,但因缺乏考古意识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队仍继续施工。至1978年2月,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此时解所长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

此次县里派出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来到现场,懂考古学的王副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原襄阳地区文化馆报告。是年3月,接到报告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率勘察组赴随州实地勘测。

勘探小组发现这片“褐土”是典型的五花土,面积达220平方米,相比较,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大6倍。确实如解所长所言“事态严重”,这个庞然大物正是今天已名扬海内外的擂鼓墩一号墓——曾侯乙墓。

在勘探的基础上,由当时的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襄阳地区博物馆、随县文教局以及其他地县的一些文物干部组成了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谭维四任队长,从1978年5月上旬到6月底对湖北随县曾侯乙墓进行了正式发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