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外國為什麼不再建一個空間站?

一一一一累了倦了懂了


國際空間站是由6個太空機構共16個國家共同合作設計研發出的近地軌道空間站,有錢的出錢、力的出力、有想法的出想法。起初的國際空間站從設計到運行維護預計資金大約是500億美元,而直到今天國際空間站已經花掉了將近1600億美元。如果用這個錢可以建造三五十艘大型航空母艦了。
巨大的財力投入不允許繼續建造國際空間站了,況且涉及到十多個國家的個人利益“分贓難免不均”,大家都在一起混了二三十年了不可能在一起去建造這“吞金機器”了。

在當年我國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被美國拒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國馬上就要有自己的空間站了。國際空間站預計在2024年退休,最晚不會超過2028年,因為時間推遲的越長危險性就越大。


NASA的下一個大的計劃就是重反月球從而實現登陸火星的目的,投入自然是巨大的,難以再去繼續支持空間站的運行了。而我國建造的空間站只有我國自己使用,常駐航天員是三人,體積上會比國際空間站小但已經夠用。並且投入會低一些。

我國是嫦娥工程、國際空間站、甚至是探索火星都要一起去進行,我們正在高歌猛進不用再受其他國家的制約與封閉了。



科學黑洞


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考慮早了,美國都沒有考慮,沒必要。

國際空間站從1998年發射開建,2000年上人,原計劃壽命至2020年,後計劃延遲至2024年,現在根據美國、俄羅斯、歐空局、日本、加拿大5家航天機構的共同決定,計劃至少延長使用壽命到2028年。原來其硬件壽命可以至2028年或者更長,比如有人說到2030年,而今後陸續更換組件,延長使用壽命。

中國空間站計劃於2022年後建成,花費400億人民幣,合60億美元左右。據說中國借鑑了俄羅斯空間站技術。

到時候天空應該有兩個空間站。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也是美國誘使俄羅斯出技術,由美國拉攏歐洲日本等小嘍羅出錢共同建造。初期建設費用據說是500億美元,至現在總共花費1600多億美元。這其中光美國航天飛機就耗費近600億美元,而這個在以後的計劃中顯然可以刨除,也就是不需要那麼多。後來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票價從與航天飛機競爭時的2800萬漲到後來的8000多萬,顯然是壟斷經營,其實是賺錢為主,畢竟俄羅斯付出了那麼多,所以這也不算是真實費用。實際上,SpaceX公司已經給出報價,將來5800萬一個來回,也是賺大錢的,但是比俄羅斯便宜一些。所以後期費用真不算多。

這樣說來,即使如果以舊換新,再建一個與原來差不多大的空間站,以維持現在的狀態,額外多花幾百億足夠,這已經是中國的數倍了。還要知道,據說將來中國的空間站已經具有現在國際空間站的性能。而且隨著科技進步,後期維護費用相比以前也要少的多。中國都可以做,那麼多發達國家沒理由停止。

關鍵是,話說回來,那些考慮都早了。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沒必要再建。除非在2028年後再做新的決定:要不要再花幾百億或者像中國那樣的幾十億。

只怕到時候,各國又有新的打算了,比如和中國結盟。

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大家都假裝不知道,那就是技術問題。國際空間站是俄羅斯技術,美國及其嘍羅現在尤其是之前有沒有完全掌握,還是一個未知數。我們知道美國航天飛機華而不實,有技術缺陷,比如隔熱瓦會脫落,最終不得不灰頭土臉地退場,載人上天還得利用俄羅斯飛船。SpaceX剛學會載貨不久,現在正在實驗載人能力,還沒有完全成功,這已經限制了美國建造空間站的能力,如果沒有俄羅斯參與的話。

美國正在假戲真做試圖完成真的載人登月,特朗普要求在2024年完成,這對美國航天界無疑是個非常大的壓力,連波音公司都感到確實是難於上青天。美國計劃要建環月空間站,以保證登月計劃的順利實施。

要是這樣的話,2024年就會出現三個空間站。拭目以待。






色散的白


外國為什麼不再建一個空間站?

看起來造個空間站跟買顆菜那麼容易,假如這麼簡單的話,這近地軌道上也不是隻有一個國際空間站了!我們當年也不用為了被“國際空間站聯盟”拒絕而生一肚子悶氣了!當然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當國際空間站垂垂老矣,在早先發射的“曙光號”艙段快到壽命的日子裡,中國空間站建設卻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在這個新老交替的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即將開始的日子裡,我們來簡單瞭解下空間站是如何建起來的!

在約400KM軌道上運行的國際空間站是16個國家一起建造於運營的,主桁架長度達到了88米,含4個太陽電池陣總寬為110米,總質量達到了440噸,主要有6個實驗艙以及2個結點艙和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組成!國際空間站從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質子-K"號火箭把第一個艙段"曙光"號送入軌道開始,到2012年俄羅斯"黎明"號小型實驗艙被“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運送至國際空間站安裝完成,歷時14年正式建成!

這是國際空間站建設過程的動圖,我們可以簡單瞭解下它的建設過程!下面我們從第一個艙段的“曙光號”參數來了解下空間站建設的難度!

總質量:24.2噸

總長度:13M

總容積:72立方米

獨立飛行時間:430晝夜

如果各位不知道這個參數所表示的含義的話,我們可以簡單來對比下天宮一號的數據:

總質量:8.5噸

總長度:10.4M

這樣大家就會有一個概念了,當然天宮一號是我國空間站的先行者,這並不代表我們未來的水平,但可以瞭解在全世界中國的航天水平並不低,即在美國,俄羅斯和歐盟之後!如此可以簡單瞭解這些別的國家,比如印度、巴西等這些國家統統排除在外了!單獨來了解下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為什麼不再發射一個空間站即可!

一、單個艙段為什麼要那麼大

為什麼“曙光號”艙段尺寸那麼大?因為一個正式運行的空間站,單個艙段的尺寸儘可能大,如此才能降低發射成本,也增加空間站內的實用空間,就像一個筒子樓很難幹大事一樣,要做出一番事業,至少要把買來的設備裝進去,因此艙段大尺寸是趨勢!

因此這就是第一條門檻,只有大推力火箭才能將這些艙段送上太空,那麼全球能製造大推力火箭的國家就那麼幾個,請看下圖:

因此,LEO運載能力在20噸以下的自己玩玩還可以,但真要玩空間站還是嫩了點,因此這個要求刷下了一大波翹首以待的國家!

二、建造與運行一個空間站的費用是多少?

國際空間站的費用原計劃預算為500億美元,其中包括美國的研製費用276億美元,歐洲航天局36億美元,日本35億美元,俄羅斯30億美元,加拿大10億,另外還有軌道組裝費用110億美元!但從1998年建設到2018年為止,加上運營總共已經消耗了1600億美元!這應該是人類建設的單個耗資最大的人工裝置了!

當然空間站不止是建設,運營耗費更多,這也是二十年來費用直線上升到1600億美元的重要原因,另原計劃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退役,但據俄羅斯航天局評估國際空間站最早的節點艙“曙光號”艙段的運行狀況良好,存在延壽的基礎,因此打算延壽到2028年,每年費用在早些年前估計是30億美元/年,但隨著近些年成本上漲等原因,這個數字只會上升不會下降!

能經得起如此消耗的即使是美國也無力獨立承擔,因此才找了大家一起建造國際空間站!但在人心渙散的二十一世紀,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還能拉起一個國際聯盟來建造空間站嗎?當年是因為美國佔了大頭,現在的特朗普可沒那麼好說話,大家平攤,但老特要拿最大的好處,各位同意不?

三、中國能獨立承擔嗎?

我們可以相信,中國的空間站建設攤子不會像ISS那麼龐大,中國有自己的打算,也從自己最實用的角度出發來建設我們自己的空間站!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天宮空間站比國際空間站小得多,長期駐留人員也僅為3人,相應的建設與維護運營成本將會大大降低,但即使如此,當前其他幾個國家也難以獨立承擔!

上圖是長征五號的性能參數,各位可以瞭解下它的LEO(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是25噸左右,基本上就是空間站這個典型艙段的運載能力為起點的!另外請注意表格末尾的典型載荷,“天和號核心艙”,這就是天和空間站的核心節點!今年年底將會迎來嫦娥五號的月面返回任務,2022年天和核心艙將發射升空!

天和核心艙,請注意頂端的四個接口,未來將會有艙段和核心艙對接!

各位可以參照正常人身高估測一下天和核心艙的尺寸,也可以瞭解下為什麼要用嫦娥五號才能發射,或者可以再瞭解下全球有哪幾枚火箭能發射這個核心艙段!當然不用搞腦子了,如下有參數:

天和號核心艙:軸向長度16.6m;

大柱段直徑:4.2m;

小柱段直徑:2.8m;

這個尺寸比起國際空間站第一個艙段“曙光號”的尺寸如何?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吧,因此咱的基礎是衝著大型空間站去的,但一期的規模明顯不會太大,但這並非技術問題,而是資金投入與實際應用出發,也許未來也會採取國際合作的模式由各參與國分攤費用,而唯一不同的是這次的主考官是咱中國人自己,能不能上還得咱說了算!

我國的科技發展紅利已經顯現,未來將會良性發展,科學、科技、應用等各個方向的大型超大型工程逐個展開,將會吸引一大批科研專家為回國效力!當然這也包括外籍科學家,可以想象在數十年後的未來,咱中國一定重回世界之巔峰,你不期待嗎?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我認為空間站已經過時了,不是人家用不起,而是想玩更高端的了!可能要玩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軌道空間站。有人說大陸的空間站建成不要美國參加!真的可笑,不要說空間站才容納三人,就是有那麼大恐怕美國都不會參與。人家有十幾個國家參與玩,說技術有技術,說經驗有經驗同時參與國又多平均下來花不了多少錢!而我們單玩才危險,光財力就是無底洞,軍工上也是自產自用,這才是危險的!這幾年幾滴屁還有所增長嘛?過幾年幾滴屁只有2--3了或不增長了那多可怕?失業的增加 各種軍工的後續經費社會就會不穩定!所以眼光要看遠點不要好大喜功。


鳥瞰人生1


錢!

國際空間站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是由16個國家6個太空機構共同建造了,從1998年到2018年20年間,一共花費了高達1500億美金,足以建造35艘航空母艦了,遠遠超出當初的預算500萬美金。

目前國際空間站已經開始進入退役倒計時,預計2024年左右就停止服役了。巨大的資金投入讓美國為首的國家望而卻步,錢是重要的一方面,16個國家也很難再次達成一致,畢竟每個國家都要考慮到自己的利益。還有一點,空間站的投入產出比很低,起碼目前來看確實很低,對於未來的太空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每個國家都能承受遙遠的未來。

國際空間站建造者之一美國隊也有自己的太空計劃,準備重新登陸月球然後實現載人登陸火星,這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美國也很難再顧及空間站的建設,沒有了美國的牽頭,其他國家也就更不可能再去建造國際空間站了。

說到國際空間站有一個小插曲,當初我國申請加入,被美國拒絕,不過如今看來也並非全是壞事,某種程度上激發了我國太空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目前我過的空間站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按照目前的進度來看,2022年我國的空間站將正式投入使用,設計壽命為10年,將開展多項太空實驗研究工程,同時檢驗提升我國的太空航天科技,為未來登陸月球乃至火星積累經驗。

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後,我國的空間站將成為世界上唯一空間站。我國的空間站比國際空間站小,但已經足夠用,維護成本相對更低,我國的經濟發展也能夠承受,而空間站的建成也是我國邁向太空非常重要的一步!


宇宙探索


已經開始規劃建設新的空間站,而且是軍用的。美國優先不僅體現在經濟戰中,還體現在軍事上,為了奪得制太空權,這一次美國率先打響了第一槍。

根據英國《太陽報》的消息稱,隨著美國重返月球計劃的開啟,美軍也不甘落後準備在太空建立一個“星際迷航式”的軍用空間站。意圖創建一個“獨立自足、自由飛行的軌道前哨基地”,以用作試驗軍方太空項目的一箇中心。這個空間站一旦投入使用,將派遣軍事人員入駐,執行有關的軍事任務。顯然這是美國保持世界領頭羊地位的一個大招。

美國此舉也是意味深長的。首先,國際空間站本來就不多。目前的國際空間站是以美國為首的16個西方國家,花費了1600多億美元建造的,但現在這個國際國際空間站已經到了報廢期,預計到2023年就會墜毀。一旦如此,天宮號空間站就會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空間站,這讓事事優先的美國人接受不了,現在宣佈建設新的空間站,就是不想將太空讓給某一個國家。

其次,這也是美國空天軍計劃的一部分。特朗普上臺後,一直喊著要建立一支反衛星武器,反偵察的太空軍,以便更好的制霸太空,保持美軍的優勢地位。這種計劃的背後就是擔心美軍優先地位被別國趕超,但由於太空軍和空軍的規劃有衝突,在加上軍費預算不到位的因素,導致太空軍計劃一直不能如願。不過特朗普就算砸鍋賣鐵也要建立太空軍,為未來的太空爭霸打下基礎。

創建軍用空間站,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舉動。根據1967年簽署的《外層空間條約》限制軍事化原則,太空軍事行動是非法的,該條約限制各國在月球或小行星等天體上從事軍事行動或建軍事基地。



遊戲人超超


已經開始規劃建設新的空間站,而且是軍用的。美國優先不僅體現在經濟戰中,還體現在軍事上,為了奪得制太空權,這一次美國率先打響了第一槍。

根據英國《太陽報》的消息稱,隨著美國重返月球計劃的開啟,美軍也不甘落後準備在太空建立一個“星際迷航式”的軍用空間站。意圖創建一個“獨立自足、自由飛行的軌道前哨基地”,以用作試驗軍方太空項目的一箇中心。這個空間站一旦投入使用,將派遣軍事人員入駐,執行有關的軍事任務。顯然這是美國保持世界領頭羊地位的一個大招。

美國此舉也是意味深長的。首先,國際空間站本來就不多。目前的國際空間站是以美國為首的16個西方國家,花費了1600多億美元建造的,但現在這個國際國際空間站已經到了報廢期,預計到2023年就會墜毀。一旦如此,天宮號空間站就會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空間站,這讓事事優先的美國人接受不了,現在宣佈建設新的空間站,就是不想將太空讓給某一個國家。

其次,這也是美國空天軍計劃的一部分。特朗普上臺後,一直喊著要建立一支反衛星武器,反偵察的太空軍,以便更好的制霸太空,保持美軍的優勢地位。這種計劃的背後就是擔心美軍優先地位被別國趕超,但由於太空軍和空軍的規劃有衝突,在加上軍費預算不到位的因素,導致太空軍計劃一直不能如願。不過特朗普就算砸鍋賣鐵也要建立太空軍,為未來的太空爭霸打下基礎。

創建軍用空間站,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舉動。根據1967年簽署的《外層空間條約》限制軍事化原則,太空軍事行動是非法的,該條約限制各國在月球或小行星等天體上從事軍事行動或建軍事基地。


科羅廖夫


空間站的有不同的規模,建築不同規模的空間站難度和造價也不同,而且現在的國際空間站至少可以挺到2024年後才退休同時也不排除會讓空間站超期服役,所以大概也就是因為這幾點原因才沒有後續要再建造空間站的消息。



以現在的國際空間站為例,建設空間站各部分的總耗資大約為500億美元,而且將它們組裝起來的費用大約為100億美元。支付完這些費用後並不是一切就萬事大吉了,而是還要支付國際空間站建設完成後的維護費,每年約10億美元,而且空間站每小時的使用費用就高達35萬美元,而且現在空間站的累計開銷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這明顯就不是一個普通國家能承擔的起的就連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都有些吃力。不僅在資金上,在國際空間站各個部分的建造也有參與該項目的國家分工完成。由此可見項現在ISS這樣的大型航天器並不是可以自己單幹的。但是規模較小的空間站卻可以由一個國家來完成,比如前蘇聯和俄羅斯空間站以及美國的空間實驗室,都是由自己來完成的。

現在已知正在建造空間站的國家目前只有中國,其他國家還在依賴於現在的ISS,但是由於空間站的高開銷特朗普對於空間站的態度不是那麼積極,宣稱美國要撤資國際空間站。預計在2024年現在的國際空間站退役後,中國的空間站有可能是人類在太空唯一一個空間站。


隔壁老Cui


個人認為阻礙國外空間站發展的第一就是經濟,不是說歐美投不起這個錢,而是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政治上各國家黨派相互拆臺,沒有形成國家共識,因此各個政黨比較謹慎,畢竟民生才是當前第一要務。經濟上還是有壓力,畢竟空間站投入不是一個短期項目,也不是一個低投入工程,一個國家獨自投入壓力大,國內預算少的情況下開展不開。第二就是急迫性不強,畢竟歐美空間站也有幾十年時間了,雖然現在處於停頓,但前期空間站多年科研,空間站能做的科研項目基本已經開展過,並取得一手資料,在突破目前沒有項目可實施,只是單獨要維持空間站意義不大。第三,空間站可能對歐美來說已經屬於過氣項目,只是在空間飛,並不支持前沿和未來的科技發展,太空項目歐美的眼光放的更遠,探索未知世界是歐美當前目標。當然,如果歐美認為空間站能為他們帶來利益,那麼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投下錢。比如美國為了一個太空望遠鏡能投入上百億美刀,而且是一個高風險項目,但這真正是前沿,美國為了科技領先是不會停下腳步。那麼我們沒有經歷太空站這個階段,就一定要拿到太空站運行管理維護第一手資料,科學沒有捷徑,所謂的無國界也是扯淡,我們要正視差距,奮起直追,至於說彎道超車這種違章操作,更多的是翻車。


浪漫的祿來福來


首先耗資巨大,當年的國際空間站也是多國合作搞的,現在歐洲軍費砍了又砍,軍艦飛機這些現實需求更大的都縮減了更別說航天了。

其次,人心不齊了,出資最多和核心技術的美國俄羅斯都鬧到現在這份上了還怎麼玩。要知道俄羅斯設計製造的核心艙。

最後說的才是重點,西方做事規劃性太差,美國看蘇聯上天了,好傢伙,不管本錢,一路燒錢直飛月球,本來應該是繼續發展,在月球建立基地之類的,結果發現太燒錢了不玩了,航天科技需要的是持續慢慢投入,很多技術,也許今天很難實現,但是隨後可能就容易的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